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美国经济失衡的调整和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朱民    发布:2005-06-06    阅读:2018次   
     在过去的三年里,中美两国已经无可争议地确立了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地位。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分别保持在8.3%、9.3%和9%的增长水平,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分别达到1.9%、3%和4.2%。与此同时,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只达到0.8%、0.5%和2.1%。日本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但增长也只有-0.3%、2.5%和4.1%。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3.7%和5%。中国和美国两国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两国在世界GDP中的占比,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则落后于它们在世界GDP中的地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甚至落到了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后面。

    美国的经济规模巨大而且增长强劲,因此对全球经济增长作用非常重要。在过去的三年里,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29.6%、33.8%和34.5%,美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高达32.3%、30.9%和34.5%。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全球遥遥领先,在过去20年中平均超过世界经济增长1.5倍。经过20年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在2004年达到1.5万亿美元,为全球第六大经济实体,整体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4.2%。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的三年里分别达到13.8%、16.7%和14.5%。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就占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今天,中国或者美国任何一方经济增长的速度下降,将对全球经济的增长产生相当重大的负面影响。因为现实中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变动的是经济增长而不是存量规模,所以全世界都开始重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影响。

    但是当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时,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同时存在内部经济失衡。美国经济失衡和中国经济失衡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美国经济结构失衡在于消费日益成为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主动力,而借贷消费的比例在消费增长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借贷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政府和居民借贷消费的结果是财政和贸易出现“双赤字”,并且不断恶化。中国经济的失衡在于投资增长日益成为经济强劲增长的主动力,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中逐渐积累起了高储蓄、高投资、高消耗和高出口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性失衡。以上的失衡又通过国际贸易形成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全球贸易赢余方和赤字方的缺口不断扩大,巨额赢余和巨额赤字并存。一方面中国和亚洲的贸易赢余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增长。经常帐户的失衡又通过资本帐户的失衡来平衡,即中国和亚洲用贸易赢余购买美国金融资产,美国用吸引外资主要是亚洲的资金来弥补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形成中国和亚洲在向美国出口商品的同时向美国输出资本。

    今天,这一失衡的格局,尤其是美国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到了必须予以调整的时刻。这一调整必然会引起国际市场的变动,即需求的变动、利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变动,从而对中国国内的投资、生产、融资和出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此,我们将分析美国经济失衡的格局,中国、美国各自的结构失衡和相互形成的整体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主要方面以及美国经济调整的措施对中国的可能的影响。

    一、依赖借贷消费的美国经济结构失衡

    美国经济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在过去几年里这一倾向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美国消费占整个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68%逐年上升,在2004年达到72%以上,消费增长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直占70%以上。但是美国过去几年的消费是建筑在借债基础上的,过去五年里,美国整体劳工工资增长有限,消费主要依靠借贷,借贷消费增长占了消费增长的65%。统计表明,在过去三年里,美国有50%的居民利用低利息环境做了住房再融资安排,美国股市恢复和地产价格的上升使居民名义金融财产增加,居民消费倾向上升。居民消费增长中的60%和住房再融资有关。过度消费的结果是居民负债上升,美国家庭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2000年以来不断上升,目前已经占到85%。与此同时,公司负债率也达到67%。居民的净储蓄率则不断下降,今天居民净储蓄率已经从10年前的14%下降到目前的1.6%,家庭偿债额已经达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为近20年来最高;国内储蓄净额占GDP的比重却只有2%。

    在居民借债消费不断增长的同时,政府开支也在不断上升,由于布什政府削减税收,使得借债开支不断增加。美国财政收入在1997年开始达到1.5万亿美元,在90年代里第一次超过了财政支出,2000年布什政府上台时,美国有2400亿美元的预算赢余,国会预测到2004年预算仍然会有2400亿美元的赢余。但布什政府推行减税和增加开支的政策,政府在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国防等主要方面的开支都在上升。社会保险的开支从4000亿美元上升到4700亿美元,医疗保障和医疗补助的开支从3300亿美元上升到4100亿美元。特别是对伊拉克开战以后美国国防开支不断直线上升,从战前占整个预算的16%迅速上升到24%。与此同时,资本所得税和遗产税却在下降,美国政府只能借债度日。结果,美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有财政赤字,2004年美国将有4800亿美元的预算赤字,达到GDP的4.8%,远远高于欧元区制定的3%的一般预算赤字水平。

    美国的宏观政策支持这种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2000年以来,美国政府维持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美国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国债发行不断增长。支持扩张的财政政策,美国的利率水平(美国联邦基金年利率)则连续11次下调,在2004年降到1%的美国历史上近46年来的最低水平。

    整体而言,美国居民高消费,低储蓄,美国政府减少收入却大规模的增加开支,形成大规模的消费超出了生产能力,约束了出口能力。宏观上表现为大规模的进口,引起了美国大规模的贸易项下经常帐目赤字。2004年美国的贸易赤字预计将达到5500亿美元,占GDP的5.3%。这部分的赤字,美国必须通过外部借债来平衡,因此美国资本帐户必须有同等的资本流入来平衡美国大规模的借钱,因此美国资本帐户必须有5500亿美元的赢余。美国变成了最大的资本流入国家。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引起了美国的债务增长,今天美国的外债已经超过了美国GDP的25%,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这个水平是相当高的。

    过去几年里,美国愿意这么做,因为美国政府刺激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过去几年内的强劲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对美国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压力,强化美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中的地位,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得到了实惠。相对于美国得到的实体经济增长,美国的负债成本相对较小。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借债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成本是发行美元,用米尔敦—费里德曼的话来说,美国支出的是货币,得到的是真实的汽车和彩电。美国之所以能够维持这种大规模的借贷消费增长模式,是因为美国经常帐户的巨大赤字被美国资本帐户同样巨大的赢余抵销。2004年每个工作日都有超过30亿美元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

    外国资金愿意流入美国购买美国的金融产品,是因为美元和美国金融是今天世界上的超级金融霸权。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美国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远远超过美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4年底,美国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为34%左右,但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7年的56%上升到64%;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也从54%上升到62%,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比重从58%上升到66%。从全球资本市场结构来看,美国1988年占全球资本市场市值的28%,2004年达到52%,远远领先。第二位的英国只有10%的份额,第三的日本只有7%的份额。美国的金融实力远远超过它的经济实力。由于美元的惟一性和美国国债的特殊性,也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以及美国经济增长的相对强劲,各国愿意通过投资于美国的资本市场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这是保证美国每天25-30亿的美元流入弥补经常帐户赤字的来源。

    但是,第一,借钱总是有限度的,美国不可能无限制地通过借贷支持经济增长。美国目前的借贷型增长模式首先受到自己内在的偿债能力的约束。根据历史的经验看,国际上大部分经济学家和资本市场参与者都认为,目前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水平占GDP的5%左右,美国外债占GDP的25%,都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予以改变,在未来的五年内,美国财政赤字会继续恶化到超过GDP的8-10%,美国贸易赤字会继续恶化到超过GDP的8—10%,美国外债占GDP的比重会超过40%,这时美国的偿债能力、美元和美国资产的投资性就会受到挑战。在这个水平,投资者会开始怀疑美国的偿债能力和美元的价值,不愿继续持有和购买美国的美元资产,只要资本开始减缓流入美国,美元就会有贬值压力,这会进一步减缓资金流入美国,最终会导致美元贬值、利率上升和通货膨胀攀升。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经济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金融史上有过很多这样的先例,美国本身也有这样的经历。目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一致认为美国5%的财政赤字和5%的贸易赤字已经到了临界点,市场的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第二,世界对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元的依赖度也在变化中。1998年欧元的崛起是对美元和美国资本市场的挑战。欧元区有超过美国的人口,有超过美国4倍的黄金储备,有低于美国的GDP但高于美国的贸易,以及和美国几乎一样规模的金融资产。欧元诞生以来,人们关注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化,但对世界金融市场而言,以欧元计价的金融资产在不断增加,欧元债券市场已经在广度、深度和流动性方面开始和美元债券市场相持衡。欧元作为外汇储备和贸易结算货币的作用经过1999年至2001年期间的低落,都在上升。美元单一强势的地位已经开始改变。

    第三,中国、亚洲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也在改变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单一强势。中国、亚洲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在过去几年内的经济增长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亚洲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更是大大超过经济增长,占有世界贸易总额的1/3,美国贸易赤字的2/3,购买了美国长期国债的一半以上。中国、亚洲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单向的放任的借贷和赤字政策也是现实的制约。

    所以,美国政府必须也必然会采取措施以改变现状。

    二、投资主导的中国经济结构失衡

    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经济在另一个平面失衡。中国经济增长快速,平均每年增长高于8.5%,增长水平高于全世界GDP的平均增长水平一倍。由于恰逢中国的第二次重化工业化过程和城市化过程,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个特点是中国特别高的投资率。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只占GDP的23.23%左右,2003年达到44.2%,增长率为32%。投资水平和增长率都位居世界之首。这样高的投资率是由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外国资本流入支持的。中国的储蓄很高,中国整体消费低于GDP的50%,居民的储蓄高达42%,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存款增长非常快,1978年居民储蓄存款只有272亿元人民币,2004年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25年内增加了400倍,这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与此同时,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国投资,2003年中国利用外资85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达到586亿美元,2004年直接投资超过630亿美元。2004年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整个亚洲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18%增加到65.9%。因为大规模的出口以及出口赢余和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中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增长最快的国家,2004年已经达到了5500亿美元。

    中国生产的产品中的相当部分和国际市场相连。虽然中国以净出口衡量的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有限,但中国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很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增长很快。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贸易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中国贸易量已经占到整个GDP比重的74.2%,2004年中国贸易总量将超出1万亿美元,一跃从世界第五大出口国成为第三大出口国。中国的出口占整体经济的38%,因此中国经济发展非常依赖于国际市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是国际市场的需求。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资本品,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进口配件,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中国成为全球生产链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对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的贸易赤字都超过100亿美元,对韩国的贸易赤字高达300亿美元。而对美国和欧洲的贸易赢余也超过上千亿美元,其中对美国的贸易赢余为780亿美元,按美国统计为1300亿美元。日本对中国的出口已经占其总出口比重的13%左右,韩国是25%。但对中国出口增加占据了上述经济体全部增加出口的绝大多数,如日本占45%,韩国占48%,台湾省占66.7%左右。因此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需求对中国出口从而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出口增长对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又有很重要的影响。

    同样,由于中国的第二次重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的投资使得中国今天成为全世界原材料的主要消费国,2003年中国的GDP比重占全球GDP比重的4.1%左右,但却消费了全球26.8%的钢,34.1%的铁,18.8%的铝,10.7%的镍,7.7%的石油,19.8%的铜。中国对世界原材料市场的影响不仅仅在消费的绝对量,更在消费的增长上。中国在2003年消费了世界主要原材料增长中钢的89.8%,铁矿的65.8%,铝的50.7%,镍的3.5%,石油的40.7%,铜的几乎全部。由于绝大部分的原材料价格是由期货市场决定的,中国短期的需求变动,在国际期货市场投机力量的推动下倍数放大,形成全球原材料价格在2003年的巨大波动。

    总之,中国的情况是高储蓄率转化为投资,大规模的外来资金也转化成投资,投资转化为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制造业为主的生产,由此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同时还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生产出来的产品推动了出口,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美元收入则购买美国或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中国的增长是需。求在外,资金在外,原材料在外。中国的经济金融就这样和全球经济金融,特别是美国的经济金融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

    三、中美之间和全球经济的结构失衡

    综上,在美国是一个借贷消费的失衡结构,在中国是一个高速投资和生产的失衡结构,两者形成了今天的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格局。美国的超强消费超过了其国内实际的生产,所以,它大规模地进口,美国又缺少储蓄,由此形成的大规模的贸易赤字只能依靠全球大规模的资本的吸收来支持,所以美国是通过美元的特殊地位和美国强大的金融市场通过向国际借债支持其借债消费,从而创造了高经济增长。中国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转换成投资,变成大规模的制造业生产,然后主要出口制造业产品到美国和欧洲,换回美元并重新购买美国的债券。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得到了消费和增长,中国得到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制造业的发展、就业和增长。形成今天的单个国家的单边倾斜性发展,通过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平衡来支持的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

    从全球看,需求和供给两方,在贸易的方式上差距越来越扩大,表现为净进口和净出口都在增加,赤字方和赢余方的规模都在扩大,但赤字增长更快。全球贸易总是有的国家和地区是贸易逆差,有的国家和地区是贸易赢余,这个差距在,1990年前相对较小和相对平衡。1990年整个逆差国家和地区的逆差总和只占全球经常帐户的0.5%,整个赢余国家和地区的赢余也只占全球经常帐户的0.5%。1990年到1997年之间这个差距小幅波动,整体仍然维持在各占全球经常帐户的0.5%左右。1998年以后急剧扩大,整个逆差国家和地区的逆差总和上升到占全球经常帐户的1%以上,目前又进一步上升到1.7%。而赢余国家和地区的赢余规模只在1998年以后上升到1%,目前占全球经常帐户的1.3%。全球净出口和净进口的规模增大,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

    在这个过程里,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都是赤字在增加,亚洲都是盈余在增加。在美国的贸易赤字中,亚洲占了3100亿美元,占美国贸易赤字的50%。中国作为原产地向美国的出口增长迅速,在1990年还低于200亿美元,在2004年达到1600亿美元。中国从美国的进口增长缓慢,在1990年低于40亿美元,到2004年为250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赢余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和亚洲的赢余变成了美元,又用美元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在过去的三年里,亚洲购买了56%左右的美国新发国债。

    亚洲新兴经济和中国都是发展中经济,向美国出口商品并出口资本形成了今天的新的失衡。中国需要就业,中国需要增长,但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资源、能源消费的制约和环境保护的制约。中国增加美元资产的外汇储备也受到成倍的资产风险控制的制约。如果美国继续借债消费,增加外债,今天当美国的外债超过了25%以后,世界开始关注美国的市场能否支持,美国人开始关注美国能否支付今天借的钱。在中国,经过了2003年和2004年经济结构性过热以后,中国开始重新审视能否承担大规模的消耗原材料和环境成本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并接受美元资产。这个格局开始调整,这个格局必然会调整。

    四、美国经济金融调整和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主要是美国经济金融结构失衡,而且全世界的经济界、实业界和金融界都认识到美国经济金融的结构失衡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美国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问题并表示将认真予以解决。美国经济金融将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并将对中国2005年经济金融产生影响。

    1.美元继续贬值10%

    这个格局调整的第一步从美元开始,美元必须贬值。从1995年开始美国采取强美元政策,美元贸易加权汇率从1995年开始一直走高,1995—2002年美元最高点,以美联储名义美元贸易加权指数计上升了41%,实际美元贸易加权指数上升了34%。从2002—2004年最低,美联储名义和实际美元贸易加权指数都下跌了14%左右,2004年由于选举政治的原因,美元又一次走强,美联储名义和实际美元贸易加权指数分别上升了5.2%和6%。总体来看美元走强约30%。

    美国汇率调整对经常帐户影响有两年的时滞,所以目前美国贸易赤字反映的仍是美国2002年强势美元的结果。

    美国目前5.5%的经常帐户赤字不可持续,但要美国一下恢复经常帐户赢余也不可能。今天美国对制造业商品的进口的增长已经两倍于GDP的增长速度,这样如果美国要维持经常帐户目前的赤字水平不变,美国的出口要以GDP增长速度两倍的速度增长,达到7%—8%的速度增长。由于美国在20世纪80—90年代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和随后的制造业外包,这样的增长速度对美国已经基本不可能。而且,美国还要减少贸易赤字。按经常帐户赤字减少1/2计算,美国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2300-3000亿美元。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分析员都一致认识到,这样的实体经济调整在今天的美国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没有美元的贬值,美国不可能恢复持续平稳的增长。按照美国的历史经验研究,美元贬值10%,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减少1个百分点,美国要把目前5—6个百分点的贸易赤字调整到2~3个百分点,就必须在以后的两三年内贬值美元20%-25%。而在2005年,美元至少还有贬值10%的余地。

    汇率不是政策变量,在浮动汇率体制下它由市场决定。如果美元贬值,必须有其他的货币升值。谁升值呢?1995年至今,欧元对美元汇率也发生相应波动。从1998年1欧元兑1.16美元到2002年最低兑0.83美元,贬值30%。从2002年到2004年美元走弱时又走强到1.29,升值35%,2004年又贬值7%。整体看美元走弱欧元开始上升。日元汇率的波动比较大,1995年美元对日元汇率为1美元兑81日元,1998年跌到147日元,2004年又调整为110日元左右。

    欧洲已经多次表明,在经济的基础层面,欧元区的经济在过去几年内增长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出口是支持欧洲经济的主要支柱,欧元没有升值的余地。日本也已经多次表明,日本经济刚刚开始复原,出口也是支持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日元不能走强。

    从过去十年看,三大汇率变动并不均衡。当美元走弱时,欧元走强。而日元因为日本央行的干预波动大但整体水平变动并不很大。2003年日本央行曾动用768亿美元支持美元强硬和保持日元汇率在1:1150。2004年日本央行的干预有所减少。因为欧元升值幅度已经较大,如果2005年美元继续贬值,最大升值的影响是日元,日本央行已明确表示减少干预,则日元2005年会继续随美元走软而升值,其幅度会超过美元的贬值幅度。欧元则会较小幅增长,以平衡整个汇率格局。与此同时,中国和亚洲会承受升值压力。在过去五年里,全世界的经济货币体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亚洲传统的货币以前较多地跟日元挂钩,过去的五年里,亚洲越来越多的货币和人民币相接近,并由此和美元挂钩,由于亚洲贸易在全球权重的增加和亚洲对美国贸易赤字的作用,亚洲的货币包括中国的人民币会受到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

    美元贬值对中国进口的影响和对经常帐户的影响不能低估。中国每年的进口已经高达近5000亿美元,中国主要从欧洲和日本进口机器设备,并进口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过去两年中,美元贬值和需求变化交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已经上升很多。由于进口刚性,汇率变动将直接表现为价格上涨。中国目前每年只有约200亿美元的净贸易赢余,不足以平衡汇率变化的影响。中国对日本贸易已经是赤字,美元贬值引起的日元相应升值只会恶化中国.对日本的赤字。美元贬值的财富效应也不能忽视。中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和居民的美元资产也会受到美元贬值的影响。

    2.美国压抑国内消费,降低中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

    为了达到有效地控制经常帐目赤字,美国必须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无论那一方面,美国必须压抑国内消费。由于美国新政府已经强调了减税政策不变,则美国政府必须减少开支。美国居民必须减少消费,增加净储蓄。’美国整体必须增加投资,增加出口。由于美国经济的不平衡状况已经到了临界点,美国必将采取措施压制国内的消费,留出余地出口,来平衡过量进口。由于美国是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美国消费增长放缓很可能使美国GDP下降1个百分点,我们预测美国2005年真实GDP增率为3.2-3.5%。美国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的下降都会影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由此影响中国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3.美国基准利率继续走高100—125个基点

    今天美国短期利率在2004年美联储调整利率以后似处于40年最低水平,美国利率在80年代初里根时期,美联储主席沃尔先生采取严格的反通货膨胀措施,短期利率就高达15%以上。在抑制了通货膨胀后,美国利率开始下调,从1982年开始下调,1989年有一次短期上调,1990年又继续下调,一直到2003年达到1%的历史最低水平。从历史经验看,40年来美国短期利率和GDP增长基本保持一致,在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美国曾出现利率低于GDP增长速度,都随即出现上升的调整时期。但目前;美国利率水平和GDP增长出现明显缺口,美国短期利率明显低于GDP增长。在刺激经济任务完成后,美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利率调回到正常的水平。与此同时,在美元走软的时候,为了防止资本流向发生过大的波动和变化以及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美国利率必须走高。因此,当美国必须让美元走软时,从政策层面,美国必须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必须提高利率。在未来12个月我们预计美联储会逐渐提高利率100—125个基点。因为利率水平的升高,全球资金的流动性会下降,融资成本会上升。随着美国利率水平的提高,资本流出美国包括流入中国的数量会下降。

    4.石油价格继续高企和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升

    2004年石油的价格急剧上升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在最近的四年里,石油的价格上升了4倍,从1998年的9.8美元一桶,上升到2004年最高的56美元一桶。但是,如果把石油的价格从1947年重新开始用标准美元来计算的话,则今天的石油价格并不是很高的。从实际价格来看,石油最高的价格水平是在80年代初的时候,那时候的价格也高达60美元。现在石油价格比较高有几个基本的原因:第一是美元走弱;第二是需求上升,其中主要是美国和中国的需求上升,两国的需求在过去五年里,每年都上升100万桶原油/天,这对整个市场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压力。第三是投机因素。第四是战争形成的供给方的不稳定因素。

    整体看,石油的供给与需求是相对平衡的。在过去的十年里,石油供给基本能满足需求的变化。所以排除第二、三、四等短期因素,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是弱美元。由于美元会继续走弱,石油价格在反弹后不会大幅回落。2005年石油价格会维持在40美元/桶左右。相对50美元的价格,这是低价。但是50美元是波动价。在过去10—20年里石油的平均价格是20美元一桶,在今后十年里,石油的价格平均可以维持在35~40美元一桶,则相对于过去的价格,已经是很高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影响全球GDP下降0.6个百分点。估计2005年中国净进口石油1亿吨,油价上升的影响不可低估。

    油价的变动和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扬一致。从康托诺提夫长周期物价波动看,长期价格从1940年开始进入一个上升期,在1975—1981年进入高价期,以后一直下跌,在2000年达到低谷,在此时期,物价水平已经达到近20年最低水平。从2003年开始上扬,目前开始进入上升期。无论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大宗商品的价格反弹都会引起通货膨胀,引起利率水平上升和经济紧缩。这也是需要关注的。

    综上,无论从基本经济层面还是从市场波动看,全球经济金融的失衡都是很严重的。调整将从美国经济金融的调整开始,并将带来一系列的汇率、利率、通货膨胀、大宗商品物价等变化,也会引起需求和资本流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市场的运动中和投机的因素下,会大幅波动,形成金融和经济的风险。中国今天已经是全球经济金融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既要看国内基础和政策,也要看国际经济金融的影响。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调整中,中国经济金融的相应调整也是必然的。整体看,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

    作者系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银行行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