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物质与运动资源的发现
长期以来,人类对物质始终存在许多偏见,误以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难道错了吗?是的,因为这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括,至少它没能把物质的本质描述出来。比如空间、时间是否是物质呢?如果不是,可它是客观实在的;如果是的话,那它们又是摸不着的。再比如,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是否物质?如果不是,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是的化,那它们也是摸不着的。更为不解的是,在传统哲学中竟然不把人的意识、资本等当作物质看待,真不晓得不是物质的东西怎么运动?
一、什么是亏损物质资源?有什么本质特征?认识其意义如何?
亏损资源是指本来存在而人类未能认识到的那些东西,如果空间、时间,意识、资本等就是物质而人类又未能认识到它们的物质性的话,那么上述就属于亏损物质资源的范畴了。那么,空间、时间和意识、资本等究竟是不是物质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涂鸦的必要。如果说空间、时间和意识、资本等就是物质,那么,它们的物质性又表现在哪里?下面就一起来讨论一下。
(一)什么是亏损物质资源?认识它们的意义何在?
笔者以为,我们对物质的判定需要首先有一个正确而科学的标准,由此也就说明,传统哲学对什么是物质的判定标准是有很大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准确的。如把“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作为准确就不准确,因为它把是否“独立于意识之外”和“实在”当作是判定一种东西是否是物质的依据。
1、什么是亏损物质资源?是怎样发现的?
那么什么应该是判定物质的标准、依据呢?笔者以为,判定物质的依据、标准应该是“运动着的场”。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用“运动着的场”作为判定物质依据和标准呢?这是由于只要是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换句话说,某种东西只要是以场的形式存在或是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那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物质。至于说是否独立意识之外,是否实在无法考证。
第一,传统哲学并没有把意识是什么的问题搞清,因为他们意境把意识当作是“人脑的一种机能”了,而且不承认它的物质属性。这显然是十分错误的一种观点。我们应该承认意识的物质行,否则我们将无法解释意识运动属性的存在。如果说意识不是物质,那它又怎么会运动呢?再说“人脑机能”的本身就是物质,我们知道能量是物质。笔者以为,人脑的机能与电、热、水、风能等没有本质区别。
第二,如果“人脑的机能”就是一种物质,那我们就不能拿它作为考核物质的标准、依据,因为意识这种东西存在着主观性。如此也说明,由于“客观实在”源于与意识的关系,所以传统哲学上讲的“客观实在”也就失去了作为考核物质依据、标准的客观性。既然意识不能作为考核、鉴别物质的依据和标准,那考核、鉴别的物质的标准、依据是什么?毫无疑问,自然是运动,因为上帝不会运动。
那么,资本是否是物质呢?当然,否则也就谈不到资本的产生与增殖的问题。可是,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也同样不把资本当作物质。比如,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课文中就曾经这样描述,“资本不是物,当被资本家用于从事商品生产时,就变成了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工具”。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像不被当作物质的人类意识一样,资本也就自然变成了另一种重要的亏损物质形式。
本来就是物质却没有被人们当成物质来认识,那它就自然成为了一种亏损物质资源了。什么叫资源?资源是人类尚未开发和利用的事物与物质,如果人们认识不到意识、资本物质意义的话,那它们自然就变成亏损资源。当然,意识和资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亏损物质资源了,因为这两种物质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不仅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位置,而且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起巨大的作用。
2、亏损物质资源的本质?为何体现为反资源场?
我们知道,一种东西要想成为资源的首要条件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它的存在和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认识不到意识、资本是一种物质,所以它们也就只能是一种亏损物质而不具有资源的属性了。现在好了,由于我们已经认识到意识、资本的物质性,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把它们当作资源或亏损资源来对待。这显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件。那么,意识、资本又是一种什么物质呢?
毫无疑问,它们分别是一种“场物质”,或者说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着的物质”。或许有读者会问,既然只要是物质都运动或者说只要是运动都是物质的一种属性,那我们干脆就拿运动当作鉴别物质的依据和标准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在“运动”的后面加上一个“场”字呢?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场所体现的正是包括意识、资本在内的一切事物与物质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如上所述,只要是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可以说是无一而例外也。另外,也是更重要的,那就是由于一切物质的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均产生于场,场是一切运动、规律的发祥地,所以对亏损物质资源的认识意义也就自然彰显出来。俗语说“人心隔肚皮,外表怎能看得清”,可是,如果我们把意识当作物质对待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意识场”来认识“心”的轨迹。
如果读者认为上述笔者的论述有道理的话,那么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场或者说“意识场”、“资本场”就应该存在自己的运动状态、运动趋势即规律性。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未能认识到意识、资本物质的客观性,所以就使得意识物质、资本物质分别成为了一种亏损资源。这当然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现在好了,因为我们已恢复了意识物质、资本物质的本来面貌。
亏损物质资源的存在当然不仅只有意识物质、资本物质,它应该是个十分宽泛的范畴。比如曾经有人认为物理学意义上的场、能量、力和空间、时间等不是物质,而把它们当作是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关系。诚然,上述这些东西确实不是实物,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它们“不是物质”。笔者以为,它们不仅就是物质,而且还是组成各种实物的基本形式,关于这一点,量子力学等已讲得清楚。
(二)认识亏损物质资源的意义?为何是为了揭示其规律性?
笔者以为,只要是物质而人们又没有认识到其物质性的那我们都有理由把它们当作是亏损物质资源,因为它们不仅是可以认识的,而且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可是,如果认识不到,那它们也就自然不具有资源的意义了。如此也就说明,意识、资本就是一种物质,就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1、亏损物质为何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我们知道,资源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东西,否则也就谈不到资源。可是,如果认识不到,那与那些能够认识到的人们相比,它就自然成为亏损资源。如上所述,所谓亏损资源是本来存在而人们认识不到的东西,当然也就谈不到开发和利用。比如意识、资本本来就是物质,可由于人们认识不到它们所具有的物质属性,所以也就谈不到开发和利用,虽然大多数人能下意识地利用。
在我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由于人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经济偏见,所以有很多本来存在的物质人们却视而不见,于是便形成了许许多多的亏损物质资源。比如如上所述的意识、资本等就属于这个范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的亏损物质不仅有意识、资本,还有包括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生产工艺、科学技术等多种形式,因而它们自然也就成为亏损物质资源的范畴。
有什么理由说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生产工艺、科学技术等都属于物质范畴?笔者以为,理由就在于,上述这些东西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以场的形式运动、发展着的。换句话说,只有它们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认定为物质。比如文学艺术,就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否则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对它们的存在形式与价值评头论足了。
为什么有些文艺类艺术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了?中国的相声艺术为什么在最近一段时期里发展不起来?有人说这是由于没有“好本子”的原因造成的,我看造成没有“好本子”的主要原因是写相声的人一个也没有出名,“名头”都让那些说相声的人给抢了去。换句话说,当写相声的人不买说相声的人的账的时候,说相声的人也就自然没有了出息,结果必然使相声艺术市场化的前景堪忧。
当然,价值观念和生产工艺、科学技术等也都是具体的物质场形式,也都会存在一个市场前景的问题。什么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生产工艺、科学技术等不是物质,不存在物质场,那又何谈什么用实践去检验的问题?试问,这种“检验”与物理学上对电场、磁场是否存在的检验有何不同?如此也就说明,上述这些形形色色的物质场都是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2、认识亏损物质资源的意义是为了揭示其规律性
那么,我们认识上述这些亏损物质资源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为了认识、揭示它们的存在与运动的规律性。怎么认识呢?自然也离不开对上述这些物质场的认识,因为场就是上述这些物质运动规律的发祥地。什么叫“广义场论”?这就是“广义场论”,就是说认识一切事物、物质的运动规律都要从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因为物质不仅以场的形式存在、运动,其规律必定会产生于场。
这难道不是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亏损物质资源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也就是说,只要有场的存在那我们就可以认定其物质了;过去由于我们不把它们当作物质,那它就属于亏损物质,因而它们也就有转化为亏损资源的意义的可能,而认识亏损物质、亏损资源的目的与意义当然也就是为了认识、揭示其运动规律了。怎么认识、揭示?当然只能从物质场的角度,因为场是一切事物运动规律的发祥地。
然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尽管使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的物质也就只属于亏损物质而不具有亏损资源的性质,结果这种资源不但会被别人开发、利用,还有可能在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反受其赘、受其害,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如果能够认识到这种亏损资源场的存在,那我们不但可以认识,还可以开发和利用。
这难道不是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亏损物质资源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亲爱的读者,我们再也不能把意识、资本和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生产工艺、科学技术等不当作物质了,它们不仅都是物质,而且还分别都是重要的物质形式,尤其是意识、资本,因为它们的作用力或者说制约能力都已经是被实践检验过的了。我真不知道,传统哲学、政治经济学为什么不敢承认意识、资本的物质性!难道没有场?
由于笔者把包括意识、资本和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和生产工艺、科学技术等都看作物质了,所以也就有了掌握它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运动趋势、运动规律的可能性,这样也就自然为传统哲学、经济学开辟了一条理论先河。这些内容由于有《广义场论》、《意识场论》《资本场论》等专著的问世,在这里笔者自然也就没有赘述的必要。需要这方面内容的读者,可以去阅读,这里笔者一并予以致谢!
二、什么是亏损运动资源?有什么本质特征?认识其意义如何?
只要是运动都会消耗一定的能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产生运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能量都能足够地来做功,必然有一部分能量由于不能充分做功而成为物理学或者说热力学意义上的熵。亏损运动资源当然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因为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运动即经济质量与能量实现交换。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有了对亏损运动资源研究的意义。
(一)什么是亏损运动资源?有什么本质特征?
大家知道,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要是物质都有运动属性。正由于如此,相当一部分哲学家把物质与运动并列起来认识,并得出了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的结论。现在,我们先不讨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对物质运动的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都不能错过的事。
1、什么是亏损运动资源?是怎样产生的?
什么叫亏损?笔者以为,从严格的、本质的、广义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亏损说道底就是所释放的能量物质不能充分地做功,而出现了物理学意义上的熵;如果我们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这个所谓的熵也就是亏损。换句话说,本来能够、应该做功而未能做功才具有了亏损意义。在自然界中这当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所以有些天文学家判断,如果宇宙发生收缩,那是因为熵达到了奇点。
很显然,作为一种现象,熵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种能量的释放都不可能不产生熵。如果宇宙、恒星都曾经历过“大爆炸”,那么它们也就必定会产生一定的熵或者叫熵值,总之熵或者熵值就是能量不能完全做功的部分。物理学上为什么把这些不能充分做功的物质称为熵呢?这是因为熵是指那些对于做功来说不能完全除尽的部分,取得就是数学上的商的意思。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热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上多有反映。如在物理学上,我们知道能量是一种不能完全做功的物质,因为能量的释放过程会受到其所处环境因素的制约;比如在热力学上,我们知道热是一种能量,热量的释放与所处的环境温度有直接的关系,而卡特蒸汽机的发明就在于他发现了热能不能在热机中充分地做功;比如经济管理学上的各种“内耗”也属于这个范畴。
当然,由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需要消耗一定的天然能源和人造能源,那也就自然会产生物理学和热力学意义上的熵,结果必然产生相对意义上的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亏损。在一般情况下,导致熵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两点:第一,不同能量物质自身的结构存在差异,使其所做功的大小必然存在差异;第二,环境本身使具有能量级的事物,因此某种能量的释放势必与环境“量级”有比较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又是亏损运动资源呢?笔者以为,它就是把那些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熵或者说是把没有充分做功的物质形式存在的资源。在笔者看来,熵或者说广义的熵也是一种物质或者说是一种有用的物质,因此,它们也就自然具有了资源的属性与意义。如果能认识不到,对于那些不能认识到的人们来说,熵自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亏损,这是因为只有那些能够认识到它的人们才能谈到利用。
2、亏损运动资源的本质?为何体现为反运动场?
利用与不能利用往往是相对的,能利用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到它的存在,不能利用除了牵涉到一个认识问题,还牵涉到不能利用的能力的问题。我们知道,资源的意义就在于能够认识到而尚未被人们利用,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没有被利用之前,亏损运动资源所体现的自然也就是反物质场或者说它就是“反运动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不能利用而又存在、做功,那么这种资源就是反运动场。
当然,这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而不是从纯自然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因为对于大自然来说熵的产生属于物质运动的一个过程,自然也就谈不到所谓“盈利”与“亏损”。但是,由于我们研究问题的角度是从人类、社会、经济、管理的角度上,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亏损资源自然是有道理的了。能够利用而未被利用不是亏损又是什么?千万不要以为只有那些能落在企业账上的才算亏损。
一些国家、企业为什么会出现“突然间天上掉下来个‘亏妹妹’”的现象的发生?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提前意识到有大量亏损资源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这些亏损资源场的存在对一个国家、企业的存在、运动来说自然产生负面影响。当然,在这里面,我们需要把那些明知故犯的成分扣除。比如一些企业做假账,以蒙混过关和混淆视听,自然不属于该范畴,因为那是人为而非物为。
如此也就说明,亏损运动资源的产生大都是由人为的原因造成,因为能否认识亏损资源的存在与人的认识有关,而经济管理又要求人们必须能够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否则因此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便是迟早的事情。这就好像祥林嫂明明知道一到了冬季,山上会有狼下来而让自己的孩子独自在家,使不幸及早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一样,自然会后悔。老子云“见龙勿动”,意思就是劝人不要冒失地出门。
大家知道,“龙”有云、水之意义,见了云、水你还要出门,当然是凶多吉少了。运动中的水可以发电,也可以灌溉农田,还有利于行舟,可是,你如果不小心从船上掉下来,或游泳时被淹死,那也是常有的事情。这又如同,你明明知道目前的社会、市场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而你又偏要逆潮流而动,去生产大量的过剩产品的话——除非已经为你的产品找到销路——那样,生产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认识亏损运动资源的意义?为何在于揭示其运动规律?
人们都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可是,有哪位人士会把物质、运动当作资源或亏损资源来看待呢?尽管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把它提高到一种资源、盈利资源的高度那就不多了。至少,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从书本上和经济和管理学的教科书上看到有这种提法。
1、认识亏损运动资源的意义为何在于减少其失误率?
笔者以为,客观世界中的物质、运动资源是迄今为止笔者所发现的一种最多,也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了。笔者甚至可以好不夸张地说,正是由于有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经济社会才有产生、存在、运动、发展的可能。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和物质运动不仅可以决定意识,它同样可以决定人的行为,因为人为不能脱离了物的存在与运动原理,更不能违反物的存在与运动规律。
最近,笔者有幸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网站上读到巫继学先生写的文章,它的题目是《〈资本论〉是劳动人民的“圣经”》。读后觉得有种说不出的味道,笔者不晓得先生的这种观点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尽管笔者对《资本论》的研究不如先生那么深,但是,仍然觉得,如果把《资本论》上的一些观点拿来与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作比较,有点不妥,因为它把“人为”看作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后来,顺着他的指引,笔者登上了一家《人本经济学——自由劳动网》的网站,才晓得先生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原来是有其因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思想背景的。或者,干脆就说它完全是对《资本论》研究所作的“笔记”。当然,笔者没有想否定《资本论》的意义,因为想否定也否定不了。可是如果拿上面的一些论点与今日之中国经济社会作比较,不仅不妥,还会引出误解。
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旨意在于“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转化而来。难道错了吗?当然暂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没有人和人的劳动就不会有经济活动,更不会有经济学。但是,如果把人的作用看得过高,看成是经济和经济学的全部——比如“人本经济学”的观点,那么,那就有点“反唯物主义”的味道了,因为不管怎么努力人都可能犯“形而上”的错误。
至少我们应该承认,人的行为是受他的意识支配的,而意识又是一种最靠不住的东西之已。为什么?因为人类对客观事物或者说对真理的认识绝不可以一次完成。这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了,虽然人的本质也是一种物质。另外,也是更重要的,那就是人的这种物的行为必须要遵守物为的原则,否则人为就会在物为面前碰壁。而笔者之所以要发现亏损物质、运动资源,目的是为避免人碰壁的次数。
2、认识亏损运动资源意义为何在于揭示其规律性?
物为显然是需要人们给予充分而必要的尊重,因为尊重物为就等于是尊重了物质的运动规律。而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敢于西方经济学似乎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得要好,如“投入与产出理论”的核心就是把资本当作是一种物来看待,或者说它是把主要是由“剩余价值”构件的资本当作一种可以增殖的物质(增殖乃万物之本)。否则“资本的拜物教”又怎么能成为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对象呢?
当然,这也绝不是说西方经济学就比马克思经济学要好,而是说不管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分别强调了“人为”和“物为”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它们均具有片面性的一方面。至于说“人本经济学”,无非是强调了“人为”的一面之后又强调了“为人”。难道错了吗?虽然不能说全错,但如若把“以人为本”当作其本质肯定是不正确的。当然,如果仅强调“以物为本”同样是片面的东西。
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学过多地考虑了人的因素而缺乏对物的必要的尊重,必然导致只顾人的利益而忽视了“物本”的原则。于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生态、自然资源遭到人为的破坏也就不足为奇,当然是“人本经济学”或者说是“以人为本经济学”思想的反映。在这一点上,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缺失,同样也是仅“以资为本”的西方经济学或者说经典经济学的缺失和致命伤。
至少,“人本经济学”的这种提法就很值得商榷,因为它又只尊重人权而又有忽视物理、忽视动植物和微生物权利的嫌疑,大有误导、强化狭隘的人权、集体利益和狭隘国家利益的嫌疑,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就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说,只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能保持高度和谐时——也只有到那时,人类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源、运动是物为的结果的话,那么,产生于人类社会中的亏损物质资源、亏损运动资源就不能不说是人类自大和自以为是的结果了。没有“物本”怎么会有“人本”?由于相对论经济学不仅从人为也是从物为(客观规律)的角度上看问题,所以自然也就能兼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什么叫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当然非“人本经济学”能解决。
笔者以为,只要是能称得上“学”的,都应该是建立在尊重物质之存在与运动原理及运动规律的学问,而人的“劣根性”不但不应该得到尊重,而且还有给予严格限制、制约的必要,否则如果只尊重了狭隘的“人权”而忽略了广义的“物权”与“物理”,那也就甭谈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