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经济效率的损失(四~六)
作者:黄福宁    发布:2005-07-11    阅读:2112次   
(四)——宠物篇
 
黄福宁
 
    在SARS肆虐的日子里,我很少出门,那时感觉街上到处都有存在SARS的可能,我是一个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人,毕竟我活着比死了的效用享受无论对亲人(他们无法忍受失去我)还是自己(可能的不友好人士希望我作出后面的选择,但是我只有作出和他的期望不一致甚至相反的选择才能让自己的效用最大)都是要高的。其实,我并不是真的相信街上的人有多少问题,而是担心街上的另外一批常住居民——宠物狗和猫。SARS一来,那些所谓“爱护动物”或者“富有爱心”的人也把自己的这些爱心或者其他饲养宠物的动机给泯灭了,可怜的狗、猫什么的全都离开了曾经温暖的“亲人的怀抱”,只能以街为家,不仅没有了“山珍海味”,而且还遭受着很多人的追打——毕竟这些动物可能就是SARS病毒的携带者。宠物不再当宠物。可是SARS刚完,又是出现了N多的人养宠物的现象,曾经有人写了一个可以让部分人思考的带有讥讽性质的话语: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人养宠物狗?
    ——因为现在人的良心都被狗吃掉了,只有抱着狗的时候才能感觉自己还是个人,毕竟这时才能让自己的良心离自己能更近点。
我这里不是攻击那些饲养宠物的人真的就是道德败坏的人,这里同样和前面的三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提出这个观点只是要说明我们饲养宠物的做法是对经济效率的一种消耗,或者直接的讲就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低效率运用,侵蚀了可能的福利增长。
    第一,繁殖宠物行业是对经济资源的低效率运用。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在说瞎话——繁殖宠物是行业的拓展,是可以增加经济总量数据的,而且还有利于扩大就业,怎么能说是一种经济资源的低效率运用呢?我想说一点:由于这些宠物基本上都是一些什么所谓的高档品种,所以它们的繁殖环境都比较的苛刻,笔者曾经去过一个宠物繁殖场,里面的设施豪华的不比五星级酒店的客房差——仅仅是小点而已!如此的设施只是为了取悦一部分宠物爱好者,笔者认为这些设施的建设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的低效率运用。
    第二,提供宠物饲料及医疗等服务同样是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现在的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因为有了饲养宠物的市场,于是为饲养宠物而服务的行业。宠物饲料业贺宠物医疗业便是与这个市场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首先我们看看饲料行业:大量的精细食物被制作成为“宠物食品”(同时包装也是很精美的),于是价格自然是不菲的,一包某品牌的狗食品就要卖到10元!在目前国家尚不富足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在让人住的条件改善和让狗等宠物的居住条件改善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应该是要让人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这样人的积极性会被提高,整体的社会经济效率也会因此而有较大提升。其次在宠物医疗方面,不仅存在医疗设备的浪费,更是有一部分人力资源的浪费。试想把给宠物看病的人从这个行业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转移到养殖业,那么生病的宠物将会顺利的被新陈代谢——宠物饲养人会购买其他的宠物,这样宠物市场的蛋糕会做的更大,而不是现在狭小的单纯医疗市场可以比拟的。因此,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认为宠物医疗服务的存在是对社会效率的最大损失者。
    第三,饲养宠物本身给宠物主人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为了给宠物以舒适的生活条件,基本上每个主人都要对宠物进行照看,而每天照看的时间据某资料显示基本维持在1小时每天。那么按照目前国家公布的每天48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每小时就是6元,在照顾宠物上给国家带来的财富创在上的损失至少也是6元,一年就是2190元!为了照顾宠物,你至少为国家少贡献了2190元的财富,你不是国家和社会的罪人谁是?!
    第四,宠物给社会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1)宠物给公共环境造成的污染。宠物饲养者通常都比较喜欢将自己的宠物带到公共场所或游览场所,宠物它是活的动物,必然会排泄一些废物,由于其在排泄时不具有可预见性,因而一般情况下饲养者都无法及时制止这种行为,这样给公共场所造成的直接污染将成必然。此外,在公共场所由于其叫吠也造成了相当的噪音污染;(2)宠物饲养者通常将宠物随身怀抱,甚至作出一些亲吻等行为,致使饲养者感染一些病毒的可能性增加,这样社会将耗费本必要支出的资源,增加了社会的运行负担。根据生物学的相关试验结论,人对细菌的抵抗能力比其他动物的抵抗力要弱,而且对某些病毒甚至根本就不具有免疫力,如大猩猩对AIDS病毒具有先天的免疫力、果子狸等动物对SARS具有的免疫力等,而人类都不具有这种免疫能力,一旦人类和这些动物进行亲密接触时必然会增加感染的几率,而这些患者需要救治,就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本不需耗费的资源就这样的被耗费了,因而它是一种对社会效率的侵蚀行为。更有胜者是宠物对孕妇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可能会导致婴儿的畸形发育,甚至出现反动物性倾向,如果这些婴儿来到世上,则必将增加社会负担。
    第五,为宠物而支付的资金效用有限,对增进整体社会福利具有负效应。为购买、饲养、保健宠物需要支付大量的现金,而同时社会资源的开发,尤其人力资源的开发资金严重匮乏,人力资本的积累在当前缺乏将教育视为公共产品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资金在增进整体社会福利的能力方面极其有限;而另一方面,国家依旧给交通运输、港口建设等行业给予外资投资企业以税收等投资优惠。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对社会资源最佳利用的一种阻碍。
    宠物,属于奢侈品消耗,在当前国家财力、物力、人力有限,资金及资源分配差异巨大的情况下,对这类奢侈品的消费应该予以禁止,或者征收高额消费税以熨平饲养宠物等奢侈行为带来的经济效率的损失。
 
 
(五)——教育篇
 
黄福宁
 
    某市的“二十五中”现象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视为中国进行素质教育的典范,然而很多人在最近对这个二十五中进行的实际调研却表明——他们依旧在搞应试教育,只不过手段比较隐蔽而已。
    中国的教育改革尤其基础教育的改革真的是只能让人担忧民族的前途。这篇评论将不在直接的经济效率损失方面花费过多笔墨,而是将侧重点放在现在的教育改革可能会对民族发展和国家繁荣方面的负面影响方面。
    “素质教育”被明确提出是什么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和现在的教育改革以及所谓的素质教育现实差距是如此的巨大。
    第一,素质教育指的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认同这种观点——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让他成为一个通才!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美术、音乐这些艺术天赋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高雅的艺术有存在的必要,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实践。试想这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像画家一样每天躲在画室作画或者像音乐家一样每天都在钢琴前弹奏音乐,那么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物质产品将极度匮乏!——任何人都不会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全面发展的可能是零——至少对像我这样的大部分民众是这样。孔子早就说过应该“因材施教”,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一个提升人的道德水准和促进其优势潜力发挥上,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学会,社会不需要那种“通才”——事实上也根本没有办法培养出这种通才!现代社会大分工带来的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之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需要的是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的发挥之重要性。将有限的资源放在培养“通才”乌托邦上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第二,素质教育改革倾向于降低学生学习压力上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很多人甚至一些知名的教育家整天在喊着要在文化知识学习上“减负”以取悦于伪素质教育的改革取向和部分家长的“呼喊”,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读过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我也没有读过这本巨著,但是我却对其中的自然法则有深切的感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社会是残酷的战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至少维持现在的地位,那么你迟早将要被强者吃掉!小时候,流行儿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虾子吃泥巴”,当时不解其意,后来长大了,升学时别人因为父母的关系可以进好的高中甚至大学,而自己仅仅只能靠双手——我对我的父母没有一点怨言,这是一个社会正常的竞争规则,谁不是(泛)经济人(即谁不想自己的效用最大)?我们把现在的素质教育之减负行为放在民族振兴环境下考虑——现在口号喊的是不儿响,然而教育事实却在有意无意中与之南辕北辙。孩子是花朵,我们有必要呵护,可是,我们的呵护不等同于要让他们整天躲在一种“社会没有(残酷)竞争”这一美好假设中,这种美好的虚拟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一旦有必要让他们走到社会上,那时的结果可以想象——温室的花朵有多少经得起风雨的洗礼?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对夫妇移民到了瑞士,在那样一个发达的福利国家,他们以为自己的孩子应该享受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在幼儿园里由于他们的孩子语言交流障碍而每次都无法及时回答出问题进而得不到奖励时,孩子的母亲急了——怎么这样的福利国家还这样的“欺生”——抑或具有民族偏见?母亲愤愤不平的找老师理论,然而老师的回答却只能让她感叹并对瑞士的教育肃然起敬——如果孩子没有竞争的意识和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叫嚷着抵制日货甚至作出一些过激行为,我想他们不是真的爱国!——理智的想想,我们这样作能真的让民族强大吗?咒骂别人死光光自己真的就能活的很幸福?——幼稚和愚蠢的思想!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否不是取决于这种口号和激动的行为,而是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民族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压力是必然的,尽管下一代的确还小,但是他们如果连一点学习压力都不能承担,将来他们的肩膀上还能担负民族振兴之重任吗?!
    第三,重理轻文的教育结构设置。我承认理科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但是,一切科技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上,然而现在很多地方都降低甚至取消了对文科的学习要求。比如上海据说要取消初中历史和政治学习、安徽等省份将历史、思想政治等科目开卷考试等处理简直就是在滑向一个极端——学生将没有历史观和恰当的道德观!想想这种所谓的“教改”培养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不知道别人的历史,然后去学一些具体科目的历史还有意义和作用吗?死读书死背书,难道这就是现在的教改要达到的“素质教育”目标?!不要忘了那句富有哲理的话——博古而通今!
    第四,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名校的做法只是另一个极端。现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一些贵族学校或者直接标榜为素质教育的典范学校,然而事实上这些学校主要的还是靠升学率,这是一种多么自欺欺人的做法——一方面大喊减负,一方面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逼迫学生学习更多更杂乱的知识——素质教育班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诸如钢琴等乐器而且和其他班级学生一样要完成同样的作业任务,以确保自己的升学目标能顺利实现。一个贵族学校的孩子曾经在上财的附近和她妈妈哭闹着不去什么素质教育班——太累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是要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减掉,而是应该把侧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如果不是这样调整的话,就会出现在钢铁行业一样的窘境——钢铁总产能过剩而精品钢材依旧只能靠进口。
    第五,关于改革学习考核方式问题的有关探讨。很多知名的教育学家呼吁说,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在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不正确,我倒是想问问不用考试的方式能用什么方式?不要去考题目,用开放式的问答是不是就可以说是不是在用考试的方式在考核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那就等同于说“白马非马”是正确的——只要不用考试卷让学生做,那就是具有创新性的教改了?!事实上,考核的方式无论是用试卷还是面试的形式,实质上都是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验,而试卷同样也可以做成开放式的问答——这样难度会比面试更高(因为面试还有其他可能存在的人情关系问题),开放式的试题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的要求要高得多,按照现在的“减负”趋向——只要真的在某个学校推行完全的“减负”的话,我想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对不会有多大的创新能力——科学创新需要一种系统的知识理论。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像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需要很强的文字表述能力一样,无论多么好的科研成果要想形成理论并对社会有用,则语言的表述将是必不可少的。我想没有听说过在考试、面试、实际操作等之外还有什么考核方式存在(这三种考核方式都具有同质性——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考核),所以说,任何形式的想在考核方式上进行“创新”的所谓研究都将是枉然的、徒劳的——也是对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的耗费——如同相信能制作出永动机一样的愚昧无知。
    还有一点要提到的就是现在的教育公平问题。据某些学者的调查研究资料分析,义务教育具有更大的公共产品性质,而高等教育则主要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这里指的是具有更多的为私人带来利益享受作用。我对这里的研究结论表示怀疑——尽管没有实质的调查研究,但是谁都知道,袁隆平教授是高级人才,如果没有他的话,我们可能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从一个事例中,我想就已经清楚的表明了高级人才是多么重要,而高级人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也需要自己和国家的投入,才能诞生于世上。所以,我认为教育是具有绝对的公共产品属性的,因而,在教育投资方面国家政府有义务为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而作为,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学生能掌握多少和个人资质没有太多联系,但是高等教育层面上的问题都具有答案的不确定性或可探讨性,这将和个人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等的整合能力密切相关。因而高等教育的成果主要的是依靠个人的禀赋,但是现在的教育模式明显的不利于那些经济实力不强而潜力巨大的人才的培养发展,反而是让一些经济实力不错但不具有高等教育培养意义的人享受利益——这里尤其要提到的就是对某些城市的高考优惠政策——卷子的难度低而且录取的分数更低,只是英语好,而文字表达能力和数学工具的运用能力奇差的大城市“优等生”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学习,简直就是一种对国家有限资源的严重低效率耗损。
 
 
(六)——户籍篇
 
黄福宁
 
    据说上海从2004年开始每年只批准给5000外地户口引进人才颁发户口转移许可,条件是硕士及以上学历——此前上海已经取消蓝印户口的审批。户籍制度的实行,笔者是深恶痛绝,这里可能和自己的经历有关,尤其上海的生活工作经历。
    2002年我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上海的政策是:外环线内引进的人才必须是重点大学毕业生。我自己是达到要求了,可惜前女友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然后我本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观点放弃了到某银行工作的机会。以为自己将和上海无缘,可是到了前女友毕业的时候,条件放开为郊区可以引进本科毕业生。然后我很自信的认为只要她进了上海,我一定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进入并且找到一份好工作。可惜,就在2003年下半年,上海转户口的条件是要5000多元的“服务费”——我只能放弃。而搞金融的在上海要想找到好的工作必须有本地户口。最后,一切都不能实现——没了工作、没了money,很快也就没了affection。一切都很快的消失,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bachelor。
    ——这已经成为了历史,不可挽回的历史。很多时候我都认为这是户籍制度造成的。
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区别。农业是很脆弱的,农村的资金极其有限,而在这样的脆弱的农村资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很多农民为了能成为城市人,纷纷掏钱买城市户口,以便享受城市人口的就业便利、教育便利、养老便利等等。本来应该将这些购买户口的钱用来支持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是现在通过户口的购买行为,资金很快就转移到了城市资金循环体中,而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以及农村金融生态恶劣的情况下导致资金流向的显著“马太效应”存在现实下,农村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资本存量将大幅减少,从而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笔者不止一次的呼吁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不要想着只要坚定不移的推行城市化就可以得到解决,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统筹兼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户籍制度作为人为导致“二元经济”形式的祸首,如果我们能解决掉它,则将会给我们的城乡统一市场建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甚至“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完美的空间。
    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区域市场间的分割,而统一市场的建设也将大大加速,从而为更高质量的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优越的环境。户籍制度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切市场分割的根源——由于每个人都具有户籍所在地的概念,所以,就出现了地方人意识——而这种地方人意识正是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然后必然会导致分割的市场。因此,笔者认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根本的思想根源在于户籍制度的实行——如果我们能让户口的概念淡化,如在国外碰到国人时的情形——我们都是中国人,而不要出现什么“啊拉香海林”、“我西刚东银啊”等之类的地方色彩浓厚的自我介绍,从思想根源上破除这种地方“优劣”的意识,大家都是中国人——这对统一市场假设意义是明显的。
    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存在,也就没有了诸如调转户口、粮油关系等的必要,这样社会运行的效率提高将是必然的。这一点更是明显,笔者都不想再花费什么笔墨了。为了调转户口、粮油关系、垮地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存在,人力资源的分配与调节将是必然的高效率。取消户籍制度将对人力资源的高效分配起到重大作用。其一,取消农村和城市户口的差别,将会促进农村人才的聚集力之形成。现在很多农业人才不能下到农村稳扎稳打,其实,很大一方面就是因为一旦下到农村,其户口将随调,而子女的教育问题将成为真正的问题——现在城市的教育高地效应是非常显著的,所以,户籍制度不取消,中国的“二元经济”就不可能消失——无论你的城市化水平有多高,都将只能是形式上的城市化。其二,取消户籍制度,将会在城市间有力促进人才的流动。现在的很多城市都出台了“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即通过调档不调户口的办法实现人才引进),可是那只能是具有特别优势的城市才能采用的,否则人才是不会前往的——因为去一个无法享受市民待遇的城市将是一种巨大的效用损失。取消户籍制度将可以解决这种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因而能极大的促进人才的高效流动。
    如果没有户籍制度的存在,诸如公务员报考争端等社会问题将不会出现,将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环境之形成。浙江的公务员招考命案应该在人们的心中还没有完全消失——那是因为体检问题引致的。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没有表露出来的公务员招考问题却是因为户口问题导致的——大部分城市都出台了“限本地户口”等的报考限制,试想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全都是本地人,本着泛经济人的考虑,他们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作出损害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将加大,在目前制度约束很不完善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是放开招考的地域限制——长久的看还是要破除这种户籍制度安排。
    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要建立一种公平的人才竞争环境。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环境公平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要有科学的人才观”、“要让人才脱颖而出”等等如果在这种人员流动方面的大的不公平环境继续存在并且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想它们都将成为空洞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