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民族地区经济借助信息革命发展的可能性
作者:胡恒松    发布:2005-01-13    阅读:2411次   
    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和已经耗费的劳动量,而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1]。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没有抓住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契机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以至我国经济的发展很被动,人均国力一直很低。面对这次信息革命的到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加紧培养科技人才和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绩。然而由于人才、资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却相对滞后。
 
1.      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发展概况
         信息革命又可称为数字革命或者网络革命,信息革命使社会和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部门,脑力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社会经济将实现信息网络化。所谓网络经济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联系而导致的经济活动,其特征是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但是网络经济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立即能给社会带来多少有形的财富和利润,而是在于它可以营造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整个社会能够实现财富的迅速聚集飞跃发展。网络经济就其内容看,实际上就是互联网经济,它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网络经济。它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核心,扩展成一个庞大的高技术群,包括电脑技术、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等。世界银行199899年报告《知识与发展》指出,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差距和知识差距。而这两种差距的存在,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即信息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2]
1.1世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9912月原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法案》上,把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全国性光导纤维网络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因此信息高速公路广为流传. 19931月美国成立了包括副总统戈尔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特别小组",美国建设信息网的宏大计划是在15年内,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建成覆盖全国的信息网,实现美国真正的信息化;接着美国又进一步提出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日本政府立即投入巨资建设超高速信息网和光纤维网,同时十分注重软件的开发,并且提出了“亚洲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想,力图确立亚洲主导地位。接着英国、加拿大、韩国甚至我国的台湾省也纷纷开始建设各自的信息网络。
      目前,推广电子商务是各国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已经成为与传统交易模式相抗衡的全新模式,其中美国每年的信息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成为美国第一大支柱产业。美国政府准备投入5亿美元研发可以将网速提高1001000倍的第二代互联网;信息网络特别是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将成为极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强大的生产形式。1998年电子商务全球营业额约740亿美元,到1999年猛增到2000亿美元。美国企业信息化已进入比较高级的阶段,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己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如今发达国家信息工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大约已占全社会工作岗位的50%2030—2040年之间,随着洲际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类将真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一起将成为21世纪的核心资源。
1.2 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化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差距,它反映了信息差距、知识差距、科技差距、教育差距,以至管理差距和体制、机制的差距[3]。面对信息化的浪潮,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战略意义,首先启动发展了“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全民信用卡系统”、“外贸专用互联网”, 即所谓的“三金工程”(金桥、金卡、金关工程)。“九五”期间又提出了八大金字工程,并且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提高行政机关和经济组织对分布较分散的高新技术可发区和高新企业的管理效率,于是“中国火炬信息网络”工程启动。“九五”期间优先发展通信的策略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电信市场之一,同时用于电信事业的扩大和升级的拨款超过1070亿美元。近年来,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快,由它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5%。为适应企业发展和国际形势需要,我国政府启动了“企业信息化工程”,并建立了中国国家企业网作为“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宣传网站,同时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此来推动国家和企业信息化发展。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或以及相关人力资源缺少的原因,企业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数量少、水平低。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到所有企业的20%。即使在这一部分企业界中,多数所做的工作也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E-mail,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企业网站信息更新慢、内容少,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企业信息化不是购置几台计算机,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就可以解决的,更重要的还要有能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开发出适应企业具体业务的信息系统,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人才。在我国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当中,重视和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多是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人员,而信息领域、管理领域的人员介入不多,特别是既熟悉计算机应用、操作、开发,又掌握管理和信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缺乏。根据近期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显示,在15000家左右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20%拥有少量的计算机,计算机主要用作财务报表、文档处理等,很少将此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与加入WTO之后,企业所面临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环境相比,发展还很缓慢。
1.3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的情况
      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更低,准确点说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还处于零星状态,有些地区由于具备了人才市场等环境,发展相对较快;有的地区由于不具备环境和条件,没有什么信息化可言,这些地区没有相关技术人员,没有借助科技发展的意识。因此民族经济的发展一直很被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指人均信息产品生产量和信息设施拥有量的综合数值)一直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且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例如,1985年西部比东部低0.177,至1992年则低0.266,差距扩大了90%以上。全国信息资源最富裕的前十名省区市中,没有西部地区的任何一个省区市。若按1998年全国31个省区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排名,西部地区除陕西省在前10名之内,其他省区市的信息化指数值几乎都低于全国平均值,最后的甘肃、贵州、云南、西藏4个区全是西部地区的。这种悬殊的信息化差距。[2]
2.信息化对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总揽全局,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9993月,江泽民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6月,江泽民在西安主持召开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要把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001月,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帷幕。
      经过五年的中央政策倾斜扶持,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约4600亿元;新开工重点项目达到60个,规划投资总规模8500亿元,到2004年年底,有23项重点工程将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退耕还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许多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开始显现。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尽管如此,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发展落后的差距没有缩小,东西部经济互动没有真正形成,西部地区和国外的经济互动更是少得可怜。
2.1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契机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由先富裕起来的人带动后面的地区和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于是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优惠扶植沿海地区、实行梯度推进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的确有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裕起来了。并且进一步拉开了贫富差距,东西部尤为显著,西部大开发也本着缩小贫富差距和东西部差距为出发点启动的。
        然而经过5年时间的开发,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相反差距越来越大,事实已经证明,按照现在发展西部经济的思路,实现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是很困难的。因此寻求西部新的经济发展途径对于缓解我国现实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积极意义。根据“反梯度经济发展理论”和这次全球性信息化革命的契机,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信息化,实施“反梯度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快速实现西部跳跃式的经济增长。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代技术转移有两个特点:其一,技术转移按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转移,这是常规的梯度推移;其二,以超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推移,即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因此,按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的梯度推移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开发的顺序。这一顺序要由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来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又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经济开发,而不管这个地区处于哪个发展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直接引进采用最新的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实行超越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地区进行反梯度推移。这种反梯度推移,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也不乏其例,如落后的英国赶上并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3]
2.2东西互动、中外互动的真正实现
       西部地区交通和通信的落后,使得西部地区无法了解外部地区,同样外部地区也无法了解西部地区,让一个理智的企业家把资金投向一个自己不了解的地区和领域是难以想象的。西部大开发之前的西部是个十分的区域,涉外交通通道就是靠国家财政修建的那几条;假如去互联网上寻找西部地区的相关消息站点,少之又少,页面更新慢之又慢。经过这几年的开发,西部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具备,据相关报道,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重点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西部地区农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5年来建成了贫困县出口公路1.7万公里、通县油路2.6万公里,开工了4.6万公里的县际公路,已经基本满足现实经济交通运输的需要。要想富先修“路”,今天的“路”不光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道路,还必须修建“信息化之路”,就是诸如“政府网”、“企业办公网”等工程,给出西部人自己的网络平台,亮出西部地区自己的风采,让外部世界先可以通过信息途径感性的了解一下西部,然而东西部地区才可能真正实现互动。一旦西部政府、企业有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东部地区或者外国企业完全可以先通过网络了解西部的信息,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进行现实考察和论证。这样的东西合作才是理性的和非行政色彩的,当然这样的合作效率和合作成本才是趋于最优的。据了解,在一些边远地区,外商要投资一个项目,先后得经过县级、地级、省区三级的十几个部门办理各种手续,手续繁琐,拖延时间过长。这样的行政效率是很叫人担心的,这样的地区肯定会在今天的时代浪潮里垫底。西部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信息交流和共享而获益,信息化还有助于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达到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和产业升级的目的。
 
3.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对策
3.1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一个地区的经济要想长足的发展,必须依靠这个地区的人民自己的努力,招商引资等发展经济的途径只能是外因,这些外因不可能使得一个地区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想发展的地区必须苦练内功,高瞻远瞩。完善基础设施是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2004中国西部论坛上表示,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会减慢。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蕴涵的巨大商机,也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所以对于西部地区的人民来说,应该主导好自己的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借助中央和外界的大力,多渠道,全方位的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快速求得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飞速建立起西部地区全方位的信息网。
3.2注重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民族地区在外读大学的人才加上西部地区高校培养的人才,基本可以满足西部地区信息化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部分地区的科技人才密度较高。调查表明:西安、成都、兰州三大城市的科技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市,具有较高的科技实力,有可观的科技人才资源;西部地区现在出现的情况是人才分布不均,人才东南飞的情况严重。因此,西部地区当务之急是就地就近培养本地人才,大力引进外部人才。另外国家每年在团中央的号召和领导下,向西部地区输送了一批人才,西部地区应该用好这些热情很高的人才,争取留下他们,当然前提是要为他们创造实现他们自身价值的平台。1999-2001年国家在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九十多亿元,有力的促进了西部地区的教育科研条件的改善,至今西部地区已经建设了186个教职中心,远程教育体系建设开始取得进展,这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培养西部人才的途径。
3.3转变经济发展观
       西部地区领导和群众“等、靠、要”的落后观念不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情况就没有办法改变,国家每年大批的扶持资金绝对起不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当然当今条件下,西部地区的领导必须快速树立科学发展观,尤其侧重信息化的发展,因为信息化是改变东西部越来越大差距的机会和途径。
首先,信息化可以给予西部干部和群众网络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借助网络手段,进行远程教育学习,还是网络本身所含有的知识都可以使西部地区受到信息化的恩惠。远程教育可以借助地方所在高校进行,充分利用国内或者国际教育资源;民族地区网络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干部和群众了解外部,通过网络可以查询到世界绝大部分企业的情况,登陆到一些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可以查询到世界上很多新旧文献资料,比如,可以了解到日本发展北海道,前苏联开发西伯利亚,巴西开发亚马进地区的过程和经验,尤其是美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开发西部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3.4抓紧“反梯度经济发展模式”的试点和推广
      “反梯度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前提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哪怕一万分之一的成功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抓住,它是实现缓解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压力的希望,也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必须跨越的困难。可以在条件相对具备的地方先试验,然后将成功的地区作为示范,其它地区可以扬长避短,使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改变世界的网络经济/陈湛匀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西部开发:信息化与西部大开发 http://www.webstock.com.cn 2005年01月02日
[3] 区域经济学/张金锁.康凯编 天津出版社 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