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贸:WTO与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作者:温铁军 发布:2005-01-13 阅读:9753次
WTO的原则,第一是消除贸易壁垒,第二是降低关税,第三是市场准入。
按照WTO的一般原则,国际农产品协议大部分在1995—2000年实施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增加进口市场准入;削减国内生产者支持;减少出口补贴。 对于中国农业能否适应WTO原则的讨论,应该扩展至“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 和农业出发,而不是仅仅从农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作出的让步
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是关贸总协定谈判和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最困难的部分 ,1999年4月在美国签字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是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与 美国应该达成的双边协议中的组成部份。美国农业部长格利克曼在协议签字之后称 赞这份农产品贸易协议是“美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因为中国同意美国西北部 小麦主产区七个州的小麦可以直接从西雅图出口,从而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价格竞争 优势。过去所谓“有争议的壁垒”,主要是中国为防止这些地区的小麦黑穗病(T CK),而禁止直接从西海岸进口。除此之外,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做出的让步主 要体现在中美双边谈判的一揽子协议中。
由于中国方面至今没有正式公布的资料介绍中国在双边谈判中的出价,这次北 京谈判之后,美国报刊在介绍农场主的乐观反映时又披露,美国代表在农业条款上 ,没有从4月协议已经得到的利益上后退半步。因此,我们现在可以认为美国4月 8日“单方面公布”的资料中的农业条款,就是最后双方谈判的结果。兹摘要如下 :
中国同意大幅度增加最低关税限额(TRQ1-3%)的农产品进口数量,并 且应美国的要求减少国营外贸垄断进口所占的比例。到2006年,进口大豆从现 在的170万吨增加到330万吨,增加幅度为94%,其中私营部门应该达到9 0%;小麦从200万吨增加到930万吨,为现在的4.65倍,私营部门最初 应有10%;玉米配额从450万吨增加到720万吨,如果达到则为现在进口量 25万吨的28.8倍,私营部门应该达到40%;大米配额从260万吨增加到 530万吨,如果达到则为现在25万吨进口量的21.2倍,私营部门应该达到 50%。到2004年,棉花要从现在的20万吨增加到89.4万吨,为现在的 4.47倍,私营部门应该达到67%……。
此外,中国承诺取消出口补贴,特别是取消对美国不利的玉米、棉花和大米等 农产品的出口补贴。而且到2004年前,中国除了在总体上把农产品进口关税降 低到17%以下,还应进一步对有竞争优势的美国进口农产品降低到14.5%的 平均关税。其中大豆仅3%;肉类和水果10—12%;乳制品12—19%;红 酒20%。
二、中国的让步对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本文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其积极作用:
一是在没有其他非经济因素干扰的和平条件下,增加进口大量占用资源的基本 农产品,有利于中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21 世纪中期国内粮食不能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的时候。
二是在加入WTO之后有利于国内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增加出口。80年代我国 的农产品出口还是以土地资源型的基本农产品为主;90年代以来则明显改变为以 水产品、蔬菜果品和部分畜牧产品为主,并且多数年份尚且能够维持30—40亿 美元的小额顺差。因此从长期看,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基本农产品外,中国的 非资源型农产品还是有出口竞争力的。
三是开放外国投资,可能有助于资本过度稀缺的农村和农业得到投资,因为我 们可以假设在总资本增加的环境中,外国资本进入盈利领域,中国政府投资则可能 转向农村教育、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领域。
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其负面影响:
首先,中美之间的粮食贸易属于典型的不平等竞争。因为粮食这种资源型产品 的贸易竞争力根本上来源于地租。土地面积越大地租的绝对值就越多。中国农村户 均土地面积仅0.4公顷的细小规模农业,能够在粮食生产上得到的剩余本来就微 乎其微;显然不能与美国平均数百公顷的大规模农场竞争,因为他们的农业剩余在 理论上可以比我们高数百倍。在国内粮食价格受进口压力下降的情况下,中西部传 统农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收入也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农民收入是对农业剩余的 分配,农业剩余分配也就是地租分配。大多数传统农区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仍 然占60%以上。如果种植业受进口冲击比较收益进一步下降,农民种地就只能继 续亏损。
其二是不利于国内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期政策。我国粮食与人口的增长高度相关 ,而且粮食消费的替代弹性低。最近3年的粮食供给过剩是因为在1994—96 年连续两次提价幅度达105%(与1993年比)的政策刺激下,于1996年 提前实现了2000年的产量目标。但人口并没有提前增长上去,若按照年增18 00万人正常情况计算,等于少了9000万人去消费粮食,当然会造成粮食过剩 。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的补救措施是以计划手段稳住产量。如果进口粮食质优价 廉而国家又不能通过计划价格或直接对农民的粮食生产予以补贴,则关系国家战略 安全的粮食生产就难以稳定。
进一步看,1998年以来我国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了农业结构调 整的政策也会受到严重制约。因为其中包括粮食的品种品质调整。为了让农民在优 质优价的市场价格约束下,改变过去追求低质量、高产量的生产行为,政府于19 99年夏收起决定低质粮食退出国家定购。考虑我国加入WTO的让步,传统农区 的种植结构调整更加困难。比如,东北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只 适合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但春小麦面筋度低,玉米含水高,大豆不仅蛋白质 低,而且价格比国际市场还高1倍。无论怎样调整都没有出路。
三、对农村就业的影响
中国世纪之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低素质人口的过度膨胀和简单劳动力的严重过 剩。据美国高盛亚洲研究部最近的模拟测算,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际贸易增加、资 本和技术投入的增加,对我国GDP每年的潜在贡献为0.5—0.6%,可以相 应地提高就业。我们认为,对此应该实事求是。
国家信息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的就业弹性到“八五”期间仅为0.10 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致只能吸纳60万就业。胡鞍钢最近的研究指出,“ 九五”期间就业弹性已经低于0.1,随着城市经济在国际竞争压力下不断追求资 本增密和技术增密,下个世纪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会更小。
更为深刻的问题是,WTO能够促进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以金融和贸易为主的服 务业,对我国本世纪末过剩的2亿多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显然不可能 起拉动作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公布的一项调查中,约70%的农民外出打 工是被已经捉襟见肘的农业资源短缺“推”出来的;进城农民中约60%表示找不 到工作也回不去。如果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上按照WTO原则作出的让步,加剧 了农民入不敷出的矛盾,那么,更多被推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无业可就的问题将造成 严重的社会矛盾,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
因此,0.5个百分点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转变增长方式更重要 。对于本世纪末剩余劳动力将超过2亿的人口大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转变旧的 经济增长方式中不断刺激资本增密的机制,形成促进就业的经济增长机制,否则既 有可能在纳尔逊提出“增长的陷阱”中无法自拔;也有可能过分依赖大量贸易拉动 经济增长而不得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