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实现平稳高速增长
作者:樊纲    发布:2004-10-26    阅读:2544次   
    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三季度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过快的趋势已基本得到了遏制,宏观经济的运行基本稳定了下来。

    这一轮经济过热的基本特点是总投资规模过大,拉动总需求增长过快,不仅造成煤电油运和许多投资物品供求关系紧张,而且引起钢材、水泥、电解铝等投资品生产部门投资增长急速提高,是总量关系失衡引起经济结构失调。因此,目前宏观经济稳定的基本条件是投资总量的增长受到抑制。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央政府今年以来实施的控制投资总量的政策,如控制土地供给、抑制货币量与信贷供给、减少财政支出等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可比的投资增长率指标来看,名义投资增长率已经从第一季度的48%,下降到第三季度的28%,如果扣除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左右)的因素,实际增长率,已经在20%以下。这对于缓解总供求矛盾,经济平稳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次的宏观调控过程再一次说明了:在经济还不是很热的时候就及时进行政策调整,对经济进行微调,损失较小,政策见效较快,容易防止大起大落。根据中国目前改革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市场潜力等各种因素分析,8%-9%的GDP增长速度,是可以持续的,即不会发生通货紧缩,也不会出现供求关系紧张与通货膨胀。所以要对超出这一“可持续区间”的增长及时地进行“微调”(也就是刚有过热或过冷苗头,就进行调整),使其保持在这一区间内,才能使我国经济实现长期的平稳快速增长。

    目前宏观经济中新出现的一些趋势还是值得充分的关注。首先是价格上涨压力不容忽视。目前,消费物价的上涨幅度在5%左右,并不算高。由于经济过热的趋势基本得到了遏制,所以从下一步物价的变化趋势来看,出现高额通货膨胀(10%以上)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简单地认为上一阶段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上涨,现在粮价基本稳定了,物价上涨的问题就过去了,却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前几年粮食生产增长幅度下降太大,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的均衡关系受到破坏的结果,与这一轮经济过热没有直接的关系。而这一轮经济过热对价格的影响,事实上还没有传导到消费品上来,但却已经反映在生产资料价格水平的大幅上涨的事实当中。今年1-9月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估计已经在10%左右,能源、动力和主要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涨幅度则到了13%。目前全国煤电油运的紧张关系还没有彻底缓解,国际油价还在一路走高。而生产资料的价格,至少是原料、能源的价格,无疑或迟或早会导致消费品生产成本的提高。假定需求不变,生产成本提高,不一定马上价格提高,因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首先会努力通过各种效率改进的办法加以消化,也可能会容忍一定幅度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出现),但时间一长,原来的库存的原材料已经用光了,效率改革的空间用尽,成本的上升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必须接受的普遍的事实,亏损难以维持,价格就会开始上涨。

    因此,即使我们假定由于采取了及时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得投资需求的膨胀,还没有(象上世纪90年初那样)大规模地传导到消费需求上来(这是我们预计中国现阶段不会出现高额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走高,还是会对消费品价格产生上升的压力。所以,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在粮食价格上涨的因素逐步消失的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因素正在加强,并很可能继续推动消费品价格在下一阶段以4%-5%年率上涨。消费品价格涨幅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会要求其他一些经济变量进行适当调整,否则会使经济中的一些扭曲得不到缓解,对此需要经济决策部门给予充分的注意。

    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我国的外贸在三季度由逆差转为顺差,这可能引起的问题是国际收支顺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由于国内总需求增长速度放慢,我国进口产品的需求的增长速度下降,这种趋势在第三季度已经有了明显的表现,即外贸由前几个季度的逆差转为顺差,而且变化幅度较大,至使1-9月我国的外贸累积出现小幅顺差。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居高不下的外资流入和外汇储备增加的趋势,也就还会持续下去。前一阶段,由于我国存在贸易逆差,又出现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所以使得国际资金的投机性活动有所减少,资金流入的速度开始略有减慢。而目前的情况不仅本身会增加资金的流入,而且可能引致更多的投资活动。同时,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加,国际上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会增加,值得政府和企业加以警惕与防范。在另一方面,资金流入对国内货币供给所产生的影响,也需要关注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抵消。

    总体上来说,中国经济正在朝着平稳持续高速发展的方向迈进,但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平稳的增长,这一轮宏观调控政策所针对的各种问题还仍然存在,所以还不能在目前就改变政策的力度与方向,还需要使政策稳定地发挥作用,保持宏观政策的总体力度不变,以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同时对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其下一阶段变化的情况,相机决择,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樊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