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新发展观的背景和政策取向
作者:王梦奎    发布:2004-12-01    阅读:2372次   

    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取得公认的成就。十几亿人温饱问题解决和初步达到小康,提供了新的发展起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和政策,需要有相应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那种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和政策,经济体制转轨初始阶段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某些发展观念和政策,需要有相应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要求发展观念和政策有相应的调整.现在提出的一些问题过去提不出来,提出来也解决不了。不能用今天达到的水平衡量过去,不能用发达国家目前的标准要求中国,因为发展阶段不同。

    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过去雄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是具备的,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过去复杂。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越来越多样化,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所带来的问题,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沉重负担,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活力和冲击——所有这一切,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现在突出地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各方面的统筹兼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保证中国这艘大船能够比较顺利地达到现代化的彼岸。

    现阶段中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注重农村发展和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二、注重帮助落后地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第三、注重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第四、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五、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国内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我国农村有8亿人口,农民命运和农村状况如何,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在农村。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经营规模小,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是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调整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来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可以依靠自身积累实现增长;另一方面,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增收缺少重要支撑,又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不能再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而应该给予扶持。困难在于,中国非农业人口占少数,非农产业效率低,短时期不可能用很大力量“反哺”农业。城乡差距将会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存在,近期是继续扩大的趋势。现在国家已经在财政、税收和其他社会经济政策方面开始向农村倾斜,有可能抑制差距扩大的趋势,减缓差距扩大的强度。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要注重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促进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是说,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轨道。这实质上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40%提高到55%以上;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就业的比重有可能从目前的50%左右下降到1/30左右。为了顺利实现这种根本性的社会转型,避免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所可能发生的严重混乱和震荡,需要同时从两个方面努力: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注重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防止过度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在农村,要处理好土地问题,防止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又没有新的就业机会而沦落为流民,造成社会的不安。

    地区差距扩大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我国是国土辽阔的大国,自古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拉大了。这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原有经济基础和市场潜力不同等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不同等方面的原因。国家的地区发展战略,包括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和帮助落后地区发展这样两个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各省、自治区内部也都有一部分市、县率先发展起来,带动了全国的发展,这些率先发展的地方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全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现在突出地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就是要帮助落后地区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局。国家为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已经采取了一些实际步骤,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应该说,国家在扶持落后地区发展方面还有政策选择空间,现在实际工作力度正在加强,包括加快经济落后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但缩小地区差距是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是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但必须注重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都不单是经济增长的过程,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问题很广泛,目前最突出的是扩大就业。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就业压力将会长期存在。扩大就业的政策取向是: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社会保障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通过扩大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地区,这方面的投资正在大幅度增长。公众对于收入差距扩大的反应趋于强烈,完善的调节政策还在继续探索之中。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解决社会问题需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适当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比重,投资结构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调整,要采取有助于实现这种调整的政策。这样做,将会拓宽经济增长领域,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也是有利于社会问题解决的。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直接关系发展能否长久持续和国人生活质量能否不断提高的大问题。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使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选择,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要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以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压力的政策,是开源和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以上,能源消耗年均只增长4.2%,而且在降低消耗方面还有很大潜力,说明靠开源和节流,资源是可以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我国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有利条件是,已经把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环境保护技术在进步,投入在增加。靠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靠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持续发展的资源约束将会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改善。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主要是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是中国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追求的是“共赢”。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很大,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扩大。这里说的国内需求是广义的,是指国内市场的扩大,这不仅是这些年实行的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国内投资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所拉动的国内市场的扩大。这些年出口增长很快,进口也在迅速增加,净出口占总需求比重不大,且呈下降趋势。积极参加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是有利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直接,必须妥善把握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节奏,防范经济风险。这既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定的。

    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进步,也显示出发展战略和政策调整的方向。按照这样的方向发展,需要在制度建设和实际政策方面采取重大步骤。并不是说以前没有做,实际上许多事情一直在努力做。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入不断有新的举措,有的还需要继续探索。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做,将会促进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大,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实现社会和谐。这将给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我们以比较小的代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实践新的发展观,要把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有紧迫感,又要看到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在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和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必须统筹推进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协调。现在国内外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过去复杂得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增强科学性和预见性,才能趋利而避害。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五个统筹”是作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出来的,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宗旨。现在,在发展观和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研究的比较深入,这是非常之好的。我觉得不足之处,是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实现这一根本宗旨,研究得不够深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这方面是需要加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