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对当前消费中几个经济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作者:姚家祥    发布:2004-12-20    阅读:2308次   

 对当前消费中几个经济关系问题的再认识

              姚家祥    姚薇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以及财政政策与消费的关系等三对关系的两个方面都是辩证的、对等的概念。传统的观点只看到了生产、投资和财政政策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消费对生产、投资和财政政策也起决定作用。文章着重阐明了在市场体制的生产方式和市场体制的消费方式范围内,消费在这三对关系中居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投资和财政政策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而生产、投资和财政政策都具有派生性,受消费决定。从注重消费在社会生活和经济运动中日益凸现出来的作用方面来求解这三大经济关系,这对促使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关系   生产   消费   投资   财政政策   投资性财政政策   消费性财政政策
   【作者简介】姚家祥(1957.10.~)男,中共石首市委党校纪委书记,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编著书7本,公开发表经济论文50多篇。
     姚薇(1983.10~)女,武汉大学,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篇。
    邮政编码:434400      
    电话:13507255638 
    Email:yjx588@sina.com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问题。


    是生产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生产?
传统的理解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这种决定作用与反作用两个方面来看待和处理消费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忽视消费的积极作用,片面强调艰苦奋斗,抓生产、压消费。最终,生产没有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消费研究也成为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这种理解是从单个的社会再生产循环来看问题的。从单个的社会再生产循环来看,生产是起点,它提供了用于最终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提供了用于分配和积累的资金,可以说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和消费,生产决定消费。但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问题绝不是这样简单。如果是这样静止、片面看问题,那就陷入了机械的决定论。
    生产与消费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
首先,从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看,消费和生产的过程是合一的经济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以各种方式消费着,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之前还是生产期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第94页)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消费;要消费,就要生产。是先有消费,然后才有生产,生产是为了消费而生产,消费决定生产。因此,消费本来是人类自身的自我实现过程,而生产仅为此目的而进行。生产出现以后,消费和生产都处于显著的运动、变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二者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不存在一方永远处在决定的地位。
    其次,从社会再生产的不断运行过程看,消费比生产处于更重要的位置。消费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目的和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条件。经济运行实质上就是在消费或市场需求的不断驱动下的向前发展。没有消费对生产的市场出现,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不能被消费或市场需求,那么,经济运行必然中断,必然陷于停滞状态,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也就停止。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能是可能性的铁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第94页)
    第三,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消费的增长决定生产的增长。由于市场机制,科技发展较快,国际资金和技术交流较畅通,生产能够较容易和迅速满足。生产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基本上决定于消费增长的速度与规模,决定于引导和创造出的消费模式和质量。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消费需求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没有消费的引导和配合,生产的扩大就是盲目的,只能造成更多的库存,导致频繁剧烈的经济波动,从而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四,从现实经济生活看,消费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在宏观层上,消费萎缩,市场疲软,生产则低迷;反之,消费扩张,市场坚挺,生产则高涨,这是一个定律。在微观层上,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结构,都决定着生产状况。如消费时尚的引进,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观念的创新,能引发一种生产。“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册第225-226页)可以说,破坏一种生产,没有比破坏一种消费更直接。


    2、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问题


    是投资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投资?
传统的理解是:投资决定消费。在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中,投资是国家计划调控的核心变量,投资对消费是单一的决定关系。消费则是被动的,从属的,是受投资决定的;它对投资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只是潜在的、次要的。
    受这一观点的影响,我国经济一直贯穿着“轻消费,重投资”的理念。坚持投资优先,把人的消费压缩至相当低的水平;各级政府出台各级政策限制消费;当生产低迷 ,消费萎缩的时候,主张国家大力投资,建立强大的生产基础,以此创造消费,带动消费。
    这种理解是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问题的。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商品供应普遍短缺,投资与生产无市场约束的后顾之忧,只要有商品供应就不愁没有销路,因此投资和消费之间基本上呈现出的是投资对消费的单一决定关系。但孤立地看待这一问题,那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了,就会陷入机械决定论。
    投资和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活动中互为条件、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其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是由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投资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投资。
从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看,消费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然要求,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由此决定的投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投资不过是消费的派生物,是消费的派生需求,最终是受消费决定的。
    从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的地位和作用看,消费对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投资对经济发展不是决定的最终的力量。消费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中起着枢纽作用,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动力作用,是保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关键。这决定了投资必须服从于消费的这种作用,不然的话,投资的扩大就是盲目的。特别是在投资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居民消费的选择性越来越强的时候,消费对投资的决定性作用就更加明显。这时,靠投资是带动不了消费的。如果投资能带动消费,目前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投资都很丰富,消费也就随之升温了。投资需求受制于消费需求,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来带动消费需求只是一种幻想。市场经济供给能力再强,继续强化投资,不仅带动不了消费,在消费较弱的前提下,甚至会积压、损害消费。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再生产不会健康运行。
    我们说的消费对投资的决定作用,有以下几个限定条件:
    第一,消费决定投资,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特别是1997年买方市场形成以来,消费对投资的决定作用才十分突出。离开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短缺普遍存在,就不会出现消费决定投资,而只能是相反了。
    第二,消费决定投资,是以消费的主导作用为前提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其根本的动力在于消费的拉动,失去消费的拉动,投资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因此,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派生性,这主要缘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需求约束型经济的特征。
    第三,消费决定投资,是以消费和投资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的。投资对消费的响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二者也并非是一种线性的关系,因此必须保持二者的良性循环。离开了二者的良性循环,即消费的增长不能为有效的供给所弥合,不能有效地吸引投资的增加,或者是投资的增加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消费的增长,那么,它对经济的增长就要大打折扣。
    坚持消费决定投资,根据消费需求投资,即使投资增长率低一点,也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而坚持投资决定消费,创造消费,投资规模大,国民最终消费低,经济发展将失去支持和福利效应。这是衡量经济效益以及经济是否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


    3、财政政策与消费的关系问题


    是财政政策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财政政策?
传统的理解是:财政政策决定消费。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这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以分配来控制消费、决定消费;消费则是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地位。无论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是重投资而轻消费的。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尽力压制消费,限制消费的。我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初,一直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由于商品极为短缺,只好由国家财政控制,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抑制私人消费;减少投资和消费,特别是减少消费,用极低的收入来限制消费。那时,生产过程产生的分配以及通过国家财政和金融部门等形成的再分配基本等于生产总量,也基本等于消费总量。个别由于流通环节等原因出现的商品积压,也可以通过清仓查库,削价处理,很快使商品找到用处。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国内和国际科学技术得以迅速采用,生产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商品可以在短时期满足市场,并出现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后,这种财政政策将失去活动舞台。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消费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近几年一直实施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也称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刺激投资,因此,它实质上是一种投资性的财政政策。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仍能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长,这种积极财政政策的功劳举世公认。
    但是,随着财政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年的大量投入,电信、铁路、公路、电力等重要生产部门的资本已经趋于饱和,社会对资本的需求势头已经减弱,投资空间趋于缩小。同时,由于前期投入的大量资本已经形成了生产能力,市场供给迅速增加,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制约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不再是资本投入不足,而是商品过剩,消费不足。这种单纯的投资性财政政策已经难以继续实施。
我们不应从原则出发,而应从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当消费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继续扩大就是盲目的,从而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质上不过是消费的一种引致需求,受消费决定,这就要求财政政策做出积极的相应的调整。
这种调整就是从消费出发,实行消费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投资,增加福利资金支出。
    第一,实施消费性财政政策,能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增长。生产过剩,主要是由消费品过剩引起的。消费品过剩,造成一系列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生产能力过剩,同时造成大量人员下岗。通过增加福利资金支出,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品购买力,就能够使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得到发挥,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达到增加就业,减少整个社会商品过剩,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第二,实施消费性财政政策,能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由于我国福利保障制度不发达、不完善,我国的储蓄率高,居民储蓄已经达到8万亿元。较高的储蓄率严重影响消费需求的增长,制约经济发展。在发达国家,他们的收入比较高,但其储蓄率非常低,其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对未来生活无需担忧。我国实施消费性财政财政以后,福利保障制度会逐步得到完善,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会逐渐减少。这样,人们必然会追求眼前享受,减少储蓄,将更多的收入消费掉,甚至可以超前消费。这就会有效地增加市场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第三,实施消费性财政政策,还可以带来其他综合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会更加贴近、更加密切。这样,可以增强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人们更多地关心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国有企业职工进一步树立主人翁精神,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领导干部放弃私心,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减少或避免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减少犯罪。这有助于引导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总之,消费是与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人的自身素质紧密相连的,它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和经济运动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摆正它的位置。

    作者简介:姚家祥(1957.10.~)男,中共石首市委党校纪委书记,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编著书7本,公开发表经济论文50多篇。
     姚薇(1983.10~)女,武汉大学,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3篇。

   【参考文献】
    刘方械、李振明:《关于当前启动消费的几点认识》,《人民日报》,2001-09-11。
    贺晓东:《积极财政政策并不能全面启动内需》,《中国证券报》 , 2002-9-4。
    周天勇:.《扩大消费大有文章可做》,《经济日报》,2003-09-08。
    刘  黄:《 投资消费结构失衡 政府职能错位是深层原因 》,《中华工商时报》,2003-10-28  。
    张汉亚:《投资体制改革面临良好机遇》,《证券时报》200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