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1月开始,本人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在中国改革论坛发了多篇文章,全面展开了以劳动所有权为核心的企业改革理论。
一,我的现代企业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我得到的认识是:现代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具有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生产资料实体存在方式和生产劳动实体存在方式。一个企业,如果劳动力价值处于预定状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的盈亏,表现为剩余价值量的波动,我们把这种企业称之为生产资料实体。它的生产主体是资产所有者,与之相适应的是产权企业制度;相反,如果生产资料价值量预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劳动量多少的变化,表现为消费价值量的波动,我们把这种企业称之为生产劳动实体。它的生产主体是劳动所有者,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是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的企业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必须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这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消费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生产)的根本区别。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生产劳动实体的存在和发展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与两种经济实体相对应,现代企业也可以区分为两种: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建立产权制度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量盈亏变化的企业,我们可以称之为产权型企业:其中,由资产所有者独资经营的企业是最简单的生产资料实体;而由多个资产所有者合资经营的企业,是复合型的生产资料实体。相反,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建立全面体现劳动所有权制度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表现为劳动收入波动的企业我们可以称之为劳权型企业,其中也有简单的劳动实体和复合的劳动实体的区别。
二,改革前的国有企业的主要弊病
改革前的国有企业的主要弊病就在于它只是一个生产组织,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改革前的国有企业之所以只是一个生产组织,是由于原有的国营企业制度不适合国有企业(公有制)基本特点造成的。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具有三大特点:只有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没有独立完整的资产所有者;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资产所有权的利益要求;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不能作为独立的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但是,产权企业制度却是以资产所有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资产所有权的、适合企业作为生产资料实体存在和发展的企业制度。因此,产权企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在事实上否定了劳动者应有的生产主体地位,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不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又必然使国有企业变成了无主体企业,这是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见,要使国有企业从根本上走出困境,正确的改革方针是用适合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的劳权制度取代不适应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基本特点的产权制度,从而使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长期不能成功的原因
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长期不能成功?其实没有多少复杂的原因: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国有企业的实际出发,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改革实践而言,我们分别从国有企业自身发展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引用农村改革成功经验(推行承包制)和引用西方模式(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进行了努力,但是,由于对国有企业的三大特点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我们始终不能从传统的企业观念(生产资料实体)和权利观念(产权)观念中解放出来,因此,虽然我们的改革是从打破产权制度开始,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是回到了强化和更新产权制度的老路上去了。由于我们自始至终不能走出产权改革的误区,因而国有企业是赿改赿困难,并出现了持久的大面积亏损。就改革理论而言,由于我们始终没有从国有企业本身的实际出发,没有注重对国有企业基本特点的研究,我们没有能够冲破传统观念,我们只知道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需要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和发展,却不知道国有企业或公有制企业只能作为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当家作主,社会主义要实行按劳分配,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劳动者当家作主是什么权利?按劳分配是什么权利?顾名思义,都是劳动所有权。但是,由于我们囿于产权的传统观念中,即使面对着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也是视而不见,即使充斥着劳动者对管理权和分配权的要求,也是听而不闻。
四,推进和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步骤
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建立现代劳权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劳动实体存在和发展。所谓独立的生产劳动实体是指国有企业在管理上能够自主经营,在价值运动上能收入自理,盈亏自负,在国家与企业的相互关系上能够真正政企分开,在劳资关系上能形成劳动者消费需要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两个方面相互满足,互相促进的统一状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国有企业能够作为规范的经济主体参与竞争。
具体的改革思路如下:
(一),以每个企业为单位,核定每个企业现有的生产资料价值量。
(二),召集企业的全体职工会议,由职工大会选出职工管理委员会(第一次选举采用一人一票制,以后采用一工一票制)。职工管理委员会行使相当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的责权,对企业进行管理。
(三),建立“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企业生产结果分配模式。建立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职工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首先要使国有资产处于保值状态,其次还必须满足包括扩大再生产追加在内的各种公共需要。这一满足能保证国家、个人和集体三者利益得到同时满足。而劳动者收入以余额形式出现,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自然波动,能够有力地促进劳动者通过职工管理体制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生产经营状态和企业管理状态。
(四),在个人收入的分配上,建立工分分配制度。用计时工分制取代计时工资制,用定额工分制取代定额工资制。另外,根据需要建立智力劳动工分制:例如,一个职工如果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建议,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就应该根本其价值大小记上相当于多个工作日的工分(5工、10工,甚至20、30工等等);建立特殊贡献工分制:某个职工如果有了特殊贡献,则就给予特殊记工(可以是一次记50、100甚至更多的工分,视贡献大小而定)。企业生产成果--即补偿了生产资料价值量和扣除各种公共需要项目之后的余额,按职工的工分积累量进行分解。
每个人工的价值=企业同一时期的消费价值量÷企业同一时期的工分总量;
职工个人收入=个人工分累计量×每个人工价值。
(五),采用了以上步骤之后,企业职工收入首先决定个人劳动状态。为了争得更多的收入,每个劳动者都希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劳动技能(包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此,企业还要建立以职工自学为基础的教育体制,满足职工进行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需要。
(六),在采用了前四项步骤之后,职工的收入状态还决定于企业管理状态。因此,为了争得更多的收入,每个劳动者都需要参与企业管理。因此,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每个职工都可以提出各种生产经营方案及管理措施,只要确实可行,管理者就必须采纳,而且有些重要的方案或措施还应有提议者自己组织实施。也就是说,新的管理制度应使职工同时具有管理权限和职能,应打破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人人都重视管理,人人都参与管理,一切服从生产经营需要的局面。
(七),在建立健全的劳权分配体制和管理体制之后,在建立了职工教育体制之后,企业还应建立由职工代表、管理人员和国有资产管理局人员参加的制度管理委员会,负责进行劳权企业的制度管理工作。
(八),与以上改革相适应,还应建立新的会计核算体系。
(九),同时也应根据实际需要改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当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功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有了规范的微观经济,只要按照客观需要建立相应的宏观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就自然产生了:商品生产由市场调节,生产资料按需分配,企业(由劳动者)自主经营,生活资料按劳分配,成本优先保证,职工多劳多得。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一“国有劳营工分制”的运行模式,既是宏观模式,又是微观模式。
在进行了个别企业的试点之后,可以进一步推广。由于这种改革和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从根本上体现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是很容易成功也能迅速发展,因此,在三、五年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是完全可能的。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