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年会 -> 2003年年会:“入世一年的回顾与思考”
2003年中国经济50人年会会议纪要——入世前后的银行业
作者:吴晓灵    阅读:100291次   

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 副行长)

  入世以前,大家都认为银行业将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但是从入世一年的情况来看,银行业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受到巨大的冲击。

 

 

        很多人认为,入世后,会有很多的国外银行到中国设立办事处开展业务。但是情况并不是这样。目前外资银行的发展趋势是两极分化。一方面,像汇丰、花旗这样的大银行在中国的网点很多,他们还要继续扩张,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有些中外合资银行大量卖出股份,有的外资银行甚至关闭了在中国的一些分行,这是与世界经济不太景气有关的。

  入世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有一个倾向:他们更倾向于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银行寻求合作伙伴,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寻求合作伙伴。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体质量比国有商业银行好一些,社会负担轻一些。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借助这些银行现有的网络来迅速进入中国市场。

  中资银行可能会难以适应入世以后的形势。中资银行在去年一年的表现无论从新产品的设计,还是在扩展营运市场等方面做得是不错的。主要是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意识到入世后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冲击,因而在制度安排做了较大的调整。特别是财政部从2002年1月1号实行的新的财务政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呆帐准备金是从1985年的5‰开始提的,在此之后每一年增加0.5‰,最后增加1‰,要用年初的贷款余额提,1%还晚提了一年。因为看到中资银行贷款质量的差异,以及在未来和国外竞争的压力,财政部作了一些调整。他们同意金融企业按照实际的呆帐水平最高可以提到100%,其他按次级比例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现在财政部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没有任何成长的限制,关键是在于有没有那么多利润,能不能提到一定数量的准备金,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另外,对于应付未付利息的预提,过去是三年以后才能列为表外,后来变成了两年、一年,今年已经是半年了,基本接近国际水平。在财务制度方面,财政部也作了较大的调整,这对中国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很有好处。从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来说,由于中国金融业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因此在批准金融机构办理新业务方面“打擦边球”,特别是在两业之间跨业经营的批准尺度放宽了。

  入世后,未来和外资银行竞争的主力军是谁?前一段,有些同志鼓励发展民营银行,认为四大商业银行不行了,未来和外资银行竞争的主力应该是民营银行。但是从去年一年的情况来看,这个观点不一定站得住脚。面对这样的形势,民营银行应该怎么发展?到底什么是民营银行?

  我认为真正的民营银行,它的资本应该是民营企业个人的资本,民营资本应该占绝对总量。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民生银行是百分之百的民间资本,是典型的民营银行。现在有些银行,包括很多城市银行在内,在改建的过程中,有30%的政府股份,70%是集体和私营企业个人的资金,这些银行都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

  要让一个银行真正按照市场规则去运行,更多的需要考虑银行运行的外在环境,特别是对于人的管理,以及对企业法人自己决策的尊重程度。如果这两个方面不能进一步改进的话,银行就未必能够真正按照市场规则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