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就业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分析——以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就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作者:娄钰华    发布:2005-05-11    阅读:32296次   

最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特别是1999年扩招以来,不仅增加了几百万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积蓄了人才,而且加快了国内相关产业经济的增长,延缓国家就业压力,改变就业模式。总体上说,扩招对于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问题在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再加上扩招后的本科生从2003年开始毕业,毕业人数剧增。这对学生本人、学校、社会都是个严峻的考验。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方面:

1、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使得社会吸纳毕业生的总体能力减弱;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减员增效仍在继续,再加上企业加强员工的培训,给员工学习深造的机会,通过自学、函授、电大等不同方式来提高学历,使企业拥有一批既有丰富经验,又有较高学历的员工,这就减少了企业到大学要人的机会。

2、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对就业总量和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调整相对滞后,与社会所需人才的结构要求存在严重的脱节,一些原本热门专业,到毕业时变成冷门,使毕业生供大于求,导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应聘机会。

3、人才就业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在我国传统的二元制社会结构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体制、制度上的障碍,若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就无法享受到类似城镇的社会保障,而且农村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使很多大学生处于进退两难的地位。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

(二)用人方面

1、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毕业生需求信息不对称;国家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没有建立企业录用的标准,缺乏科学、严密的评价体系。

2、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一味地给自己树立品牌,非重点大学的不要,非硕士以上的不要,

非本地区的不要。给毕业生设置重重障碍。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的波特模型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借鉴“波特模型”,分析了五种力量在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中的竞争态势,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著的《竞争战略》一书中,讨论了决定行业竞争程度和特点的5种竞争作用(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如图1,提出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即著名的波特模型。

潜在进入者

竞争对手

 

 

现有公司间的竞争

  

供方侃价实力

 

买方侃价实力

新进入者的威胁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1

    波特模型使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作用力,更重要的是,深入到表面现象之后分析竞争压力的来源,使公司的关键强项和弱项突显出来,使公司正确定位,使战略变革可能产生最大回报的领域清晰化,并且使产业发展趋势中最具有机遇和危险的领域显露出来。也为推动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加入一个产业的新对手引进新的业务能力,带有获取市场份额的欲望,同时也常常带来可观的资源,结果价格可能被压低,导致守成者的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

(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现有竞争对手以人们熟悉的方式争夺地位,战术应用常常是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增加顾客及保修业务。竞争越激烈,价格与成本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小,利润也会随之减少。

(三)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替代品或服务能提供的价格——性能选择机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夺取业务,给现有的厂商产生强大的威胁。

(四)买方侃价能力

买方的产业竞争手段是压低价格,要求较高的产品质量或索取更多的服务项目,并且从竞争者彼此对立的状态获利。

(五)供方侃价能力

供应商们可能通过提价或降低所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威胁来向某个产业中的企业施加压力。供方压力可以迫使一个产业因无法使价格跟上成本的增长而失去利润。                             

    波特模型使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作用力,更重要的是,深入到表面现象之后分析竞争压力的来源,使公司的关键强项和弱项突显出来,使公司正确定位,使战略变革可能产生最大回报的领域清晰化,并且使产业发展趋势中最具有机遇和危险的领域显露出来。也为推动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著名的波特模型仍能系统而全面地对行业进行分析,并不断解决出现的机关报情况、新问题。   

地方院校是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本科院校,这类院校有地方优势、特色,但如何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试图从绍兴文理学院这所地方院校为例来进行大学本科生就业分析,并适时地提出就业对策。

绍兴文理学院位于江南水乡,经济发达的绍兴市区,自1996年成立以来,学校坚持“发展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战略,走出了一条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并举的发展道路。几年来,从一个规模不到2000名学生,固定资产不足1亿的专科学校,发展成为占地1600亩,14个二级学院24个系,拥有八大学科门类52个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教职工1550人,近400名高级职称教师的多科性院校。

(一)现有竞争学校毕业生的竞争

浙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2003年浙江生源高校毕业生9.3万人,比2002年增长65%,省内高校毕业生8万余人,比2002年增长63%2004年浙江生源高校毕业生将达12万人,绍兴文理学院在2004年达到1337人

浙江省共有20多所本科院校,如国家重点大学浙江大学、省级重点大学如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电子科技大学及省属普通大学如浙江科技学院、宁波大学等等。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肯定会选择学校名气大、品牌好的学生,相比之下,绍兴文理学院的劣势比较明显,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不敌重点院校。

(二)潜在进入者

近几年,国家相对放宽办学政策,并且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如果经营妥当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能有不少利润。因此在高教这块蛋糕面前,特别是像浙江办学机制比较灵活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本科)不断涌现,而且,很多民办院校挂靠在公办本科院校下,利用母体的优势把自己做强做大,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就是挂靠在浙江大学下面的独立核算单位,依靠浙江大学的名气招生、浙大的师资教学等等。根据经济学原理,当边际收益大于0时,企业就有增加产量并扩大规模的愿望及动机,学校也是如此,招生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就业毕业生的增加。

(三)替代品

与地方院校针对性较强的替代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职(大专)教育,作为一种存在着的教育方式,严重威胁着地方院校的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生源:对于未能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因家长或自己强烈的升学要求,就进入高职院校就读;(2)高职院校明知低学历,就业压力大,必然在教育中强化自身优势,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3)作为高职(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像边缘学生一样,知道自己竞争不过人家,就掌握一技之长,并给自己很好的就业定位,愿意去一些本科生不太愿意的工作岗位,愿意干苦活、累活。进入工作单位后,很快适应岗位,并且薪水也不是很高,深受就业单位的好评。

(四)买方侃价能力

作为地方院校的买方,我们可以认为是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近年来,地方经济迅速发展,但是专业需求很不平衡,并且应届毕业生的人数远远大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供需之间矛盾较大,买方侃价能力较强。如绍兴经济中纺织、外贸、机械等占的比重较大,相对来说这几方面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就大些,其他专业就相对比较困难。在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打出“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以及“无工作经验者免谈”等旗号。即使招本科生,也要求名牌大学的本科生,这对地方院校的本科生(大部分)来讲,要在市场中分一杯羹更是难上加难。

(五)供方的侃价能力

从地方院校的供方来讲,可以分两个层面,一是愿意到地地方院校来读书的广大学生及家长,每年高考之后,成绩较好的都被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以及学校所处城市较好的院校所录取,那么到地方院校来就读的不外乎两种情况:(1)成绩刚扣上本科线,(2)小孩或家长的意思不愿意到远方读书。从第一个层面可知地方院校的生源质量处于劣势地位。二是地方院校在四年中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否与地方经济接轨,是否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比较关键,这是最主要的侃价能力,与别的大学的毕业生能竞争就业岗位的主要也是靠这点。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院校如何应付?如何培养有核心竞争力的毕业生,如何使自己的毕业生胜过重点大学的学生,让就业单位欢迎,那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的“结构分析与竞争战略”这一小节中指出:当影响事业竞争的作用力以及它们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被确定之后,公司的当务之急就是辩明自己相对于产业所具备的强项与弱项。从战略角度出发,公司最关键的强项与弱项表现在公司相对于每一种竞争作用力的深层原因所处的地位。有效的竞争战略来取一些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五种竞争作用力面前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这包括行多可供选择的方法有:定位;对竞争均衡施加影响;利用变化;多角化战略等等。

根据波特的理论指导,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提出以下几方面应对策措施:

(一)地方院校的办学、培养模式定位

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应高于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又区别于重点大学,应树立现代大学理论,坚持服务地方社会的办学方向。就绍兴文理学院而言,要针对省内高校的层次,实行差别所定位:应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好的高级专门人才;立足绍兴,服务浙江,面向全国,成为以文理工管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与绍兴区域经济中基础产业、支柱产生和潜力产业相关的专业。培养模式应朝着应用型人才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坚持文理渗透,发挥多学科性大学的优势。培养中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更贴近地方社会,符合绍兴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事业的胃口。

(二)毕业生完善自己、正确定位

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应有忧患意识,“前怕猛虎,后怕追狼”。应朝着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努力,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工作技巧、实践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团队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就业过程中正确评价自己能力,适时地进行职业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原则,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三)校企联动、教师家长联动,构筑就业新平台,实行多角化战略。

地方院校熟悉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是重点院校无法与地方院校相竞争的),应利用自身优势,全面介入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应是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政府决策、企业发展的咨询中心。绍兴文理学院自成立以来,与市、县、区政府的全面合作,大到规划,小到私营企业的科研合作、智力咨询;部分教师凭借自己的实力水平,直接进入企业高层,参与整个企业运作。并推荐优秀学生到单位实习,较早地融入单位,通过学校、老师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这种“亲戚”关系拓宽就业路子,使毕业生顺利进入。另一方面,地方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当地的,父母亲及家人在小孩未毕业之前,动用各种关系,竭力推举自己的小孩去较好单位就业,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就会留下来工作。实行多条腿走路,实施多角化战略。

(四)构建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

地方院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积极改善软硬件环境,建立高质量、高效能、高层次的就业指导中心。认真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设符合绍兴及周边地区就业需求的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提供就业咨询,加强法律、政策引导,强化服务意识,及时收集、整理、发布需求信息、组织好校内每周两次的小型招聘会,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促进毕业就业市场建设,通过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诚信就业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基层锻炼。

绍兴文理学院正确认清当前形势、全面分析当前就业现状与压力,根据学校实际,正确定位,积极有效的就业举措,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顺利进行,总体就业状况位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在大学生就业中,要全面剖析,辩明自己相对于就其它院校所具备的强项与弱项。从战略角度出发,正确定位,打造自己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王道文著,龙炼等译,《战略构建》,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建力,《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7期。

  4)、范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