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体制改革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作者:曾建中    发布:2005-11-07    阅读:2239次   
   综观全球,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论是北美经济自由贸易区,还是“欧盟”、东盟都充分显示了区域合作良好的发展态势。(1)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国际上成功的区域合作经验来看,区域合作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合作区域相互毗邻,且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二是各地区之间经济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资源优势互补;三是必须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多赢的共生型协作机制。在这一点上,“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相对于中国国内其他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
    (一)从地理区位来看,东、中、西部区域特征明显。香港是亚太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澳门与欧盟和葡语国家联系方便,广东毗邻港澳,唇齿相依。如果以“大珠三角”为内圈和核心圈,第二圈则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沿海和与“大珠三角”相邻的省区,第三圈就是“九加二”的其他省份。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圈。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大珠三角城市群,将由现在的城市黄金圈沿东西海岸线延伸至湛江和汕头,发展为华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泛珠三角”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海南与广东原属同一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人脉相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目前尚有40多万人在广东发展。到现在为止,海南最多的外商投资来自香港和广东等地,占全省外商投资总额的30%以上2)。
    (二)从资源禀赋来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关。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份和特别行政区之间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明显,互补较强,为经济金融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贵州、广西、福建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如仅贵州乌江的十级梯度开发就相当于三个葛洲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的矿种数目多样,存储量大,如江西的铜、银、铀等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福建、湖南、云南、海南、贵州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广东的旅游外汇收入多年来都居内地31个省区市中的首位。港澳地区自由港体制、国际商贸网络、雄厚的资金、现代服务业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优势。劳动力也是区域内互补性很强的资源之一。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广东为核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逐渐形成。比如海南的空气,特别是沿海的空气负离子十分富集,是天然大氧吧。还有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中国最大的气田在海南,年产量60亿立方米,供应香港就有29亿立方米,用来发电,其发电量占了香港的30%多。海南还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主要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供应优质的化肥。正在建成中国最大的甲醇项目,另外海南可成为华南地区的石油石化重要基地,广东缺油,海南有资源、有港口,区域优势好,完全可以成为华南地区的能源供应基地。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内资源禀赋条件的这种差异和比较优势,寻找合作的契机,实现共同发展。
 (三)从经济发展来看,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人均GDP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2004年的中国人均GDP 1091美元为指标,可将“9+2”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港澳,人均GDP分别为23276美元和17539美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1倍和16倍,已进入世界先进地区之列;第二层次为人均GDP高于全国水平的广东和福建,分别为2043美元和1843美元,但与港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三层次为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而粤港澳三地创造的GDP相当于全国GDP的23.3%,超过了闽、赣、桂、琼、湘、蜀、滇、黔8省区所占GDP比重(21.7%)2)。从全国范围横向比较来看,一方面,海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海南进入新一轮大开发时期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热带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更为明显。由此可见,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港澳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将通过其发达的服务业为内地产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平台;广东则是内地9省区和港澳经济合作的桥梁,并在内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闽桂赣等8省区亦各具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可以承接粤港澳转移的产业和投资,并且为粤港澳地区提供广阔的经济腹地。
    (四) 从金融发展来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加快粤港澳的资本进一步辐射,特别是香港金融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机会。目前香港的银行体系存贷款差额高达1.51万亿港元2),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为不同经济体系的企业融资提供广泛的服务。海南金融业这几年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金融总量稳步上升,截止2005年6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1119.05亿元,同比增长10.3%。各项贷款余额856.63亿元,同比增长6.85%。金融秩序稳定、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金融创新活跃,金融安全区建设初显端倪,地方金融资源正在整合,这为实施“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周边中西部8省区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正需要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两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优势吸纳投资,弥补开发资金的不足,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恰逢其时,粤港澳的资金优势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障碍
 目前阻碍泛珠三角区域资源整合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行政区划障碍、基础设施障碍、产业的同构障碍和制度性障碍。
    (一)行政区划障碍。行政区划障碍是国内市场分割、统一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难以建立、市场机制不能在区域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区域内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难以形成的基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政区体制与跨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之间存在矛盾。我国经济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级政府按行政区来组织经济活动,行政区内的经济资源受控于政府的干预,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当区域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时,各级地方政府往往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各种壁垒,阻碍经济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垂直管理与跨区域金融合作之间存在矛盾。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模式都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一般情况下,当地吸收的资金只能在当地放贷,分行之间不能灵活调节资金余缺,资金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垂直管理模式下制定的指标体系并不能反映区域内各省份间的经济联系程度,金融合作的割裂必然阻碍经济合作的深层次推进。因此,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使市场机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是“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基础设施障碍。各地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通讯、交通方面做到沟通无障碍,这是区域合作的最根本条件。当前由于泛珠三角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合理的协调机制,导致了基础设施不匹配,特别表现在交通设施上,从而使泛珠三角经济金融合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尽快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提高物流效率,创造良好的人流、物流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三)产业的同构障碍。一方面由于产业之间的利润率差别较大,每个地方都不愿放弃高获益产业,产业同构化的现象就会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追求发展政绩引起投资冲动和扩张意欲,也会导致重复建设和产业同构,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最终使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难以形成。目前如何强化产业错位发展和要素互动,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辐射力是当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四)制度性障碍。斯密的“分工产生的普遍富裕”是区域经济整合的目的。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正在起步,它会触及我国经济制度中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3)例如,由户口和户籍制度以及城乡差别导致的对劳动力的就业歧视,影响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了维护局部利益而形成的各种法规和政策,会阻碍资本和商品的自由流动,这些制度性的障碍最终破坏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微观层面看,它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宏观层面看,它导致了投资的膨胀和结构不合理,是引起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有效整合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三、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面对的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蕴藏着巨大商机。鉴于泛珠三角各省区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决定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只能是分层次、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总的构想是整合区域比较优势,拓展金融媒介宽度。整合区域比较优势的主要思路是加大四个“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加大主导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5—10年内,把泛珠三角区域建设成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在港澳、广州、深圳和区域内省会城市、大中城市形成扇形辐射的高新技术网络,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群和产业带;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结构重组,组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联合舰队(4)。二是加大大工业产业建设——现代制造业。应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临江工业和山区工业发达产业带,构建世界级制造业体系及产业链和基地群。在发达地区,建设国际性集群式的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在省会城市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扇形辐射工业制造、服务和控制中心。三是加大大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和海洋江河产业。对九省区的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建设能发挥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的农业生产基地。同时,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把海洋与江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加大大消费产业建设——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制定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从纵横两方面重点规划精品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线路。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应按照在区域内建设几大产业基地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化服务企业,特别是在港澳、广州、深圳和成都、昆明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强牵引力和大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拓展金融媒介宽度的主要思路:(一)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在“9+2”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尤其要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广东作为金融强省的区位优势,通过直接引进外资、扶持优质企业在港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并积极利用境外资本市场。各地可借助区域合作的机会,加快本地金融市场的建设,改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使区域内金融市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区域内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联动来提供整体性的跨区域金融服务,使区域内客户在经济活动中的需求获得更有效的满足;涉及到区域内大型项目的资金支持时,多个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合作;在对区域内企业进行重组过程中,可以引入多个机构投资者。(三)金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金融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区域金融公共设施建设,这些公共基础设施为区域金融合作中出现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供畅通的渠道,包括区域信息共享系统、区域支付结算平台、区域票据交换中心、区域外汇交易市场、区域信用卡管理中心等,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金融业整体水平;(四)区域金融稳定体系的合作。区域金融稳定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区域内整体金融运行环境良好,管理机制健全,并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而区域金融合作(如银行内部跨区域合作、跨行跨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等),都要求更高的监管水平。要保持这种稳定状态,除了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还必须建立跨区域金融监管、风险预警、风险救助等一系列合作措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建立区域征信体系、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区域反洗钱合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1] 张金锁,康凯. 区域经济学[M]. 第2版.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中经网、海南省商务厅
[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处.合作发展,共创未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演讲录[R].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