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从建立农业与银行业双赢格局的角度分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作者:周建成    发布:2005-04-04    阅读:2502次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中,农业与银行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共荣或共损都深刻源于农民有效不动产的规模。[1]
本文第二部分建立了分析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银行业对于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和稳定农业经济起重要作用。这一重要作用的实现建立在如下前提之上,即农民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其二,农业对银行业发展与金融稳定起重要作用。这一重要作用的实现同样建立在农民必须拥有一定规模有效不动产的前提之上。所以,农业与金融业良性互动双赢格局的形成,依赖农民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
    本文第三部分应用第二部分建立的理论框架,分析我国现实。由于我国农民拥有的有效不动产数量过少,不能达到一定规模,所以我国缺乏形成农业与银行业双赢格局的前提条件,非但没有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格局,反而陷入了“双输”的陷阱。针对我国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农民来说,最主要的不动产是土地。因此,如果要建立农业与银行业的双赢格局,就必须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
 
    二、相关理论框架的建立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建立分析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研究农业与银行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前提。
    (一)银行业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实现这一作用的前提
 
    银行业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银行业可以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其二,银行业可以起到稳定农业经济的作用。但是,这些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农民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
    1、银行业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一作用的前提
    (1)银行业可以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
    我们应用 Solow 模型 (Solow  and Swan,1956),研究银行业在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中的作用。Solow 模型是以整体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与此不同,我们这里应用它来研究农业经济。无论是研究整体经济,还是研究部门经济,Solow 模型同样有效。
根据 Solow 模型[2],当农业投资与农业资本折旧相等时,农业经济达到稳定状态。.稳定状态的产出水平代表着农业的长期产出水平,它与储蓄率[3]呈正相关关系。
    农业投资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农民的自有资金;其二,是借贷。当资本收益率一定时,农业投资与平均利率水平成负相关关系。平均利率是通过各种市场利率加权相加得来的。
    农民借贷来源于多个方面,可能是银行、高利贷或亲戚朋友等。从亲戚朋友那里得到的借款多为消费借贷或应急所需,数量有限。银行和高利贷是农民借贷的主要来源,二者的借贷利率不同。银行与高利贷各自的利率水平及其分别在农民借贷中所占的比例构成了农民借贷的利率结构。我们所说的平均利率是由利率结构决定的。平均利率是由所有市场利率加权相加得来的。每种利率所占权数,等于以这种利率得到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银行利率通常低于高利贷利率,当二者的利率一定时,银行所占权数越大,平均利率水平就会越低。当平均利率降低时,如果农业投资的资本收益率保持不变,那么农业投资就会增长,储蓄率就越会上升,相应的农业长期产出水平就会提高。在现代经济中,农业与银行业紧密相关,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银行业的支持,一个成熟完善的银行业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相反,一个落后、欠发达的银行业将会阻碍农业的发展,影响农业为投资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导致储蓄率保持在远远低于最优储蓄率的水平,根据 Solow 模型,最优储蓄率是指黄金规则稳定状态的储蓄率。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农业为投资进行的融资活动,越来越依赖银行业的支持。我们收集整理了 1938 —— 1946 9 年间农业借贷来源的数据作为佐证,如下表[4]所示,
 
年份
合计
银行
合作社
高利贷
1938
100
8
17
75
1939
100
8
23
69
1940
100
10
26
64
1941
100
17
30
53
1942
100
19
34
47
1943
100
22
32
46
1944
100
21
27
52
1945
100
22
19
59
1946
100
24
19
57
从表 1 ,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与合作社(我们把合作社当作准银行组织)在农民借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从1938年的25%上升到1946年的43% ,银行在农民借贷中所占比重的上升格外显著,从1938年的8%上升到1946年的24%9年间增长了2倍。同时,高利贷 (包括来自钱庄、商店、富农、典当,合作金库,地主,以远远高于银行的利率取得的借贷)在农民借贷中所占比例逐步萎缩。从 1938年的75% 降低到1946年的57%。由于这种利率结构的改变,农民借贷的平均利率必然降低。由利率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平均利率水平的降低,将会引起农业投资的增加,或者说储蓄率的提高,进而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
    (2)银行业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的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
 
    银行业可以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但是,这一作用得以实现,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那就是,农民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
    农民的投资来源于借贷和自有资金。信息经济学告诉我们,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根源在于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交易双方为了使对方相信自己,就必须做出某种暗示。当农民到银行借款时,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性,这就需要借款农民想银行做出某种暗示,以证明自己能够按时根据和约偿还本息。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用自己拥有的不动产作为暗示,以取得贷款。我们用E来代表不动产的价值量,用b来代表不动产产权的稳定性,当不动产的产权容易受到外来侵害时,b的数值就小,反之亦反之。我们用bE 来代表有效不动产。.bE的数值越大,借款农民的暗示便越强烈,便越容易得到借款,为农业投资进行融资。反之亦反之。.当农民所拥有的有效不动产小到一定程度时,便不能从银行得到借款。因为当农民拥有的有效不动产非常小时,他从银行能够得到的贷款额度相应得也会很少。银行从如此小额的贷款中得到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其交易成本。于是,银行会拒绝为农民服务。农民为投资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就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当E一定时,b越小,即不动产越容易被外来侵害,农民自有资金中用于农业投资的比例也会越少。综合农业投资的两个来源,我们清楚地看到,农业投资占国民产出的比例(或者进一步说是农业长期产出水平)与农民拥有的有效不动产的规模密切相关。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银行业可以提高储蓄率,进而提高农业长期产出水平。但是,这一作用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以下前提之上,那就是,农民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而对于农民来说,最主要的不动产就是土地。所以,农民拥有土地价值量的大小及其产权稳定性的高低深刻影响着农业投资,进而影响农业长期产出水平。
 
    2, 银行业稳定农业经济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一作用的前提
 
    (1) 货币政策稳定农业经济的作用
    我们应用 IS —— LM 模型来分析农业经济短期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稳定农业经济的作用。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代表短期经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所对应的产出水平往往和自然产出水平不一致。或者高于自然产出,或者相反。政府可以对此进行宏观调控,应用货币政策,改变LM曲线的位置,使其与IS的交点回到长期均衡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个成熟银行业的支持。货币政策正是通过银行业来影响实体经济。 IS —— LM 模型是用来分析整体经济的,我们用它来分析农业这样一个部门经济,同样有效。在银行业的支持下,政府可以应运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空,减轻农业短期经济波动,稳定农业经济,使其产出水平尽量保持在自然产出水平。
    (2)货币政策稳定农业经济的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
    要使货币政策成功有效地调控农业经济,一个必要前提是,农民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只有这样,农民才有机会从银行借贷,农业投资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银行业。货币政策才能通过银行业,来影响农业。如果相反的话,即农业投资与银行业没有紧密关系,货币政策和农业生产之间就会出现脱节,缺乏一个联系纽带。那样的话,农业生产对任何货币政策都会毫无反应。
那么农业投资对银行业的依赖程度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由于银行业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性,农民必须以自己拥有的有效不动产作为自己信用的暗示,才能从银行取得贷款。所以,农民拥有一定规模有效不动产是其为投资进行融资的必备条件,如果其有效不动产规模过小的话,银行便会拒绝为其借款,因为小额有效不动产只能得到小额贷款,银行从小额贷款得到的收益不足以抵消交易成本。于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银行业对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无论是农业长期产出,还是农业短期经济稳定都与银行业密切相关。但这些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农民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
    (二)农业对银行业发展、金融稳定的作用和实现这一作用的前提
 
    银行业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重视,但是农业对银行业发展、金融稳定的作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
    1、农业对银行业发展、金融稳定的作用
首先,农业发展拓展了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农业与银行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方面,农业发展需要银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将为银行业发展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并将成为银行业新的增长点。在一定条件下,如果银行业能够大力支持农村发展,那么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农业因贷款而获得发展,而且银行也因农业贷款而得到发展,这是一种双赢的格局。
    其次,银行资产多元化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农业不仅拓展了银行业的业务领域,而且能够降低金融风险。从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来看,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贷款一般为短期贷款,房地产贷款一般为长期贷款,而农业贷款一般为中期贷款。短、中、长三种期限结构的结合会减轻银行业的风险。从银行资产的风险系数来看,不论是国际数据还是国内数据,都反映了银行用于农业借贷形成的资产的风险系数较小。所以,银行资产中包括适当比例的农业借贷有利于金融稳定。
银行业的发展与金融的稳定,并不仅仅涉及金融机构的改革,还必须改善银行业的服务对象。作为服务业,只有需要其服务的行业发展壮大了,它自身方能发展壮大。
    2、农业对银行业发展和金融稳定的作用得以实现的前提
农业促进银行业发展、稳定金融的作用,要求农业必须成为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并占有适当比重。要想使农业成为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并占有一定比重,就需要保证银行业在为农业提供服务时有利可图。正如上文反复说明的那样,只有当农民拥有一定规模有效不动产时,才能保证银行为其提供贷款,保证农业成为银行业的业务领域并占有一定比重。可见,发挥农业对银行业的良性作用,其前提是农民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银行业对提高农业长期产出和稳定农业经济有重要作用,同时,农业对银行业发展和金融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而两个行业良性互动双赢格局的形成,建立在同一块基石之上,那就是,农民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只有这样,双赢格局方可形成,反之则必然陷入“双输”的陷阱。
 
    三、现实分析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理论框架,我们知道,农业与银行业良性互动双赢格局的形成,建立在农民拥有一定规模有效不动产的前提之上。有效不动产是指农民拥有的不动产价值量E与其产权稳定性b的乘积bE 。那么,我国农民是否拥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呢?对于农民来说,最主要的不动产是土地。那么,当前农村土地政策赋予农民什么样的土地产权呢?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为研究对象,著述浩繁,观点各异。我们只以本文论题为中心,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其余不涉。
    如上文所述,农业与金融业双赢格局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农民拥有一定规模有效不动产的前提之上。拥有一定规模有效不动产的重要意义,在于农民可以以此作为自己信用的暗示 ,从银行取得贷款。那么,我国农民是否能够以土地做抵押从银行借贷呢?根据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不仅是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还是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村委会,乃至国家,都没有权利以农村土地作为借贷抵押。可见,面对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农民为农业投资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在现代银行业面前只能望而却步,因为他们不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效不动产,无以暗示自己的信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银行业的支持,农业游离于现代银行业之外,农业投资会减少,占国民产出的比例(即Solow模型中的储蓄率)会降低,储蓄率的降低会直接导致农业长期产出保持在较低水平,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货币政策稳定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会丧失。另一方面,农业成了我国银行业的盲区,其促进银行业发展和稳定金融的作用难以实现。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双赢格局化为泡影,双输已是定居。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已是大多数经济学者的共识,如何改革,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赋予农民土地自由流转的权利是改革的要旨。即使不给农民土地所有权。只要依法确保其使用权在和约规定的期限内不受外来侵害,并且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自由流转的权利(可以出卖、继承、抵押),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困境就可以化解。因为能够自由流转且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与能够自由流转且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土地所有权的不同之处,只在于价格的不同,而没有其他实质差异。中国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就是明证。

[1] 如果把农民拥有的不动产记做E,其产权稳定性记做b,b与产权受到外来侵害的可能性成负相关关系。那么有效不动产就是指bE。这一概念综合了不动产的价值量与其产权的稳定性两个方面。
[2]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t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1956):65——94
[3]在 Solow 模型中,储蓄率是指国民产出中用于投资的比例,在本文中是指国民产出中用于农业投资的比例。
[4] 根据《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