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民工荒”的原因和启示
作者:蔡伟毅    发布:2005-10-17    阅读:2407次   
  一、“民工荒”的表现
    从2003年开始,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个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令人费解的现象——很多民营企业为招不到员工而发愁,不少工厂由于工人不足而被迫减产甚至停产,即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地区,从事基础作业操作的一线工人缺口非常大。许多民营企业抱怨,仿佛一夜之间有些民工都从沿海地区“蒸发”了,而且即使这些企业通过劳务机构到经济落后地区招工,应征者寥寥,其效果也不明显。偶尔有一小批的民工南下,也立即成为各家民营企业的“捕捉对象”而被一抢而光。有些企业为了招工,不断提高生产工人的报酬及各种福利待遇,在其招聘广告中所列出的薪资条件是民工在以前所不敢奢望的,但即使待遇提高了,很多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还是无法得到满足。
    在福建省经济较发达的泉州地区,根据福建省企业调查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春节过后由于民工返城、外出打工的数量减少等原因,晋江市工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80%-85%,其中陶瓷行业的开工率不足50%。整个泉州地区在最严重时期民工的缺口达到20万人以上[1]。福建省内其它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求大于供的状况。浙江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据估算,2004年到浙江省打工的民工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20%[2]。这是20年来浙江省首次出现民工涌入数量减少导致供不应求的状况。
    一线操作工人的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而且很多产品直接出口。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讲,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生产就很难进行。沿海发达地区很多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都来自中西部落后地区,因此只要外出打工的民工数量减少,这些民营企业的工人数量就会下降,在沿海地区很难寻找到替代民工的当地劳动者。许多民营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度,硬性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民工的欠缺势必会导致工人工资的上升,从而提供企业产品的成本,在出口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出口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就将减少。
    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极大丰富的人口最多的国家,“民工荒”这种现象的出现似乎是不可想象的。按理来说,我国正处在青壮年劳动力大幅增长的时期,劳动适龄人口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由于基数大增长十分迅速。相比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青壮年寻求劳动机会的欲望应该相当强烈,不可能会出现劳动力紧缺的情形。“民工荒”其实只是一种假相,并不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的真实反映,而是劳动力市场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错位,是一种被扭曲的现象,并不表明我国的劳动就业形势出现转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民工荒”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矛盾,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二、“民工荒”的原因分析
   其一,从沿海地区内部的劳动力资源来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高,大部分都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处于全国前茅。在这一生活水平下,温饱已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人们追求的是提高生活质量,人们更注重自我发展。因此从事制造业中技术含量低的工种所带来的低廉的工资对沿海地区的年轻一代已无多大吸引力,一线工人所承受的劳动压力和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更是使年轻一代望而却步。笔者曾经到福建省泉州市的多家民营企业调查,发现生产一线的工人中已经很难寻觅到本地人的身影,因为本地人家庭富裕,年轻一代即使不参与工作也不必为生活担忧,而且家庭的财富积累促使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自我创业。此外,近几年我国教育发展迅速,高中入学率、高考录取率都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年轻一代大都远赴大中城市学习、工作。这不仅大大推迟了很多年轻人的就业时间,并且接受大学教育后的年轻一代中已经很少人愿意选择一线工作。因而沿海地区内部的新增劳动力大大减少。所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工人大部分都来自中西部地区。
    其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正在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加上中西部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少民工也渐渐愿意留在中西部地区生存发展,这就减少了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外流的数量和速度。特别是很多在沿海地区工作时间较长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经过十几年的打工生涯,已经有了些许的资本积累,不愿再从事最简单最辛苦的低级工种,而是返回家乡独立进行工商业投资。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的部分民工从事一线工作的意愿也在下降,有不少民工依靠十几年的积蓄进行小规模的投资,独立经营工商业。这都在客观上减少了一线工人的数量。
    其三,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农副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出现了一番快速上涨的局面。十几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大量的农民工涌进大中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的比较利益下降,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非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如今粮食、蔬菜价格的上涨无疑会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农民的现期和预期收入都会随之上升。尤其是预期收入的看涨对农民的触动更大,从事农业的预期收益在提高,加上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视,农民从事农业的心理就会较为安定,种粮、种田的积极性上升,这就导致了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减少。
    其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沿海地区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该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但产业工人的工资却没有相应增长,特别是生产一线工人的生活水平并无多大改善,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量民工的涌入使本地区的劳动力供给量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劳动力的买方市场使企业可以尽可能地压低工人的工资。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如此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很多一线工人不仅工资水平低,而且生活、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十几年来这些条件改善的速度非常缓慢。在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如此之低的待遇已经留不住民工。本地居民与民工之间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及民工对未来生活改善的悲观预期,对民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心理平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谓的“民工荒”似乎成为了民工对受到这种不公正对待的无声的控诉!
    其五,这些年来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东中西部三大地域之间的贫富悬殊尤为明显。这不仅使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很容易造成其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着沿海居民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自己低廉的工资,民工很容易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其人格也会遭到扭曲。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沿海地区刑事案件数持续上升,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违法犯罪的风险极大,但是相比于极低的劳动力工资和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犯罪活动所获得的高收入对民工的诱惑力却非常强,所以很多民工宁愿铤而走险,而不愿再到生产一线工作。试想一下,如果这部分数量不在少数的民工群体能够改邪归正,步入正规的行业就业,那么也许“民工荒”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民工荒”的启示
    纵上所述,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所谓“民工荒”问题,并不表明我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而只是在工人的工资及生活、生产条件迟迟不能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民工由于无法忍受待遇低下而做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可以说,“民工荒”是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劳动力市场的暂时的扭曲现象。我国还将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国,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解决“民工荒”问题的出路在于提高民工的工资水平,改善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其实,“民工荒”问题的背后隐含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矛盾,如贫富差距悬殊、企业对于民工利益的侵蚀,贸易出口过分强调低劳动成本的优势从而粗放地进行低价格竞争等等。它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所敲响的一记警种,也昭示着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贸易发展战略的取向。
    二十多年来,我国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生产并出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在国际分工中获取分工效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量出口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此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得以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跨越1000美元门槛、产业结构急剧变动以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而不是温饱问题的时候,再固守原先的以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出口廉价商品的这种发展战略已是不合时宜。出口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只惠及出口行业的其中一部分人,大量的出口商品的制造工人却没有因此而获益,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其工资并无太大增长,技术也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这样会使我国落入低技术的陷阱,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必将受到阻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极需升级和优化。
    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相当便宜,因为出口企业工人的工资很低。价格低意味着出口厂商的利润有限,技术和自我品牌的缺乏又使出口企业陷入严重的低价格竞争中,即所谓的“价格战”,这又将促使企业压低工人的工资,我国的出口企业就一直在这样一条“低价格-低工资”的道路上进行着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民工的利益就一直没能得到关注。相反却是国外的经销商反而能够赚取比国内生产厂商更高的利润。但是出口价格低常常使我国的出口企业面临发达国家反倾销的调查,价格低反倒成为了企业出口的一道障碍。
为了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立自己的品牌并加大品牌宣传的力度,改变以往单一的以低价格参与竞争的状况,通过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塑造竞争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我国要走出一条高工资、高福利、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发展战略。只有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工资才有望上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民工才愿意重新回到生产第一线。
    民工荒”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政府要密切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和提高其社会地位。我们要切实保障民工的基本权益,制定出合理的最低工资和职工福利标准;要鼓励企业对民工进行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并与企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各个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项开来:《沿海民企遭遇“民工荒”尴尬》(J),载于《开放潮》2004年第6期
2.陈诗达:《对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几点思考》(J),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
3.周会斌:《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培育竞争优势——中国贸易发展战略的理性基础与战略选择》(J),载于《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2期
4.牛宏莉,张雪凤:《从动态观点看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J),载于《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1] 资料来源:《沿海民企遭遇“民工荒”尴尬》,载于《开放潮》2004年第6期
[2] 资料来源:《对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几点思考》,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