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人民币贬值还是升值
作者:孙健    发布:2004-12-23    阅读:2357次   
     和很多出国考察人一样,都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比照着国内、国外物价,体会其贵贱。联想国内媒体大肆宣传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和欧美贸易争端中反复强调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问题,在物价比较背后的片断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和连接?当然,用这样小额篇幅讨论如此复杂的机制和问题,未免太过儿戏,唉!就让它儿戏一番吧。
    其实,国外的物价并非象我们想象的那么贵,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基本生活资料,某些比国内还便宜,而且很多商品的产地是在国内,但却比国内便宜,农产品价格都低于国内,但涉及服务内容的商品却大大高于国内。当然,那里的税高。大家都在比较物价的同时,比较着制度和文化。
    先举一个例子,有助于大家的理解,一瓶矿泉水,中国超市人民币1元,韩国超市700韩币(约折和人民币5元),美国超市50美分(约折和人民币4元),风景区2美元(约折和人民币16元),都是来自各自本国产的基本消费品,中国便宜多了,但为什么在国际贸易如此发达,低级套利行为难以奏效的今天,同样的人民币兑换成韩元和美元后却不能购买当地的一瓶矿泉水?人民币兑换美元真的应该升值?
    再举一个例子,国内制造的带气垫耐克鞋美国售价39-49美元(约折合人民币400元),国内售价在680-780元人民币,要知道,耐克鞋在中国工厂包括原料采购在内的制造成本3到8美元,而且皮革处理的污水还留在中国。中国资源中国制造中国销售居然比中国资源中国制造外国销售的相同产品贵?这就不可思议了!
    而我们在国内看到的却是人民币贬值现象,国内消费品物价指数连续7、8两个月上涨幅度超过5%,房价在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仍不断上涨。。。。。。,大家知道通货膨胀实际上是货币贬值。
    当然,上述的消费领域例子可能实在片面和儿戏,但大家可能很快得出人民币在国外是升值的,国内是贬值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结论产生的过程以及其形成深刻机制性问题却未必看得透。我们需要通过一个框架看内在的实际。
    从国际贸易角度,除开政治因素,其余的都是贸易问题。大家都知道专业分工、贸易、货币和资本是经济社会保持效率的关键,专业分工产生了极高的效率、贸易使“无形的手”将专业分工形成的更多更好的产品配置到各个所需要的地方,货币作为相对独立的中介体系,通过衡量价格信号和分配机制,促进了贸易的和交换,而货币又与资本紧密相连,因为购买资本的资金是通过金融市场来筹集的,因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公民储蓄转化为他人资本的合法渠道。所以从金融的角度,除开政治因素,其余是否都是金融的问题呢?如果都是金融问题,那它必定和货币政策相连。
    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工业制造将国内的劳动、资本、土地和其他资源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换回美元财富和国内缺乏的物资,作为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也得益于国际贸易以及国外终端消费。另外,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也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资吸引国,国际资本的流入、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管制,使政府外汇储备高达4700亿美元。然而,站在全球资源配置最高端的美国,通过贸易规则和对中国政府操纵货币的指责,要求人民币升值,同时,其再次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元贬值30%以上,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外汇储备的价值一下消失1/3,但我们与美元挂钩的固定联系汇率标准却丝毫没有改变。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贸易动力和国内就业率进行保护,我们对外贸易输出的不是人民币升值,因为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而是输出的凝聚在货币中的国内的资源和劳动,被别人用贬值的货币中介购买了我们凝结着劳动和资源的商品,或者说价值不便的资源劳动等要素凝聚的商品在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进行交换时,被人为的贬值了,或者说受到总量约束的货币购买力,因货币量的增大,降低了的购买力却购买了原来一模一样的劳动和资源。固定联系汇率和出口退税政策将大量的美元转换成人民币进入流通领域,资本项目的管制又导致更多的美元资本转换为人民币进入投资领域,国家外汇储备到是逐年增加,可具有储蓄习惯的老百姓却发现钱越来越不值钱。
    不要只怪美元贬值,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仍在迅速发展,而要怪我们在可能爆发美元货币危机面前没有建立起真正独立的央行和灵活的弹性汇率机制。更糟糕的是,政策制定者们,反而将美元贬值透过贸易顺差、资本管制和固定联系汇率制度放大了国内人民币的供应量,将对外贸易的资源要素贬值和人民币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带来的财富缩水传递给老百姓的储蓄存款上,使货币的呈现较高的可变性,对国内国民收入的较低可变性来说(M2/GDP比率长期在两倍以上),过大的倍数,经济增长就真的只是货币化了。
    我们是否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这个生意不划算,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金融体系架构出现了机制性问题,老百姓财富和由纸币担保的购买力没有在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受益,出口创汇的政策习惯和大量购买美元并成为美国最大债务人的政策取向是否存在根本问题?至少在这次考查中,我们用受到限制地用人民币兑换的美元在国外承担相对较高的服务消费,也购买的更便宜的国产商品和难以买到的外国商品来说,我们这一亏一赚、包括买得到买不到显得别有一番滋味。
    相对于我们的资本项目不开放,美国却是经常性项目的赤字,美元虽然在贬值,但美国人民的消费却是实实在在的,是采取典型的富民政策,格林斯潘担心的是美国家庭的负债率。但强大的军事力量、丰富的资源、强势的跨国企业的美国完全可以为经常性项目赤字担保。这与我们的富政府、穷百姓、强政府、弱企业、大政府、小市场有恰恰相反的根本区别。这可能就是我们中国人勤劳却不富裕,善良却不幸福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我们可能要考虑就业率、城市化、经济增长,因为中国有太多的积弊,必须抓住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使中国获得发展的动力。当然这个理由是不错的,谁也不会怀疑货币政策是一个发动机,而且货币政策的第一目标已经从稳定物价转向保障就业,但中国的经济已经启动,并高速增长了这么多年,也该完善这些长效机制问题了,让老百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真正受益同时,对应货币风险。不然,我们的政府就有可能要成为货币风险的制造者、承担者和转移者。
    即便是目前利率提升和小范围的开放资本项目,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人民币的国内贬值,国外升值的现象还会持续,资本管制依然会象一道闸门将国内的缩水和国外升水割裂开来,但这样的势能差能维持多久呢?国外的热钱和国内局部的金融危机随时可能像游牧民族一样,冲击这样的体制。
    目前,提高国内的就业率和维持目前物价水平的状态能否持续始终还是问题,二元经济也不能保证中国长期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供应,是否我们的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应转向社会保障和应对老年化时代的到来?
    在美国,我们还感受了国外货币政策相对应的税收政策。这次出国,正值美国大选,布什的经济政策仍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减税政策。我在这里并不评述,但对个人收入的高额征税却还是值得一提,那就是税收政策与养老金联系起来,纳税真正成为了大家的义务,因为没什么穷人,所以对富人的减税,推动了全社会投资,这样的财政政策所驱动的资本主义增长将对冲宽松货币政策的风险,加上适度的加息微调手段,将有效降低美元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如此高额征税和入库率,可能只有民选政府才能做得到,否则,就是轻税薄赋,专制政府也很难征收入库。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相对独立的,而且有一个自由银行体系。这可和我们有很大区别,国内银行虽然制造的不良资产,但处于产业中上游国有企业却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一旦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大了,中央财政就注资吧,银行和财政实际是相通的。实在搞不懂的是,我们的货币信贷政策为何总是向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倾斜呢?目前更是向缺乏效率的国有垄断企业倾斜。
    另外,我们的官员和媒体还是要善意对待来自欧美,特别是美国关于中国货币政策取向的忠告,否则,美国主张的我们都反对,美国害怕的我们偏要做,把民族主义的情绪加上一知半解的货币理论包装,自作聪明地把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引向谬误的泥潭,误了国家和平崛起的机遇和前程。。。。。。,这种自欺欺人的事希望越来越少才好。美财长斯诺访华要求人民币升值,实际是美国货币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我们一不小心就着了道,以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不会拿储备货币开玩笑,实际别人是在危机战略设计下,利用市场力量确定汇率,将反恐战争的成本和油价上涨的压力转嫁给债权人和国际贸易体系,利用美元货币发动机的一次“公关活动”而已,现在看来,狭隘的民族主义使我们一不小心,眼睁睁看着外汇储备就不可逆转地贬值了1200亿美元,现在都还没有拿出对策,迟迟不实施透明而弹性的货币政策。同时,媒体还在欺骗着无知的老百姓。
    最后,我相信这主要不是央行的错!
    作为公民在得到充分信息的状态下,可以中、短期忍受这种货币双轨制带来的私有财富丧失和消费歧视。我们和我们的父辈作为一代、两代人可以牺牲曾经和当前的许多可以选择的权利和辛苦挣来的财富来获得国家经济的增长,但我们和前辈的牺牲希望是有价值的,能否为我们的后代换来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更多的选择和不压抑的精神世界?如果我们的货币政策不透明是采取的欺骗、或忽视,那就另当别论。
    至少我认为还处于不确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