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给亚洲以及中国经济的近期走势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曾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2004年亚洲发展展望》中预测今年国际油价会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上涨势头迅猛。8月份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接近45美元一桶的历史高点(图1),美国西德克萨斯中介原油价格逼近50美元一桶。近日,国际油价更超过50美元的高位。与大多数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国家(地区)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对国际油价的波动更为敏感,所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分析近期国际油价上升的原因,评估、预测其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经济将会带来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一、近期国际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
驱动国际油价持续升高并在高位徘徊,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又有供给方面的原因,还有投机方面的因素,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带动石油需求增加。2002-2003年,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际能源需求量大增。2003年,世界每天石油需求量每天较2002年增加140万桶,是2000-2002年平均新增水平的两倍以上。今年9月份,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今年世界石油需求量每日将增加250万桶,达每日8100万桶左右。从国家和地区看,今年石油需求增长主要来自北美和亚太地区。亚洲石油产量为世界的10%左右,而亚洲石油消费量则占世界的24%。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后,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是目前世界石油产能正处于较低水平,应对石油市场波动的回旋余地很小。长期稳定的低油价导致原油产能和炼油能力停滞、库存低下。预计2004年年底世界新油田会增加部分石油产能,但仅够用来抵消因计划关闭部分老油井所造成的产能减少。2004年上半年,世界石油供应达到每天8220万桶,比2003年同期增加350万桶。7月的石油产量是每天8350万桶,比上月水平增加60万桶。这些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包括伊拉克在内的11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OPEC目前的石油产量达每天2960万桶,仅比估计的总产能低70万桶。今年7月,OPEC宣布增产原油每天50万桶,并承诺分别于8月和12月分别再增加50万桶和100万桶。但除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外,其他多数OPEC成员国已无力扩大他们的产能。占世界石油产量60%的非OPEC国家,日产石油约5000万桶。预计有可能增加石油产能的非OPEC国家包括一些前苏联的成员、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产能较小的国家(表1)。
表1 OPEC石油产量、配额及生产能力(百万桶每天)
|
2004年7月产量 |
2004年8月配额 |
可持续的生产能力a |
阿尔及利亚 |
1.25 |
0.83 |
1.25 |
印度尼西亚 |
0.96 |
1.35 |
1.00 |
伊朗 |
3.95 |
3.82 |
4.00 |
科威特 |
2.38 |
2.09 |
2.35 |
利比亚 |
1.56 |
1.39 |
1.58 |
尼日利亚 |
2.40 |
2.14 |
2.50 |
卡塔尔 |
0.80 |
0.67 |
0.80 |
沙特阿拉伯 |
9.32 |
8.45 |
9.50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2.42 |
2.27 |
2.55 |
委内瑞拉 |
2.56 |
2.99 |
2.25 |
OPEC(不包括伊拉克) |
27.60 |
26.00 |
27.78 |
伊拉克 |
1.96 |
b |
2.50 |
OPEC |
29.56 |
26.00 |
30.28 |
a 指有30天的生产水平并能持续90天。b 由于政局不稳,OPEC配额中不包括伊拉克。
来源:OPEC市场指标,2004年7月。http://www.opec.org/NewsInfo/mi/pdf/MI072004.pdf
三是政治因素使世界石油供应不稳。据专家估算,在40美元油价当中,有30美元可以归因于世界石油需求增加,另外10美元可归因于地缘政治风险即“恐怖风险溢价”。在中东,伊拉克动荡局势至今没有明显改善,石油生产和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境内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引起人们对其石油供应能力的担心。在非洲,尼日利亚因劳资纠纷引发多次石油工人罢工,生产数次中断;在欧洲,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挪威的石油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也引发过罢工;在美洲,委内瑞拉与美国的矛盾激化,石油生产和出口受到威胁;在俄罗斯,尤科斯(Yuoks)石油公司出现34亿美元的欠税问题面临破产,其产量占俄罗斯约五分之一,相当于利比亚的产量。
四是石油投机推动油价上涨。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美元汇率对国际主要货币走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上的投机,使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上述因素看,世界油价回落将是短暂的,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预计2004年将在每桶30-50美元之间上下波动,2005年有可能较长期地维持在每桶50美元的高限。
二、油价上涨对世界和亚洲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
分析油价上涨的影响程度,必须考虑真实油价(扣除物价因素)的变动趋势。从图2可知,尽管今年3季度布伦特平均油价已达40美元一桶,接近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时的水平,但远低于前两次石油危机(1973年和1979年)时的水平。从真实油价上看,当前油价仅相当于1979年历史最高油价的40%。自2001年四季度以来,名义油价已上涨108%,略高于1990年石油危机时的平均增长幅度。
本次油价上涨将进一步加重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将超过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经历了2001年世界经济的整体放缓后,多数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纷纷采取扩张性的宏观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结果造成国际利率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许多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债务负担。低利率导致房屋和资产价格上涨,消费增长迅猛,经常账户状况恶化。在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的同时,通货膨胀开始抬头。如果高油价持续较长时间,必将加重通胀压力,迫使利率升高。而这将对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最终导致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增长的减缓。
在过去的几年里,亚洲国家通过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消费信贷的扩张也加重了居民的债务负担。如油价上涨、利息升高,则人们的实际收入降低,这将进一步加重消费者的债务负担,有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与此同时,在一些遭受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打击严重的国家,商业投资刚刚恢复到正常水平,又要面临新的油价冲击。如油价上涨使他们的利润率下降过大,他们将收缩投资、裁减雇员,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潜力。另外,全球利率的升高还将降低新兴的亚洲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尽管亚洲易于遭受高油价所带来的冲击,但近年来本地区经济基础的改善应能部分化解其影响程度。首先,本地区已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这将有助于防止因油价上涨所导致的短期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图3)。1979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占GDP的比重低于1%,最高的新加坡占GDP的61%;而到2004年,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占其GDP的比重都将超过25%。新加坡超过100%,中国香港和中国台北接近75%,中国将达25%。其次,尽管2003年和今年上半年许多亚洲国家的物价上涨较快,但大多仍处于较为温和的水平(图4)。如果经济有所波动,宏观经济政策可调控的余地还比较大。1979年发生第二次石油危机时,印度尼西亚、韩国、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目前,发生这种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第三,亚洲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尽管还较高,但已有所下降。过去20年,亚洲石油消耗占GDP的比重已下降一半。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北改善最大,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第四,不断增加的亚洲区内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减缓所带来的影响。区域内贸易增幅有十分明显的提高(图5)。2003年亚洲区域内贸易量比1980年的水平高出75%。1980年区域内贸易量仅占亚洲出口总量的25%,2003年这一比例接近45%。
三、油价上涨对亚洲和中国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
一般说来,国际油价上涨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途径包括:(1)贸易损失。油价上涨通过贸易形式使石油进口国家的收入转移到了出口国家。石油净进口国的真实国民收入或GDP将遭受损失;(2)成本升高。由于生产成本因油价升高而升高,厂商将降低产量。供给减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3)价格波及效应。油价上涨将通过进口产品特别是进口石油产品,直接影响消费者价格上涨。价格上升、收入减少使国内需求下降,导致失业率上升。遭受真实收入下降损失的消费者希望提高工资,这又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通货膨胀加剧,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消化。这种“通胀-工资”之间的恶性循环,将严重危害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就本次国际油价变化对亚洲和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亚行利用牛津宏观经济预测模型(OEF)进行了如下模拟分析
[2]:
首先把每桶30美元的布伦特油价水平确定为基准预测(2004-2005年均为每桶30美元)。然后分两个方案进行模拟分析:1、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2、油价每桶上涨20美元。每种模拟又分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况:短期是指2004年第二季度到2005年第一季度,长期则是指从2004年第二季度一直持续到2005年年底。由于石油上涨对2004年的影响较小,模拟的重点放在2005年(见表2、表3)。
表2 短期油价上涨对2005年亚洲经济的影响
|
方案一(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 |
方案二(油价每桶上涨20美元) |
GDP(百分点) |
贸易差额(GDP的 %) |
消费物价(%) |
GDP(百分点) |
贸易差额(GDP的 %) |
消费物价(%) |
亚洲(不包括日本) |
-0.6 |
0.1 |
0.5 |
-1.2 |
0.1 |
1.1 |
亚洲(包括日本) |
-0.5 |
0.0 |
0.5 |
-0.9 |
0.0 |
1.0 |
中国 |
-0.6 |
0.2 |
0.3 |
-1.2 |
0.3 |
0.6 |
中国香港 |
-0.5 |
-0.5 |
0.2 |
-0.9 |
-0.9 |
0.3 |
印度 |
-0.6 |
-0.1 |
0.9 |
-1.1 |
-0.1 |
1.8 |
印度尼西亚 |
0.0 |
0.1 |
0.6 |
0.0 |
0.1 |
1.2 |
日本 |
-0.4 |
-0.1 |
0.3 |
-0.7 |
-0.1 |
0.5 |
韩国 |
-0.5 |
0.0 |
0.4 |
-0.8 |
-0.2 |
0.8 |
马来西亚 |
-0.7 |
0.8 |
0.7 |
-1.8 |
1.7 |
1.4 |
菲律宾 |
-1.5 |
-0.4 |
0.7 |
-3.0 |
0.1 |
1.4 |
新加坡 |
-1.2 |
-0.2 |
0.6 |
-2.4 |
-0.3 |
1.2 |
中国台北 |
-0.3 |
0.0 |
0.2 |
-0.5 |
0.0 |
0.3 |
泰国 |
-1.7 |
-0.1 |
0.8 |
-3.3 |
-0.2 |
1.5 |
来源:亚行根据牛津世界经济预测模型估计
表3 长期油价上涨对2005年亚洲经济的影响
|
方案一(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 |
方案二(油价每桶上涨20美元) |
GDP(百分点) |
贸易差额(GDP的 %) |
消费物价(%) |
GDP(百分点) |
贸易差额(GDP的 %) |
消费物价(%) |
亚洲(不包括日本) |
-0.8 |
-0.4 |
1.1 |
-1.5 |
-0.8 |
2.0 |
亚洲(包括日本) |
-0.6 |
-0.3 |
1.0 |
-1.2 |
-0.7 |
1.9 |
中国 |
-0.8 |
-0.1 |
0.5 |
-1.5 |
-0.3 |
0.9 |
中国香港 |
-0.6 |
-0.8 |
0.3 |
-1.1 |
-1.6 |
0.5 |
印度 |
-0.8 |
-0.7 |
1.7 |
-1.5 |
-1.4 |
3.3 |
印度尼西亚 |
0.1 |
0.9 |
1.3 |
0.1 |
1.9 |
2.1 |
日本 |
-0.5 |
-0.3 |
0.7 |
-1.0 |
-0.6 |
1.3 |
韩国 |
-0.6 |
-0.8 |
0.8 |
-1.2 |
-1.7 |
1.4 |
马来西亚 |
-0.9 |
0.3 |
1.4 |
-2.4 |
1.1 |
2.7 |
菲律宾 |
-1.9 |
-0.9 |
1.4 |
-3.6 |
-1.9 |
2.8 |
新加坡 |
-1.7 |
-1.3 |
1.3 |
-3.4 |
-2.5 |
2.5 |
中国台北 |
-0.4 |
-0.6 |
0.3 |
-0.7 |
-1.2 |
0.6 |
泰国 |
-2.2 |
-1.2 |
1.5 |
-4.1 |
-2.5 |
2.9 |
来源:亚行职员根据牛津世界经济预测模型估计
从模拟结果看,短期油价上涨对贸易的影响较小,原因是石油输出国将扩大从亚洲的非石油产品进口,从而抵消了油价上涨对亚洲外贸的影响。油价上涨20美元对亚洲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油价上涨10美元并持续7个季度对贸易的影响要大于油价上涨20美元而仅持续4个季度的情况。这说明,对亚洲贸易平衡而言,油价上涨持续时间比上涨幅度的影响要更大。
在亚洲石油净进口国家中,中国、中国香港、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最为明显。油价上涨对这些国家(地区)的影响因国家(地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直接影响更大,有的间接影响更大。高油价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与一国进口依存度、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结构有关。如中国和印度单位GDP所消耗能源量均相当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5倍左右,但印度石油进口占其总进口的25%,而中国还不到5%。显然,油价上涨对印度的直接影响要高于中国。油价上涨的间接影响主要是指对一国出口的影响,与出口结构和出口需求弹性密切相关。这方面,中国所受到的影响要超过印度。
油价上涨对2005年中国经济影响的模拟结果显示:
1、如自2004年第三季度起国际油价达每桶上涨10美元并持续至2005年一季度,则GDP减少 0.6%,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上升0.2%,消费物价上升0.3%。
2、如自2004年第三季度起国际油价达每桶上涨10美元并持续至2005年年底。则GDP减少 0.8%,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下降0.1%,消费物价上升0.5%。
3、如自2004年第三季度起国际油价达每桶上涨20美元并持续至2005年第一季度,则GDP减少 1.2%,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上升0.3%,消费物价上升0.6%。
4、如自2004年第三季度起国际油价达每桶上涨20美元并持续至2005年年底,则GDP减少 1.5%,贸易差额占GDP的比重下降0.3%,消费物价上升0.9%。
从目前国际油价变动的趋势看,上述第二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说,国际油价波动将主要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而对贸易平衡影响不大。
四、化解国际油价风险的若干建议
国际油价高企不仅影响短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也给中国长期的石油供应、国家的石油安全敲响了警钟,中国政府应采取综合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保障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首先,应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石油价格走势,灵活运用现行石油定价机制,防止国际油价暴涨冲击国内经济。在当前国际油价频繁变动、波幅增大的情况下,要密切跟踪分析和准确预测把握国际油价走势,综合考虑石油生产价格企业的利益和下游用油行业的承受能力,及时调整国内油价,避免因国际油价剧烈波动造成国内市场价格的扭曲。
其次,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步伐,稳步推行石油期货交易,规避石油价格风险。中国不仅要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等硬件建设,还要抓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工作,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以便在必要时发挥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和价格稳定的作用。同时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交易,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石油期货交易市场,通过远期合同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风险。
第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扶持国内企业到国外参与石油合作勘探和开发,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除了直接从国际市场进口石油外,为了确保石油供应和价格的稳定,还必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参与石油合作开发,建立长期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渠道,规避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过于剧烈带来的风险。
第四,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减少石油消耗。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1到2倍,节能降耗的潜力巨大。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石油利用效率,逐步降低经济增长的石油消费强度。同时要不断改善能源结构,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水电、风电、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从税收、价格、融资等方面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推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1] 更详细的分析,见亚洲开发银行《2004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版),》,2004年9月。
[2] 由于数据所限,本模拟分析仅包括油价上涨对GDP、贸易差额和消费者物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