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没有对我的“物本经济学”诠释之前,我先向尊敬的巫继学先生表示一下感激之情,因为正是由于有了先生对“人本经济学”的《诠释》,才有了《我的“物本经济学”的诠释》。此前,笔者虽然用了近20年的时间和300多万字的篇幅来创立一门全新意义上的经济学,竟然没能为它找到一个具有概括能力的名称!这显然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如此,我怎么能,不该向先生表达一下谢意?
一、我的“物本经济学”理念的产生与对我的“物本经济学”的诠释
在没有发现“人本经济学”与“物本经济学”裂变之前,我给我的12卷本经济学、管理学取名为《相对论经济学》、《广义场论》、《财富隧道》、《天型·地经·人行》或《钱眼》什么的,但都觉得未能概括其内涵,或者说不能完全概括其意义。可当我读了先生的《诠释》后,我的困惑总算得到解。
1、什么是我的“物本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物本”取得是“以物为本”之意义,因为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世界都是物质的,它是建筑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基础上的一种东西。笔者以为,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会堕落为“解释经济现象”的学问,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这一根本属性,并错误地把“人与人”的关系当作经济学研究核心了,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为何常会堕落为“算命先生”的原因。
这当然不是说“人与人”的关系就一定不能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是说如果把它当作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那么就必然会导致“只见人,不见物”的狭隘境界。如果没有搞错的话,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争斗都与这种狭隘有关。比如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市场竞争和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的产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为了物而争,倒不如说体现的是“人与人”之争或者说是不同思想、意识、价值之争。
而“物本经济学”就不同了,由于它是从客观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原理出发,追求的是包括人类社会、人类意识在内的各种物质的存在与运动规律而不仅仅是个人、企业、国家局部利益的得失,所以说“物本经济学”的本质体现的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或者说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的体现。什么叫唯物主义?连意识、资本的物质性都不承认是唯物主义吗?
不是唯物主义的人也就不可能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当然就更谈不到唯物辩证法了。比如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对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就缺乏对其物质性的理解,误以为只要政治制度变了经济制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于是在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的时期就开始搞计划经济,殊不知计划经济需要建筑在商品相对丰富、过剩的基础上,计划经济的本质是对商品、市场结构的调整。
这难道不是“只见人,不见树木”或者说“只见人,不见物”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经济为什么总是发展不起来,总是赶不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根本原因?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同了,由于他们能够承认资本的物质性,由于他们敢于承认人的个人私欲,所以他们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当然,这不是说其经济发展就没问题,因为追求资本物质也不能过头。
而产品过剩、生产过剩、资本过剩便是这种追求的必然产物,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常常会因此而引发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并波及到我们。可是,如果我们能够从“物本”及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原理上去考虑问题,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运动趋势、运动规律上去考虑问题,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一切恶果就能够避免。试问,生产过剩的本质是什么?难道不是经济质量、经济能量的过剩?
显然,笔者所以能得出上述的结论,就是由于是站在了物的角度或者说是站在“物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而绝不是站在人的角度或者说是站在“人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比如,如果只站在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或者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去看问题,那么产品、生产、资本的过剩危机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盲目地追求资本增殖、追求个人名利皆缘于“以人为本”。
2、“物本经济学”的本质、社会内涵和学术价值
“物本经济学”的理论实质是追求包括人、人的思维、资本、经济在内的物质运动规律,不是像先生描述的那样追求个人名利,但也不排斥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只要它能够体现、符合人的这种“物”的本质特征和物质属性、价值取向和规律性。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本经济学”与“人本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应的而不是对立的,是差异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关系,或者说是互补的而不是排斥的。
当然,要想实现这种“互补”就需要把“人本经济学”看成是“物本经济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把它凌驾于“物本经济学”之上,因为“物本经济学”的本质或者说是核心就是要求人们遵守“自然辩证法”而不是勾心斗角的方法。笔者为什么要引导人们去发现亏损物质资源、亏损自然资源、亏损社会资源、亏损意识资源、亏损经济资源、亏损资本等资源呢?因为资源乃资本之源泉也。
人的劳动、人的关系只不过是这些广袤资源海洋中的一分子而已。既然宇宙时空中、自然生态与环境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资本之源”,那又为什么为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点蝇头小利而不惜发动战争和搞什么恐怖主义?再说,谁又说战争的最后胜利者是发动战争的人而不是反侵略战争的人?谁说战争行为可以增加就业?谁说战争是一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试问,能源危机的祸根在哪里?
试想,如果没有爆发两场伊拉克战争,每桶原油的价格能突破65美元吗?再问,与不发动伊拉克战争相比,美国人从战争中获得的利益多还是从战争中失去的利益更多?我看,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美国人更愚蠢的了!这才叫做既“赔了夫人,又折兵”呢!当然,这也不是说战争前的伊拉克在萨达姆统治之下就没有问题,而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从“物本经济学”的角度上看,两场战争弊大于利。
我想,如果美国人知道战争后的伊拉克和世界经济会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和动荡,布什总统绝不去做这么不划算的事情,更不要说战争给地球生态、给伊拉克人民、美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给世界各国造成的分裂了。可是,如果布什总统事先就掌握了“物本经济学”原理而不是“人本经济学”原理,而又能把用于战争的资本用在非洲人民的脱贫致富上,恐怕他的名字将与日月同辉,与历史同在。
想做一位成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并不难,因为“物本经济学”已经把成功的奥秘写在了纸上,那就是——天体、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状态、规律是有其型的,这个“型”对于地上、人间的经济学、管理学学者和企业家来说就是一本“经书”,而它的名字就叫做“自然辩证法”;如果人们能掌握了它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运动趋势和运动规律及规律的变化,就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了。
那么,这部“自然辩证法”究竟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真的有如此大的魅力吗?是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世界除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规律以外什么都没有。第二,只要是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而物质之所以具有规律性就在于有场的作用与制约,场是一切物质运动规律的发祥地;第三,发现规律是成功之母,认识、利用规律是成功之父。
也正由于如此或者说正是由于笔者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得出了“市场经济”是“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是结构经济的体现,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不约而至。为此,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就需要提前将能够诱发危机的亏损资源转化位盈利资源,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立“逆变经济学”,以实现经济学上的“负负为正”。
二、“人本经济学”的“以人为本”大有唯心主义的嫌疑
为什么说“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与“人本经济学”是两个范畴?是因为一个是政府行为,一个是经济行为,虽然两者不无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两回事儿。大家知道,政府行为是不能代替经济行为的,这就如同不能用政治代替经济一样。换句话说,政府应该做的是如何保护经济事物的正常、平稳地运行,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经济发展需要人来做,所以体现“人文关怀”就等于调动了积极性。
1、唯物主义如果不以物为本难道要以人“心”为本吗?
人的行为是受大脑支配的,任何一位伟人都不可能做到使自己的主观与客观完全吻合,因而犯“形而上”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那么,如何才能使人少犯错误呢?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以物为本”而绝不仅是“以人为本”。马克思、斯大林、毛泽东等同志当然也不例外。为此,为了达到“以物为本”的目的,马克思为无产阶级创立了辩正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请问,马克思为什么要这样做?道理很简单,就是要让人们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规律当然是可以认识和被人们所利用的。可令人遗憾的是,创立了这一伟大学说的马克思本人,却最终走上了唯心主义的道路上(需要说明一下,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回事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承认意识的物质性;第二,不承认资本的物质性。
首先,不承认意识的物质性,误以为“意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且认为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矛盾、排斥的。这种思想到了斯大林、毛泽东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并演义出“人定胜天”的千古之笑谈并使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到危险边缘。“反右”,“反胡风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显然是这一系列冤假错案和中国经济搞不上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意识怎么能不是物质?人脑的机能与太阳能、机械能、生物能、电能、水能等有何本质不同?谁能说能量不是物质?难道非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才是物质?再说,物质与意识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呀!怎么能把不同意识的对立记在与物质的对立上?物质与意识为什么不是对应的呢?正所谓由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才有认识它们的可能。不能容忍的,毛泽东竟认为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世界。
其次,不能承认资本的物质性,据此他便得出了“当把资本用于商品生产时就变成了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工具”了。这样,资本的物性就被轻而易举地给抹杀了。资本怎么“不是物”?“不是物”的东西怎么会产生、增殖、积累、运动?这岂不怪哉?于是,笔者便要问,世界上还有“不是物”的运动吗?“不是物”的东西人们为什么要让它增殖?如此,资本不就变成像上帝一样的怪东西?
据此,马克思又得出了资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的结论,后来,劳动竟然被人们说成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了。是的,笔者也承认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但它绝不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谁能说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里没有价值?或许您会说,构想也是一种劳动,且还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可是,我要问,我们该用多少个劳动日来换算蕴藏于“构想”中的劳动价值?恐怕谁也换算不出来吧!
再比如,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当然可以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源。可是,谁又能说,一种优越的制度中不蕴涵着价值?试问,如果中国至今仍然搞所谓计划经济,我国的经济建设能有今天的辉煌?一种制度的改变为什么能焕发出这么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和劳动激情的产生,难道是“人本经济学”能建构起来的?否,这是因中国人承认了制度的场的属性。
可见,不把资本当作物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又一大败笔,它不但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埋下了隐患,而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包括商品、资本、市场在内的经济物质、经济手段、经济杠杆等珍贵的社会资源、财富统统丢给了资本主义。这点难道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所以赶不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根本、本质的原因?——要不是由于中国出了个邓小平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不要说社会主义救不了中国,恐怕中国同样也救不了社会主义了吧?!
我们再也不能不把资本当作物质了。资本不仅是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物质形式,而其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而且亦能够呈现出无比的规律性的物质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认识到资本的物质属性,才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富民强国之路!
现在已经到了该给资本恢复其本来面貌的时候了!现在已经到了乘坐资本物质的航船奋勇前进的时候了!现在已经到了腰里揣着雄厚资本金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一个更新的时代的时候了!
2、为什么说“人本经济学”有点唯心主义的嫌疑?
人本,不就是“以人为本”吗?不就是“以人为中心论”的翻版?与宇宙、大自然、整个生物圈相比,人何等渺小!就算不与上述这些庞然大物相比,先生讲的那个“人本”是西方式的人权的“人本”还是社会主义式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式的“人本”?试问,一个连经济都发展不起来的国家又何谈“人本”?君不知“弱国无外交”?如果一个国家连人民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人本”从何而来?
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才能发展起来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按照经济物质的运动规律办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人尊重了资本的物质性,尊重了商品的物质性,尊重了市场的物质性和客观性,尊重了人们都想尽快发家治富的欲望,所以我国的经济建设才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辉煌的业绩。尽管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一定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不更便于对腐败的整治吗?
在这方面,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可谓是大方之家。在我国农村搞的“包产到户”和“两先政策”的出台即“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让一部分沿海城市开放起来”,以及“摸着石头过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都是建立在承认现实,承认差距,承认差异的基础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那倒是尊重了人权,可是,如果按那种思路搞下去,中国经济能上去吗?
大家知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着的灵魂,而它的本质就是让人们讲物质性、客观性和差异性。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的情况各有各的不同,如果不讲物质性、客观性和差异性而搞什么“人本经济”、“自主劳动”的话,那不“乱了套”才怪了呢!但是,如果能搞“相对论经济”的话,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经济”或者说“差异经济”,那才是中国经济的一条金光大道!
君不知“声一无听,色一无文”?什么叫“道法自然”?同样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物之不齐,乃物之情也”。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把西方经济学理念拿到中国,结果不是祸国殃民,便是水土不符,也就更不要说用“资本论”上面的东西作为指导思想了。动辄就说“求教马克思”,马克思了解现在的中国国情吗?是谁提出了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解决“三农”为何不求教邓小平?
是谁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土地是什么?难道不是物质?土地难道不是农民发家致富的资本?没有5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9亿农民又靠什么来养活自己?也就更不要说从土地上长出“黄金”!如此,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又都回到了“以物为本”的思路上来。当然,“以物为本”绝不仅仅是像先生指出的那种以追求金钱、财富为本,那正是“人本经济学”的最终归宿。再说,一个小小的经济学又怎么能把每一个人的心都给我管住?即便能把您的思想告诉大家,谁能听你的呢?
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经济学不研究经济的结构问题、经济的运动机制问题,经济的运动趋势问题和经济的运动规律问题,那还能叫经济学吗?诚然,像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先生说得那样,“经济学就是为了解释现象”的。可是,如果把经济学的任务确定为“解释现象”,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经济学难道就不需要揭示经济事物的本质了吗?经济学难道就不需要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武器了吗?可是,如果把经济学仅仅定位在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揣摩上,误以为一部经济学的历史就是解析“人与人”关系的历史,而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置之不理或放到次要位置,实在是太荒谬。
可以肯定地说,物质不仅可以决定意识,也同样可以决定经济事物的运动,就像物质质量可以决定物质引力场大小的道理一样。如果我们能够把人看作是一种自然物而又是一种具有劣根性的地球主宰——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而又不管它的行为、想法是否客观、合理,这样岂不就可以把“人本经济学”纳入到“物本经济学”怀抱?那岂不“善之善者也”?而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本经济学”确实“以人为本”了。应该承认,人首先具有物质属性,然后才具有价值属性;价值属性决定于物质属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