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避免一些体制深层次的东西。不这样做,改革就没有多大成效。要改就大刀阔斧地改,要做动作就要大一点。不然改革就和没改没有多大区别。原有一切僵硬的,毫无灵活性,缺少动态的机制要彻底改革。我想我们还有必要把目光投入到民营经济中,反思一下它的经济“垫脚石”作用,并且如何通过宏观调控加速它的原始积累与发展。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对它“化整为零”的投资方法来达到其它投资方法一样或更大更深远的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竞争规则决定的。
这几年国家轰轰烈烈搞的国企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走的都是一条自上而下,完全由政府作主的改革路线。这条路线的特点是耗费资金大,成效不是很明显。为什么我们不换个方向思考,从培养市场主体开始,先建立起市场运转机制,企业及企业商品流通线路,走自下而上的市场化道路。浙江省走的就是这条路线。浙江省重点发展的是民营经济,在计划协调下,从下到大,不断发展,建立起了成熟的市场机制与稳固的物流机制。国家没有花费一分钱,市场运作机制就建立起来了。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中国,发展有计划的民营经济,活跃培育市场,并配合国有经济,协同发展,才是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脱离目标盲目走国有化道路。中国的改革实际上有很大部分改的就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不但不会阻碍国有经济发展,反而还会带动国有经济发展。“浙江经验”值得我们广泛推广。
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有五大优点:一是不耗费经营管理资金与劳动力成本,实行家庭式或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二是企业的数量众多,受到打击时亏损面不大,还比较容易恢复。三是市场导向性强。一个经营领域做不下去了,可以马上转到另一个领域。四是企业启动资金少。有的家庭式企业的启动资金可能只有几百员,几万元,并且一分一分地赚钱。五是经营管理者与生产者锐意进取的程度较高。因为那是“我”的企业,与我的利益直接有关,所以要拼命做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哪个强?民营企业一点也不比国有企业差多少。以前讲“完全国有,集体化”,是不是为时过早了?同样是十亿元,投放到大型国有企业里,可能马上就像打水漂一样马上溜涟一样马上消失了。可是如果拿来建立民营企业,如国每个企业贷与十万元,可以建立一万个民营企业,而且即使过了十年或二十年以后,这些资本可能还被经营者牢牢掌握着并不断增值着。一万个企业啊!多么庞大的数字,我国总共才有多少个企业啊!分布在各个行业里,在一个激烈竞争,物竞天择的市场环境里,足以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地区市场经济运作机制,而且以不断优化整合效应迅速发展壮大。可是如果这十亿元投在国企里,可能还没等到投入生产,就被主要管理者挪去几亿,然后再被当作公款挥霍掉几亿,再用来“办社会”再用去几亿。最后投入生产的资金已为数不多。而那一万个民营企业,即使有五千个经营者懈惰,不思进取,仍有五千个企业在积极参与竞争。最后在优胜劣汰中留下优者。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参与进化竞争者的数量越多,种类越多,进化的成效越大。竞争者在讲求质量的同时也要讲求数量。为什么有些大陆如亚洲,美洲进化得快而有些大陆如大洋洲历经几个纪年后仍保持者古老的未充分进化的落后物种,就是这个道理。希望投资者在投资时在考厉集中效应,质量的同时,也要重视数量。因为我国仍有相当大的地区市场机制仍很落后,需要大量地竞争。哪个有条件的省份都可以学习一下。在某些体制仍很僵硬,仍保留大量计划经济残余的地区,如东北,中西部,希望国家能及时调整政策,琢步引入这种机制。这就是我讲的自下而上改革的核心。即动用国家的力量(金融,财政)发动民营经济的增长。并用一中间方式大量建立类适于的国有和民营结合的,公私合资的的半民营经济体,到一定时机再进一步撤出国有资本,转换为完全的民营经济体。以此来充分培育民间市场,建立起人流,物流惯常的流通机制与竞争机制。衡量一个社会市场机制发展的程度的一个标准是市场主体如银行,企业,政府,居民之间的联系交流活动的频繁程度与运作灵活细化程度,关系繁杂程度。以上通篇讲过的就是我的“市场孵化理论”。即这种投资的目的不是生产。投资只是一种形式,手段,目的是先建立起市场运作机制,培育成熟的流通网络,企业间的关系与商品市场,企业家素质,人民市场观念等市场经济要素。这就要求投资更分散化,小笔化,即化整为零,创造并以一种原始的状态来萌生市场,改变观念。投资额虽小,但作用十分巨大。操作起来并不难,只要政府与金融企业设立专门的民营经济投资机构,广泛地深入评估,与有投资或经营意向并适合投资的个体或集体居民合作投资,建立公私合营的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政府与银行大量投入,发放一万,十万或一百万数量的小额资金与贷款。这种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要小而多。所以,银行的作用也要彻底变化,从支持国有企业到支持民营经济和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并成为持有这类企业股分的持有者。因为银行是拥有评估能力的主要市场主体。其中花费的资金并不大,只是银行贷款中的零头,不值一提。除了国家财力上支持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外,对于混合所有制有限责任公司的问题,我还想说的是既然股份有限有限公司国有经济可以参股,为什么有限责任公司公有制就不可以参股。难道社会主义的力量就仅限于大企业,大部门,对与细微处,基础处就彻底不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了?这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吗?那这种改革只是高高在上的,很粗略的,宏观政策上的改革,不能算是从触及基础的改革。况且这是一种政策性很强,花费不多的投资策略。还有这种有限责任企业国家只是出资,并不参与管理。既然三资企业国家财力可以介入,那么民营经济国家财力也可以介入。一样道理,只是目的作用不同。只要国家资本不进入,只是政策上扶持,不能说是对某种类型经济很有力的支持与推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同志一定要改变国家与金融资本不越民营资本雷池一步这个深深阻碍我们发展多年的死板,落后观念。好像民营经济就不可靠,耗费就大一点,国家资本很“高贵”,“国家”与“私有民营”井水不犯河水,互相对立似的。建国初期就搞过的公私合营,只是作为一种转换所有制的中间形式,却有很强的生命力。翻开历史,这种公私合营的作用令人惊叹:建国后短短几年内就恢复了经济,但这种形式一直没有被人重视。后来就彻底国有与集体化了。为什么没有人关注这一点呢?这是不同于国有+集体的国有+个人的社会主义式的民营经济。管理上完全由个人或集体承担,国家只是小部分参与指导而已。总的说来,以前走的路线是私有——公私合营——国有。现在我们搞改革,为什么不来个国家,金融机构与个人合作——公私合营——私有民营经济的道路呢?小笔国家资金再配上个人管理,场所生产要素等,用于简单的生产,不是一种资源十分优化配置的生产形式吗?这也不是体制创新吗?还可以促进就业.希望全国复制另外一个个“浙江”,培育起发达的民间市场机制网络,再反作用与整个市场经济来,如果像我说的那么做,这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浙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把国家财政与金融资金渗透进去。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这只是我创造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而已,花费资金也不能算大。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个人的力量有限的很,光靠个人力量一针一线地积累原始资本,走浙江的老路,起码得十年,二十年时间。从几百块到几万块也许是漫长的。但从几万到几十万却不是很久。我们可以以国家小型,长期贷款的方式一下一人,一个家庭投个一万,一百万用以建立小型企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民营经济的原始积累进程。也可以直接投资搞公私合营。这样做不应受到政策歧视。相反,应予与极大鼓励,因为我国走的是市场经济道路,各方面(包括金融)都要搞活。况且民营企业并不比国有企业差,只要我们宏观调控工作做的好。社会主义得意的东西,我们要用,资本主义得意的东西,我们更要用。
“化整为零”的哲学道理在军事上也有应用。在巷战,空战中,如果作战单位以集群式的方式进攻,一旦遇到敌军机枪,高射炮等密集火力射击,往往损失惨重;反之,如果以小股作战小队形式进攻,不但有利于充分发挥火力,减少伤亡,而且也容易渗透到战场的各个角落,受阵形的影响较小。所以美国现在开发的陆军作战系统,作战单位都是编为一小组一小组的,往往由三个人组成,以配备先进作战设备为前提保障,各小组之间以无线电,微型电脑等方试联络并灵活配合作战。有时一个士兵甚至可以和总司令部直接对话,个人的作战能力被完全地发挥出来。这种作战方式不仅能发挥作战单位的最大功效,减少伤亡,而且有极强的灵活性,主动性.最终联军以区区20万之众打败伊拉克百万乌合之众,而且几乎是零伤亡。其战场兵力配置,单兵作战方式上比伊军先进几百倍。国有企业就相当于集团单位,民营企业就相当于作战小组。因为小,才灵活;因为小,才有利于发挥全部功能。大量零散的小企业还有利于整合成地区的专门化生产,分工的细化,集中化生产的高度集约化的生产形式。希望中央尽快出台措施,改进金融经营融资策略与政府投资策略,推动民营经济尽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