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中国金融全球化路在何方?
作者:刘国宏    发布:2005-10-24    阅读:2425次   
    据《东方早报》报道,自从10月13日开始首次如火如荼公开募股(IPO)的建设银行(0939.HK),目前差不多已功德圆满。根据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和行长常振明带队的建行管理团队最初公布的招股详情,建行此次IPO全球发行264.86亿股H股,最高集资额可达731亿港元(约合94亿美元)。尽管散户反应平淡,中国建设银行(0939.HK)正在进行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却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热捧。建行国际配售部分获得了近10倍的超额认购,大大超出预期。而已经入股建行的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更是打算继续购买建行20亿美元的股份,这一数额是其原先承诺的两倍。
     随着我国银行业2005年“生死时速”地在全球拉票、寻找战略股东的大戏不断上演,国有银行逐步切入改革、创新和国际化三大主题。
    从经营态势分析,2004年中国银行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经营业绩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全行业共实现利润近930亿元,比2003年增加620亿元,增幅达200%以上。15家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拨备前总资产收益率为1%,提取大量的不良贷款拨备后,银行总资产收益率只有0.5%左右,净资产收益率为9.3%,与国际银行业的盈利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依然很弱。由于受到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的限制,外资银行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小。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逐步开放,上述限制将在2006年底之前被逐步取消,外资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模式、高附加值的服务、先进的风险防范技术和科技手段以及优秀的金融创新能力,国内银行将直面来自外资银行在业务和人才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预计,外资银行将会更多的侵蚀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从近期发展趋势来看,2005年外资银行在参股中资银行、经营地域扩张及本土化方面的走向最值得关注。另外,外资银行参股对象由商业银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扩展,参股目标的多元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监管机构对混业经营的限制,从而在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
    在政策推动下,中国商业银行正在一步步由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准政府财政型资源分配性机构,向市场化金融服务机构转化。然而,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根据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按照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依然巨大。另外,尽管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政府主导的财务重组并非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真正改善,2004年银行业总体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更多的是依靠信贷规模扩张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产生的结果。而制约这一切的根源还在于银行管理体制。曾经,创造多少利润并不是银行关心的主要内容。尤其在计划经济下,即便有些项目会减少银行利润,但是从国家发展的需要、从支持地方政府的需要考虑出发,银行依然要放贷。这就必然影响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也影响了银行稳健经营、风险控制以及追求利润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机制的建立。目前,银行通过上市、引资、股权多样化等形式,改变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股东对利润的追求,正是解决商业银行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和一个入口。
    2005-2006年,随着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临近,原本并不强大的中国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多更严峻的挑战。
    目前银行业的改革进展仅仅是财务上的表现,银行业改革的实质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和金融稳定运行,2004年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政府主导的银行改革取得进展,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初步完成了财务重组;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的有所改善,不良贷款率的总体水平下降;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银行业总体风险得到缓解;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严峻。
“张恩照事件”发生后,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这个可能涉及中国国有银行最高层腐败的烙印,将使这家国有银行及中国政府遭受更大损失,对建行今年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计划造成冲击。此前,中国建设银行初定于今年第三季度在香港主板上市,保荐人确定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集资金额为50亿至100亿美元。目前,中行、建行都确定了作价10亿美元向战略投资者出售不到5%股份的策略。根据管理层的想法,两家银行的战略投资者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长期持股,能在银行上市后至少三年内不抛售股票;能带来先进的公司治理经验;在业务上合作,引进急需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相关领域不存在直接竞争。
    事实上,“张恩照事件”发生后,外资的风险意识有增无减。近两三年,发生在中国银行体系内的丑闻接连不断,而那些跃跃欲试的外部投资者显然顾虑重重。有观点认为,“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很多是为了买‘门票’,是一种战略上的选择和考虑。”
    这在以往的中央大型国企海外上市过程中已略见端倪。比如2000年10月18日,中石化在香港、纽约和伦敦上市时,英国石油、埃克森美孚和壳牌三家欧美石油巨擘斥资18.3亿美元购买中石化41%的H股股份。但禁售期过后,英国石油和壳牌于2004年2月和3月将其持有的中石化股份抛售一空。埃克森美孚作为中石化最后一名战略股东,也已在近期撤退。现在看来,三家国际战略投资者在投资中石化之后不仅获取了不菲的账面收益,而且取得了在中国部分城市石油终端销售领域的零售权。
据德意志银行的人士指出,目前在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的价格上存在一个“调价机制”。简单地说,如果当初确定的价格基础发生改变,那么中国政府要为此承担损失。这在新桥投资参股深发展、汇丰入股交通银行当中都有所体现。
 实际上,交通银行(3328)于6月23日正式赴港挂牌交易,正式拉开了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的序幕。从交行的改制、上市过程来看,交行的改制是沿着“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的“三步曲”来前进的,同时按照从数据集中的IT战略到高层人事调整的模式来进行。去年6月30日,交行宣称已经完成财务重组,引入了汇丰银行、社保基金、中央汇金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经过财务重组和汇丰入股后,交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43%,资本充足率达到11.62%。去年9月,交行正式推广数据大集中工程。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味着今后交行各分行、支行将只作为总行的业务终端运作,权限进一步上收交行总行。随后,交行第四届董事会名单出炉。去年下半年以来,交行调整了10个分行的主要领导,充实了11个分行的领导班子。交行董事长蒋超良在今年1月25日召开的内部工作会议上表示,总行八大总部组织架构再造、以扁平化管理为核心的分支机构调整基本完成。
  但被媒体披露出来的违规事件,令正在改制上市的交行倍感尴尬,其中包括不能到期兑付的金新信托乳品信托计划、交行锦州分行的核销作假事件等。根据董事长蒋超良的工作讲话,2004年全年,交行共有28起案件被有关方面立案,涉案人员35人,涉案金额达人民币2.79亿元,目前累计结案27件,结案处理32人,因发生案件追究相关责任人员93人,结合不良贷款集中处置工作进行责任追究和处理,共追究责任人员2443人。
    不言而喻,交行的故事在中行、建行的身上也在演绎着。中行于2003年晚些时候获得22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去年中行聘请了国外某知名咨询公司,设计了IT蓝图,现在正在实施;中行目前正在积极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近期中行对经营性分支机构进行大检查时,共发现案件16件,涉及金额2998万元。建行当然也不例外。但外界认为中国银行业最主要的问题是坏账累累、缺乏透明度、腐败及其他违规事件频发。类似交行的改制上市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呢?首先从交行等的内部改组分析。银行界人士认为,在财务制度、风险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都几乎没有与国际接轨的中资银行要到海外上市,仅案头工作一般就要进行一年半到两年,该人士戏称,“不做上市准备就不知道中资银行要解决的问题有多大”。而且中资银行的“财务重组”往往只完成了坏账剥离、表面上的“账务重组”而已。其次,四大国有银行面临的问题更为棘手:不仅规模十分庞大,而且这些银行由于与行政管理体制紧密联系,监管机构往往对这些银行从高管人员到具体业务无可奈何。再次,这些大型国有银行总分行结构庞大,一级分行和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要么不出问题,要出的都是棘手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海外上市只是我国银行业改革迈出的一小步,攻坚的路还很长很长。
    值得留意的是,在建行此次发行的264.86亿股H股中(其中5%在香港公开发售),招股价的定价区间为1.9~2.4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相当于10.4~13.13倍,集资总额503亿港元(约合64亿美元)至636亿港元(约合82亿美元)。另外,建行还计划有15%的超额配股权,如果投资者认购情况理想,建行将行使该项权力,其集资总额可增至最高731亿港元。 在中国建设银行的首次公开募股中,基金经理们争先恐后地希望搭上中国银行业的快车,相信经济增长和金融业改革将大大提升身处困境的中国银行业。 这次发售收到了大约10倍于计划发售额的认购申请。来自机构投资者的认购额是600亿美元,显示出他们希望分享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前景的强烈意愿。今年三季度,中国经济折合成年率的增幅达9.4%。香港Standard Life Investments基金经理人Agnes Deng说,显然人们对中国银行业更有信心了。人们预计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状况将得到改善,风险管理水平也将获得提高。建设银行IPO价格也高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出资参股时支付的价格。8月份达成参股协议时,美国银行每股出价是建行2004年每股帐面价值的1.15倍,淡马锡控股是1.19倍
    据建行承销团透露,建行获得港交所批准将单笔认购数由每手2000股降低至1000股。建行此举主要是降低散户的入场成本,散户的入场费也将由4500港元降至2400港元。 计划将于10月2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中国建设银行19日截止认购并于20日确定发行价为每股2.35港元,距招股价区间上限2.40港元仅0.05港元之差,市净率为2.05倍。按此价格,建行本次募资额超过80亿美元是没问题的。
       而近日急着准备资料的中国银行,将成为第二家赴港上市的四大国有银行,可能于十一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料于明年首季上市。媒体报道称,如中行参考建行的市帐率定价,中行的招股价应不多于2.11港元,意味入股中行的外资将可获近一倍的回报。 报道指,中行的上市筹备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将于下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极有机会明年第一季上市。证券行估计,中行上市后经过3年禁售期,其境外投资者的收益可望达95%。有份入股中行的外资包括苏格兰皇家银行、淡马锡、瑞银集团、亚洲开发银行和李嘉诚基金 。
          分析指出,中行的集资额介乎30至40亿美元。按照中行2004年年报计算,境外投资者以1.35元人民币入股,而中行的每股净资产值1.1元,溢价22.3%。如参考建行近2倍的市帐率订价,中行定价上限为2.2元人民币(约2.11港元)。虽然境外投资者有3年禁售期,但按目前H股平均市帐率2.2倍的保守估计,中行股份在3年内将为境外投资者带来95%的收益。
    其实,境外投资者入股3大行的价钱都非常“划算”。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将投资36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10%股权,根据工行今年公布的半年结,入股价料只有15%的溢价,而建行之前引资的净资产溢价约为17%。而且,建行、中行在引资过程中,都对境外投资者作出承诺,一旦入股后每股净资产低于入股价,汇金将给予补偿,外资股东是稳赚不赔。
另据报道,荷兰银行(ABN Amro)和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正就购买广东发展银行多数股权事宜进行谈判,同时与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新加坡星展银行(DBS)在参与中国首例国有银行私有化投资方面展开竞争。
    荷兰银行和兴业银行计划分别通过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和当地企业集团中国华文集团组建的合资公司,以购入广东发展银行51%的股权。
    中国政府决定拍卖广发银行的股权,此举被认为是未来(国有)银行股权出售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对中国政府传统融资策略的一次激进改革,以往,中国政府通常采取出售少数股权,同时保留总体控制权的方式为国有企业筹资。广发银行的(拍卖)计划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对于当前针对负债累累的国有银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否有效心存忧虑。在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CCB)和中国银行(BOC)在海外上市前,成功说服了国外竞争对手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购买各自的少数股权。
    但是,广发银行等规模较小的银行发现,要想在银行业明年开放前筹集资金,以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并提高营运水平,要比大银行更为困难。据信,新加坡星展银行正继续就购买广东发展银行少数股权进行谈判。该银行在华业务有限。
    不管怎么说,作为‘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四大问题银行的建设银行终于在资本市场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对国有问题银行走出历史泥潭探索出了可行的路子。国务院副总理黄菊6月6日出席国际货币会议2005年年会时指出,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积极推动构建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行业自律、市场监督与政府监管有机结合的金融安全体系。二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革,真正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独立的市场主体。三是继续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四是进一步改善金融调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五是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为银行业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行改制模式是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问路石,而建设银行的市场将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银行业如此加速“洋务运动”,证券行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从2002年中银国际以巨额资金为资不抵债的港澳证券“填窟窿”,换取进入内地市场业务“准生证”开始,境外机构就开始变着法子取得境内证券综合类业务资格,虽然成本高,但比起未来的利润空间,这也不算什么。高盛曲线组建高华证券付出的代价就是:“捐赠” 5.1亿人民币(6200万美元)给海南证券用以解决其挪用个人保证金的问题;瑞银获得巨额亏损的北京证券“壳资源”20%股权的代价是17亿元人民币(14亿元是偿还建银投资此前为北京证券垫付的再贷款,其余3亿元作为资本金);而近JP摩根重组“无产可破”的辽宁证券之代价将更大(据《信报》报道:辽宁证券的“窟窿”大约有40亿)。 瑞士联合银行(UBS,简称瑞银)购入北京证券(Beijing Securities)20%股份的交易,为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的券商设定了上限,这使其它投资银行竞争对手感到恼怒,它们原本认为中国有关当局会允许更高持股比例。    瑞银此笔交易价值17.7亿元人民币(合2.19亿美元),已获得中国国务院批准。该交易被视为具有开创意义,因为这是外国首次直接投资(于中国券商),同时瑞银还获得了管理方面控制权。    但另外一些海外投行也一直在磋商,希望获得景况不佳的中国券商至多49%股份,这一比例足以使它们获得无可争议的管理控制权。 这一问题源于中国金融领域监管机构之间的分歧,凸显了外资银行面临监管格局不断演化的不确定性。
    近两年来,我们金融业与外资融合的步伐开始“超常规”加快。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纷纷向老外抛出橄榄枝,一时间,中国金融机构倾巢出动,国际金融界已经完全被中国金融机构的滚滚秋波、脉脉温情给淹没了!于是乎,中国金融机构以傍老外为荣,以民族股权换取美圆为自豪,泱泱大国,国字头的超大金融机构们与外资联姻的大剧高潮迭起。有的金融干脆就直接嫁给老外(比如深圳发展银行、北京证券公司)!
  诚然,我们的金融业在历史遗留问题的拖累下,目前已经不堪重负,难以承担中国经济高速的历史使命。在无法自救的情况下,依靠外力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如此大规模、成行业、成建制地“媚外”,而且争先恐后地往洋人怀里蹭,后果究竟是什么?
       目前,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是必然趋势,但我们也真诚地希望:中国金融业还能过后辈儿孙留一点值得骄傲的民族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