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
2004年中国经济50人年会会议纪要
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
第二点,我们现在最优秀的企业家,首先他们最希望看清楚的是长期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有一批企业开始上台阶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必须看清楚、十年、二十年之后怎么走,所谓远景,或者前景。在企业来说,研究中长期的战略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大的问题。但是我感觉作为政府的各个部门常常会为眼前的困难所困扰,现在短期问题很多,中期问题和长期考虑实在太少,也许受一届政府五年所制约。这次刘鹤提出来的长期问题、中期问题应该成为我们一个重要考虑的方面。
第三点,这一两年以来,由于加入WTO,由于十六大前后,特别是三中全会这一系列大的变化,作为我们国内外的各种投资者,作为国内中高收入层的消费者,他们预期真正变暖了,这个预期变暖是对往后的政治上有信心了,所以现在各种需求突然冒上来了,加大了。现在媒体上一个词叫做“自主性增长”,就是各种需求冒出来了。但是现在形成一种新形势下的供不应求,供不应求供方这一部门常常是我们过去计划经济一些传统的习惯最浓厚的部门,比如金融,我们常常根据我们的瓶颈自觉不自觉地来判断我们是热还是不热;比如煤电运输,特别是铁路,在经济增长这么快的地方它是增长最慢的。在我们2000亿元的销售额,甚至是30%、50%的高增长情况下,我们看到铁路的客车和火车的车皮增长的数字竟然是负的,不知道这个数字是真还是假。现在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供不应求的地方的“供方”最紧的部门常常是我们计划经济传统的行政配置资源这种惯性最重的部门、改革最缓慢的部门,这都要值得很好的研究。我们知道,资金在传统的国有银行体系里转,和在外面转相比,流动速度要差很多。往往我们只看规模的增长速度,却没有流通速度分析。
第四点,只有中国有,别的地方很罕见的,就是这么大规模的体制差造成的效率差。现在我们担心过剩,三年以后过剩了,到底谁死呢?可能一部分是我们传统的效率太低的国有部门死。这个效率差,十倍之差有可能成为我们一个普遍的标尺来观察。最近,杭州市搞工厂改革,一个区工厂改了以后,财政节省了70%的费用。还有一个环节的调查,桑塔纳是最普遍的,二十辆桑塔纳的调查,把十辆私车和十辆公车作对比,公车的修理费用比私车的修理费用高十倍,十倍的问题是不是可以看成为一个普遍标准来观察。在九十年代初期,国有和民营的同样的制造业、同行业的产品,中间流动资金周转率就差十几倍。通过认真的分析,我们说话才能真正有的放矢,才能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