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年会 -> 2000年年会:“中国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000年中国经济50人年会会议纪要——经济增长与通货紧缩
作者:邱晓华、梁优彩、樊纲、盛洪等    时间:2000-02-02    阅读:69134次   

中国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0年年会纪要)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0年年会于2000年2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00年是新世纪的元年,又是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将面临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际经济回暖等诸多方面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和重视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及未来改革的动向。在这次年会上,论坛专家就中国经济2000年的走势和改革动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第一部分:经济增长与通货紧缩


  邱晓华:过去一年,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增长如期实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这说明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增长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经济发展已具备了较强的内在活力。同时,政府对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宏观调控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政府采取了切实的措施,遏制了经济可能大幅下滑的态势,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全国上下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共识,在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始终将发展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总之,去年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结构调整、进一步改革的前提下,其含金量是比较高的。抛开其他因素,从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劳动就业、居民生活改善和宏观平衡来看,去年的整体经济形势是良好的。但是经济发展中问题也是突出的,尤其是通货紧缩仍然没有有效缓解。
  1、通货紧缩在进一步加剧
  梁优彩:与1998年相比,1999年我国通货紧缩明显加剧。去年,我国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为-2.14%,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记录,比1998年的-1.1%又下降了1.04个百分点。我国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为-2.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3%,均是世界上最低的。由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可以算出,199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价格指数比1998年下降了4.02%;第二产业的价格指数下降了2.9%,其中,工业增加值的价格指数下降4.18%,建筑业增加值的价格指数上升了6.47%;第三产业的价格指数上升了0.42%。工农业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之大是近年来少有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需求不足是我国物价持续下降的基本原因。目前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已陷入“物价下降→国内需求不足→物价进一步下降”的“怪圈”。
  2、通货紧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邱晓华:(1)、市场物价下降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究其原因:首先,目前买方市场的格局没有改变,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其次,低物价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1992年以来,我们经历了由高通货膨胀向低通货膨胀转变的阶段,从这个角度来看,低物价是对前几年高物价的回归。再次,物价的波动主要受食品价格的左右,食品价格的走势影响整体物价的态势。近几年农业连续丰收,食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整个物价下降幅度的60%以上。如果扣掉这些因素,目前物价应在1-2%的涨幅,而服务价格上涨的幅度超过了10%以上。(2)、通货紧缩和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市场化的改革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心理行为带来的影响密切相关。目前微观行为越来越受到市场规律的约束。银行开始考虑贷款风险,投资者开始考虑投资回报,消费者开始考虑最佳的消费时机和收入预期,这说明我们的微观经济层面已生长出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问题是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些积极的因素还很不适应,所以,投资行为、消费行为的扭曲导致了目前中国连续27个月物价的负增长,尽管广义货币M2在以20%的速度增长,但通货紧缩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3)、各项改革措施产生了紧缩的效应,如治理银行的呆坏帐、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职工下岗等改革措施,对经济产生了内在的紧缩效应。正因为如此,为缓解紧缩效应需要宏观经济政策来加以弥补。
  3、通货紧缩具有长期性
  樊纲:中国的通货紧缩将具有长期性。目前世界经济出现全面的通货紧缩,这不是暂时的现象,是世界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结果。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全球市场化进程,使世界各国都在紧缩开支,促进供给,提高效率。世界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复归,世界经济在向60年前的古典市场经济复归,复归到周期性地出现全球性的生产能力过剩,爆发过剩危机。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面临的国际需求环境并不宽松,国际市场的空间极其有限。尽管2000年国际市场会有所好转,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对于贸易平衡、外贸顺差、净出口不见有多大好处,对GDP的贡献有限。1999年商品净出口比1998年下降了30%,对GDP的贡献是负值。我们预计这个趋势可能会继续。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每年保持300-4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难以维持的,也是不应该维持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可能进入一个净出口增长下降、贸易顺差逐步缩小的阶段,在加入WTO后,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会更小。因此,依靠扩大外需来缓解国内通货紧缩的措施很可能难以奏效。
  4、通货紧缩的治理需要制度和政策配套实施。
  樊纲:物价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坏的方面,也有好的方面。如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向国际价格的回归、各种市场化改革、结构调整等都是好的原因。但是,物价下降、通货紧缩毕竟不是好事情,如何治理通货紧缩仍然是目前的主要任务。
  (1)、目前通货紧缩的直接危害是导致投资不振。1999年投资增长缓慢,除了上年基数高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间投资低迷,而民间投资不振的重要原因是物价持续下跌,物价下跌是社会总需求增长放慢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使总需求不能上涨的原因。这种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和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一样,严重地损害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1999年物价下降幅度趋缓,但其原因:一是石油和稀有金属价格的上涨,带动国内原材料价格回升。二是公共物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公共物品价格的上升却不是好事情,这意味着投资者生产的物品价格在下降,而使用的物品价格在上升,成本在增加,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值得高度重视的。这种物价下降幅度的趋缓并不意味着通货紧缩的缓解。
  盛洪:(2)对通货紧缩不能仅仅理解为价格的下降。通货紧缩最重要的危害在于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不足以动员全社会资源进行生产,现实的经济增长远离潜在的经济增长曲线。其货币表现为货币供给量不足,但其深刻的原因是制度因素的制约。一方面的制度原因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客观上产生了通货紧缩的效应。近几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建立科学稳健的金融体系制度,国家加快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尤其是对民间金融体系的改革,但其短期的效果是,从局部来看导致信用的破坏,从宏观本身来看导致通货紧缩,因为巨大的债权、债务的消失本身就是通缩。另一方面的制度原因是市场化制度建设的加快。随着住房市场化、教育产业化制度改革的推进,其客观的效果是导致货币化过程加快,即交易速度会增加,但是一个货币化过程是需要货币来支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货币化过程,但如今的货币化不同于80年代的货币化过程。当时商品量比较小,资源的成本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也就是资金、货币成本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所以能够导致当时的通货膨胀的冲动,从中央到地方都具有通货膨胀的冲动,这一冲动减缓了由于货币化所需要的新增货币量,使当时的货币化顺利进行。但是目前的货币化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正在进行的货币化项目如住房货币化、教育产业化,其价格数十倍或几十倍于家庭年收入;二是资金成本与市场均衡价格相当。地方政府没有了通货膨胀的冲动,这样就形成了巨大的通货缺口,人们只能将用于消费的钱用于购房和子女教育,货币化过程因为货币量的不足放慢,因此,针对目前中国独特的市场化、货币化过程,需要制定一个独特的货币政策来缓解当前通货紧缩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