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从流理论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不可成立
作者:张建平    发布:2005-06-28    阅读:2477次   
第一部分:流理论基本原理
 
一.流的概念
  流,指某存在的主体所具有的某种可以测度的性质的变化或者运动。流也称之为“流动”。
 
二.哲学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看,流体就是物质本体,流就是物质的运动。存在主体是流运动的主体,简称流体。
  流动就是运动,流体就是物质,流和流体的关系,就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在此我们引用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论述。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运动的有关基本论点如下: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即没有无主体的流运动,也没有无流运动的主体。
 2、时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空间展开。
 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4、静止是物质的特殊运动方式,是事物处于量变和位置相对稳定的状态。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存在形式。
 
三.对流动的描述
  即对运动的描述。首先,描述的方面必须是可以计量的即可以测度的,如果无法测量则无法描述。因此,要求在哲学上承认可知论,或者说流理论只能局限在“可知论”的范围内。
  对流动的描述,可以从可测度的任何一个方面去进行,比如数量、质量、能量、信息量、价值量等等。
  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流动具有方向性。这涉及到对流的性质划分问题。比如收入和支出是完全相反方向的流、净收入是收入和支出的合成结果等等。
 
四.域和流
  由物质组成的体系所处在的空间范围或领域,称为域。包含所有流体的域称为总域,只包含部分流体的域称为子域。任何流运动,都是在一定的域中发生的。
  域或者子域与域之外的分界线叫做“域界面”。
  域和外部之间有流体的出入,即有流体穿越域界面,则域称为“开放域”,简称为“开域”;反之,如果没有流体出入域,此域称为“闭合域”,简称为“闭域”。
  闭域,又称为孤立域。显然,总域是孤立域也是闭域。对总域而言只有“内部”而没有“外部”。比如宇宙整体就是一个孤立的闭域,只有内部没有外部。地球作为一个经济体看待,就是一个孤立的总域。一个对外闭关锁国的国家也是一个孤立的“经济闭域”。
  域界面之内的流体,称为“属于该域所有”。因此,任何流,都有其所归属的域,没有无归属的流存在。一个域中的流体不具有某种流性质,则此域被看作为是此种流特性的“空集”。然而,对一种性质流的“空”,不等于对所有性质流的“空”。因此,“空”是对流体的某一方面的性质而言的。
 
五.外部流和内部流
  出入域界面的流,称为外部流;只在域内部的流动,称为内部流。
  因此,流的外部和内部,是相对于所考察的域而言的。显然,两个子域之间的流交换,对于每一个子域而言,都是属于“外部流”。
  流的方向(流出和流入)。如果流的方向是从某域指向外部,称此流对此域而言是“流出”;反之为“流入”。比如,一个国家的出口就是对这个国家而言的货物实体的流出和资本的流入;而一个国家的进口则是对这个国家而言的货币的流出和货物的流入。
 
六.流速V和流量Q
  通过域的界面的流体数量的多少,叫做流通量,简称流量,用符号Q表示。流动的快慢程度叫做流速,用V表示。流速是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或者微分,而流量是流速在时间上的加和或者积分。
  流速的数学描述为:V=dQ/dt。显然,这是时间t的函数,即是一个存量stock概念。
  流量Q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表示。其一,Q=∫Vdt(从0到t),,这种表示下的流量也是一个存量概念,即是时点t的函数,而非流量flow性状的概念。与普通的flow概念的差别在于,Q=∫Vdt是运动从0~t时间段内的积累,是具有流量特征的“存量”,被称为“流存量”(《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张建平,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2)。
  如果流量被表述为Q=∫Vdt (t1到t2),在这种表述方式下,Q是一个flow性质的变量,即不是单一时间变量t的函数,而是双时间变量t1、t2的函数。这就是说,Quatity的变量性质,取决于对积分上下限的选择,如果积分上下限是不确定的,或者只知道上下限之差的长度,则属于flow性质的变量。能够和存量和时间概念建立逻辑联系的是流存量flow-stock而非flow。
  流速是一个矢量,具有方向性,对流的考察可分为“流入速度”、“流出速度”、“流量变化”等方面。
 
七.流的内生
  流在域的内部自发地从无到有的过程,称为“流内生”。流内生又称为流的“创造”。
  和流的内生和创造的过程相对应的过程,即流在域内部消失的过程,称为“流湮灭”。
  创造和湮灭,是对某种流而言的,湮灭的过程仅仅是某种流在域内部的消失,可能伴随着其它流性质的增多。比如一个物质域内,质量流可以湮灭而转化为能量流,能量流也可以湮灭而转化为质量流等等。流的湮灭和创造,可以包含者流体的创造和湮灭,也可以不包括主体的创造和湮灭。在一个经济体域内部,消费,是消费品这个流体的价值湮灭过程,但是可以认为,域的质量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没有变化。
  流的内生和湮灭,是一个“无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过程。
  流在域内部的子域中的流动,称为流对于域的“内部流”。
 
八.流有量及其变化
  流有量,指对象域内某种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的多少,即在时点上流的存有量。流有量是stock概念。经济学的“资本存量K”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流有量概念,它表示在某个域内资本存量的在某一个指定时点上的瞬时数量。
  流量的存有量的变化简称为“流变”,指域内某种流的存有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可以增加的,称为流的增长,比如家庭域的货币拥有量的增加。也可以是减少的,称为流的减少。即可正可负的。流有量变化由流的流入和流出、流的内生和湮灭两方面引起。
  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从时间t1到时间t2的流量变化为:
  ⊿Q=∫Vdt(t1到t2)
  显然,上式中的V是总的流速,是流入、流出、内生和湮灭的速度的合成结果。对于一个域来说,流入和内生,是导致流有量增长的流动,速度为正;而流出和湮灭是导致域流有量减少的过程。
  上式因此可以写为:
  ⊿Q=∫(Vi+Vc-Vo-Vd)dt =∫Vidt +∫Vcdt -∫Vodt -∫Vddt
  其中,Vi为流入速度;Vc为内生速度;Vo为流出速度;Vd为湮灭速度。均从t1积到t2。
 
九.流运动定律
 1、上式文字表述为:
  定律(1):流有量变化=流入量+内生量-流出量-湮灭量
  比如,一个时期内区域(如国家)的人口数量变化等于入境人数+出生人数-出境人数-死亡人数。
 2、对于孤立域而言,无所谓流入和流出,显然,流入量和流出量都是零。显然,流在域内部的内部流动,对于流有量没有影响。比如,一国之内的人口从一个省份迁移到另一个身份,不会对这个国家人口数量造成任何增减影响。
  此时,上式变为:⊿Q=∫Vcdt -∫Vddt (从t1积到t2)
  即孤立域流有量的变化等于流的内生与流的湮灭之差。比如,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立小岛上的人口数量只取决于其出生和死亡的速度。即定律(2):孤立域的流变=流的内生-流的湮灭
 3、所谓孤立域已经包含着其内部子域在内,因此,子域的划分方式与域的流有量的变化没有关系。即定律(3):域的流变和域内子域的划分方式无关,不因子域划分而改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子域之间的流运动属于域的内部流动,而内部流动不影响域的流变。
  比如,家庭用品在家庭成员之间的转移,不会影响这个家庭所拥有的家庭用品的数量。
  如图显示(图略,一个水池和循环水泵系统,水泵将池水从底部抽出再从池口送回池中),池中水位的高低和水泵的流量无关。无论池中的水位高低或者更换其它流量的水泵和管道,此循环系统都可以稳定的运行。从池中取走或添加水量,也不会影响泵系统的运转。
 4、由定律(3)进一步得到定律(4):域内部的各个子域的流有量变化之和为零。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子域的流出必然是其它子域的流入,反过来,任何子域的流入,必然来源于其它子域的流出。由于内生和湮灭是被另外计量的,所以,对于闭域来说,其子域之间的流动必然是“流入+流出=0”。比如,将一个省划分为若干个县级区域,人口在县之间的流动属于省内流动,不影响省的人口数量。各个县的人口流动总是相互抵消的,对于一个县的流入就是另一个县的流出,因此,将各个县的流入相加为零。
  定律(4)可以用下图说明。A、B两水池(子域)的总水量和子域之间的流动量无关,无论此泵系统如何运转,只能改变流在两个子域之间的分配,而不能改变流总量的大小。
  (图略。由甲乙两个水池和两套水泵组成的串联循环系统,甲泵将水从甲池底部抽出送到乙池中,乙泵将水从乙池底部抽出再送回甲池中。)
 
第二部分:流理论与宏观经济学
一.货币流
  我们绕过货币发行量的计算依据这个问题来考察某一个经济体的货币流问题。可以根据上述流理论定理(2)得到如下结论:在不存在销毁货币的行为即货币流的湮灭问题的前提下(即货币的损毁都会得到即时更新和补足),一个孤立经济体内货币量的变化完全取决于货币的生产。
  一个孤立的经济体,没有来自外部的货币流入也没有货币流出问题,如果以货币的增量来确定此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的话,那么显然,经济增长的速度就等于货币的发行速度。反过来说,没有货币的增加发行,就不可能有以货币增量为指标的经济增长。
  政府增发货币是经济体系运转的条件,增发的货币数量最终表现为社会的净收入。政府的作用就表现为用增量货币表示社会新创造的价值增量。假如政府增发货币量为零,而社会收入不为零,则任何以货币增量为利润标志的经济增长,都是一个虚幻或者说债务。(《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张建平,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273)。
  尽管价值被用货币来计量,但是,价值流不同于货币流。货币流是一种实体(货币)的流动,通常在不考虑经济域具有货币发行功能、货币也不会被湮灭的情况下,货币流就不具有内生和湮灭运动。而价值流因为价值是主观赋予事物的东西,在域内具有内生性和湮灭性(即被赋予或大或小的价值判断)。但是,在交换被认为是以“等价”为原则的情况下,价值流不具有净流入和净流出,即流入≡流出(等价交换)。因此,价值流的流变,即价值增量(或者在用等值货币计量下的“利润”),仅仅取决于价值的内生和湮灭。现实中,价值流的流变可以使用资本存量的变化来确定(下文将说明,资本存量的变化并不是投资)。
  关于货币流的运动问题,《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货币平衡”一节已经详述,请参阅。
 
二.收入
  凯恩斯所创建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心问题就是国民收入问题。但是,凯恩斯的这套理论却犯下了一个技术性错误,即在没有搞清楚或者说没有定义什么是“收入”的情况下展开了滔滔宏论。
  从上述第一部发流理论的角度来看,收入这个词的关键在“入”字上。入或者出,是一个矢量概念,一定是相对于“域”的界面而已的,必须给出清晰的“域”。只有清晰地指出“域”,才有相对于此“域”的流“入”或者支“出”。就“国民收入”这个概念来说,它并没有给定一个清晰的“域”概念。如果国民指所有的部门,那么它就是一个孤立的域。如上理论指出,对于孤立的域来说,只有域内的内部流,而无所谓穿越域界面的流入和流出。
  假定“国民收入”被强行定义为某经济体各个子域的流入之和,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比如对于货币这种在交换状态下(即不考虑货币的创生和湮灭)的流动来说,总收入永远等于总支出。而且域内流入可以无限增大,比如反复地卖出买入就可以增大以货币流为计量对象的收入。这是毫无意义的。
  在“收入”这个概念上,常见的错误就是将流变和流入混为一谈。流入,是流运动的一种,而流变是包含流入在内的多种流运动的合成结果。对应于经济学的概念,流变相对于一个经济体价值流或者货币流的积累增量,也可以用资本存量的变化、净收入、利润等概念描述。而“收入”仅仅是流入。
  比如在所谓的三部门国民收入构成表述方式上,收入被表示为y=c+s+t,这里的t并不是政府的收入,t=t0-tr,是净收入。也就是说,对于政府域来说,是用净收入(流变)代替收入(流入),和其它项目不一致。c、s、t的不一致反映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混乱,换句话说y没有被明确为净收入还是收入。
  那么什么叫做收入?结合上面的水循环图示,我们可以知道,收入只是水流进水池的数量,是对于水池这个域而言的流入,我们可以用串连在管道中的水表(流量计)来测定;而净收入是水池中水位或者水量的增量,两者不是同一概念。净收入是收入和支出的综合结果。在这个简单的泵模型当中,水池中的“流入”取决于水泵的性能和管道特征,是一个正数,但是因为流入=流出,水池的“流变”为零。
  根据这种流理论,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的“收入”定义为“对于某一经济体域的货币流入量”。
  可以看出,由于流是对于域而言的,所以收入问题涉及到所有权的问题。收入过程就是所有权获得过程,而支出是所有权让渡失去的过程。净收入既包含了所有权的获得也包含了所有权的失去。如果收入流的方向被指定为正方向,它永远是正的,而净收入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三.GDP和NI
  宏观经济学通常认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NI之间在某种条件下是等同的。GDP扣除资本折旧,再扣除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政府补助后,就得到国民收入NI。如果扣除项目假定为零,则GDP就等于NI。
但是,从流理论来看,以上认识具有严重的问题。
  收入,如上所述只是一种流入。根据流理论的定理(2),作为孤立域的国家,并没有任何流的流入运动,即国家如果是作为一个闭域来看,没有什么流入和流出问题,只有放在国际这个总域之中作为一个子域看待,才有所为流入即收入问题。
  GDP之D,说明域是按照国家来划分的,GDP是在Domestic的某种流(如价值流或者货币流)的一种“内生”。而NI是国家这个总域中的部门(子域)的流入。假如总收入被定义为子域的收入之和,我们根据流理论定理(3)知道,对于国家域来说,子域的流入属于内部流,它对于整体的流变没有任何影响。只要将流体(货币或者价值物)在子域间无限制地周转,就可以实现任意大的NI值。
  通常,人们具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即时行乐,一种是聚敛财富。对于没有流内生能力的子域(比如居民不具有制造货币能力),消费是流出,但是它基于流入,没有货币流入就没有货币流出的消费。对即时行乐的人来说,大流入就会有大流出,他注重流出而不注重净流入,他们的信条是“会花钱的人是有本事的人”;但是,对于敛财型的人来说,他注重的是净流入,他们的信条则是“手中有钱的人是有本事的人”。
  如果视GDP为价值流的一种内生,我们就会看到,GDP出来说明在指定时期内流的内生的大小之外,也不能说明域内的某种流的存量大小。如果要考虑域内流的存量大小,还要考虑流的湮灭问题。
  消费,是一种流的湮灭。一种物被消费了,作为流的载体就不再存在了,附于其上的价值当然也一同湮灭了。GDP是以最终消费品为计量对象的,这一点决定了GDP是一个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是一种流的内生,另一方面它又是流的湮灭。GDP越大,说明在某时期内人们消费的东西越多,当然这种消费品是生产出来的。但是,这样一来意味着,内生=湮灭。假如生产的物品不是最终消费品,没有在短期内被消费掉,它又不在GDP的统计范围之内,而列入GDP统计范围的对象都会在短期内被消费掉。即,GDP只是内生,而且等于湮灭,并不是财富的计量量。
  这样一来,以GDP增长率为依据的货币发行原则就彻底地错误了。因为人们是用货币存量来计量财富量的,但是GDP增长除了说明我们消费了比以前更多的东西之外,并不能说明我们拥有的财富在增长。
  另一方面,如果以最终消费品数量作为一种经济水平标志,也有一定可行性。消费,是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的行为,消费得越多,说明被满足的需求越多,也就是人们的满意度越大,经济生活越活跃。但在这个意义上,GDP完全可以用“商品零售总额”指标替代。
 
四.投资和储蓄
 1.投资
  用流理论来考量“投资”概念,我们就可以看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投资概念的问题。
  我们把某个部门看作一个经济“域”,投资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经济体为获得生产资料而进行的货币流出。从理性人的假定出发,经济人是以趋利为目标的,附加用货币增量表示利润的前提,经济人就没有理由让货币从本经济域中流出。惟一合乎心理学原则的解释就是,货币从经济体流出是有目的的,即是为了利润进行的投资。因此,将货币流出看作是投资是合乎逻辑的。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流和价值流并不是等同的概念。投资这个流出仅仅是货币流,而不是价值流,因为货币流出的同时,有具有价值的生产资料的流入。
  在两部门假定中,厂商是拥有除了劳动力之外的其它生产要素的部门,他只需要从部门之外购入劳动力,也就是说,他的投资仅仅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货币支出,而不是通常所错误的认为是购买机器设备的支出,因为厂商就是拥有机器设备等资本要素的人,他无须再购买这些生产要素。在只有两个部门时,不存在厂商对机器设备房产的购买问题。
  宏观经济学中经常将投资表述为“资本存量的增长”,即哈罗德式的表示方法I=⊿K。这实际上混淆了“流入”和“流变”两个概念。
 2.储蓄
  如果设定以货币流为考察对象,储蓄可以看作是某域内货币流的一个流变。按照定律(1),对于不具有货币生产能力的域来说,也不考虑货币的自行销毁,就只有流入和流出两种运动。流入即域的货币收入,而流出即域的货币支出,这样储蓄就是一种“净收入”概念。
  对于居民域来说,和储蓄对应的是厂商的“利润”,而非厂商的收入。和居民的收入对应的,也是厂商的收益而非厂商的利润。
 
五.利润
  将利润和收入混淆,是宏观经济学常犯的一个错误。比如将政府的收入表述为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合成结果。然而对于“政府”这个域而言,税收是收入即流入,而转移支付是支出即流出。如果将税收和转移支付合并考虑,就是净收入,即流变,而非政府收入。
  利润,是价值流的一个表示,现实中经常是以货币流的表示。利润,本质上是一个经济体域内货币流的流变,即货币量的净增长。利润是净收入,是收入减去支出的结果,而不是收入。
  经济学其实面临着一个资本存量是否可以测度的问题。从本质上,利润可以定义为“价值增量”(《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张建平,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155~157),如果资本存量是可以测度的,那么利润可以基于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定义,即利润π=⊿K,而不是投资I=⊿K。一个经济域在不同时间点上的资本存量的变化即利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投资只是其方法之一。从流理论的角度看,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中,利润和投资等概念都是极其含混的。
  对于居民和厂商这种两部门划分法,我们很容易证明,不具有货币生产能力的体系,是无法实现总体上货币流的增加的,即货币流变为零。证明如下:
  对于居民而言,收入是指其出卖劳动要素的货币收入i,支出是购买厂商产品的货币量c,储蓄即净收入为s1=i-c;对于厂商来说,收入是销售产品的收益c,支出是购买居民劳动力的货币支出量i,利润即净收入为s2=c-i。如果将这个由两部门的体系的子域的净收入之和作为总体净收入的话,我们得到总收入为s1+s2=i-c+c-i=0。
  凯恩斯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各种流的运动,混乱了投资和储蓄概念。两部门的储蓄增量为零,这就是流理论定律(4)的结果。投资和储蓄都要分清是对于什么域的运动,投资是域对于外部的流出,而储蓄是域内部的流变,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投资和储蓄的恒等。(参考阅读《西方经济学的终结》货币平衡一节,张建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六.进出口
  再次重申,讲“流”,一定是要明确所对应的“域”。不明确域而讲流,就会造成混乱。
  在“进出口”这个概念上,宏观经济学直截了当地将“净出口”表示为政府域的收入,这样同样是混淆了净收入和收入两个概念,这样一来,收入就变成了一个含混的概念,在某些部门表示为流入,而另一些部门却表述为流变。
  在y=c+i+g+nx=c+i+g+x-m这种表述中,既有正项,又有负项,显然,流入和流出被混淆了。这种表述中的另一个不合乎流理论的地方在于,它将内部流和流入也混为一谈了。在式中,如果y是一个收入概念,是有方向的一个矢量,式子右边的应该是同号的即同方向的流,应该全部是流入量,不应该出现有正有负的现象。按照流理论的定律(3):域的流变和域内子域的划分方式无关,不因子域划分而改变。消费c、投资i和政府采购g都是一个国家的内部流,不论有多大,都不会改变国家的积累。能够改变这个国家的积累的,只有流的内生和国家间的流入流出,因此,对于国家域来说,内部流不可能构成收入项目。
  正确的做法是,出口应该看作是货币流的流入,即对于国家域的货币收入,而进口是货币流的流出,即对于国家域的货币支出。净出口就是一个“净收入”的概念,不是“收入”,不应该用一个净出口nx将之概括为一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