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形势的现实表象中国经济现在情形是:宏观调控力度大但经济仍然高增长,可以肯定要突破年初限定的7%的目标;失业人数并未因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缓解,相反在未来2-3内还要增加2倍多,达到2000多万(按官方说法);重复建设及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严重,有再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而另一方面消费品价格指数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已成现实;银行利率已是事实上的负利率,但民间投资和消费依然不旺,等等。这些相互矛盾的现象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形势的整体判断,也影响到下一步的正确决策,也是至今人们对宏观经济争论不休的根源。其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持久的争论莫过于中国的经济是过热还是不过热的争论。
二、中国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判断,这固然与社会经济问题复杂有关,但关键还是人们判断的方式不同。那么中国经济到底怎么去判断呢?依笔者浅见,判断宏观经济问题一定不能离开对微观经济的分析。一旦离开了对微观问题的分析,就不可有对宏观问题的正确判断。宏观问题必须和微观问题相结合才是正确的方法。以持续至今的过热与不过热争论来说,争论的双方都有相应的数据来证明自己。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投资的效益。笔者认为,离开相对微观的效益来谈经济的速度是不合适的,这就象离开安全舒适来谈论车辆是开快了还是开慢了一样。中国经济不在于过热还是不过热,而是在于投资效益的极端低下。这方面又重点表现在国有企业的投资以及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有效益的投资应该是越快越好,没有效益的投资再少也不行。再拿目前开始出现的是防通货膨胀还是防通货紧缩来看,这种争论仍然存在着高谈阔论的问题。不争的事实是,基础设施无节制投资,工业生产能力重复建设,价格持续下降已成定局,而另一方面CPI上升也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压力。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到底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仅仅从宏观的现象是得不出结论的,但当我们将目光放到一个城市政府的所思所想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和前几年的一把手市长狠抓菜篮子工程不同,现在的市长是狠抓基础设施,政府的绝大部分资源全部用在城市建设上了。换句话说,政府的资源配置出现严重扭曲,用于人民基本生活的资源少了,而用于各类建设的资源多了。这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地方有过剩问题,而有的地方有不足问题。对于其他的看似矛盾的现象都值得在微观方面深究一番,笔者就不去一一分析了。总之一句话,仅仅浮在上面争论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仔细地研究分析宏观现象出现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最后一定会归结到微观层面。
三、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所在笔者愚见,中国经济的前景并不令人乐观,深层次矛盾很多。其核心问题还是在于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政府过分热衷于干预经济。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在中国事实上的应用,更是为政府干预经济找到了理论依据。事实上凯恩斯主义是在过度自由化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是一个计划经济痕迹浓厚的经济环境。两者面临的背景并不相同,尽管表面上都是需求不足的问题。中国经济出现的诸多问题关键一点都是市场化程度低,政府的作用太大而且不懂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投资效益低下的背后是政府的作用,国有企业改革迟迟不见效果也是政府的作用,基本生活品供给不足导致物价上涨是政府的原因,生产能力过剩可能出现通货紧缩也是政府的原因,等等。政府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搞市场经济,这才是问题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呢?拿国有企业改革来说,这本来不是一个疑难杂症。全世界的国有企业都是搞不好的,因为企业首先的责任在于经济利润,而国有企业的责任则在于公益责任。所以对于确实具有公益责任的则保留为国有企业,否则应全部由民间的企业来做。所以人们常常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留那么多的国有企业在手里?!如果民间企业太多,政府就会失去控制力吗?这个问题自有美国、英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例子做回答。政府职能不转变,中国经济的风险只会越来越大。
四、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既然情况说得比较清楚了,正确的宏观调控措施,不应是满足于行政命令,而是从政府投资入手,从政府干预微观经济入手,更要从政治体制入手。从这个标准看来,现在调控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为根本的问题一个也未解决。政府们的投资还在蓄势待发,一旦调控浪头过去,必然是大干一场,而且情况会比现在更坏。从笔者所在的部门来看,政府大量从银行举债,而且从未有还款计划。这是自古未闻,举世未见的事。只管借债,不问还钱,怎么会不出问题呢?所以宏观经济要找准一个切入点,现在的着力点只是不让银行贷款,不让政府圈地。这个切入点有问题,属于治标方面的。真正的切入点应该从清查政府的各项债务入手,从政府投资(包括国家企业投资)的效益入手,追究投资者的责任,从根本上杜绝投资饥渴症才是正路。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先进国家会无节制地投资的,为什么我们会有?因为我们的政府只有投资的“乐趣”,而没有投资的风险。所以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应当从调控政府的经济行为开始,直到政府不再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离此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怎么能随便说我们的宏观调控已初见成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