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将成败均掌握在手中《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第1节)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5-10-08    阅读:2395次   
 
第1节
相对论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经济学诞生前的经济学被人称为古典经济学。之后,有人说古典经济学裂变为马克思经济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了与将要产生的相对论经济学加以区别,笔者把马克思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统称为经典经济学。大家知道,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历来是对立的,怎么能“统称”为经典经济学?这是由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在对立中得到了高度统一。对立表现在对资本问题来源的对立,统一表现在两者研究的对象都是资本如何实现增殖。
一、什么是经典经济学、相对论经济学?有什么本质特征?
请允许笔者把马克思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称为是“经典经济学”,尽管两者始终都处于对峙状态。笔者以为,是否对峙与是否能统称为“经典”不矛盾,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或者说是不同的范畴。对立可以理解为是观点不同,但这并不妨碍两者在研究对象上的一致性。相对论经济学则不同了,由于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不仅是对两者的综合,也是两者的再次统一。
(一)什么是经典经济学?有什么本质特征?
说马克思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是经典经济学,是由于它们揭示的都是资本的产生、增殖、积累和如何实现扩大再生产。作为经典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完全有对其本质重新阐述的必要。当然,这绝不是在照猫画虎,也不是在为了抬高谁和降低谁的价值,因为两者具有同等高的学术价值。
1、什么是经典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经典经济学的产生可追溯到商品产生的那一天。可以说,自打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经济学产生的客观性、必然性、适用性。或许,当时的生产仅仅是为满足生活需要,交换从很大程度上看是有偶然性。比如“以物易物”的交换。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等价”的,但这种交换势必是不等值的,因为使用价值的交换需要价值来补偿。于是,结果必然产生“原始意义上的盈亏”,而盈利是资本原型。
盈亏是交换的必然产物。或许,当时人们对交换产生的“盈亏”并不像今天这么敏感;或许,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划算”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如果其中一方“划算”,那么必然有另一方是“不划算”的——原因是凝结在产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含量不会完全相等。这种不等,发生在个别产品交换中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可是,一旦数量、范围被扩大,那肯定不成。
于是,原始意义上的经济管理学或者说现代经济管理学的萌芽便产生了出来。中国古代的“结绳记事”我看与这种原始意义上的经济管理有关,而珠算的发明、使用,就愈发具有经济管理意义。当人类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伴随手工作坊的出现和交换行为进一步扩展,尤其是再海上、陆地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所谓“新大陆”的发现,那么再使用上述那种经济管理显然就有点“不合适宜”的味道。
特别是到了15世纪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如果再套用那种原始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来对具有资本意义的生产方式进行管理,不要说资本所有者,连一些被雇佣的劳动者恐怕也不会答应。其中美国的泰勒便是一位古典式的经济管理学家。而到了17世纪,人类进入到科学管理的新时代,英国数学家和机械学家巴贝奇,和19 世纪中叶的美国管理学家普尔就可以算得上是科学管理的先行者。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可谓经济学、管理学上的集大成者,尽管其研究并不是出于管理学的目的,但它对商品生产过程的描述和对资本产生奥秘的揭示,从客观上为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尤其是他的具有“模型”意义上的“扩大再生产理论”和以后出现的“投入产出理论”。尽管两者是针锋相对的,却从客观上为经典经济学的产生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
2、经典经济学的本质?为何在揭示资本增殖?
把资本当作“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先不论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是否认为“剩余价值学说”和“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是否是真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到目前为止,一切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或者说都是为了使企业获取剩余价值。当然,单从管理学的角度上去看,我们也可以把剩余价值,理解为利润。
人们可以不承认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但人们却不能否认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利润是什么?当然就是剩余价值。其实,只要谈经济、资本,就不能不谈剩余价值,因为不管是经济增长还是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都需要剩余价值积累。可以说剩余价值生产与积累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任何一门经济学、管理学都必须要研究的。这一点恐怕谁都无须掩饰。
但是,应当承认:马克思经济学仅仅是经济学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而已。尽管,这朵浪花的魅力无法被认认否定,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它是经济理论力的奇葩。可是,如果我们对马克思经济学对立面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进行全盘否定的话,那同样是反科学的、或者说是反辩证法的。这是因为:不管是什么事物,都不只存在对立而一定存在统一。否则,对立就会消失。所以,哲学上称,对立统一。
我们应该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学是比马克思经济学历史更为悠久的经济学,其代表人物和理论著作可谓数不胜数和举不胜举,这里就不再列举。严格地说,古典经济学就是资本主义的。后来,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分化出马克思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可以说明,两者系一脉相传。至少,我们不能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吧?至少,应该承认,它们研究对象,都是资本的运动吧?
笔者以为,如何创造剩余价值和如何实现资本增殖是经典经济学的科学本质。如果从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角度上看,可以认为经典经济学是专门揭示资本产生、增殖规律的科学;如果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可以认为经典经济学是揭示投入与产出规律的科学。由此说明,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对立,仅仅是由于研究者所占的角度不同造成的,而其研究对象,却是相同的。
(二)什么是相对论经济学?有什么本质特征?
任何一门新科学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势必与一些新现象的出现、解释有关。当某种现象出现以后,用传统学说无法解释时,将预示着一门新科学即将诞生了。比如,当出现了劳动、投入不能转化为资本和不能使资本实现其增殖、积累的时候,就是说当用经典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资本反增殖时。
1、什么是相对论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相对论经济学是用相对论力学原理解释经济现象,并用相对论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其中对非传统经济现象的解释便是其中一个原因。当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成反比的时候,当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产生的时候,当用经典经济学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知道,商品生产、销售、服务就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可是,在生产过剩、投资过剩的情况下,资本增殖显然难以实现。
令资本所有者无奈的是,在投资过剩或者说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条件下,约定俗成的或者说无可厚非的投入与产出,显然已不成正比,有时甚至成反比。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一些资本雄厚和曾经无比辉煌的企业,在发生了金融危机、能源危机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宣布破产、倒闭。这种情况虽然在100年以前也有,但那属于“大鱼吃小鱼”。现在则不同,一些大企业间时不时地就搞起“购并”。
大家知道,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从事商品生产、销售和提供服务,可以说历来都是一条非常有效之途径。为什么在投入过剩、生产过剩的今天,这一通道突然被堵塞了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尽管这对矛盾很早就有,可是,人们必须承认,现在越发突出了起来,发展到有钱无处投的程度。结果,资本增殖的本质得不到充分体现,出现了资本资源化趋势。
什么叫“资本资源化”?当然是资本失去增殖本质而转化为“资本资源”的过程。资本难道还会转化为资源吗?是的,因为从本质说,资本本来就是由包括剩余劳动在内的资源转化而来。所以,当它们由于过剩而找不到用途时,再回归到资源的行列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于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也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资本转化为资源,大量的货币资本就会从商品生产、销售、服务领域逃脱出来。
索罗斯、麦肯斯的“基金”便是证明。换言之,如果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服务有大利可图,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游资”。另外,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形成和欧洲“统一货币制度”的实行,与传统经济模式也有本质不同。还有,中国这个资本严重匮乏的国家,由于实行了市场经济,经济也似乎插上了翅膀!而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说明,用经典经济学原理,确实已不能说明问题了。
问题出在哪里?毫无疑问,是由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已发生深刻的变化。第一,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同——短缺经济被饱和经济取代;第二,经济运行环境不同——资本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资本增殖受经济结构制约);第三,解决的问题不同——扩大再生产被抑制相对生产过剩取代;第四,要求采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相对论经济学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与经济背景、环境、要求下产生了。
2、相对论经济学的本质?为何体现相对论原理?
谁说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之间找不到共同点?我看,揭示资本增殖属性、规律就是两者的共同点。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共同点,看作是经典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但是,我们却不能再把它当然相对论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了。为什么?因为相对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事物对资本增殖的影响而已经不再是经济、资本事物本身,因此,它体现的,是相对论力学原理。
笔者以为,万事万物都拥有使自己增殖的共同本质,比如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和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体现的就是增殖,而这种使物质能够得到增殖的结果就是物质质量的增加。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物质运动的本质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实现增殖,就更不要说,一切生物都具有使自己增殖的本质了。于是,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全没有为物质质量、生物物种、资本增殖而感到奇怪的必要。
诚然,要想增殖都需要努力,也需要有一定的途径,资本增殖当然也不例外。为此,为实现资本增殖,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服务活动就成为一种途径。虽然不是唯一的,但一定与之有联系。获取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销售、服务活动的成果,当然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局面,那就是企业亏损的产生。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不能只考虑资本结构,而需要与环境相联系。
我们知道,相对论讲的就是运动物体与环境事物关系的一门科学,而它的伟大贡献就在于,把物理学研究对象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解放出来。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对物质质量与能量关系的研究不能仅仅考虑不同物质质量与质量乘积和两质量物体的距离,还应当考虑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因为:相同质量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其状态即“质能关系”不同。
毫无疑问,一切科学都是在解释它所研究的物质运动规律的,相对论经济学当然也不例外了。人们为什么要研究、揭示物质的运动规律?当然是为了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因为规律是任何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要遵守而又不能违背的。但是,规律均不是客观存在,而一定是具体和有所指的。
这样,在对经济事物存在与运动状态、趋势、规律的研究中,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它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而这一切,显然说得是,不同的经济结构、机制的问题。当然也是相对论力学原理所要阐述、揭示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把上述这么个复杂的问题解释、揭示清楚?这就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经济、资本的物质性,因为所有的物质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而场正是包括经济物质在内的一切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形成、出生的地方或者说是“母体”。
二、经典经济学与相对论经济学的微妙区别与内在联系
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就如同相对论力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一样。如果没有一些非传统经济现象的产生,也就不会有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我们知道,需求产生经济,劳动创造价值,剩余价值的积累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后者却正在遭到人们质疑。在饱和经济时代和生产过剩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途径堵塞。
(一)经典经济学与相对论经济学的微妙区别
我们知道,经典经济学主要由“剩余价值学说”、“扩大再生产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这三部分构成。如果细心观察,读者就会发现,构成经典经济学理论体系,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研究资本物质量变的学问。试想,资本的产生、增殖、积累、扩大,不是量变过程难道是质变吗?
1、经典经济学研究对象为何是经济量变?
我们知道,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有时候,人们也把量变理解为渐变。任何事物都存在量变,经济事物当然也不例外。如此,什么是经济量变?如果没有搞错,就是经济事物的数量在发生变化。我们知道,对立统一,讲的是事物的存在状态,质量互变,讲的是事物的运动过程,而否定之否定,讲的是事物的运动趋势。那么,经济量变是什么?当然可以理解为,经济质量、能量的变化。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需要首先证明经济的物质性。否则,非物质的东西就谈不到量变。那么,经济是物质吗?笔者以为,经济肯定是物质,否则我们就成为唯心主义者。至少,我们应该承认:经济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如此,一个物质的自然界怎么会演化出非物质的人类经济?这就是笔者为什么说经济是物质的道理。或许有人说,人类的意识、资本就不是物质,因为这是马克思说的。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马克思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神,因此,对马克思本身的认识同样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态度。马克思难道就没有“唯心史观”了吗?当然也会有,因为马克思是人而不是神。试想,如果意识、资本“不是物”,那它们为什么会运动呢?大家知道,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再说,如果说资本不是物质的话,那它就不可能产生,就更谈不到资本的增殖与积累。
当然,资本也应该有自己的质量、能量,因为只要是物质都有自己的质量、能量,否则同样谈不到运动。大家知道,像其他商品一样,资本也拥有自己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而且也可以用大小或多少予以表示、计量。使用价值是什么?难道不是劳动、商品、资本的质量?价值是什么?难道不是劳动、商品、资本物质能量、能力的体现?否则,我们用什么来对劳动、商品、资本的价值来进行考量呢?
当然,资本的量变也就是经济物质的量变,因为资本的量变正体现了经济物质的量变过程。尤其在商品经济、资本经济时代,资本的量变或者说积累,就愈发显得重要了。资本的量变或者说积累始终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揭示、论证也正是经典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因此,笔者认为,经典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经济量变。
2、相对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何是经济质变?
有一种现象使“剩余价值学说”的矜持者史料不及,那就是在东南亚那场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用数十年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在一夜之间就被索罗斯等人搜刮去了。可是,事后人们经济研究发现,索罗斯等人从那场危机中只得到了500亿美元,而东南亚各国却实际损失了2400亿美元。于是,人们不禁要问,那1900亿美元哪去了。资本既然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那它的灵魂,为什么会丢失呢?
有另一种现象使“投入与产出理论”者也不曾想到,那就是在生产过剩的条件下,资本已不再按照“投入与产出”的模式实现增殖,自然也就谈不到“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于是,“资本是由投入带来的”历史神话,同样也就破灭了。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内“剩余价值学说”还不能被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接受的话,那么,“资本是由投入带来的”历史神话为何也会破灭?请问,问题究竟出在哪?
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剩余价值学说”出了问题,还是“投入与产出理论”出了问题了呢?如果说他们都没有出问题,那么,那一定是资本这个东西自己出了问题。总之,肯定有问题,要么就是“招鬼了”。回答,显然是否定,因为我们所了解的这个世界压根就没有鬼,而只有物质和物质属性。为此,为了能够给自己也是能够给别人一个满意的答案,笔者想到了去求教于爱因斯坦相对论。
我们知道,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有“同时性”和“相对性”原理,意思是说同质量物体在不同观察者或者说参照物面前,其存在与运动状态不同,因而产生质量差异或能量差异,表现在如果有质量(m )的变化,必然伴随有能量(E)的变化;相反当然也成立。于是,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我们就会在得到一条关于“质能关系”变化的函数曲线图。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笔者想说明的是,在经济质量与能量之间,也一定会存在着像物理学一样的那种“质能关系式”。那么,这又做何种解释呢?就是说,能源、金融危机一定使固有经济质能关系发生了变化——这当然是个质变的过程。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经济质量、能量一定与非经济质量、能量有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或者说干脆就说,经济质量、能量与自然、环境、社会的质量、能量发生了交换。
(二)经典经济学与相对论经济学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能量是一种无法妥善保管的物质形式,就像电厂里发出来的电能,如果使用不了,就会在自然状态下消耗掉;否则,如果有过剩的电能消耗不掉,它不但不能给拥有者创造价值,还有可能造成电力设施的破坏。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正、负电荷是物质一种属性,始终需要守恒。
1、经典经济学为相对论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人的认识总要落后于已形成的事实,因为先有物质和运动,而后有人对它们的认识。第一,在人类尚未产生之前,就已经有客观世界。第二,当客观事物的运动与人类的活动发生关系时,人类才会去关注它们。第三,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完成。第四,由于总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事物发生需要解释、揭示,所以才会有新科学的不断问世。当然,这不是说,人类就不能预见新生事物。
比如如果没有一些非传统经济现象的产生,我们也就不会对这些非传统经济现象去认识,也就不会有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和进行研究的必要,当然也就不会有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这是再简单也没有的道理了。换句话说,正是由于总会有一些非传统经济现象的产生,而用传统经济学观点又无法对它们做出准确地解释时,于是,人们才会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重新进行审视,才会有新科学的产生。
比如当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劳动价值学说就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一些经济现象,才会想到用一种新思维、新科学来解释、揭示,这也正是相对论经济学为什么会产生的原因。当然,这绝也不是在说,经典经济学就不是科学,就没有继续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就像相对论力学产生之后,我们同样也不能完全否定经典力学的道理一样。至少,我们应该承认:经典力学和经典经济学,都是相对真理!
这是因为,包括物质、物质的运动和真理在内的东西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相对性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否则,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解决,那么因相对性而造成的误差就会越来越大。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误差或者说发现问题正是一门新科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于是,再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论经济学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想象出来的。
如此也就证明,相对论经济学与经典经济学是有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绝不是“某一天才脑海里的偶然发现”,势必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实践活动有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在创立相对论经济学的过程中,经典经济学的历史贡献和理论铺垫,就像相对论力学不能否认经典物理学所做的历史贡献与理论铺垫一样,显然有“人梯”的作用。
2、相对论经济学为经典经济学找到了出路
谈到经济学就不能不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一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产生和创造剩余价值的历史。不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否承认,这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剩余价值的创造与积累,不要说经济不能发展,恐怕连类人猿能否转化为现代人都成问题。甚至可以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与积累是类人猿转化为现代人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或者说是原动力之一。
也就是说,若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与积累,人类经济社会就不可能会持续发展下去。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承认,剩余价值不仅是由剩余劳动、剩余产品转化而来的这一事实,因为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所以会产生,与大自然母亲的慷慨馈赠不无联系,也就更不要说,人类、劳动、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或经典经济学就不要发展。
相对论经济学,就是在经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它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因为经典经济学已不能很好地解释闲置劳动力、资金的存在。试问,被闲置的剩余劳动为何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虽然这种过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此,作为马克思的后来者,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并对出现的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做出科学回答,那就准备被别人否定吧!
笔者以为,资本的增殖不仅与资本、劳动价值量的大小有关,也与它们在市场、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或者说与它们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有关。当然,也势必与人们对这些事物、物质的认识、管理方式有关。用相对论观点说,就是资本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形成不仅取决于自身因素,也势必会受到它所处环境因素的制约。哲学上把这称为外在矛盾,我把它称为环境因素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人类就是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发明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规律是由物质属性决定,而非谁来发明,也是谁都发明不了的,充其量就是发现而已。笔者曾经说,相对论经济学的创立纯属于偶然,可以说是“误撞”进来的。可是,经过深入研究后笔者才发现,这种“误撞”从表面上看是偶然的,而在偶然中存在必然。如果感到偶然,那一定是由于我们缺乏对经济事物、物质整体上的认识。
谁能说实行计划经济与实行市场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一样的?同样的一群人、同样的一片土地、同样的一个国家前后的变化为什么相差这么大?难道仅仅是由于人们的劳动态度发生了变化?就算是人们的劳动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难道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就没有关系?当然,这也不是说计划经济就不是一种制度,而是说不同的社会,应该有不同制度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