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概况和展望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05-02-21    阅读:2183次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两国从199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1998年双方发表以建立面向21世纪合作伙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联合公报》并直到最近的2004年,短短十几年中就取得了世界上许多双边贸易关系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成就。在这一历程中,中韩经济贸易发展克服了诸如东亚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减速以及双边贸易关系中一些局部性问题的不利影响,并为今后更加广泛和坚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根本上说,中韩两国有着悠久的和平交往历史,相似的文化背景,两国都有着对地区安全和发展经济的共同需要。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国经济结构也使两国经济贸易往来有较多的互补性。在未来,中韩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本文以下将简略回顾中韩两国经济贸易发展历程,从一个角度概括这种双边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一些特点,讨论当前所面临的若干具体问题,最后展望未来。
 
    一、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增长趋势
 
    中韩两国正式的经济往来始于1992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伴随两国关系的迅速发展而在贸易、投资、合作各领域不断增长。建交当年,两国年贸易额仅为50.3亿美元,到2000年突破300亿美元,2003年更达到630亿美元,11年间增长了12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7.6%。这一速度不仅大大高于韩国对外贸易在1992-2001年期间年均增长7%的水平,也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在1992-2003年期间年均增长26.5%的水平(图1)。两国2004年1-11月进出口总额已超过800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44.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4年各期。
 
    在十多年的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过程中,贸易增长的挫折情况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98年,另一次是2001年。前一次主要因为东亚金融危机所致。当年,韩国或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发展势头分别遭遇到严重挫折。事后的发展表明,韩国社会经过积极努力,很快从金融危机中恢复,重新开始快速发展。中国方面,经过努力也保持了基本平稳的宏观经济形势。1999年后,两国的整体对外贸易及双边贸易都得到迅速发展。
    2001年是世界性经济减速和贸易“衰退”的一个年份。那一年,尽管中国开始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但是全球经济进入一场轻度衰退。中韩双边贸易中也出现一些局部性摩擦(主要是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事后的经历表明,两国当局经过协商,化解矛盾,克服了不利影响。两国贸易关系随后继续出现高速增长势头。这种势头,不仅超过了全球贸易总体增长速度,而且也超过两国各自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就是说,2001年以来,中韩两国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自2003年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韩国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欧洲联盟、美利坚合众国与日本国现在是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仅次于这三者的贸易伙伴。联系到人口与经济规模的因素,韩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显然是最突出的。
    来自中国官方的贸易统计数字显示,中韩双边贸易增长与中国全部对外贸易增长两者之间近年来呈现很高的相似性(图2)。也就是说,这两个速度要么一起升高,要么一起下降。表面上看,这可以说是中韩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市场依赖性较强,双边贸易受到双边贸易政策尤其是中国贸易政策的较大影响。更深入地看,这种情况也可以被理解为韩国企业通常能够较好地利用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中的各种机会,并能较迅速地适应中国贸易政策及其调整。毫无疑问,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确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贸易政策体制并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保持贸易政策的稳定性。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4年各期。
 
    两国经济在近十多年中都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而随着快速经济增长两国的经济结构必然出现相应的调整。同时,由于两国贸易能较好地适应这些结构变动趋势,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也不断出现新的情形。可以说,中韩两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所不同,两国贸易的产品结构及其调整总体上符合比较优势原理。较早时期,中韩两国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近年来,双边贸易产品结构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表1)。首先,双边贸易中产品逐渐多样化,初级产品的排序和比重都在下降。其次,中韩两国在电子通讯设备、重型电机以及纺织服装业上继续存在相当的技术差距。韩国在成熟纺织、化工及半导体生产等领域中的技术优势继续使其在高档服装面料、关键电子部件等生产环节上具有相对优势。第三,相应地,伴随着上述产业内技术差距及产业内分工,中韩两国近年来产业内贸易不断增多。第四,贸易发展与投资流动结伴而行。许多韩国企业近年来增加对华投资,其目的不仅仅是增加在华生产和销售,而且是增加在韩国内以及欧美日等地市场上的销售。这类新投资活动也带动了中韩双边贸易的增长,并很可能将成为未来中韩双边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一个主流趋势。
 
1:中韩贸易商品结构比较
中国对韩国出口产品
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
 
1992
2002
2003
2004*
 
1992
2002
2003
2004*
农林业产品
1
3
3
5
钢铁产品
1
4
4
3
纤维类
2
2
2
3
化工产品
2
2
2
2
矿产品
3
4
4
4
纤维类
3
3
5
 
化工产品
 
5
5
6
电器电子
4
1
1
1
电器电子
 
1
1
1
机械类
5
5
3
5
钢铁产品
 
 
 
2
矿产品
 
 
 
4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1-10月份数。
 
 
    二、中韩投资关系
 
    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对中国的投资虽然起步较晚,增长迅猛。图3显示1992年以来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增长情况。截至2003年,韩国在中国累计设立韩资企业27128家,合同外资金额366.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196.9亿美元。这些数字分别占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5.8%、3.9%和3.9%。以实际投资累计金额计,韩国对华投资位居第七。在中国2003年的投资来源地中,韩国以44.9亿美元于香港、维尔京群岛和日本之后列第四位(图4)。如果考虑到来自香港和维尔京群岛等地的投资中很大一部分可能实际上是中国内地资本的“变脸”,韩国对中国投资的重要性比上述统计数字所显示的还应高一些。韩国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有制造业和采掘业。另外也有相当多韩资投向了服务贸易和农林牧渔领域。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对韩直接投资,在很长时间中如同中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一样,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近几年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所增长。尽管增长速度很高,但这主要是因为基数低的缘故。绝对额上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所达到的水平。2003年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其中前四位是香港(11.5亿美元),开曼群岛(8.1亿美元),维尔京群岛(2.1亿美元),韩国(1.5亿美元)。前三者有一些特殊性。可以说,韩国现在是中国的对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去向。根据韩国产业资源部发表的统计数,2004年1-9月中国对韩直接投资为447件,涉及金额为5.8亿美元,这比2003年增加了3.8倍。2001年以前中国对韩平均单项投资金额8万美元,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小型投资。2004年平均单项投资金额在130万美元以上。
 
    数据来源:2001年以前数来自大韩民国财政经济部,此后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三、双边经济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贸易额的快速扩大,进入贸易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贸易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相互联动以及商品流动与投资流动的相互促进,这些都使得中韩双边经济关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旧的问题化解后还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以下是对几个问题的具体概括。其中有的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问题”(problem),虽然它们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人士的关注(concern)。
双边贸易平衡。自两国双边贸易1992年开始快速增长以来,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图6)。除个别年份(1999和2001年)逆差规模有所缓减以外,在大多数年份中,中方逆差几乎一直呈现快速扩大势头(图7)。2000年达到100亿美元,2003年超过200亿美元。2004年1-11月更是达到318.4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促成中韩贸易中中方长期处于巨大贸易逆差方的原因有很多。或许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两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中韩之间存在相当技术差距以及相对需求差距。很明显,韩国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相对于中国产品在韩国市场上,而且相对于其他国家或经济体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中方贸易逆差不一定成为影响双边贸易继续发展的一个大障碍。首先,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并未出现持续性大量逆差问题。其次,在未来时期,中韩双边贸易差额很可能随两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而出现自然变动和调整,即随着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升高、双方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出现缩小或周期性变动。也就是说,中方贸易逆差只要不是全局性的或超长时间不变,则不必成为一个大问题。
    双边贸易摩擦问题。中国贸易界有感到,韩方有时出于其国内政治压力,采取一些特别针对中国对韩出口产品的贸易限制措施,给中方出口带来不利影响。这些措施中有高筑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以及其他一些歧视性政策待遇。韩国尚未承认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MES)。这是中方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情。客观地看,韩方对华贸易的一些做法,反映了其国内农业和纺织业等行业中部分群体的呼声。在其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中,类似的情形也存在。从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成熟国家的行政当局都会不断提高协调国内和国际利益分歧的能力,因为,从根本上看,公平自由的贸易发展终究会给各个社会带来利益,因贸易而引起的行业困难是暂时的、局部性的,因贸易带来的好处却是全局性的和长远的。
    中国对韩投资增长和企业并购。韩国经济自1998年以来出现了许多结构调整。一些国际企业进入韩国市场,参与韩国大企业集团的重组活动。在韩外资显著增多。2003年以来,中国一些企业也开始进入韩国企业重组市场。被广为报道的事例包括上海汽车公司收购双龙汽车,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收购仁川炼油,京东方收购现代电子显示器等。对中国企业进入韩国企业重组市场,可以从若干角度做出一些概括。首先,对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他们收购国外企业股权,实际上向国外企业学习的一种途径。他们中很多过去仅仅是“隔岸观火”,实际上对国外先进企业如何组织管理缺少具体深入了解。“参与就是直接学习”。第二,具备国外收购能力的中国企业目前为数甚少,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很多。第三,一些中国企业虽然已经迈出了国外企业股权参与的重要一步,但这还不等于他们已经形成了国际扩张战略,至少不等于他们已经明确制定出可指导未来长时期的全球性资源配置和运作的总体战略和策略。许多动作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尝试性的,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甚至要经过需付出代价的经验。第四,国际上,欧美企业,1980年代中的日本企业和1990年代中的韩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发展过程都有过相当多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都值得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吸取。
 
    四、中韩在地区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作为东亚地区经济最具活力的两个国家,中韩两国都认识到东亚合作的重要性。东亚合作发展也离不开中韩两国的积极参与。中韩两国有着加强合作、促进本地区共同繁荣的强烈愿望和有利条件,正在成为推动东亚合作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10+3、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区域合作机制的普遍发展,东亚经济合作取得了相当进步。尤其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纽带,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韩国和日本之间的合作是东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韩、日有关研究机构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国经济合作及自贸区问题的联合研究进展顺利。三国研究机构共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政策建议,其中很多被三国领导人采纳,开始转化为三国合作的具体行动。以10+3为舞台,三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对话与交流机制。2003年10月三国领导人共同发表“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三国合作的领域和方向。中韩之间及中韩日之间的合作会有乐观的前景。
 
    六、展望
 
    中韩是近邻。不仅如此,两国都有过曲折多难的近代历史背景。两国民族都怀抱追求发展和复兴的强烈愿望,都有着向国外学习、吸取世界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最近20余年中,韩国经济和中国经济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进入21世纪后,获得这种认识的世界各地人士有增无减。从上面简短的回顾中可看到,最近十多年来,中韩两国人民和政府加强交流合作,从相互发展中分享增长机会,共同促进了两国及地区经济发展。
    未来时间中,中韩两国的经济往来会继续得到发展。两国商品流动和投资流动的规模会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两国经济交往活动将继续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通过商品和资本流动纽带而使两国经济和社会发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两国人民都会在更大程度上享受到贸易和投资交往带来的巨大好处。更多的共识也会出现在两国政府领导人中。
 
 
(作者简介: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李哲,北京师范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本文应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约请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