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国企产权改革究竟谁来关心?
作者:樊纲    发布:2004-11-26    阅读:3270次   
    谁来真正关心国企产权?

    现在最时髦的一个词,叫公司治理结构,可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最重要的结构就是产权结构。

    国有企业以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亏损,是资本损失。但大家都只是从经营者、劳动者角度关心它,而没有真正从所有者的角度关心它。上级主管部门关心它,但这是外部的。企业内部呢?谁也没有从产权的角度、从利润的角度关心它。这样的体制下,利润问题就会没有人管。苏联解体的第二天,就没有人再报利润了。

    现在市场竞争也出现许多混乱现象。比如价格大战,这似乎与产权没关系,但我们看中国的价格战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国有企业杀价杀得最狠。价格竞争本是市场竞争最基本的一个手段,但所有航空公司都是国营的,只要能开出飞机,价格就会永远杀在没有利润的那个点上。所以经贸委、民航局这时要出来干涉是有道理的。这里毕竟还有个利润主体,市场竞争也要看谁对这个东西负责任。所以从价格竞争,我们也可以看出竞争者对资本的亏损关心不关心!私人老板会说:价格上我竞争不过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资金来得容易,可以贷到款,可以不还债,还有三角债问题……只要都是国有产权,你罚谁呀?最后就只有扭亏了。所以公司治理结构,说到底是个产权问题。

    不改产权到底行不行?

    国有企业,政企不分,资本是国有的。既然资本是国有的,政府就要来管理它,就要任命企业经理。那么,国有企业能解决经营者报酬问题吗?我不太相信。国企老总拿几十万、上百万,你的任命领导、上级部门领导,他们才拿多少?而且很多决策确实不是你作出来的,而是领导部门作出来的,你只是执行者。还有你的左邻右舍,都是国家干部,为什么你拿那么多,别人拿那么少?那么,年薪制也好,售后挂钩也好,期股期权也好,这么好的激励为什么实行不了呢?就因为都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

    再如经理人选拔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这个企业是为了盈利呢?还是为了权力的控制呢?或是为了作为升官的阶梯呢?亦或是为了就业和税收?国有产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选拔标准不是资本的标准,不是市场标准,而是有各种因素掺杂其中。有人说搞好一个企业的关键在于选好经理人,但这恰恰是体制的问题。同时在这个体制下,我们对经理人的要求又太高,要求他不仅是一个能人,而且是一个圣人,不吃不拿、任劳任怨、还得有天大的本事,得面对市场,又得面对政府,方方面面关系都得处理好,不能有一点自己的利益。试问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其实市场经济中你只是企业家,用不着你是圣人。

    所以我们应逐步减少国有资产在经济当中的比重,使更多的产权落实到自然人身上,成为自然人的产权,这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趋势,这个趋势我们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

    十年前,有人提出产权改革,但很多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中国怎么可能搞产权改革?单说各种利益的冲突,就搞不下去。但是经济发展,经济规律的逻辑就在那里起着作用,大趋势在那里。我们以往改革的各种尝试,改来改去总改不好,最后就剩下一个问题,就是产权没改。现在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非改不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我相信理论比实践更正确,因为理论分析的是经济规律,而实践往往是暂时的表象。确实,企业不是“一股就灵”,但是没有产权改革,其他的都不灵。

    如何看待国有资产流失?

    产权改革的一大障碍,即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有的企业在产权改革中,多数股权分给了职工。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有人议论,甚至有人告状:国有资产流失!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么卖?

    首先,我们得回到最基本的概念,什么叫资本的价值?资本价值就是资本预期收益的折现。资本带来的是未来收益,所以它的价值取决于未来收益的多少,而不是帐面上的那个成本价格。那么,资本评估、价值评估,关键是评估它未来能不能有收益,看的是赢利能力。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发现:资本价值是预期的,是主观判断。也就是说,从不同角度看,评价就会不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就会作出不同的评估。买方卖方就更不一样,卖方总想评得高一点,多得一点;买方则会尽力压低。一家一个说法很正常。市场价值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只要你这个资本最后的拍卖价格不是当初的最高估计价,就一定有人说你资产流失!而市场机制下又没法依据个人的主观判断来成交,必然是相互叫价相互妥协,最后很难卖出最高价,那么这时就难免有人说你资产流失!

    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产权重组是利益重组。一切改革都是利益关系的改革,这其中有一个方方面面利益如何摆平、如何兼顾的问题。一个关系照顾不好,即便照顾到了而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首先认为自己的利益流失了,就可能告状。他不会说我的利益流失了,而是告国有资产流失。

    这样,从基本逻辑、基本价值概念得出的推论就证明:国有产权,不管怎么卖,总可能有人告你资本流失。

    第三,确实可能发生真正的国有资产流失。本来值 2000万的东西,作价时故意作100万就卖出去了,有人从中得到了好处、回馈,这叫真正的产权流失,这是必然的。为什么?因为大家都不是所有者,都想从操作国有资产的过程当中,以别的角色得到某种利益。为什么他把价格压低?因为抬高了,他就得不到什么好处了。这是国家的财产,他不会去维护这个资本的价值、资本的利益。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就可以牺牲国有产权。

    这就恰恰让我们看到,产权流失发生的原因和我们要改革它的原因是一样的,即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和国有资产不卖所带来的损失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谁都不是所有者,谁都不会考虑国有资本的效益。不卖,每天都会发生损失;卖了,又会流失。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一次性改制呢?它可能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但从此却不会再发生资本的损失。从此资本有人关心了,作为社会资本它能够起作用了,能解决更多的就业,能有更多的税收,经济也由此能得到更健康地发展了。如果今天不卖,明天就可能进一步损失,等到想卖时都没人要了。那时,就业没有了,税收没有了,甚至企业都没了,所以还不如早点儿卖出去。

    产权改革需要什么市场环境?

    怎么能够使资本流动这件事做起来呢?要想使产权交易、产权多元化得以实现,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进外来投资者,卖出一部分或全部产权。

    中国现在这个环境,资本市场还比较差,产权交易难以实现。原来地方还有些产权交易中心,后来关掉了,结果大量的已经实行改革的企业所形成的产权无法再交易,这又阻碍了其他的企业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改革,引进新的资金。这些年我们也搞了很多股份制改造,但其中大量股份没法交易,这就没法进行产权交易,也就没法再改下去。

    中国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们应该清楚,不可交易的资产还不是资本。资本的定义,就是它有交易的自主权,但它本身不能去交易。现在首要的问题是怎样创造一个易于产权交易的方式,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尤其形成为地方中小企业改制和融资服务的地方性的中小资本融资市场。我认为这是目前中国经济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些年地方性融资市场,应该说有试验,有创造。第一,非常活跃;第二,正在逐步规范。如山东淄博、四川乐山等,这些地方市场挺有发展,股市也很稳定。原因就在于(1)这些地方的上市公司本身都是地方企业,信息比较完全、对称,谁也别拿什么公告书来骗人,当地人对这些企业的底细都知道,所以没什么大起大落。(2)没有什么大机构在那儿坐庄炒作,交易非常好,促进了地方性融资、股份制改造,有很好的前景。

    中国这么大,本来就需要这么多的地方性小市场,或场外交易,而不能只靠国家的两个大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绝大部分的股票不是在那几个大市场交易,各种产权更多地是在场外交易,上市的股份公司其实只占全部股份公司的10%都不到。而我们现在是只允许两个场内交易。不能进行产权再配置,就无法实现改制的全过程。

    股份合作制,只是第一步

    股份合作制是在实践中创造的改革第一步,它带来的矛盾冲突最小,对很多企业来讲,这是大家比较能接受的、最能行得通的一种方式。但它还不能带来一个很稳定的公司结构,还不是理想的企业机制。原因很多,尤其是股份太分散。这里关键是工人、持股人、股东变成了一体,这件事就有了问题:一方面造成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企业的长期发展看会带来不利。工人和持股人,这原本的两个主体成为了一个主体,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变成了个人利益的冲突。这样,企业管理中工人与资本家的相互制衡机制没有了,那么每到遇到利益问题时,他当前的利益要求就肯定是高的,他希望分到手的越多越好,未来收益那还看不到。这种企业就很容易产生短期行为。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分光吃光。

    那么下一步怎么走呢?关键是股份能不能集中的问题。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少数经理人能够从工人手里买断过来,使交易流动起来,也为外部人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市场条件。这样分散的产权得以聚集,资本交易、产权重组,企业融资、改制,都有了市场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能形成使企业运行逐步走上正轨的一种机制。不能实现产权的进一步重组,企业在第一步改革后,就没法往下走,这是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如何让产权交易起来!

    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改革第一步走出后,就没法走第二步、第三步,就没法使产权结构进一步合理化,使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当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机制,不能重新配置叫什么市场?因此,当务之急是使产权交易起来,这是一个改革的动态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当然,交易起来确实有很多问题。改制有两大阻力:工人怎么安排?债务怎么处理?甚至有的企业价值是负的,资本的价值是负的,要安置工人,清理债务,清理污染,把这些都处理了,才有人来买你的企业。这些问题不处理,就达不成交易。这些都要算计,都要记在资本价值的帐上去。

    因为是国有企业的改制,政府恐怕就得掏出点儿东西,花些钱,来创造一个市场交易的条件。有进有退,市场资源才可以调动起来。退出成功,交易才能得以进行。所以,国企如何实现产权改革,一方面要创造市场环境,一方面要有政府环境。

    而对于地方经济来讲,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外来资金在你这个地方竞争,这马上就会有一个资金增量。既改了制,又有了增量,又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那就很快能使你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一块。所以维护产权的市场交易规则,保证合同信誉,才能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产权改革要自下而上推进

    中国最初的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如今,中国整个改革已经是自下而上地向前推进。当改革进入到一定阶段后,改革的各种方式的形成就都是由地方创造出来的了。所以,不要再有依赖思想,总希望中央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中国的改革进程很大程度取决于地方的创造,改革的信心、热情、决心,取决于地方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发展地方经济,而努力想出的各种办法。只能是地方在探索中发现可行的办法,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实践家在实践中创造的,是在各种利益的冲突中磨合出来的。

    大家要了解这个进程,要“多做少说”,创造出好的办法,事情就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