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率的损失
(一)——土地篇
黄福宁
又是清明时节,人们都在对死去的亲人表示悼念,所以这几天沪宁线上的火车和汽车都是满满一车人,人们用各种方式来真诚的纪念着——纪念曾经为家庭或者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们。课时,也有些人不是在纪念他们的亲人,而是在做另外一件可能也能说得上是纪念的行为——为死去的宠物上坟!
我不是完全反对饲养宠物的观念持有者。毕竟这个社会上的人是有些冷酷无情、过于势利了些,而且也有一些老人需要找到一种寄托,那么这种养宠物的做法我是不反对的,但也仅限于此。这里不去分析饲养宠物会给社会资源带来多大的浪费,人力及其他资源方面的分析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分析。
可是给死去的宠物建造一个坟墓,然后每年的清明和冬至都去祭奠,我想这不是一个个人喜好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度的问题了。
我不知道别的城市里有没有专门为宠物审批的墓地,但是,有一个城市有——上海,这个中国最繁荣和最发达的城市(真实财富拥有量及财富分配公平度在本文不研究,但是据某专家介绍上海的基尼系数大概是在0.6左右),也许这是出于一种刺激消费的目的而作出的,也许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作出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土地资源的效用到底有多大?
据相关资料显示,该为宠物审批的墓地大概有三亩多地,里面掩埋了大概二十条狗,同时墓地上还建有墓碑——上面刻有狗的“生辰八字”、“亲人”、“去世年月”等,某报上还配发了一副精美的图片,上面的墓碑应该是高等级花岗岩的。我不知道每个墓地狗主人要交多少钱,但是绝对没有1万元。下面我们来算算这个墓地现在到底能为我们带来多少现金流:按30个墓地规模,每个1万元,总计30万,墓地适用年限假设为50年,假设这30万是现在就交了现金的,那么净现金价值为30万元整;假设我们现在把这3亩地用来发展农业生产,每年每亩地根据权威媒体抽样调查得出2005年净产出为1500元计算,三亩地总计4500元每年,50年按折现率为0的情况下(现在实际折现率为负值),50年应该可以得到现金:
50×0.45=22.5(万元)
亏本了,那么是应该把这块田地做墓地!——可是,这是在农业技术不进步、折算率为0、50年后人类不在需要那块地等严格假设下进行的!仅仅把50年后土地的再开发利用成本算上,估计也可能会出现不同于上述分析的结果。
还是进行更有力的比较以说明这是一种土地资源的浪费。假设现在是招商引资审批土地——根据某内陆省份2005年招商要求中的说明——每亩地投资不得低于15万元,产出不得低于10万元的标准,我想下面的比较就没有必要详细的说明了。
给宠物建造墓地——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我想都不是一种资源最佳有效利用的方式!都是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如此的制度安排,我想其经济效率的丧失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土地,通常在经济学分析中,它都被假设为一条垂直的直线,也就是它的弹性为0,或者通俗点讲就是土地无论价格上升多少,供给量都是不变的——地球只有这么大!如此土地市场上的行为研究就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可惜在很多经济发展模型中间都没有把土地资源当作一种变量,无论是柯布——道格拉斯的 ,还是哈罗德——多马模型V=s/v,抑或是熊比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都找不到土地作为一种变量的研究。也许是经济学家的一种失误,导致了政治家在土地问题上的失误,或者还有什么其他什么原因,土地的供给问题很少被真正的重视。
但是,我们的中央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也要进行集约式的开发。震惊全国的“铁本事件”,就是一个违规占地、圈地、目光短视造成的重复建设问题的最佳案例。应该说“铁本事件”本身还是可以为社会带来一些收益的——甚至说巨大正效应——比如可以为当地政府解决就业压力问题、增强财政实力等等,可是,国家还是果断拍板——停!原因是什么?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我想也许很多人都会辩解说这里给宠物审批墓地数量上并不大——只有区区三亩,可是,那毕竟是三亩土地啊!以后如何去还原土地?还原的费用谁来负担?没有人愿意去主动的负担。最终负担的主体还将落到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国家——通过财政来负担。
或许有些人说因为现在我们富起来了,我们喜欢养宠物,我们喜欢给它建造墓地,我们有这种需求,所以我们的某些部门就可以提供供给,这是市场行为。可是,有没有考虑到其实国家并不富裕——我们的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而美国是多少,日本是多少,韩国和台湾省又是多少?!我们的可支配收入是多少——14000人民币不到,富裕吗?不富裕!土地资源多吗?不多!可耕地好像现在只有人均1.02亩了!
无论为这种行为找到何种理由,都是不能站住脚的。
其实国家在很多年钱就已经实行火葬了,为的什么?就是为了土地的集约,少占用耕地,甚至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更新的良好风气——骨灰海葬(比如江苏的常州和南通最近就出台了相关鼓励措施)。不为别的目的,只是要少占用一些土地资源。
土地是有限的资源,目光不要短视,我们要为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现在要做的不是迎合某部分奢侈的需求,而是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规范的土地审批和使用制度,制止这种短视造成的经济效率的丧失。
(二)——方言篇
黄福宁
最近在某市的语言文字网上看到这样的一段字:保护方言是本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之一,要大力推广本地方言……
我不知道建立各市的语言文字办公室的具体初衷是不是包括要在推行普通话的同时也要推广方言,但是我确信国家是要鼓励推广普通话的,所以才专门设立了这样的一个部门,而这个部门设立的意义我想也是在于把普通话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全社会推广开来。
其实,这个城市的做法并不是最和国家的努力方向相悖的,有很多大城市,依靠自己的经济总量和人口优势,积极培育所谓本土市民文化,然后就从大力推行方言入手,在电视、广播等新闻传播媒体上大肆播放方言节目(——我曾经向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打听过,好像国家允许在部分时段播放方言节目,以确保当地原始居民能在听不懂普通话的情况下及时了解当地的政策、新闻等);或者就是出一些教材,像搞外语一样配磁带,然后再举办一些培训班,美其名曰“让您更快的融入本地生活”——比如粤语和最近两年兴起的上海话推广行为。
这里不把分析这些推行普通话是多么的和国家政策取向相违背作为重点,下文主要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进行分析推行方言是一件多么低效率、短视的事情。
第一,推广方言增加了推广普通话的成本。国家推行普通话,并且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和人力,比如在各省市及县设置语言文字办公室并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教师的强制培训考证、制作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材料等,其努力的目的就在于要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行的语言。然而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却反其道而行——借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大力推行方言。地方政府在其地域范围内推行普通话,由于误导了民众对方言的认识——民众以为国家是鼓励方言推广而没有重视推行普通话,因而改变了或潜在改变了国家推行普通话这一制度供给的依赖路径(在非涉及民众直接自身利益方面的问题上中央政府的导向对民众的影响强度低于地方政府的导向影响强度),民众自然会对普通话作出抵制心态,从而增加了推行普通话的成本。
第二,对方言的学习、培训等行为给社会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随着我国人口转移量的放大,而目前大力推行方言的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就是人口净流入地,因而从地方政府短期经济利益来看,推广方言可以刺激当地零售品市场和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大量培训材料和培训班会出现,外地流入民众将对此进行消费。普通话作为广播、电视等传媒的主要表达载体,已经被大多数民众接受——可能讲的不标准,但是绝对能听懂。但是,方言却是严格限于某一地域范围内的民众能够说、听,因而当有大量外地民众进入该方言保护区以后,为确保能够和当地原始居民进行合作交流,必然会出现在当地政府存在错误导向下的情况下的方言学习需求,为满足需求,当地就会出现培训供给。然而一方面这些流入的民众通常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其所需支付的培训经费通常来源于原始居住地或者来源于虽产生于方言保护地但已经进入原始居住地(比如大学毕业生和民工),因而加速了原始居住地资金真空的形成,不利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从短期看当地政府是盈利的,但是从长远看,由于信息交流的不便和民众闭塞思想的逐渐形成,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长远动力的减弱,因而为短期培训提供的资产购置、人力资源耗费等只能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第三,方言的推广不利于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尽管目前已经不仅限于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但是无论何种交流方式都是基于语言来表达的。方言的表达方式通常都区别于普通话,比如“苏锡常”一带有一种说某事很好的表达方式是:××不要太好哦!我想外地客商如果在这一地区进行商务洽谈时,快签约了对方突然冒出这样的话,客商能正确理解吗?是签约的条件对他太有利了,对方准备反悔还是客商的条件给的太优惠,从而allude客商是个不精明的商人?最后这笔业务很可能失败,从而资源流通效率遭受损失。
第四,推广方言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很直观的,如果每个地方都推广自己的方言,那么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各地的信息只能在其本地不遭受侵蚀的情况下流通,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由于信息在方言区域之间交流的困难而受到限制,从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必然受到遏制,而同时,统一市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又是巨大的(包括得自分工和得自贸易的经济利益两方面),这样推行方言给国家发展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巨大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第五,方言的推广不利于融入国际社会,降低了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效率。曾经和现在有一大批外商为了能在中国这样巨大市场上分一杯羹,主动学习我们的语言——普通话和简化字。但是到了中国以后由于各地方推行自己的方言,最后在中国大部分地方都会发现自己学习的语言在中国根本不能运用,那么这些外商会是一种什么反应并会采取一种什么行动?——一方面不仅自己的语言学习是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给他的内心造成直接的被欺骗感觉,另一方面国人的这种闭关自守思想和不能容忍其他统一规则的思想也会降低他和国人进一步合作的欲望。最终,国家开放的形象受损,融入国际社会的困难也就乘数式的增加了。
第六,方言的运用不利于社会科技、文化等的进步,社会无形资产累积速度降低。由于方言的表达习惯是不统一的,没有像普通话形成的那种规则的表达方式能够让所有的信息都能在统一模式下进行表达,从而推行方言必然会导致依靠信息传递而整合社会资源才能实现科技、文化进步的条件不能满足,进而给科技、文化进步造成了巨大障碍。
国家是统一的,市场应该也是统一的,语言的表达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和具体行为,应该也是统一的,推行方言无论从那个角度都只能是给社会造成资源、经济利益的损失。
(三)——人口篇
黄福宁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们对人口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差,致使人口急剧膨胀,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口压力的限制,特别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国家要求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想在人均财富占有量上能有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小从而限制了这种人均经济总量的增长几率。这都是在人口作为分母从而基数很大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无法破解的困境——除了直接控制人口增长可以脱离这一困境以外别无他法。于是,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并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当作重中之重来进行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如实行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允许民工垮区域流动等政策措施,有力的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源的丰富度和整体利用效益。
然而,这仅仅是中央在政策方面的一个引导,在地方政府存在对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特别是对人口数量上具有某些“调整”权限的时候,这种引导的作用就更加有限。
在过去的一年中,很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有的是传言,有的是事实,比如传言某地方政府将出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规定高学历的可以申请生两胎,某地方政府在其已经公布的《条例》中规定夫妻双方一个为农口系统的,则可以申请生两胎,……
所有这些政策的出台其实都是在对我国确定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一种挑衅。这里不分析这些政策的出台会给基本国策的执行造成多么大的政策统一性和稳定性方面的压力,下文仅仅从经济效率损失的角度对这些通常由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是经济严重不发达地区在人口政策方面所采取的错误行为作出分解。
第一,人口政策的放开必然导致资源消耗加快,而且这些短期内资源的急剧耗费的总效益小于长远逐次耗费的总经济效益。一方面,伴随人口政策放开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人口数量的急剧扩张,在人类占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及人类消费欲望具有刚性的约束下,由于人口政策的放开导致的额外增加人口将比照原有人口消费水平进行资源的耗费,按照计划生育政策现在我国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那么在放开后将是两个,这是第一代,尔后第二代将为四个,并以此速度呈级数扩张,资源消耗速度同样在这样的速率下增长,这就是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及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所担心的问题——人类的欲望无限,资源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净。笔者认为人类在资源和人口的冲突上具有两种选择:人类发展的宽度选择(指人口急剧扩张后,资源在短时间内被消耗,从而导致人类发展具有瞬时量的释放但不具有长久性,相对而言便是一种宽度表象的选择)和深度选择(即人类选择自身数量上的逐次递增,并在资源的耗费上采取同样的逐次策略,从而现有的资源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并能通过技术上的改进逐渐延展有限资源的适用期限,进而实现人类在一段较长时间的存在与发展,因而相对应的便是一种深度选择)。从目前资源耗费——产出效益、资源开发进度来看,人类应该选择后者,然而当前我国某些地方政策却与此相悖,人类长久利益拓展与延续必将受到钳制;另一方面,资源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的产出是有限的,目前人口数量上的扩张必将导致这种低效率资源消耗的加剧,而同时这种目光短浅的人口政策造成的资源耗费历史将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机会成本——我们透支了未来。然而如果人类通过集约式的资源耗费或者就是从另一个角度降低人口的增长,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类在有限资源约束下可以不依靠技术进步走的更远,从而实现深度发展,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人类创造更有效资源耗费技术将随着人类深度的延展而得到加强,从而这里能进一步证明目前的人口政策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低效率适用或者未完全利用。
第二,人口政策地区差异,会造成政策占优地区人口的畸形增长,人口质量受到限制,并因此不利于地区经济优势地位的稳固和增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升。由于目前的人口放开是两个极端:贫困地区说我需要将人口基数做大,然后可以增强我的劳动力资源;而同时,经济发达地区说我也需要将人口基数做大,这样我的劳动力供应就会在本地区内得到满足。事实上,这些想法都是狭隘的。这些地区人口的放开或者讲具有了人口占优的政策,人口在数量上急剧扩张,贫困地区的经济支撑教育环境将会进一步被削弱,从而不利于其资源的集约式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将逐渐的依赖技术的进步,而这种技术的创新如果在人口基数扩张的情况下,则只能是被削弱,从而,其优势经济地位将丧失,并难以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再起到拉动作用,进而整个社会将难以实现稳步发展。
第三,人口地区差异政策的实施,将会加速国内市场的分裂。不同的地区执行不同的人口生育政策,将会导致人口在户籍约束下的强行流动,而这种强行的流动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实现这种流动,必然会满足优势政策地区对这种流动而提出的条件——比如要购买房产、投资才能入户等。在差异政策实施的情况下优势地区为了继续保持自己的政策优势,则会采取相当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样的政策差异就会转变为国内市场的分割,这样的政策差异越大,市场分裂的程度就会越深。
人口从解放前的“六千千万”到现在的13亿人口的出生,只用了短短的50多年时间,我们的资源耗费从量上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而同时由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运用效益低下,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产出水平。笔者认为人口政策的失误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我们在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理解上存在重大的误区——马克思说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存在诸多假设条件的结论:假设没有资本使用和占有上的限制、假设资源尤其土地资源是没有成本的、假设资源是无限的而不是有限的等等,因而认为产出函数的变量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源的丰富程度。这在19世纪资本主义刚刚萌芽,而资本和技术对产出贡献不明显的环境下是合理的解释,但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变了,也就是影响经济的因素变了,而且各种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度不同了。我们要学会“与时俱进”的学习和领会马克思经典著作,不要完全的迷信当时的经典描述和阐释。
计划生育的政策要坚持,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下去!而解决“倒金字塔”结构状态人口分布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承受老年社会养老问题等)的关键不在于放大人口基数,相反我们要通过进一步降低人口数量,实现人口在质量上的集约式发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也是最有效和符合人类及国家长远利益的方法。
(这将是一个系列的经济散文,每一篇都将是以一个事例作为引子然后进行经济学的效率分析。本文限由价值中国和经济学家使用,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