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应邀专家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
作者:贺力平    发布:2005-03-02    阅读:2591次   
一、引   言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中,银行业开放是最具争议的议题之一。1999年11月,中美两国政府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十分广泛的双边协议,其中包括中国政府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银行市场。2001年3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入世达成的协议中也涉及银行业开放问题。中国政府承诺自加入WTO起,在5年时间范围内向外资银行完全开放国内银行业市场;开放过程将采取分阶段推进方式,以便为国内银行业改革争取更多时间,缓和市场开放可能对国内银行业带来的冲击,并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200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外正式公布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时间”,开始履行开放承诺。
目前距离国内银行市场完全开放尚有一段时间。现在至多可以进行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及其影响的中期评价。本文根据观察到的材料,对外资银行进入的总体情况、中外银行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外资银行已带来的挑战这三方面进行概括。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
 
    2002年开始,外资银行明显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主要的进入方式有:开设更多的分支机构,收购国内银行的股份,以及开拓新业务领域。
 

(一)开设新分支机构

由图1可看出,2001年末共有157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获准在中国开展业务,此数目到2004年4月增至192家,两年之内增加了35家,这明显多于2001年以前的情形。这种增加可以理解为一方面出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热情的升温,另一方面出于中国政府对于外资银行政策态度的调整。不过,虽然每年新开设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数目在增加,但从绝对数来看,增加速度并不快。相比2002年,2003年只增多了三家。
从新开设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大部分仍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在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期间新开设的32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中,上海有11家,深圳7家,北京6家,其他分布在天津、大连、青岛、南京和汕头。可以看出,虽然地域限制逐渐取消,但外资银行并没有很快涌入内地市场。
     从外资银行来源地分布上看,近年增设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主要来自台湾地区、韩国和香港地区,部分来自法国和美国。早期曾有人士预料,跨国大银行,如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等,可能会在中国大量增设分支机构(贺力平,2002)。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出现。一些外资银行对参股国内银行机构表现出很大兴趣(参见后面的概括),但其分支机构扩张并不迅速。可以据此认为,外资银行近年来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但做法上仍是有选择性的。  

(二)参股国内银行

    参股中资银行是入世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外资参股的事例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已出现,但那时为数甚少,入股比例也不大。当时和现在对外资参股国内银行机构有相当政策限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2003年12月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并应经过银监会批准。另有事件显示,如果外资机构入股国内金融机构的比例超过25%,适用法律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初次立法,最近一次修订时间是2001年3月)等,并需要其他相关审批机构同意。尽管有这些复杂因素,外资银行近年来表现出入股国内银行的相当热情。
    2001年底开始更是兴起一股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的浪潮。2001年11月份,国际金融公司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股份,成为当时国内银行中最大外资持股比例。2002年9月,西北地区首例外资参股国内银行案浮出水面,国际金融公司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参股比例为12.5%,加拿大丰业银行为12.4%。西南地区首例参股案发生在2003年1月,德国复兴开发银行集团下属德意志投资开发公司入股南充市商业银行。2003年12月发生的香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参股兴业银行是迄今为止国内商业银行一次性引入外资股份家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涉及金额最大的一宗交易,三家外资股东持股比例接近25%上限,为24.98%。
    还有部分案例值得一提。一是2001年12月,汇丰控股有限公司购买上海银行8%股权;连同国际金融公司等所有外资机构占上海银行股份18%。二是有关花旗集团,2002年8月,花旗集团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参股金额为6700万美元,占总股本的4.6%; 2003年11月,花旗又增加了持股比例,所占股份增至5%。三是平安银行的成立。2004年3月,平安集团与汇丰银行联手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有限公司,改名为平安银行。报道称该银行意图在2007年后由合资银行变为本地银行。另外,2003年10月韩国韩亚银行收购原韩国第一银行持有的青岛国际银行50%的股份,再增资1611万美元,成为控股股东。而2004年2月,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正式开业,该银行由中国建设银行和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合资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中国建设银行持股75.1%,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持股24.9%。正在进行中的交通银行吸收外资股份的事例也备受关注。交通银行迄今为止一直是“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居国内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首位。其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事例若如诸多报道所说顺利进行,则会在银行业产生相当影响。
    总的看,近来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出现了有别于此前的一些特点。首先,参股比例有所升高,在一些事例中外资股份已接近25%“上限”。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上限”,外资股份比例可能进一步上升。其次,外资参股机构有多种情形。参股者不仅有全球性商业银行,也有普通商业银行,以及专业化商业性投资机构和政策性(官方性)投资机构。第三,接受外资股份的国内银行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包括各种类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这些国内银行机构的规模有大有小。第四,许多外资机构在参股同时也积极争取参与经营管理,试图对参股银行业务发展施加影响。
    对一些外资银行来说,参股国内银行可能已成为一种进入方式,是经过与直接设立分行机构这种方式相比较的一个结果。表面上看起来,外资银行参股国内银行,中外银行之间由此建立起了伙伴关系。从外资银行角度看,这有助于弥补自身在网点配置、市场信息和关系网络等方面的不足。从国内银行角度看,接受外资银行入股,可快速获得资本注入,取得一定的经营独立性和改善经营管理。从长远看,外资银行以持有少数股的方式进入中资银行,一方面可能是一种试验性的举措,另一方面也可能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为进一步增加股权以最终掌握控股权做准备。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不允许超过25%的上限,但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外资银行完全可以在不超过该上限的情况下掌握控股权。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当持股对象发生财务危机时,外资银行完全可以利用其资金实力和作为参股股东所能获得的优先权和信息优势获取控股权。如果外资银行确实存在控股的意图,长期来看,中外银行机构之间在经营管理权控制上可能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
 

    (三)拓展业务范围——与国内银行合作竞争并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范围受到很多限制,通常仅能对外商直接投资和有关外贸的商业活动提供融资服务,并且大多限于外币业务。2001年以来,在华外资银行获准经营的业务范围有一定程度扩大。人民币业务是外资银行争夺的重点。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7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7月15日,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00家,占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的50%。其中,上海53家、深圳19家、天津8家、大连6家、广州7家、珠海2家、青岛2家、福州2家、武汉1家。与2001年底相比,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总数增加了70家(新华社北京2004年7月19日电)。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金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在华外资银行的主要业务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
    零售银行业务:许多外资银行已经面向中国居民提供本币及外币的存贷款业务。一些外资银行在部分城市向外籍人士投资境内房地产提供融资服务,并开展个人理财服务。在个人银行服务,不少外资银行设置了程度不同的服务门槛,明显不同于国内银行机构的大众性普及服务方式。外资银行机构的高门槛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它们控制成本收益,另一方面可能也减缓了它们业务增长的速度。
公司银行业务:公司金融似乎是外资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具有很大优势的地方,尤其在流动资金管理和保理等方面。有观点认为,公司银行业务是中外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主要领域,理由是目前国内银行业约有60%的利润来自于10%的优质客户(蔡臻欣,2003)。与国内银行相比较,外资银行通常有明确的客户定位,力图通过其产品优势吸引客户。有调查发现,迄今为止在华外资银行主要服务对象仍然是在华跨国公司企业和三资企业(课题组,2003)。针对国内企业开展的外资银行公司服务目前可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
    现阶段,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需要经过审批。按照现行政策,外资银行可根据2002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向银行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获批准后开展相关业务。2004年2月几家外资银行收到中国银监会批文,成为在中国内地从事人民币业务的首批外资银行。目前,在  100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中,53家已获准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
    证券投资、保险业务: 许多外资银行在母国为同一客户同时提供银行、投资和保险等服务产品,这些业务通常能带来较高回报。中国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即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不得超出本领域从事经营活动。这种格局既限制国内银行机构,也制约外资金融机构。国内金融监管格局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出现过若干重大调整,调整的基本方向经过是确立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目前,混业经营似乎又开闸的迹象,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银监会负责人在2004年外资银行会议上曾表示,中国欢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基金市场(京华时报2004年9月23日)。一些跨国金融集团2004年以来已开始与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签署基金管理合作或合资经营机构,外方持股比重虽然按现行规定不过半,但已达到相当高度。 
    金融衍生产品服务: 大型跨国银行通常是衍生金融工具国际市场上的活跃角色。在华外资银行普遍希望开展外币/人民币远期、期权、利率及汇率掉期等衍生产品交易。这与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增大,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始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资或避险有关(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课题组,2003)。已经有若干外资银行据报道表现出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推广应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积极兴趣,国内金融监管机构也开始尝试性地允许此种业务的开展。 
    信用卡业务: 一些外资银行近年来开始与中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内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开展合作。1990年代以来借记卡市场在中国发展很快。有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正处于银行卡业务持续快速增长的时机(刘丽素2004)。包括部分外资银行在内的外资金融机构似乎十分看好中国的银行卡市场。按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作出的承诺,国内银行卡市场将在2007年向外资机构开放。正在拟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卡管理条例》可能允许在华外资银行和其它外资机构进入国内银行卡市场。部分地作为对外资竞争者潜在进入的一个反应,国内金融机构联合成立了银联公司,力图在这个领域中抵御外资竞争者。
    总的来看,在华外资银行自2001年以来发展较快,但速度似乎没有达到曾被预料的那么高。图2列示2002年初至2004年上半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全部银行机构资产总额中比重及其变动情况。可以看出,这个比重在这一期间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情形,即从2002年第一季度的1.54%下降到2003年第四季度的1.36%,到2004年第二季度又上升到2.1%。此外,外资银行在外汇贷款市场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15%下降到2002年的 7.4%,2003年回升到13%(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因一度出现存贷款市场份额下降、不良贷款率高居不下,在华外资银行曾被一些国内人士认为“水土不服”。银监会官员在2003年8月举行“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议”上指出,截至2003年8月25日,有24家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超过20%。一些在华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先后关闭。在华外国银行分行数目2002年比年前减少12家。但是,最近出现的一些迹象却表明,随着中国逐步兑现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外资银行正因为经营环境的改善而日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扩张初期遭遇的“水土不服”症正在痊愈中。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公布的数字说,2003年上海29家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实现税后利润8300万美元,同比增长6.4%。其中,超过一半的利润来源于人民币业务。截至年末,上海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275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35.7%。而外资银行在上海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存款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也分别比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观察报》2004年4月15号)。
 
    三、国内银行的应对措施
 
    中国国内银行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银行市场出现了新竞争者。这种情况实际上在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前已被预料到。1990年代后几年以来,国内银行业实行了相当多的改革和发展措施,其中许多是针对国际竞争的挑战。以下是这些措施的几点概括。
    处理不良资产: 许多国内银行都存在比较严重的不良贷款问题和非信贷不良资产。同时,呆账准备金不足也普遍存在(王元龙,2003)。如果按审慎会计原则对非信贷资产再计提一定比例准备金的要求,许多国内银行目前的呆账准备金缺口还将进一步升高。
从20世纪90年代后几年开始,中央政府不断要求国内银行大力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并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帮助它们缓解不良贷款的压力,包括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s)帮助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等。虽然可大体上肯定这些措施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缺乏连贯性历史数据,目前很难具体衡量这些政策的效果。
    补充资本金:不良贷款还带来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国内银行的资本金比例普遍低于国际标准等。偏低的资本金比率削弱了银行机构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随着入世后国内银行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市场的波动将因新的因素而增大,国内银行提高并有效维持资本充足度的意义更加突出。
1998年,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国债,转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2004年初,中央政府又宣布调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两家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同时,一些股份制银行陆续通过股票市场或股份资本重组筹集资金。近年来,许多国内银行的账面利润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不良贷款问题的困扰,新得利润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必须用作亏损准备金(拨付),难以相应转用做资本金增加。也就是说,国内银行增加资本金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外部来源,而这会给未来发展留下一些不确定因素。
    调整公司治理结构: 依靠外部资金来源来补充和扩大资本金同时也就提出了国内商业银行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中外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目前存在很大差别。与此相对应,不少国内银行机构或其分支机构被认为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可能将影响到国内银行适应市场开放后的新形势,尽管有一些问题不一定在短时期内就充分反映出来。
    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6月颁布《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明确提出了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具体要求。应该说,许多国内银行近年来在也进行了大量的体制改革和经营管理调整。随着股权结构出现分散化趋势,它们对政府部门的相对独立性有所增加。一些国内银行显著调整了内部经营体制,不同程度地将经营决策权从下级分支机构集中到上级机构,客观上有利于减少来自地方政府机构的干预。从全国范围来讲,银行机构的人事制度、银行经营的法制环境等等方面还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
    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不明确是造成中资银行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银行发展中一个突出方面是大大改善了对个人客户的服务。几乎所有国内银行都开始向个人客户提供消费信贷。1997年全国消费信贷余额(仅指由国内正规金融机构向作为消费者的个人发放的信贷,不含个人信用卡帐户欠款余额)为197亿人民币元,占同时点国内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总额的0.3%,1998年末跃升至442亿元,比例上升到0.5%。此后几年消费信贷总规模连续递增。到2003年末,达到15,500亿元,占同时点人民币信贷总额的10%。从1997到2003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年均增长速度在50%以上。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个人支付业务的开展。由于借记卡的广泛使用,支付业务也大幅增长。银行服务的改善、个人银行服务产品的增多出现在许多城市地区。这些变化可以说反映出国内银行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是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积极措施的结果之一。
    监管当局的反应: 总体来讲,中国政府对于入世后银行业开放反应是比较积极的。监管体系本身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2003年初银监会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提高监管效率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和监管格局仍将继续维持。银监会多次强调银行监管的新思路,如加强市场约束,减少行政手段,提高透明度,为不同股权结构和注册国银行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等。具体操作上,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还是采取谨慎而严格的控制。外资银行经营业务范围也仍受到政策限制。此外,中国目前尚处于逐步走向利率自由化进程中,主要基准利率指标继续由金融当局决定(2004年10月利率调整放开了存款利率下浮界限和贷款利率上浮界限,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进一步迈向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概括地说,外资银行尽管尚未大规模进入,但已给国内银行业带来显著影响。国内银行业改革和调整的步伐近年来显著加快了,国内银行的反应也是积极的。但是,从目前所看到的情况来说,国内银行所面临的改革调整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些重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应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潜在的挑战
 
     从前面的概括可以看出,现阶段,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之间激烈角逐的形势未出现。中外银行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正处于某种“蜜月期”。外资银行进入现在似乎以股权参与为主要方式。国内企业和公众尚未成为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但是,这些情况并不意味着外资银行进入已经带来的和可能带来的挑战已被成功地全部化解。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已经被人们感觉到的一些影响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首先,外资银行进入及其经营活动可成为影响汇率水平的一个因素。外资银行与境外全球化金融机构有密切联系,成为国内金融体系直接面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敞口之一。目前,外资银行资本金来自国外,很多运营资金也来自国外。与国内银行机构有区别的一个地方是,外资银行的国际拆借能力较高,它们可以相对容易地以一种货币借款,而以另一种货币放款,利用存贷货币差别进行资源配置和套利。图3显示,2002至2003年在华外资银行国外负债增长速度高于国外资产的增长速度。这种资产与负债变动程度的差别很可能反映了这些外资银行机构对本币与外币不同利率水平及预期汇率变动的考虑。
    第二,外资银行进入所引起的国内银行业调整可能扩大地区差距。不少国内银行为提高赢利水平和竞争力,倾向于从较不发达的地区撤出,将资源集中到国内相对发达地区市场。显然,这种做法可会导致地区差距扩大。同时,外资银行进入的地区也主要是城市和相对发达地区。这并不是说,外资银行进入本身就是一个加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因素。在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或不平衡方面,国内金融体系自身的调整灵活性可能更加重要。如果国内金融体系缺少必要的地区适应性和灵活性,那么,外资银行进入及其所引起的上述反应很可能引起不利结果。
    第三,尽管目前看到许多外资银行对参股国内银行表现出很大热情,但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利益冲突迟早会出现并可能尖锐化。外资银行入股的目的显然不在于帮助国内银行补充资本金,而国内银行的原控股机构也不愿意在股权交易中丧失控制权。随着时间进程,外资银行很可能提高它们的控股要求,而升高的控股要求也很可能受到国内银行原控股方的抵制。
第四,外资银行进入带来了多样化和综合性金融服务的供给推动,有利于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金融创新的活跃。这毫无疑问将给国内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过去,国内金融监管机构习惯于将各类国内金融机构视为自己的“下级”部门,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或多或少缺少透明度和稳定性。显然,旧的监管模式和监管观念将受到严重挑战。中外金融机构都会在日益增大的程度上要求实行基于法制的监管框架,改变传统监管方式,提高规章制度和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五、结论
    入世后,外资银行加快了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步伐,虽然没有人们预想的迅速。国内银行的反应是比较积极的,并在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银行体系仍存在一些根本的问题尚未解决。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银行体系和中国经济所带来的一些挑战已逐渐浮现。
 
参考文献:
 
1. 蔡臻欣,2003:《CRM:管理理念再造银行》,《华夏金融》,第4期。
2. 贺力平,2002:《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现状和展望》,《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王志乐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3. 课题组,2003:《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金融》(半月刊)第8期。
4. 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资本项目管理课题组,2003:《加入WTO后的外资银行资本项目外汇管制——当前北京地区外资银行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调研分析》,《北京金融》,2003年第1期。
5. 刘丽素:2004:《当前在华外资银行的核心业务分析》,《2003-2004国际金融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
6. 王元龙,2004:《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及展望》,《2003-2004国际金融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