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年会 -> 2003年年会:“入世一年的回顾与思考”
2003年中国经济50人年会会议纪要——2002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标志的一年
作者:茅于轼    阅读:111468次   

茅于轼:(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常务理事)

  2002年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性的一年。

  首先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是“五四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是“中学、西学都为体”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变成“一边倒”,学苏联,学不是资本主义的西方,走了一个大弯路。改革开放以后,向发达国家学习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关于“学不学资本主义国家”的讨论已经告一段落了,现在的情况时和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整个中国的进步可以说是中西交融的结果。电脑、喷气式飞机这些新事物虽然不是中国的发明,但是都被引进来了。更为重要的,我们现在一系列的概念,像宪法、环保、证监会,这些概念都是“进口”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争论结束了,也不是说要全盘西化。但是从大趋势可以看出,我们基本上接受了发达国家的那一套规则。


  我今年70多岁了,观察了半个世纪,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中国走上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轨道,这个方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了。

  中国的道路走得对,但是不是没有问题呢?也有一些人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认为中国现在的情况很糟糕,陷入了巨大的陷阱。这种论调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特别是这两年因为收入分配也造成了很多问题。

  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能不能顺利的走上发达国家的道路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我们的经济能否继续增长,弱势人群的生活条件能否改善,特别是人的基本权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老百姓受了委屈要能够通过正常的程序加以解决。

  另外,这几年老百姓的不满情绪是有增长的。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也在加快。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推进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现在经济上问题不大,解放以后经过五十多年的争论,大家都接受了市场经济学,原来反对主流经济学的人现在也在用主流经济学来反对,经济上的讨论已经不成为问题了。现在突出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政治基本权利问题。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应该从正当的渠道表现出来,各种利益方要有申诉的权利。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缓解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包括收入、就业、教育等方面。


 
曹远征:(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首席经济学家)

  评价入世效果的好坏,结构调整对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有没有起到作用是一个指标。
  从这个角度看,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通常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资金有缺口,要通过对外开放来引进资金,解决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第二个是进入问题。去年我国出口增长很快,但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较少,劳动

  力密集型产品出口比较多。中国在贸易转型后,国外对华投资在增长,除了一般的资金以外,更重要的是专利。

  中国人口众多,可以很快的把一个产业发展起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进行竞争,华为和中兴的兴起就对中国通信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入世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

  第一个挑战,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资源贫乏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很多方面已经出现了这种迹象。比如石油,去年中国石油进口7000万吨,预计在未来两年还会继续增长。石油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而我国的石油资源越来越贫乏。还有粮食,中国的粮食产业没有竞争力,现在农业又面临粮食安全的问题,还存在“进口粮食好还是自己生产粮食好”的争论,关于粮食的问题就变得比较突出。

  加入WTO是双向的,全球化的安排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挑战,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可喜的是,去年有两个迹象表明这种问题还没有出现。一个是中国加入“东盟十加一”组织,还有一个是东盟六国组织的成立,这些组织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因此,国际化变得非常重要,现在与国际化相关的问题,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都已经提出来了。

  第二个挑战,可能会形成不平衡的局面,尤其在区域和很多产业职能部门。

  第三个挑战,收入分配问题。这就要求在税收制度方要做一些安排。

  总体而言,入世利大于弊。但是在短期内,在某些方面会出现弊大于利的情况,我们如何应对?这是我们遇到的比较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