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创造条件 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促进科学技术向产业的转化
作者:吴晓灵    发布:2005-10-28    阅读:2491次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科技界、金融界的同行们一起来研讨我们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正如刚才徐冠华部长在讲稿中所讲到的,自主创业是提升金融竞争力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国家经济的强力支撑,那么,我们的金融是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竞争力的,而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撑力在于我们的科技力量,在于科技的自主创新,因而我们的金融和科技是互生互助的。科技的发展,科技从技术力量变成生产力量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样金融自身的发展,甚至像刚才徐部长讲的,金融自身技术的提升都要依靠科技的支撑。因而,我非常愿意同大家一块来从事这样一项工作。我也对众多的科技人员在中国融资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能够锲而不舍地推动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想讲这么一个题目,就是“创造条件,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促进科学技术向产业的转化”。这个讲话我想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年初以来到现在的经济金融形势;第二部分介绍一下2003年以来,我们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是围绕着我们企业融资环境的措施来讲的,至于我们金融改革的很多其他措施我不在这里讲了。
    从今年年初以来到今年7月底,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从总体上是好的,实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意图,各项经济指标应该说都处于近几年以来比较好的状态。目前货币信贷形势有几个特点:
    第一点,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加快,货币信贷的指标基本上处于合理的增长区间。M27月份增长了16.3%,近5年以来M2的平均增长速度应该是在15%左右,现在已经达到16.3%,去年同期是15.82%,今年上半年是15.67%,也就是说M2的增速是在加快的;贷款今年7月份增长13.07%,去年同期是15.43%,今年上半年是13.25%。1-7月份各项存款的增长是17.6%,定期存款的增加比去年同期多增了1133亿元,从企业存款以及居民存款来讲都增长比较多。但是为什么贷款增长的不多,为什么社会上有很多企业还感到资金紧张呢?我想是这样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银行通过外汇占款创造货币的比重在上升。自2001年以来我们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因而,在货币供应量的供应过程当中,通过外汇储备这个渠道,所提供的货币供应量的比重在增加,2004年1-6月份,把银行创造货币的两个主要因素——外汇占款和贷款的增量加起来做分母,贷款的增量做分子的话,那么去年1-6月份,贷款占比是73%,而今年1-6月份,贷款占比是58%。也就是说新创货币通过外汇吐出的这种渠道的比重是大大增加了,而通过给企业直接融资的方式减少了,这是第一个原因,就是创造货币的渠道发生了变化。第二个原因,银行融资渠道不畅导致企业融资紧张。创造货币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之后就会带来企业资金分布的不均衡,有外汇收入的企业通过结汇得到了人民币,但它未必要用钱。想用钱的企业资金融通有两个渠道,要么向银行贷款,要么就是向手中有货币但现在不投资、不继续生产的企业融通资金。但是我们国家直接融资的渠道不畅,银行贷款渠道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个制约实际上是好的,我们国家推进了银行的改革,增强了资本充足率的约束,银监会提出来到2006年末,当我们的银行向外资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候,所有的银行必须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我们很多的银行资本金的补充远远赶跟不上它贷款的扩张,因而资本约束了银行信贷的扩张速度,在银行信贷扩张速度受到制约的条件下,如果说社会上有多余钱的企业能够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把钱融给需要钱的企业,那么社会上大家就不会觉得资金紧张了,然而恰恰在第二点上我们条件不充裕,因而造成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比较高了,但是企业仍然感到资金比较紧张。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点,市场资金充裕,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上升、货币市场利率下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能够自由运用,发放贷款的资金,这个比率7月末是3.92%,比6月末增加了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84个百分点,就是说银行的头寸是宽裕的,它完全有放贷的能力,但是他为什么没有积极地放贷呢?我刚才讲到了,他受到风险控制的约束,受到了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今年3月17号,人民银行调低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在2003年12月份之前,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都是1.89%,03年12月份把超储利率降到了1.62%,今年3月17号降到了0.99%,由于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货币市场的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为什么中央银行要两次下调超储利率?第一个意图就是希望商业银行加强它的流动性管理。因为超储率太高的话,说明他的流动性太过度了,降低超储利率能让商业银行适度降低超储率。第二个意图是促进银行放贷。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钱利息少了,贷款利率高,那么就会促进它去放贷。第三个意图就是想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投资利息少了,就想直接到资本市场上去买其他的债券或股票。第四个意图就是要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因为大量的外汇资金认为人民币要升值,想进到中国来,他们进来了之后,在货币市场上停留是他们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之一,因而我们降低货币市场的利率对于抑制投机资本的进入,加大他的投机成本是有好处的。中央银行自2003年以来两次调低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主要的政策目的就在于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第三点,贷款增速减缓,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贷款的约束作用在加大。1-7月份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只增了8.4%,政策性银行增长了18.18%,其他商业银行增长19.79%,从整体上讲增长了13%,而大家可以看到,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明显地增强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约束,加强了风险约束,这应该说是我们所期望的改革的成果。但是信贷如果减了的话,就应该放直接融资,因而在加大商业银行改革力度的同时,加大资本市场改革的迫切性也就更显著地提出来了。
    第四点,外汇储备增速不减,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1-6月份,我们的外汇增加了10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1-6月份是增加了673亿美元,多增了将近400亿。
    第五点,经济增长平稳,外贸顺差过大,内需略有下降。工业的增长,7月份是16.1%,它是略有回落的, 1-7月份是16.3%,但是投资7月份是27.7%,1-7月份是27.2%,是略有回升的,而且根据发改委的统计,新开工的项目也是在增长的,新开工项目的增幅也在增加,因而我们的经济还是有投资增长的很大的冲动和潜力的;零售7月份增长了12.7%,1-7月份是13.1%,7月份略有回落;物价7月份是1.8%,1-7月份是2.2%,物价指数看起来还比较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消费物价指数是在控制了一些服务价格和一些能源基础产品的价格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国家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长期在能源价格方面不能够按市场供求调整的话,对于发展节约型社会、对于节能是不太好的,因而国务院也提出来要利用我们经济形势比较好,通货膨胀率不太高的情况下,推出一些改革措施,当然众多的改革措施当中也包括适当的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价,如果要调整的话,那么,通货膨胀率还可以有一定的回升,但是总体上来讲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今年年初,发改委预测是4%的消费物价指数,我们认为是不会突破这个高限的;我们的进出口贸易顺差500亿美元,应该说这是创了历史最高水平。国际收支平衡实际上是大逆差不好,大顺差也不好,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贸易的进出口顺差太大,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整。
    总体上说,我们的经济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既然经济是良好的,那么各项政策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会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可能会加大各项经济改革的力度。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7月份以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二部分,我想介绍一下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推出的一些主要的改革措施,我想主要介绍一些与企业融资有关的方面。我想讲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2003年的时候人民银行宣布了从2004年1月1号开始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从最低下浮10%和上浮30%变为一般商业银行能够下浮10%,上浮70%,而农村信用社是下浮10%,上浮100%。到了2004年的10月29号,我们再一次调整了利率政策,除了基准利率上调了0.27个百分点以外,更重要的是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把上限从1.7的上限放开了,按照我们国家的规定,如果超过法定利率4倍的话就属于高利贷了,因而可以说我们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利率可以是基准利率以上的4倍,现在的基准利率是5.58%,那么最高的利率就可以达到22.32%,同时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同时建立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备案制度和人民银行利率的监测制度。为什么要取消贷款利率的上限呢?市场经济国家需要各种要素都能够市场化的运作和由市场来决定它的价格。改革开放20多年的时间,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技术、设备等等都能够有市场的价格,唯独资金这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很多的价格是人民银行管理的,人民银行在1996年的时候,管着118种利率,到现在我们还管着30多种利率,从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来说,我们应该把贷款利率(这是银行的一种资产)的定价权给到商业银行,给到市场上去,这样才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商业银行资产定价的权利,有利于商业银行用利率覆盖风险,也才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从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想扶植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应该要求对这个产业实行优惠利率。应该允许商业银行对这个产业的利率实行浮动,只有当商业银行的利率能够覆盖它的风险的时候,他才愿意去为这个产业贷款,为这个项目贷款。因为银行主要的负债是老百姓的存款,就算是实现了8%的资本充足率,股东不过只承担8%的风险,剩下的大量的都是存款人的钱,因而银行一般的都采取比较保守的经营策略,它要对存款者的资金安全负责。银行给企业贷款的时候,它怎么来确定它的价格呢?应该考虑两个方面,第一要考虑这个企业的信用等级,它会有多大的违约的风险,咱们大家搞科技的知道这里有概率,作为一个企业,它处于不同的信用等级,他有多大的违约概率。第二,这个贷款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我们现在讲贷款的五级分类,甚至比五级分类还要多的更多的级别分类,不同级的贷款损失的概率有多大,违约率乘上损失率,最后得出这笔贷款损失的风险到底有多大,银行吸收了存款是有资金成本的,它要管理是有管理成本的,他还要面对刚才所说的风险,他还要有适度的利润,所以银行最后确定给企业的贷款的利率,应该是“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概率+适度利润”,因而如果给银行这样一个自主权,银行在财务上能够得到可持续,它才愿意给企业贷款。我们放开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目的就是促进银行努力寻找潜在客户,也就是要扶植中小企业,它是潜在的客户,你要冒这个风险,用你的利率来覆盖你的风险。而实际的效果是什么呢?我们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也公布了,实行了利率浮动以后,优惠利率大概的分布状况是:大企业一般的利率是在1~1.0之间,下浮和不浮动的大企业占了多数,在下浮中大企业占到了75%左右,中小企业是25%左右。在不浮动的情况下,大企业是54%左右,中小企业是46%左右,而浮动的情况,75%是中小企业,25%是大企业。大家可以看到,允许利率浮动之后,实际上对大企业银行是给优惠利率的,而对中小企业利率是浮动的,这样是不是对中小企业不公平了?他们贷款成本太高了?但是我们要想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多付几个百分点的利率和他能够取得资金、赢得这一次生产机会来说,本金的取得比利息的取得意义更大。第二个季度我们也公布了贷款的分布结构,享受优惠利率的贷款占18.72%,就是在优惠利率中,大企业占了其中的75%,但是,贷款的金额占18.72%;标准利率的贷款占22%,在执行标准利率当中,大企业占了54%;浮动利率中小企业占75%,但浮动利率的贷款比重占到了59%,也就是说60%的贷款量实际上是在浮动的利率范围之内的,而上浮的利率当中,又有75%是中小企业,因而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由于利率的浮动,实际上更多地获得了贷款。另外,由于人民银行放开了利息上浮的空间,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提高了,计息方式也更为灵活了,大银行采取浮动利率方式放款的比重比较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年期以上的贷款当中,90%以上的贷款都采取浮动利率的方式。从利率浮动的情况也看出,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比较差,比如农村信用社,90%以上的贷款是采取固定利率的方式,而且浮动的幅度比较高,这反映出他们的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的水平还不够高。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推出了利率市场化,特别是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上限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意义。
    第二,我想介绍一下我们的外汇改革。大家知道,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外汇的收购而形成的,大量外汇资金的流入对于我们国际收支平衡,对于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实都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增强我们国家经济的活力,国务院适时地选择了机会在7月21号推出了外汇的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我们的汇率从8.2765一次地调到了8.11,那么这一次的汇率改革和94年的那一次汇率改革有什么不同呢?94年汇率改革也提出来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但是那一次改革我们的参照系是美元,刚开始的时候从94年到96年底,我们的人民币汇率是在逐渐的上浮的,从8.7元上升到了8.3元,97年时到了8.27元左右,就是现在我们这个水平。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我们收窄了浮动的区间,仅在8.27后面的第三位和第四位数上浮动,浮动的幅度是比较小的。这几年这样的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对促进亚洲金融风波的平息,让亚洲国家顺利地度过金融危机时期和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大量的外汇流入、外贸的大量顺差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并不完全都是好事,所以推出了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这次汇率的浮动最主要的是参照系变了,不是美元,而是一篮子货币,我们考虑哪些货币进入到我们的篮子当中来呢?主要考虑的是我们的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的直接投资,跟我们的经济联系比较多的国家,他们的货币会进入到我们的篮子当中来。发达国家有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在国际上跟我们贸易来往比较多的国家的货币比如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等等,有些国家比如说泰国、俄罗斯他们的货币不一定是那么硬的,但是我们跟他们的贸易是有关系的。一篮子的货币参考多种货币的汇率变化,那么当美元大贬的时候,其他货币相对是在升值的,那么我们能够既考虑贬值货币的因素,也考虑升值货币的因素,通过这个来综合计算我们的汇率指数,对于稳定汇率其实是有好处的。那么汇率改革有很多的意义,今天咱们开的是金融和科技的促进大会,对我们科技来讲有什么意义呢?从出口来说由于汇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出口的成本,那么他肯定就要提高它的技术含量、提高它的品质,这对技术改造的需求是加强了;那么从进口来讲我们国家是一个需要高新技术的国家,如果我们的人民币汇率稍微升值一点的话,对于我们进口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技术都会减低成本,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另外,市场汇率的变动,利率的放开,就使得企业增加了市场风险的意识,当企业有了风险意识的时候,刚才徐冠华部长讲稿中提到的风险投资的概念,它才更容易接受,平常经营中都没有市场风险意识的企业,要想让他更多地考虑投资风险是不可能的,因而增强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意识,对于促进风险投资也是有好处的。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当然,我还可以补充一点,就是为了适应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我们也在推出远期的一些金融产品,也就是衍生产品,扩大远期结售汇,推出了人民币的远期业务,债券的远期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既能够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规避风险、锁定风险的工具,也可以锻炼企业风险投资意识。
    第三就是我们人民银行要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我刚才讲到我们整个经济在金融方面最大的困境就是间接融资占的比重不能再那么高了,贷款要受到约束,但是直接融资不发达。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上企业债券应该是主力,债券市场是主力,股本融资应该是小于债券融资的,一般的来说,股本融资是债务融资的一半,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资本市场上股权融资为主,债券融资为次,而债券融资当中,最主要的还是国债,企业债微乎其微,每一年就是几百亿。一个成熟的企业,就是进入正常生产的企业,如果银行不贷款,他也应该有一个渠道,到市场上去让愿意为他投资的人借给他钱。我们不是在宪法当中提出要保护合法财产吗?有钱的人要把他的钱怎么样去运用,是作为存款还是作为债权融通出去,还是作为股权融通出去,应该是一个财产权的表现形式之一,财产权是什么呢?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我想把钱借给企业去,这就是直接融资,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去获得收益,但是现在渠道不畅,因而我们现在是力推直接融资。企业的直接融资特别是企业债券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有过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当时的指导思想风险防范不够,结果是非常不好。因为当时的债券发行是作为银行贷款规模不足的一个补充,银行代销企业债券,最后企业还不了债券的时候,老百姓不找企业,老百姓找银行,说你卖的债券我就找你要钱,老百姓没有风险承担的意识,最后大部分的企业债券都是以银行给企业贷款,企业还老百姓债券而告终。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痛苦的经历,因而现在我们国家对企业的发债格外的谨慎。人民银行根据《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一年期以下的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办法由人民银行规定,按照这个授权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短期融资券的业务特点有三个,第一我们不向老百姓卖债券,而是面向机构投资人,因为机构投资人才有风险识别能力,也才有风险承担能力,他可以做多种投资,最后东方不亮西方亮,总可以把风险分担出去。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我们是备案发行,不搞实质性审核,没有那么多审查,因而速度很快,这要建立在企业有真实的会计报表,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会计报表,要真实地披露你的信息,让投资人对你有所了解和分析。第三利率发行是完全市场化的。现在已经发行了几期短期融资券,已经有200多亿了,现在报来申请的各方面加起来已有500多亿,发行的利率不到3%。企业看到了货币市场的利率比较低,银行贷款是5.58%的标准利率,而融资券的利率现在是3%以内。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降低了融资成本,我们推出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短期融资券的市场化发行,来推动企业长期公司债券的发行。当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融资债券的发行与贷款也有某种替代作用,刚才讲了,到银行贷款5.58%的利率,到银行间市场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不到3%的利率,因而也有很多大企业到银行间市场发行了短期融资券之后,就到银行把短期贷款还掉了,因而贷款增长不如过去那么多,这也是一种原因。就是直接融资对于贷款的一种替代,这个是我们想要的政策结果,我们间接融资的比例太大了,直接融资太小了,做适当的替代这是应该的。现在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也看到了,只要是资本市场整顿好了,发展起来了,大企业的主要业务迟早是要脱媒的,是要走向市场的,要到市场上去股本融资、到市场上去债券融资,它的成本会低于间接融资。我们的银行将来的客户大量的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银行未来的客户,银行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他们也在充分利用风险溢价的方式,努力开拓中小客户群,我想这对于理顺我们这些成长中的企业的融资环境也是有好处的,这是讲的第三点。
    第四,中央银行一直在进行民间融资的调查,我们认为应该合理引导民间金融。大家注意到我们今年除了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外,还发布了一个区域金融报告,区域金融报告中公布了一些人民银行在全国进行的民间融资的调查。我刚才讲到我们资金分布的形态使得很多有钱的人,他的钱不能够完全通过间接金融进到生产领域当中去,而企业又需要钱,直接融资的渠道又不畅,那么就逼出了很多民间融资的活动。当然这里我首先要说,有一些民间融资活动是我们要坚决打击的,我们现在已经在修改《刑法》。什么样的民间融资要打击呢?凡是吸收公众的钱搞民间融资的要坚决打击,什么样的民间融资可以引导呢?用自己的钱去借贷的可以引导,为什么呢?因为你玩公众的钱,如果玩不好出了风险,是公众利益受损,因而对于吸收公众存款的活动必须严加管理,只能够有监管当局发放执照的机构才能做,把公众的钱吸收到自己这儿来,然后去搞各种投资活动,如果没有金融牌照、没有金融许可,必须列入打击的范围。如果拿自己的钱去投资的话,我想是对自己财产的一种处分,那么我们应该给它开辟合理的渠道。一会儿我来讲怎么样来引导他,我先讲我们调查的结果。按照人民银行在30个分支行的抽样调查,然后外推,我们估计民间融资的规模大约有9500亿元,这是按照我们调查的样本,地区的贷款规模占全国贷款规模的比例和当地民间融资的比例来推算出来的,占当年GDP的6.96%,占本外币企业贷款余额的5.92%,那么企业参与民间融资的情况怎样呢?我们调查的样本企业中,有61%的企业既不借入也不借出,他不参与民间融资,但是有30%的企业是只借入不借出,有3.5%的企业是只借出不借入,5%的企业是既借出又借入,这么四类情况。那么利率的情况怎样呢?我们特别担心民间的高利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只有11.7%的企业他所得到的利率是高于3倍以上的,当然这个调查的结果很可能跟大家的印象不一样,大家印象当中觉得民间高利贷是很盛行的。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由于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民间借贷的利率是非常之高的,当时银行利率也很高,最高的时候我们的银行利率是一年期为11.34%,三年期为13.14%,银行利率高,民间利率也很高,而且当时风险很大,那一轮民间金融秩序的混乱使很多人吸取了教训。我们发现在这一轮的民间金融发展过程当中,很多融通资金的人比较注重比照银行的管理办法和比照银行的利率,当然它肯定比银行的利率高,但是他有一个方便,那么还有人愿意去找他。我们想对这一类民间融资应该给它以合理的引导,我是讲拿自己的钱去放贷的应该给予引导,拿别人的钱去放贷的要坚决打击。我再一次强调,我们中央银行承认民间融资的适度的合理性和要引导他,决不是承认非法集资。
    那么怎么引导这部分民间融资的活动呢?我想是不是有这么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通过银行办委托放款,你想放款,你有钱,你就让银行替你去放,走一个手续,这样的话借贷双方的权利都能够得到合法的保证。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探讨的,大家在报纸上也可以看到,我们正在研究允许成立一种叫小额贷款组织的机构,这种小额贷款组织是一种财务可持续的。现在全国有100多个小额贷款组织,他们基本是公益性的,靠国际捐助等各种捐助在向弱势群体发放贷款,我们搞的不是这样的,我们希望搞一种商业化运作的只放贷款的组织。为什么要培育只放贷款的组织呢?很多人说应该发展民间金融机构,让他既吸收存款又发放贷款。做民间银行,我们不排除,现在进行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出现了很多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他们都是新型的、股份制的金融机构,这条路可以走,我们不排除。但是我们也想到,有很多的人他自己有钱,他想自己来管这个钱怎么放,我们说最好允许他成立一个放贷的组织,一个机构,它不是个金融机构,它不融别人的钱,他拿他自己的钱作为股本来放款,获取盈利,这样的话比他私下借款,双方的权益保护要好得多。但是为了防止这种组织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地吸收公众存款,因为过去有供销社的股金服务部,你不让供销社吸收存款,它可以有股金,他就把存款股金化,股金就是存款,变相地也弄出来很多的风险。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的出现,我们严格限定股东的个数,不能超过5个,这还在酝酿之中,还没有形成最后的法规。那么5个股东,它们有的人有几百万或者几千万,他们放款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你要是放款放得好、管得好,你可以去找一个批发机构,你去找一个银行,找一个大企业,它愿意把几千万几个亿让你来替他贷放,也可以做贷款零售商。为什么规定只能有一个外来资金来源,为什么规定5个股东,这么严格就是为了防止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就这么一个目的。我想这是第二个渠道,你要想放款的人你将来可以办一个小额贷款组织或贷款机构。第三我们也希望搞风险投资的同志们也可以研究研究,充分利用信托这个平台,其实我们现在的集合信托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私募基金,大家仔细去研究研究这件事情。我们为了不把房地产的风险都集中在银行,管严了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各个环节,但是我们中央银行一再呼吁为所有的机构开辟直接融资的渠道,包括房地产。但是资本市场现在不行,债券市场不行,股本市场也不行,那么我想信托这个渠道其实是大家可选择的渠道。信托计划规定200份合同,就是要把投资者范围限定在私募的范围之内,把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集中到这里来。信托计划最低的额度是5万元,最高的份数是200万份,但是如果你的最低认购额要是50万,合同还是200份的话,那你就有一个亿了。所以大家可以研究一下,这也是民间资金进入到风险投资领域当中的一个平台。现在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也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市场退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和真正的创业投资板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毕竟是有了一定的退出渠道了。而且我也看到北京科技园区股权转让中心,就是产权转让,咱们不叫股份,叫产权转让,也是私募基金的一定的退出渠道,大家可以通过合法的金融形式,委托贷款、信托的投资方式。如果小额贷款组织的办法出来了,可以把民间的资金通过这些渠道来投向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第五点,我想介绍一下,人民银行这两年还做了一项工作,就是完善政策性金融贷款办法,用财政杠杆引导金融资金的流向。刚才徐冠华部长的讲话当中也谈到了政府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包括对设计、中试环节、孵化环节中的一些政策的支持,提出了要设立政策基金担保基金等等,这里我想讲一个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的关系问题。
    所谓政策性金融,它的核心是由财政来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和利息补贴。我刚才讲了任何一个企业,当它在运营的过程中都是有风险的,银行去给它贷款的时候,如果要完全用利率来覆盖风险,对于一些高风险的企业,很可能它的利率会高达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这些企业如果它是市场的,就让它去承受市场的高利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但如果是国家想扶植的企业、想扶植的行业,怎么办呢?那就让财政来承担一部分风险补偿,如果说他的风险覆盖率是15%,那么财政能够拿出10%的风险补偿来,或者说,贷款者按15%的利率贷了款,你给贷款者10%的利息的贴息,也就是通过财政承担一部分风险补偿,或者是承担一部分贴息,使得金融能够在财务上可持续,借款人能承受,这样的话就能够把一定的金融资金引导到财政想发展的行业或产业当中来,这就叫杠杆,这就是四两拨千斤,虽然给补了10%的风险补偿,看来财政花了10%的钱,但是你想你花了100万的钱,你赢得的是银行给你的1000万的资金投入,10倍嘛,你补10%,那么赢得的是更多的资金的投入。这是我想讲的政策性贷款的关键点。
    今天来的有很多是科技厅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改一改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式,让我们的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现在很多科技资金,是按照项目投下去的,一个个的支持项目,我知道有很多有本事的人,能够一个项目要出好几份钱来,这些钱很多是养了人了,有的是干了别的事了。但如果要是把我们科技系统这些钱,作为一个担保基金,作为一个风险补偿基金存在,然后让很多好的科研项目能够通过市场化去运作,用担保基金来解除银行(或一些民间资金)在初始投入时的风险顾虑的话,我想能够放大我们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当然了,我说的这些用法,必须是有可能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这种科研项目,如果是纯粹的基础性的科研项目,必须用财政的无偿投入,这是无话可说的,但是只要有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是在它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当中有风险的,那么希望我们国家的科技基金能够起一定的作用。
    做担保是用担保基金合适,还是用一种公司存在的方式,大家要做一下成本效益的比较,大家要想一件事情,银行成天放贷款、审企业,他都对这个企业不放心,不敢去放款,旁边有一个第三者敢去担保,这个敢担保的人我想应该是具备对贷款者更了解的人,如果你不具备这个条件,凭什么银行不敢放的款你敢去担保,这是第一个条件,我想有一些科技部门,有可能你有这个优势,银行不懂技术,不知道这个技术能不能够在市场上卖得出去,能不能够发展得起来,我想大家可能有这种行业优势,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也可能你比别人对这个企业有更多的约束力,你比银行有更多的约束力,有可能有什么东西在你手里捏着,第三方担保人必须有这两个优势,一个是对风险的识别和认可的优势,一个是对贷款人的行为的约束的优势,如果没有这两个优势,你凭什么比成天跟风险打交道的银行更有本事去控制风险呢?如果是15%的风险覆盖率的话,企业本来要付给银行15%的利率,很可能由于你的担保,利息就降为10%了,5%让出来的钱,有可能你对这个企业更了解,你对这个行业更了解,你收2%—3%的担保手续费,这样综合加起来企业的成本从15%降到13%或12%,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担保公司要的担保费用加上银行的贷款费用一定要低于这个企业到银行直接去贷款的利率数,这个点是谁降下来的呢?是你担保公司降下来的,你担保公司敢降这个点,就说明你有更大的市场承受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如果以公司的形式存在,而业务量不足够大的话,你养这么一批高素质的人,成本是相当之高的,这些人素质低了,风险识别不了,最后就把担保公司的那些钱赔完了算完事。如果要想不让他赔完了算完事的话,他就得有比较好的素质。因而我个人认为,特别是这种高科技,政府扶植型的以基金的方式为好,为什么呢?用基金的方式就是准备要把这个钱花掉的,就是说原来的科技经费,比如100万直接花在一个项目上,我现在拿这100万来作风险基金,我让他挑10个项目,有一个项目失败了,我拿这100万去顶那一个失败项目的钱,这个钱是注定要花掉的,不要心疼这个钱(我说的不要心疼不是乱花),你花出去这个钱的目的撬动其他的钱进来,这个钱是不养人的,这个钱是要承担风险的。大家想一想,在研究你到底是成立一个担保公司来做这件事情呢?还是设一份担保基金放在金融机构里来承担风险?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结合,那么对于撬动金融的资金流向科技行业,支持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吴晓灵副行长“2005年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