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谁解中国收入分配的谜团?
作者:郑友林    发布:2004-12-27    阅读:2256次   
    从2004年1月开始,中国的负利率已经持续了9个月时间,随着物价逐步上升,负利率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探讨当前经济金融体制之下,负利率政策的所派生出来的收入转移问题。

    从本质上讲,负利率就是对存款人征收的通货膨胀税,它是通过人为保持低利率强加在储户头上的税收。但是,这种收益不是由政府占有,而是旋即转移到借款人的名下。

    在中国现行的经济和金融体制之下,由于高等教育的费用日益见涨,国家还没有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医疗保障体系也不完善,这些基本的制度缺陷,决定了广大居民必须自己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障。因此,目前中国广大居民的储蓄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强制性储蓄。负利率将影响到这些储蓄的未来购买力,对这类居民的中长期消费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在负利率情况下,储蓄实际收益为负,引起财富缩水和购买力减少。理论上,虽然居民可以通过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或其他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但国内投资工具依然稀少,而且各种投资工具之间缺乏替代性,也没有保护性的工具。究竟能否保值,还是一个未知数。在中国,居民储蓄绝大多数是养命钱,子女的教育金或者医疗准备,也就是说,是非存不可的钱。因此,负利率对中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失业和贫穷人口的生活将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中国经济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组基础数据:在扣除利息税前,中国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98%。在扣除利息税后,中国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584%。中国的GDP增长率为8%左右。2003年GDP为11.67万亿元。GDP增加值为9336亿元。2004年1-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为3.6%,6-8月分别为5%、5.3%和5.3%,2004年CPI年率估计在4%左右。全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8.1万亿元。中国的借款人为取得贷款或者维持贷款而支付的额外费用折合年利率为4.5%。这构成金融行业极少数特权阶层的灰色收入。到2004年6月,房地产行业取得的贷款为2.5万亿元。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为5.04%。2003年,全国农户存款在扣除贷款后接近1万亿元,这1万亿元就是农户的净储蓄。

    负利率加速财富转移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2004年6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4万亿元,换句话说,如果年CPI指数年率达到5.3%,那么,储户每年利息损失为4236亿元。其二,2004年7月末,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已经达到2.5万亿元,是新增贷款中占比例最大的行业,同时,住房价格上升速度也是最快的。如果我们按照统计局公布房价平均上涨15%来计算,这个行业从负利率政策和涨价中得到的收益为2.5万亿元*(15%—5%)=2500亿元(其中享受利率补贴940亿元)。也就是说,房地产行业得到的利润占每年GDP增加值的26.8%。四分之一以上的社会财富流入了极少数人的腰包。其三,根据央行高级官员谢平等人的研究成果(参见吴敬琏主编《比较》第8期),全国各地借款人为得到和维持贷款,而给予银行有关决策人和经办人的好处费折合年率为4.5%,这就是说,以18.1万亿元的基数计算,这个红包非常可观,每年为8145万亿元!也就是说,他们要从9336亿元的GDP增加值中非常巧妙地提取8145亿元,这些金融界的精英非常光明正大地拿走了GDP的87.2%,几乎达到了九成。

    明眼人不难看出,上面的计算结果已经非常清楚了。GDP一年的增加值就是9336亿元,居民储蓄因为负利率大约损失4000亿元购买力(其中农户贡献了大约300亿元),而金融以及相关行业寻租者拿走8145亿元,房地产行业仅涨价因素就提取了2500亿元。

    这是不是说,目前全国人民基本上就是在为金融寻租者和土地出卖者和房地产大亨们打工呢?这个结论还不能完全肯定。但是,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有人不理解,说,中国经济增长率这么高,都达到8%了,全世界少见,我们的生活水平怎么没有明显的改善呢?问题在于我们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现在的体制和政策就是一个助长金融腐败的体制和政策。居民在银行的存款购买力得不到中央银行政策的保障,我们存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今后的养老,可是,这点钱的购买力却在不断地下降,而且,这些钱并不是用来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这种加速财富转移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也应该考虑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