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经济事物的原子构成(二)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5-08-03    阅读:2651次   
第2节
原子核经济结构的构成
    笔者以为,一些有创造性的经济理论的提出一开始是不会被人们看好的,也就更不要说让人们接受了。在传统经济理论和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已习惯于固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式,但这并不等于说传统理论、程式的存在一定是合理的,就不能被突破。存在的虽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存在却一定是客观的和能够被人们所认识的。上述,我们一起讨论了原子、电子和原资、资子,下面再让我们一起研究和讨论一下原子核、粒子和原资核、粒资。显然,随着文章的展开,我们的研究正在向着纵深发展。
    一、什么是原子核、原资核?有什么本质特征?
    裂变一般是在讲原子核的裂变,因此,要认识裂变就需要首先认识原子核的内在结构。当然也应当包括经济结构在内。在上一个章节,我们一起探讨了原子的构成——电子、原子核。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构成并不等于结构,因为结构不仅包含构成的,也包括物质结构的形成、和它的存在状态与运动机理,以及解构需要具备的条件和机制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原子核的内在结构问题。
    (一)什么是原子核?有什么本质特征?
    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从事放射性物质衰变的研究,并通过对放射性物质元素的研究开始了对原子核内在结构性质的探讨。对放射性物质性质的研究原则上推翻了原子不可改变的传统观念并用事实证明了一种元素可以通过衰变的方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元素,也证明了“基本粒子”并不基本的性质。
    1、什么是原子核?是怎样发现的?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着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人类对原子核的认识也不例外了。道尔顿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因此,他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了。可是,一些科学实验却似乎都在证明:原子并非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仍然存在自己的内在结构。其实,不仅原子存在自己的内在结构,组成原子的电子、原子核和组成原子核的核子等都存在着内在结构,至少从哲学上讲是这样的。
    关于原子,汤姆生首先提出了一种原子模型。他认为:各种元素的原子都包含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两部分,它们靠着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判断:原子是由大体上均匀分布着的正电的一个正电体,以及在它们的内部活动着的大量的带负电的微粒即电子组成的。由于负电荷总数与正电荷总数始终是相等的,所以,从整体上看,原子不呈现电性。那么,原子的结构真像汤姆生所想的那样吗?
    1908年至1909年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夫等人成功地发现了原子中带正电的粒子。它们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使用带正电的、具有极大速度的α粒子(22,000千米)来打击金箔时,发现有大量的α粒子都能够穿透金属箔。但是,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却又弹回了入射的方向。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的原子,不仅证明原子没有被破坏,并且说明原子并不是一个实心的“小球体”。
    由于原子的内部大部分是空旷的空间,所以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原子时没有发生偏移。当然,由于在原子的内部物质是具有电性的,所以,当与α粒子发生碰撞时相互间也会发生排斥现象,结果使一些α粒子发生了偏移。于是,人们便断定,使α粒子发生偏移的“障碍物”可能是原子的内核,而它应该是个携带正电的粒子。否则,当α粒子与这个“障碍物”相撞时,也就不会使α粒子发生偏移。
后来,经过科学实验终于得到了证实。也就是说,使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偏移的“障碍物”正是原子核。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现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因此,它们的结合体从整体上看也呈现正电性的,而带正电的α粒子所以偏移是因为受到原子核的排斥;第二,虽然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但是,它却集中了几乎原子的所有的质量,因此,它的斥力一定大于α粒子,所以偏移的只有α粒子。第三,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很大,对同性粒子没有引力。
    2、原子核的本质?为何体现凝聚力?
    据说,如果用原子核组成一颗花生米,那么它的重量可以达到上亿吨。由此可以断定,原子核是个质量大、密度高、磁场强的物体。关于这一点,不禁使笔者联想到恒星晚期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质量、密度、磁强——尤其是黑洞,据说,它是由类似于原子核一样的物质构成。当然,这也不是说,黑洞所以那么黑只是由于其质量特别大,否则将无法解释黑洞为何只有引力而缺乏斥力的问题。
    笔者以为,任何一种物质都不可能只有引力而没有斥力,原子核、黑洞当然也不例外了。我们知道,引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质量差异,一个是性别差异。质量差异讲的是物体质量的比较关系,结果是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性别差异讲的是性别的比较关系,结果是,本质相同,且性别相反的物质相互吸引;反之,本质相同,且性别相同的物质当然是相互排斥的。
    引力首先来自于性别差异,如果不存在性别差异,就不会产生引力而会产生斥力。笔者以为,微观、中观、宏观、宇观的引力主要来自于性别差异的积累,就是说两事物的性别差异越大,其引力也就越大。反之,如果出现了性别差异的负积累,那么,事物之间就不再是吸引的关系而转化称为排斥的关系了。比如,带正电荷的粒子接近原子核时会发生偏移,是由于粒子产生了性别差异的负积累。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携带了正电荷的粒子,而同样携带了正电荷的粒子接近它的时候,相互间便产生了性别差异的负积累,所以当带正电荷的粒子接近原子核时会发生偏移。反之,当携带负电荷的粒子接近原子核时——粒子之间出现了性别差异的积累,所以,当带负电荷的粒子接近原子核时就不会发生偏移而可能会被原子核吸收。比如,原子核常常会捕获将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电子(称“K捕获”)。
    当然,引力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性别差异,也取决于物体质量的大小,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主导与服从的关系问题——质量较大的物体起主导作用,质量较小的物质处于服从地位。由于原子核的相对质量较大,所以它能够捕获相对质量较小的电子,而它又正是相对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凝聚力的体现。也就是说,正是由于原子核的相对质量较大,所以原子核所能产生的凝聚力也就越大了。
    (二)什么是原资核?有什么本质特征?
    原资核的概念是从原子核的概念那里引申过来的。那么,什么是原资核呢?比照着原子结构,我们可以得到,原资核是由中资和质资结合而成的一种高度密集的经济体。我们知道,经济本来就是资源与资本的结合体,因此,资本与资源的密集程度或者说资源与资本的结合程度,正是原资核的具体体现。
    1、什么是原资核?是由什么构成的?
    笔者以为,经济结构的构成与原子结构的构成十分相似,只是人们不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上去认识它们罢了。上述,我们介绍了原子与原资、电子与资子、原子核,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原资核。原资真的也有自己的核心吗?是的,回答的肯定的。那么,原资核是什么?笔者以为,原资就是具有核心地位与意义的市场经济联盟,如东盟、欧盟和一些经济大国就是该地区的核心经济结构。
    在《裂变经济模式的形成》一文中,我们已了解到核心经济结构的形成问题,因此,在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那么,原资核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当然是由资本物质与资源物质构成。笔者以为,任何一个核心结构都是由中性物质和有性物质构成的,就像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的。那么,核心经济结构也是由类似于中子、质子的东西构成的吗?是的,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涂鸦的必要了。
    我们知道,经济这种东西之所以会产生,首先与资源物质的存在与演化状态有关,而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往往是这个地区的经济资源演化的结果。比如海湾地区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就充分体现了石油资源丰富的特色;比如中国经济就主要体现了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特色;再比如,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日本经济就主要体现了意识资源、技术资源较为丰富的特色。
    由此可见,某种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该地区资源在经济结构的比重有直接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资源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更不要说经济事物是由资源转化而来的了。当然,光有资源还远远不够,一定数量、比例的资本投入也是少不了的,否则,即便某种资源相对丰富,也无法形成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经济资源的存在,也就会需要或者说要求有多少资本的投入。
    关于这一点,与组成原子核的中子、质子的比例关系也十分相似。换句话说,如果在某一经济结构中,资源与资本不成比例的话,那我们就不能说这个经济结构是合理的,当然也就很难凝聚成一个核心经济结构了。再换句话说,在一个核经济结构中,资源与资本应该保持对称的比例,否则即便有雄厚的资本,那也同样不能形成一个核心经济结构。搞不好的话,过剩的资本就会转化了经济资源了。
    2、原资核的本质?为何体现凝聚力?
    上述,我们了解到,在一个核心经济结构中,资源和资本数量是需要对称的,所以它们才能凝聚成具有核心地位与意义的原资核。那么,用什么来检验在这个核心经济结构中的资源与资本的比例是否对称呢?笔者以为,唯一的依据就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也就是说,相同数量的资本产出的越大,说明在该经济结构中资源与资本的比例越合理,说明该核心经济结构也就越具有凝聚力、竞争力。
    凝聚力与吸引力是不同范畴。凝聚力一般表现在对中性物质的聚敛能力上,如果发生在两性物质之间,那就属于吸引力了。当然,凝聚力更不同于斥力,因为斥力产生于同性物质之间。有时候,笔者也把凝聚力理解为结合力。比如质子所以能与中子结合,就在于质子具有结合或者说具有凝聚中子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和当代所搞的统一战线,本质就是在团结中性,所以体现的就是凝聚力。
    为什么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当然表现在对中性阶级的团结上。我们知道,资源在经济中是不呈现性别特征的——既不体现盈利,也不体现亏损;可是,资本就不同了,一旦投入便具有占用的或者说亏损的性质——固有利润的减少或成本的产生(成本其实属于“相对亏损”)。资本投入后如能结合大量资源,说明资本具有凝聚力。如此,资本的价值属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笔者以为,凡是物质都存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不管它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还是人类经济社会中的物质。所谓使用价值,可以理解为是物质的有用性;所谓价值,可以理解为是物质的增殖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该经济结构所具有的凝聚力、竞争力究竟有多大,当然是比较的范畴了。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凝聚力比别人小,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你具有核心竞争力,所以说原资核的本质体现的就是凝聚力。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资本的这种凝聚力理解为资本的使用价值——能够将尽可能多的资源结合到一定的经济结构中自然是使用价值的体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资本的使用价值理解为资本物质的质量,因为从相对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物质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当然,有了质量也就不愁使其产生能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可以转化——资源、资本结合后产生“结合能”。
    二、什么是核子、核资?有什么本质特征?
    存在于原子核结构中的粒子统称为核子,如此,存在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都属于核子了。那么,在原资核中是否也存在类似于质子、中子的“核资”呢?是的,否则我们也就不能谈所谓的原资核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存在于原资核中的核资?它们都有那些本质特征?它们都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发生“质量亏损”的现象?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有分别论述核资性质的必要。
    (一)什么是核子? 有什么本质特征?
    认识原子核的意义在于:是由什么构成的和构成原子核的物质都有那些性质、作用。显然,这是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的问题,因为它既关系到核子是怎样形成的,又关系到原子模型的建立,还关系到这些结构的形成与解体的问题。也就是说,原子的生死存亡与核子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1、什么是核子?是怎样形成的?
    核子——存在于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关于原子核由什么组成的问题,现代物理学、化学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而且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可是,在这里笔者为什么还要对它们进行研究呢?这是由于存在于原子核内的核子与存在于原子核外的非核子——质子、中子,虽然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质子、中子,但它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是不一样的——同为质子、中子,它们却存在本质差异。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质子、中子都存在于原子核,而在客观世界中,有许多存在着自己独立形态的质子、中子,否则,科学家们也就不可能作到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原子核的事情。那么,作为核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以为,一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质子、中子之所以能够形成核子,是有原因的,或者说一般意义上的质子、中子要想成为核子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而不是很随便的一件事情。
    笔者以为,自然质在运动过程中同样有一个成本或者说投入的问题,而且也都在遵循节俭、高效的原则。当然,这个“原则”不是笔者非要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与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我们不妨把它称为“广义价值属性”——商品的价值属性自然就成为“狭义价值属性”。广义价值属性是指非经济事物与物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比如化学上所讲的“化合价”就属于广义价值属性的范畴。
    其实,我们同样也能够从自由质子、中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认识到广义价值属性的存在。我们知道,在自然状态下,质子、中子都是有用的物质,因此,它们也就自然会拥有自己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关于这一点,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从存在、运动、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没有用的物质,否则,质子、中子也就不会结合成原子核并成为核子。当然,也是有条件的了。
笔者以为,一些质子、中子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并成为核子存在以下条件:第一,两者具有共同的本质——都属于基本粒子的范畴;第二,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差异——虽然具有共同本质,但从状态上看存在本质差异、性别差异(中性并非无性,性别是比较的概念);第三,它们存在共同利益——增殖,而结合起来又能使这种利益实现最大化——形成结构与机制;第四,使固有价值属性陡然剧增。
    2、核子的本质?为何体现竞争关系?
    自然界物质的运动都有一定的原则性、规律性、必然性,绝不是很随意的事情,而一般意义上的质子、中子之所以能结合起来并成为核子,当然也不是无原则、无规律和偶然的,否则也就不会有同一物质元素的原子和由这些原子构成的同一物质元素。一般意义上的质子、中子之所以能结合成为原子核并成为原子核中的一员——如果要问为什么的话,那就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左右、支配着它们。
    利益驱动就是左右、支配客观事物与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内在动力,也就是说,如何获得利益是一起事物与物质存在、运动的力量源泉。换句话说,在客观世界中,竞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生物世界所独有,在非生物界依存在。比如上述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和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比如质子与中子结合成原子核、不同的原子结合成分子、分子结合成某种物质元素等都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由此说明,竞争确实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非生物界、人类所独有。当然,也不是说,世界上就不存在非竞争状态的事物与物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物质均存在于某种竞争环境中,也就更不要说竞争也是个相对的事物,存在着是否对称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竞争的双方或者说多方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话,它们即便是竞争的双方或多方,那么由于悬殊过大,这种所谓的竞争关系也很难形成。
    我们应该承认,不同物质形式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是有条件的,就如同不是所有的质子、中子都能够结合成原子核,也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能产生裂变、聚变的道理一样。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同的物质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一定是由于存在着某种竞争关系,或者说不同的物质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一定是由于这种结合在整体上能够提高竞争力。当然,这种竞争力的提高也是有代价的。
    其实,不管人们的认识是否遵循这样的规律,原子、原子核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以前认识不到它们罢了。许多科学发现往往就产生于被动、不经意之中,当然,这也并不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目的的行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认识需要循序渐进。比如,如果人们不能先认识到放射性物质也不会对原子、原子核的结构有所认识,更不会有“原子模型”、“相对论力学”等的产生。
    (二)什么是核资?有什么本质特征?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中子、质子构成的;那么,原资核是否是由质资、中资组成的?是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知道,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被称为核子;那么,组成原资核的质资、中资是否也被称为核资?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们彼此是否真的存在这种相似性?是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
    1、什么是核资?是怎样形成的?
    刚讲到原子、原子核和原资、原资核,现在又牵出核子、核资。随着章节的展开,笔者还将逐渐将经济学中的物质与物理学中的物质对应起来,原因是,它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十分相似。当然,不是非要强加上去,如果没有相似性,加也是加不上去的。那么,什么又是核资?笔者以为,核资就是组成原资核的那些经济物质——包括质资、中资,从状态上看,与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十分相似。
    如此说明,核资是组成原资核的质资、中资的统称。那么,核资又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以为,核资的形成与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资源与资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有关。当然首先是资源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其次便是资本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也就是说,资源物质、资本物质要构成核资是有条件的,因为并非只要是资源物质、资本物质都能够成为核资——与质子、中子组成原子核也十分相似。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资源,石油是一种只有质量而没有性别的东西,或者说石油资源是一种呈现中性特征的物质。为什么说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是呈现中性特征的一种东西呢?这是由于资源是发现有用而尚未使用的一种物质,一旦被开发,它就不再是资源而转化为资本物质了。什么意思?就是说资源的中性特征在于尚未被开发、利用,一旦开发、利用,其中性特征就会消失而成为有性经济物质。
    如同铁金属的粉末被磁铁所吸引的状态一样,一旦铁金属的粉末被磁铁所吸引,那么铁金属的粉末的自身也就自然具有了磁性而成为有性的物质了。也就是说,决定原资核整体性质的因素是质资的性质而不是中资的性质,因为质资是携带了盈素的经济物质。因此也就是说,我们已经不能再把存在于原子核、原资核中的中子、中资看成是一种没有性别差异的物质了,因为其存在状态已发生了变化。
    换句话说,在资源事物与物质与资本事物与物质未结合前,资源事物与物质呈现中性特征,一旦结合,资源事物与物质自然成为有性事物与物质。也就是说,原资核的整体性质是由资本的或者说是由质资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知道,质子是一种携带了正电荷的粒子,那么,质资是否也是携带了盈素的粒资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如果过剩,质资的性质会改变而成为反质资。
    2、核资的本质?为何体现竞关系?
    我们知道,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那么,原资的质量是否也集中在原资核?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像原子一样,原资核也是原资的核心。可是,笔者要问的是,原子、原资的质量为什么会集中在原子核、原资核呢?这显然也是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原子、原资的结构和运动机制的产生、发展。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不是偶然的,势必与其本质、内在联系有关。
    在一般情况下,原资核里的质资的数量越多,原资核所携带的盈利因素也就越多,因为原资核的盈素是由质资所携带的盈素决定的,也就是说,质资的数量决定了原资核所携带的盈素的数量。关于这一点,与质子数量决定原子排序的道理也是一样的——由于质子的性质决定了原子核的性质,所以原子核的性质自然需要由质子的数量来决定。当然,这也不是说,质资的数量越多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究竟需要多少质资是有要求的,并非是越多越好。我们知道,质资是一种性量物质,体现的是资本的投入状态,无限地增加绝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生产过剩的前提下,否则就会出现质资质量、能量的丢失。也就是说,在原资结构中,究竟能容纳多少质资是有质量、性量上的要求的。否则,一旦突破了质量、性量上的要求,那么原资就会因为质量、性量的失恒而转化。
    比如,如果人们在石油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实际需要量的话,那么就会造成存在于石油产业中的资本的贬值。由于资本投入过剩的结果是石油产品的供过于求,所以石油产品的价值与价格差异就会扩大,从而使投入到石油产业的资本的增殖率降低——这种现象其实每天都在石油市场上有所表现。比如石油企业股票的价格会随石油产品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并随着石油产品生产数量的减少而得到提高。
    投入的增加应带来收益的增加,如果出现了过剩的投入,那么这种投入不仅不能扩大收益,而且会成为收益减少的原因。这当然就是由过剩的投入引起的,而过剩的投入又正是原资结构、机制失恒的原因。这是因为:不管是原子还原资,它们之所以会存在,就在于它能够中和两种性质不同的性量物质——等量的异种电荷、等量的盈亏因素。否则,它们就会因电子或资子的得失而变成离子、离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