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
作者:孔善广    发布:2005-03-03    阅读:2234次   

经济学与管理学、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
孔善广 2005年1月25日于佛山南海

   王建国曾在《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人们常把经济和管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混为一谈,其危害甚大。其实经济并非管理,经济学并非管理学,经济学家并非管理学家。

    经济学和管理学在研究目的上是相互对立的,手段上是非常不同的。不少企业把经济学当成管理学,把经济学家当成管理学家,把经济学家请到企业去用管理国家经济的方法诊治企业,而结果是,不少经济学家的良方常常使他们大失所望。其实,一般来说,企业要咨询的是管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这种现象说明,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在市场定位上发生了错位。对此,本人深有感触。


    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区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和作用。经济学是研究如何优化配置社会有限资源的,管理学是研究如何运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效果的。经济学强调抽象、一般和科学;管理学强调具体、特殊和艺术。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中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人们是为了个人利益来权衡取舍。但是,既然社会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则会造成别人利益的最小化了。而管理学中却需要把个人的利益与组织集体利益结合,既要执行不顾个人利益的规则和程序又要照顾个人的需求。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科学,不仅运用于工商管理,也用于学校、医院、军队和政府机关。因此,人们用“经济人”与“社会人”来区分经济学与管理学,是有其中的道理。

    事实上,经济学研究具体的问题,大部分首先要有众多的假设,不同的假设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是“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会上升”。但其假设前提就是社会商品数量不变,市场需求不变,即货币量由100发行到150,那么100的商品数量其单价就从1上涨到1.5了。可是,如果商品量也从100多生产出50来,商品数量变成150,那么其价格最终还是一样的,经济学没有这个假设就不成立了。

    如果企业管理者用这样的理论来管理企业,结果会怎样?那么他是否会将计划要生产10万的产品计划改为生产5万呢?这样单价就应该可以提高了一倍,其利润还是一样,不必要花太多的投入来组织生产和销售,成本还降低了,利润更高了。还好,企业管理者不这样认为,他要调查整个市场的容量、自己企业的竞争力能使自己的产品有多大的市场占有率等这些具体的、固定的前提来决策。


    由于“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础,正如上面所说,既然社会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则会造成别人利益的最小化了。这就与管理学需要把个人的利益与组织集体利益结合发生一定冲突,也可以说,这更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管理社会的最大弊端。

    例如把一个国家当作是一个“经济人”,国家是应该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否就可以为了本国利益而可以随意损害别国利益呢?如果把国内各利益群体当作各个“经济人”,一个群体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否就可以只追求自身群体利益而置其他群体的利益于不顾呢?如果把企业当作一个“经济人”,企业应该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但是否就可以只追求企业本身利润而不履行社会责任呢(如任意压低工人工资和污染环境等)?

    因此,在国际间就需要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这些规则;在国内就需要有法律和道德来作为个体的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就需要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来协调使得企业和个人取得最大效益。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优化配置社会有限资源需要经济学理论、需要经济学家,更不是否认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对社会的作用,对企业的指导作用。经济学是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去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研究市场制度下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研究市场的协调性,研究市场的缺陷和失败,研究用怎样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规范企业的行为以解决这些问题,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但管理学要研究企业在给定的经济制度、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的约束下,怎样的企业策略和企业行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因此作为管理者更必须要摆正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位置,因为管理者一般难以改变外部环境,而只能在给定具体的环境下来实施管理,而且我国现有的规模以上的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企业就有近20万个、还有众多的文、教、卫、科研机构、军队以及庞大的政府部门,因此,我们需要更高的管理学理论和更多的管理学家。


    对于众多企业聘请或咨询的是经济学家而不是管理学家的错位现象,我们不单要在经济上、更要从政治上来思考,也不禁要提出一个疑问——难道经济学家们在管理学上、在管理企业方面也是主流?

    也许由于过去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依靠的是政府强大的力量来配置资源,但资源配置浪费、效率低下,最终要进行经济改革,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经济学理论(也就需要经济学家)指导,因此当代经济学家有着“高不可攀”的地位,其话语权力在相当长时期内大大超过了其他各学科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并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走向,这是有着历史的原因。

    也正是属于制度设计者的经济学家们有着如此的地位,处于市场经济最前沿的企业(主)希望其设计的制度对自己有利,而事实上他们也是得益于这样的制度,最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得以长期确立存在。因此,经济学家与企业(主)的结合就有其历史的原因了,企业也对能聘请著名经济学家做董事或顾问而乐此不疲,并感到荣耀。

    但反思众多企业聘请或咨询的是经济学家而不是管理学家的错位现象,以及企业经营者要向权力靠拢,其能力主要体现在其争取政府所控制的资源和官员的照顾与保护的问题,除了证实了经济学上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论外,更说明了我们需要真正的市场经济环境,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目前存在的这些现象和问题,导致中国的企业表现出存在一些通病,就是过于重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而忽视企业内部管理;过于重视与政府官员的沟通而忽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过于重视企业短期利润而忽视长远规划(如忽视员工利益的尊重、忽视社会责任等)。也是我国的管理水平一直难以跟上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企业经营者要向权力靠拢,其能力主要体现在其争取政府所控制的资源和官员的照顾与保护方面,这的确是中国企业经营者的悲哀,也是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悲哀,更是中国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