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质能关系=供求关系”的发现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5-09-28    阅读:2438次   
《经济交换律》
第一章
经济交换律的发现
 
第2节
“质能关系=供求关系”的发现
笔者以为,物理学上的每一次飞跃,都能反映在对“质能关系”的重新解释上,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学就是一门不断解释、揭示“质能关系”的科学。其实,对“质能关系”的解释、揭示不仅物理学研究的对象,也应该是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化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也必然会成为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因为“质能关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就更不要说人类经济社会本来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都是质能关系、供求关系的表现。
一、什么是质量物质、能量物质?有什么本质特征?
遗憾的是,不管是什么科学,至今也没有把“质能关系”的本质解释、揭示清楚。更加令人不解的是,有人甚至认为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研究的物质不同于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并且以此作为区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依据。这当然是一种十分荒谬的认识,它否认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也否认了人类经济社会也是由质量物质、能量物质构成这一客观事实。
(一)什么是质量物质?为何是能量物质的逆变状态?
质量物质不同于物质质量。物质质量是指物质的含量,而质量物质是指物质的属性。只要是物质都有自己的含量——物质质量、能量,也都有自己的物质属性——质能关系。含量、属性当然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了。可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未能把两者区别开来,所以也就难以找到它们的联系。
1、什么是质量物质?是怎样产生的?
爱因斯坦说:“物质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意思是说一个物体能量的大小是用质量的大小来考核的。显然,在这里,爱因斯坦描述的质量观是指物质含量的,否则就谈不到“度量”。至于说经典力学的引力质量、惯性质量就更是物质含量的意思了。我们知道,引力质量是指两物体分离时所消耗能量的度量;惯性质量是指平移某物体时所消耗能量的量度。可见,物理学上的质量都是含量的意思。
这样,不管是经典力学还是相对论力学,它们都模糊了物质质量与质量物质的界限,或者说他们并不认为物质质量与质量物质有什么区别。但是,与经典力学相比,相对论力学的质量观可以说是最接近质量物质概念的东西了。什么叫“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爱因斯坦显然是在告诉人们——“物质质量是物质能量的载体”,而他看来,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那么,什么是质量物质?笔者以为,它讲的是物质所具有的一种属性,是表示能量物质产生、存在、运动方式的物理量。因为在爱因斯坦看来,任何物质都有自己的出处,当然包括物质质量、能量在内。这样,质量(或者说引力场)就成为能量物质的母体。这样,由于物质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所以物质质量也就自然成为物质能量的来源。然而,遗憾的是,他把质量当成能量的唯一来源了。
那么,质量物质是怎样产生的?显然,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牵涉到物理学,也牵涉到了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化学,甚至还牵涉到社会学。可以肯定地说,到目前为止,一切科学都未能把“物质是怎么产生”的问题解释清楚,当然包括物理学在内。当然,这也不是说,笔者已经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但是,可以好不夸张地说,笔者已经搞清楚了质量物质究竟是怎么产生的问题了。
笔者以为,质量物质是由比它更小的能量物质凝聚而成。我们知道,原子的质量尽管很小,但是由比它更小的电子、质子、中子凝聚而成。电子当然是能量物质,否则电子的定向流动就不会产生电力。我们知道,一个中子可衰变为一个电子、一个质子、一个犯中微子,犯中微子是能量物质,否则人们不会在2000米深的底下接收到自宇宙时空的中微子。质子当然也是由更小的底夸克、顶夸克构成。
2、质量物质的本质?为何是能量的逆变状态?
由于有了上述对质量物质的理解,也就有了我们对物质质量本质认识的可能。那么,质量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笔者以为,质量物质的本质就是能量物质的逆变状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等物质由于受环境制约并在静电作用下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凝聚成一定质量的质量物质。如电子、质子、中子结合成为原子,如一些光子通过“光合作用”在植物体内可转化成为叶绿素。
原子、叶绿素显然是具有一定质量物质,当然,这也不是说,电子、光子等能量物质就不具有质量,而是说质量物质均是能量物质的逆变状态。当然,这也不是在否定,能量物质没有自己的“分立值”——量子,而是说具有“分立值”的能量物质可结合成质量物质。当然,这更不是说,能量与质量是可以分割的,而是说能量与质量存在微妙区别,区别就区别在质量是处于相对“静止态”的物质。
于是,相对论力学便有了“静止质量”与“运动质量”的区别与联系。我们知道,同一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和在运动状态下其质量存在差异——如原子核的总质量小于中子、质子独立时的质量和;另外,同一物体处于不同的引力场时其质量同样存在差异。如一个人在地球上和月球上的重量不同等等。
为此,为了说明“质量是能量的逆变状态”,我们就需要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来求证一下物质的质量。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是一个方程式,在这个方程式中,既包涵了物质质量(m)、物质能量(E),又包涵了物质的运动状态(c²)。于是,根据E=m c²,我们就能得到:
                                                             m= —— 
                                                                        c²
以上说明什么?说明质量(m)是能量“逆变状态”的结论可以通过“质能关系式”得到解,而绝不是作者凭空杜撰出来的。下面,我们不妨再从能量角度认识一下质量,那样我们的思路将更加清晰。
(二)什么是能量物质?为何是质量物质的分解形式?
能量物质与物质能量是不同的范畴,物质能量是指物质质量的含量,能量物质是指能量这种物质的属性。从状态上说,世界上共有两种物质,一种是质量物质、一种是能量物质。如果说质量物质是能量物质的逆变状态的话,那么,能量物质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能量物质是质量物质的分解形式。
1、什么是能量物质?是怎样产生的?
能量物质简称为能,是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关于能,物理上有多种解释,有人把能量解释为质量物质所做的功,也有人把能量当作是物质运动的一般度量。不管有多少种解释,人们对质量的理解一般优于对能量的理解,因为人们不了解能量是介于质量物质与力之间的一种东西,同样具有一定质量而力就不同了。我们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其效应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变形。
当然,这也不是说,力就不是物质,而是说力与能量是不同的物质。这样,质量、能量、力就成为了性质不同的物质了。如果说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质量来度量的话,那么力的大小就不能再用质量来度量了,那么,力的大小用什么来度量呢?笔者以为,只能通过能量来度量。所以,人们才说能量是表示物体做功本来大小的物理量。由此可见,把能量与力分别开来认识,是认识能量物质的重要环节。
就像对质量的认识需要通过能量一样,对能量的认识也需要通过力,因为就想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一样,能量也是它所含力的度量。笔者以为,能量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质量。表现为质量越大的物体它所产生的引力越大,即引力大小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第二,性量。表现为物体所含性量越大,其吸引、排斥的能量也就越大,即性量与引力、斥力均成正比。
比如粒子、生物体所携带电荷、性素越多相互间产生的引力、斥力也就越大;比如星球都具有一定的磁极,而磁极又都是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所以当它们处于一定的物质场中运动的时候就会保持一定的状态。我们知道,地球的北极(地轴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斗星方向,所以才会有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的现象的发生。而指南针的发明,也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由此可见,性量也属于一种能量物质。
以上说明,能量物质的产生与物质质量、性量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有直接关系,也说明能量就是力的一种度量,或者说我们可以通过力的大小、作用点、作用方向来对能量物质予以检验。以上也说明了,物质质量、性量、能量、力是相互关联的,而正是由于看到了这一点,科学家们才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证明一些特殊天体的存在,并测算出它们的具体的质量。那么,能量物质的本质又是什么?
2、能量物质的本质?为何是质量物质的分解形式?
笔者以为,能量物质的本质就是质量物质的分解形式,就是说当质量物质因某种原因被分解的时候它们就变成了能量物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第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都可以分解为比它更下的层次。比如宇宙可分解为星云,星云可分解为星系,星系可分解为星球,星球可分解为比它更小的物质,如物质皆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粒子构成,粒子是由层子或夸克构成。
第二,与未被分解的物质相比,分解出来的物质质量越来越小,直至成为能量物质的分立值。当然,要认识这一点需要站在一个具体的层次上,否则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因为同为星云、星系、星球和同为分子、原子、粒子其质量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表现为构成它们的物质成分、数量的多少的不同。比如组成星系、分子、原子的星球、原子、粒子的成分及数量均有所不同,相互间存在巨大差别。
第三,大质量的物质由小质量的物质构成,小质量的物质由能量物质构成。如上所述,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结合而成,与原子相比,电子、质子、中子更趋向于能量性质——质量更小。大家知道,电子本来就是一种能量物质,电子的定向流动可以产生电力。那么,中子呢?如上所述,中子可以衰变为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反中微子。衰变后的电子、反中微子当然可以理解为“能量子”。
科学家们在2000多米深的地下为什么可以接收到来自宇宙中的中微子?说明中微子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能量物质。那么,质子是否还继续可以衰变为比它更小的能量物质呢?回答是肯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质子可衰变的直接证据,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质子的物质构成上来证明。大家知道,质子是由两个顶夸克和一个底夸克构成。试问,夸克是什么?夸克当然是一种能量物质形式。
第四,能量的产生有赖于质量物质的减少。我们知道,正、负电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并在湮灭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生成一对光子。一对光子质量之和显然小于正、负电子质量之和——光子的静止质量为0(∠7×10ˉ²²)——以MeV为单位;正、负电子的静止质量均为0.511003(以MeV为单位)。以上说明什么?说明正负电子在转化为一对光子的过程中其质量迅速减少并释放出能量来。
二、什么是质能守恒、质能转化?有什么本质特征?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是存在的事物其质能是守恒或基本守恒的;反之,只要是运动的、转化的事物都是由质能的不守恒或者说是不对称造成。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质能守恒或基本守恒是事物的存在态、发展态;质能的不守恒或者说不对称是事物的发展态、转化态。那么,又是谁给了质能守恒与转化的力量?笔者以为,只有一种力量,那就是——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发生了供求关系的变化。
(一)什么是质能守恒?为何体现为质能的供求关系?
人们常把“质能守恒”与“质能转化”混为一谈,称“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笔者以为,完全有将两者区别讨论的必要,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这是由于,凡是存在的事物其质能关系都是守恒或基本守恒的;凡是转化的或趋于不存在的事物其质能关系都是不守恒的或者说是不对称的。
1、什么是质能守恒?是怎样形成的?
质能关系式告诉我们:如果有质量m或能量E发生变化,那么,在E=mc²的关系式中,就会伴随有能量E或质量m的变化。就是说,不管在什么状态下,系统质量与系统能量之间始终有E=mc²的关系式(c为真空下的光速)。我们知道,这是相对论的重要结论,与实验事实相符。请问,系统质能之间为何会存在E=mc²的关系式?关系式存在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关系式存在的动力是什么?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动力或者说都有其依据,质能关系式当然也不例外了。第一,能量物质是质量的分解形式,就是说所有的能量物质都是由质量物质分解出来的;第二,质量物质是能量物质的逆变状态,就是说当能量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就变成了质量物质形式。什么意思?就是说凡是物质不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就是以质量的形式存在,且质量与能量是不可分割的。
换句话说,如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出现了“质量差异”或能量过剩的状态,那么必然有能量物质的增加或质量物质的减少。由于人们用这一原理解释原子核的“质量亏损”现象时(原子核的质量小于所含核子独立存在的质量和),所以发现了核内隐藏着巨大的能量。这是由于,在中子、质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产生了“结合能”,即由于有“结合能”的产生所以会产生原子核的“质量亏损”。
相反,如果未产生“质量亏损”现象,那么反而无法解释核能是怎么产生的了。再换句话说,能量的溢出正是由“质量亏损”造成的,如果将溢出的能量都逆变为质量物质,那么“质量亏损”现象就会消失。这是由于,质量物质是由能量物质凝聚而成的,能量物质是质量物质的分解形式,而在质量m与能量E之间存在着E=mc²的关系式,或者说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质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当然,质能所以会转化是由于存在着质能守恒这个前提或者说存在着质能守恒的客观要求,否则也就谈不到转化。因此,与其说这个关系式是质能“转化式”,倒不如说它是个质能“守恒式”,因为先有质能守恒关系的存在然后才有质能转化关系的发生。当然,笔者也不反对把E=mc²的关系式解释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的系统,而系统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互为逆变状态。
2、质能守恒的本质?为何体现为质能的供求关系?
应该承认,任何科学都不仅仅是为了解释现象,更是为了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那么,质能守恒的本质是什么?笔者以为,质能守恒的本质体现的——不管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还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中,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始终都是对称的或者说是相等的,换句话说,由于物质质量m与其能量E是相等的、对称的,所以E=mc²的关系式才会存在,否则固有质能关系就会转化。
需要在说明的是,质能守恒仅仅是对存在事物、物质的一种要求,而在客观世界中绝对意义上的质能守恒原本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事物、物质的存在都不是在真空里,而一定是处于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并通过一定方式与外界发生联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所谓的封闭系统都势必与系统之外的大系统产生质能、性能的交换,比如原子因失得了电子而转化为正、负离子就体现了这一点。
以上说明什么?说明对于一个具有稳定状态的存在系统来说,质能守恒、性能守恒是充分而必要的条件,一切事物所以会存在并得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符合这种基本要求或者说需要符合这个基本条件。如此也就说明了,所谓质能守恒其实就是质能之间业已存在的供求关系,就是说由于质能之间需要守恒,因而产生了供求关系。换句话说,如果系统不存在质能关系,那么也就不会有供求关系。
笔者以为,供求关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于经济生活以外的物质世界中。比如质能关系的不守恒、不对称就会引起质能、性能关系的不对称,表现为系统对质量、性量、能量物质出现了新的供求关系。因此,在新的供求关系下,质能关系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换句话说,如果质能、性能之间不发生供求关系的变化,那么对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来说也就不会发生所谓质能转化。
如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供求关系的平衡,从本质上说就是质能关系的守恒,或者说它是质能守恒关系的具体体现;反之,所谓质能守恒,从本质上说就是供求关系的平衡,或者说它是供求平衡的具体体现。换句话说,当质能关系守恒、对称的时候,说明在这个系统中,供求关系是平衡的;反之,当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时候,说明在一个系统中,质能关系就是不守恒的、不对称的。
(二)什么是质能转化?为何体现质能的供求变化?
由于物质质量m与其能量E之间存在E=mc²关系,所以当事物的能量或质量发生了变化时,它的能量或质量就会按照上述关系发生转化。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也是由于质能、性能出现了供求关系的失衡的原因造成的了。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质能关系转化的本质体现的就是供求关系的失衡。
1、什么是质能转化?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以为,质能转化是由于物质质量m与其能量E之间不能保持E=mc²的关系,从而发生了由质量向能量,或由能量向质量的转移。当然,造成这种转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从总体上来看,主要是由于环境状态的被改变而引起的。也就是说,如果环境始终保持一种不变的状态或者说环境事物对存在的事物不产生较大影响的话,那么存在的事物就会始终保持一种状态不变,尽管“不变”不可能有。
引起质能转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不外乎有两种:第一,在自然状态下,质能的转化与环境温度的异常有关。当环境温度足够高的时候,质量物质会分解为能量物质;当环境温度足够低的时候,能量物质会聚集为质量物质。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足够高的时候,围绕于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就会远离原子核而成为自由电子;反之,当环境温度足够低的时候,围绕于原子核的电子就会龟缩起来。
当原子中的电子离开原子核的时候,与固有原子的质量相比,缺乏电子的原子核的质量肯定小于固有原子质量;当电子都龟缩于原子核周围的时候,原子的运动属性会降低,其质量最大。以上说明什么?说明存在于环境中的中的质量物质向能量物质或能量物质向质量物质的转化与其所处环境的温度有直接的关系。实施人工核聚变,就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使原子失去电子,而成为裸露的原子核。
第二,质能的转化与存在事物的能量过剩和外界物质的突然介入有关。比如原子、细胞的核裂变就与原子、细胞自身的能量过剩和外界物质的突然介入有关。我们知道,当原子、细胞所聚集的能量物质出现了过剩状态的时候,其过剩的能量物质就会向外辐射、扩散,而在这个时候,如果再有质量物质、能量物质(如中子、突发事件)的突然介入、发生的话,那么原子核、细胞核就会发生核裂变。
总之,系统如果发生质能的转化,一定与环境事物质能关系的变化有关,表现为质能关系的突变或渐变。如果是突变,则具体表现为裂变或聚变(一般与外力、外物的突然介入有关);如果是渐变,则具体表现为衰变(原子核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新核的现象)、蜕变(天然的称为衰变)、嬗变(用人工方法引起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管发生了何种变化,都会引起质能守恒与转化。
2、质能转化的本质?为何体现质能的供求变化?
以上说明,不管是质能失衡还是性能失衡,都是针对于E=mc²的关系式而言的,就是说由于在客观世界存在这个关系律,所以才有质能、性能的守恒与不守恒状态的存在与发生,而它们正是由于质能、性能关系的供求变化引起,也就是说质能转化、性能转化的本质体现的正是质能、性能之供求关系的失衡。换句话说,如果质能、性能是守恒的,就说明存在于质能、性能间的供求关系是平衡的。
否则,如果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固有的质能、性能保持E=mc²的关系式,那就说明质能、性能的供求关系是不守恒、不对称的,而在这个时候,发生质能关系、供求关系的转化也就自然成为一种不可避免、必然的步骤了。以上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还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存在于系统中的质能、性能关系都应该是守恒的、对称的,是该系统、该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原来,所谓的质能关系原来就是供求关系啊!为此,为了区别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供求关系,笔者把非经济学意义上的供求关系称为“广义供求关系”而把经济学意义上的供求关系称为“狭义供求关系”。如此,谁又能说,“狭义供求关系”不是由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经济性量与经济能量的不守恒和不对称引起的?所以,我们也就不应该再为存在于市场的各种商品、资本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感意外。
比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流动资金、固定资金或者说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的比例关系就应该是守恒的、对称的,否则,如果出现了流动资产大于固定资产或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的状态,那就会引起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比例失调的状态,其结果不是因固定资产过大而造成“尾大难掉”的被动局面,便是由于流动资金过大而造成产品过剩的被动局面,而这两种情况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均是不利的。
当然,这种情况也会反映在一座城市、一个省份、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比如资本过剩的结果造成生产过剩,生产过剩的结果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结果造成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爆发等等。而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由于经济质量与能量的不守恒、不对称引起的,表现为质能、性能供求关系的失衡。由此说明,我们用力学原理不仅可以解释经济现象,也能解决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