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9日,既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的日子,同时也是上证(综合)指数的基准日期。以此为出发点算起,中国股市已跨越了三个盈利模式阶段,目前,正在步入第四个盈利模式阶段。
一、T+0盈利模式阶段(1990——1996)
1990年起步的中国股市,以上证指数为例,从100点涨至近300点的附近,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自从中国股市站上300点后,一轮又一轮的频繁涨跌、熊牛交替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律”可循。1992——1996年初,中国股市在短短的4年中,经历了三轮暴涨暴跌。熊牛交替频率之高、大起大落振幅之大,历史罕见。
第一轮暴涨暴跌:涨跌周期共约10个月。从300点附近发力,1992年1月2日,上证指数收盘293.75点。随后便展开了一轮猛烈的大牛行情,不到5个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1992年5月26日,历史记录了这一瞬间。在这5个月中上证指数暴涨386%。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持续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轮暴涨暴跌:涨跌周期将近20个月。上证指数从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涨幅为284%。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轮暴涨暴跌:涨跌周期将近18个月。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在这一阶段的市场环境下,T+0的交割规则是当时股市盈利模式的决定性因素。故笔者称这一阶段的股市盈利模式为“T+0盈利模式”。在这一阶段,还有其他几个重要因素一起成就着T+0规则下的盈利模式。
(1)上市公司总股本普遍偏小,可流通规模更小。
当时,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总股本都是小于3亿股的,其中,有不少公司的总股本不足1亿股,甚至还有一些公司总股本仅5000万股。相反,总股本超过5亿股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在原本不大的总股本下,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规模更小,相当多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不足5000万股,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万股,这为T+0交割规则下的“日内”反复炒作“差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2)IPO定价处于相对低位,但二级市场溢价比例普遍较高。
在股市启动的初期,由于上市公司的“圈钱”效应尚未完全显现,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IPO定价尚处相对合理水平。当时上市公司发行价格大多低于5元,其中,发行价处在1——3元的股票占有相当的比例。相反,发行价在5元以上的公司并不多见。由于股市的供不应求,新股申购总是大受欢迎,这种格局直接导致了一二级市场的巨大差价,从而使新股申购也成为了股市盈利的一种重要渠道。
(3)在T+0交割规则下,股价及股指日波幅巨大。
在T+0交割规则下,当天买入的股票当天即可卖出,当天卖出的资金可以再度买入股票,如此往复,从理论上讲,在一个交易日之内,一笔资金可以被反复买卖N次。这一规则在客观上纵恿了市场投机,尤其是大资金投资者在一个交易日之内即可完成对个股的操纵,并超取暴利。因此,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一只股票一天的涨跌幅度可以高达400%;股价指数一天的涨跌幅度也很是离谱。
(4)股市大起大落,熊牛交替快速而频繁。
正是由于T+0的交割规则,不仅个股可以频繁涨跌,而且股指也可以暴涨暴跌、熊牛交替快速而频繁,人们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痛苦”后,很快又会迎来“笑脸”。因此,人们相信,只要中国股市不关闭,它就会频繁涨跌,无论你买卖什么股票,只要熊市买进,牛市卖出,准会有赚。在这一阶段,所有上市公司尚无退市风险,于是,买股票就象银行存款,买股就是“藏股”,就是守株待兔,说不准随时就能逮住一匹“黑马”。
二、庄股盈利模式阶段(1996——2001)
自1995年1月1日起,为了保证股票市场的稳定,防止过度投机,我国股市实行T+1交易制度。刚开始,已经习惯了T+0规则的人们尚不太适应T+1。于是,在经过了一年多的磨合和摸索后,新的盈利模式终于显山露水,这就是“庄股时代”的来临。
1996年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物价全面软着陆,利率也开始全面下调,买方市场时代到来。同时,它标志着一直困扰中国社会的“短缺经济”时代的终结。正是在这一全新经济背景下,中国股市赢来了有史以来最为壮观的一波大牛市,这一轮大涨总计跨度为5年半(即66个月)。
(1)第一个“高点”。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6年12月11日,上证指数冲向第一个“高点”1259点。由于1996年12月13日(周五)正式发文——1996年12月16日起开始实施涨跌停板制度,市场一时作巨大利空反应,上证指数一度连续3天跌停,1997年2月20日,股指暂时回落至870.8点。
(2)第二个“高点”。随即香港回归的巨大利好又将上证指数推向这一波行情的第二个“高点”1500点之上,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之后,中央管理层连出12道“红牌”给股市降温,其中,新股扩容是力度最大的措施。1997年沪深两市新上市公司达215家,直至2005年,它仍为年度IPO公司数最多的一年。当年股票发行募资近1300亿元人民币,迄今为止只有两个年度(2000年及2003年)的股票募资额超过了它。除了大规模扩容外,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许多国家股市泡沫破裂,对东南亚国家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害。我国经济也受到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明显下降,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下滑。随后发生在1998年夏天的长江、黄河流域大水灾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很多投资者看淡后市,从而导致我国证券市场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整期”。
(3)第三个“高点”。为了对付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灾后重建,1998年中央开始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同年底,久经磨难的证券法终于获得全国人大通过,并决定于1999年7月1日正式实施。1999年6月,中央提出“开发大西北”的重大战略,并同时推出了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第七次降息,受上述系列重大利好的刺激,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世界股市普遍持续上涨的示范效应,1999年“519”行情爆发,以网络股为代表的高科技概念股一跃而起,自1999年5月17日的1047点发起进攻,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68%,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这是本轮大行情产生的第三个“高点”。随后股市进入技术性整固时期。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终于回调到位,并再次跌回1500点之下,直抵1361点。
(4)第四个“高点”。由于继续受欧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第四个“高点”——2000点之上。2000年8月22日,上证指数冲向2115点。随后技术性回调至2000年9月25日的1874.21点;2000年11月23日再次冲高至2125.72点;随后再次回调至2001年2月22日的1893.78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从1996年初期——2001年中期,跨时五年半(即66个月)的大牛市,回想起来,应该说,这一轮大牛市是疯狂之极而又令人后怕的。在这一特定时期,找庄、跟庄、坐庄是快速致富的捷径和秘诀。
在T+1规则下,虽然昔日“短庄”已不合时宜,但它却更适合“长庄”的悄然进出、从容而不迫。在这一轮大牛市中,IPO定价越来越高,一二级市场差价越来越大,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从30倍被狂炒至60倍之上,股价在5元以下的股票难觅踪影,10元以下的股票也是很少见的。整个市场完全失去了理性,大资金坐庄进入低成本的暴利期。
如果说1996年前后的“深发展”和“四川长虹”是股市的龙头,是真正意义上的蓝筹股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末期的庄股便是群魔乱舞的。谁有资金实力和操纵胆量,谁就能成为战无不胜的“庄家”,无论什么股(即便是垃圾),只要有庄家盯上,它便能鸡犬升天。新旧世纪交替的两年,不是有很多庄股神话变成现实吗?君不见,经常亏损的“深锦兴”,1998年8月也就五、六元左右,后来摇身一变改名“亿安科技”,2000年2月便猛涨至126元,之后在证监会查处后,股价打回原形。另一例则是多年微利(暗亏)的中科创业。1998年初,中科创业股价约为10元左右,在2001年初几个大户联手将其股价炒至84元的高位,后被查处,股价同样被打回原形。这是被证监会发觉并查处的庄股典范,当然,还有许多庄股也许是侥幸的。
三、基金盈利模式阶段(2001——2005)
五年半的大牛市,终于走到了尽头,“庄股”游戏的时代也到了该收场的时候了。到头来,股市带给投资者的却是报复性地下跌,最终换来的是近五年的漫漫熊市。
正当中国股市依依不舍地开始回调时,不凑巧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9月11日,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心脏爆发。这一恐怖袭击不仅严重打击了美国人的自信,而且更为沉重地打击了世界各国股市。“911”给世界股市的持续上涨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同样,“911”也成为了中国股市下跌的“催化剂”,让依然留恋大牛市的中国股民开始彻底地放弃幻想,重新接受并回到现实的熊市中来。
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踏实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2003年11月13日,上证指数为1307.4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为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预测是十分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在当初股市从高位调头朝下时,针对新的、严峻的市场形势,市场管理者希望能有办法和措施减缓市场跌势,并且稳定市场人心。“911”前夕,中国第一支开放式基金正式成功推出。“911”后,我国股市快速地推出了一系列各色开放式基金。
2002年,第8次降息;恢复新股市值配售;证券交易佣金实行最高上限向下浮动制度;《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公布;允许外商受让国企股;停止国有股减持;引入QFII机制;基金不断扩容。
2003年,上交所推出大宗交易业务;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开业;对存在股票终止上市风险的公司实行“*ST”制度;财政部暂停审批管理层收购;入世后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成立;首批QFII诞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正式进入证券市场运作;证券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中国政府鼓励证券经营机构进入欧盟;《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获得通过,自 2004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颁布;中小企业板块正式开市;中行、建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2005年1月1日,新股IPO开始实施询价制度。
其间,随着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培育,以及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行为规范,市场风险在股指不断下跌中得以缓慢释放。2002年我国证券民事赔偿机制正式启动。大庆联谊案、 红光实业证券民事纠纷案、“农凯系”风波、中科创业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案、银广夏造假案股价操纵案纷纷开庭审理;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保田等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接受调查;还有ST中科、ST亿安、ST银广夏等公司高管纷纷被起诉、批捕;申华控股公司董事长仰融因涉嫌经济犯罪经辽宁省检察院批捕;“德隆”系彻底崩溃。
2002年券商经营状况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中经开被撤消,其下属的证券营业部由银河证券托管;鞍山证券倒闭首开券商“退市”先河;大连证券成为首家被证监会关闭的券商。此外,裁员减薪风潮几乎波及所有证券公司。在这种状况下,甩卖券商股权的上市公司大量增加。2004年1月初,南方证券因违规经营,成为2004年首个被接管的券商,随后又有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中富证券、汉唐证券、闽发证券、辽宁证券等6家被接管。
截止2003年3月29日,49只封闭式基金累计亏损超过了35亿元。
近五年的漫漫熊途,股市用血的事实和代价,无情地、无声地教育了庄家和投资者,一个个庄家倒下了、一个个庄股趴下了,庄股盈利模式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退市制度的建立以及不断规范的市场监管,坐庄的成本和风险骤然陡增,散户跟庄也只能越陷越深。然而,据说只有开放式基金是不倒的。这大概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开放式基金在熊途中介入,更加理性、更加谨慎;二是开放式基金是真正意义上的组合投资,它们原本就不是庄家。我们真诚地期望这一新的曙光将会照亮中国股市的未来。
四、价值盈利模式阶段(2005——?)
借助中国股市持续阴跌的惯性和晦气,不少的股评家和机构投资者将批评的焦点和指责的目光一下子转向了“罪恶滔天”的“股权分置”,甚至有人将奋力一搏地解决股权分置视为中国股市的救命稻草。在大众舆论和市场压力下,政府不得不破釜沉舟、下定决心,开始了实施消灭“股权分置”的伟大战役。
2005年5月,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第一批4家,第二批42家,全部试点是46家。9月份进入全面展开阶段,第一周为40家,第二周为38家,第三周为21家。也就是说,短短的三周之内,股改公司已经达到了99家,如果算上试点,那么,进入股改的公司已经达到了145家。照此推算,完成全部上市公司的股改时间不会太久,按全流通机制实施IPO的时代即将来临。一旦股改完毕,全流通机制下的IPO询价制度将是具有实质性突破意义的。可以想象,未来的市场结构将会发生以下转折性变化:
(1)IPO的准入机制和退市机制将会更加市场化,但进退标准也会更加严厉。
(2)在股本全流通的条件下,IPO询价制度将会使股票发行的定价机制更趋完善,而且一级市场的发行市盈率将会大幅降低。
(3)由于一级市场市盈率的大幅降低,以及股本全流通效应,二级市场的股价重心将会全面下移,市盈率也会大幅回落。
(4)在股本全流通规则下,由于投机成本大大提高,市场将会更加崇尚理性投资,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使绩优股与垃圾股的价格拉开巨大的档次差距。到那时,市场将会既有许多50元以上的高价股,也会有大量“毛股”,甚至还有“分股”。只有当股价彻底拉开档次差距时,股市的价格发现功能才会真正步入完全市场化的通道。
(5)上市公司将越来越讲究诚信,并会更加重视对股东的回报,强大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将是换取“再融资”的唯一筹码。
(6)政策救市将会慢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的严格监管和市场化调控。
(7)价值发现型和价值培养型投资理念将会主导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主流盈利模式。
(8)股价指数将会逐渐“长大”,并最终彻底摆脱“大起大落”的“总长不大”的困境。到那时,股价指数必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9)与股票相关的衍生产品(包括期货类和期权类)将会逐渐进入中国股市。
(10)各种外资将更有机会、以更加开放的、多样化的形式不断进入中国股市。
在上述转折性变化中,中国股市将会面临着两个重大难题: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问题;二是中国股市的国际化问题。这两大难题将在股权分置解决后便会突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