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十一五”的最大“瓶颈”:劳资和谐
作者:巫继学    发布:2005-11-08    阅读:2227次   

当前人们在讨论“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时,多从生产力角度看问题,从某种角度说这也对。然而,经济关系问题却被严重忽视了。在我看来,“十一五”面临的最大挑战、最大瓶颈不是别的,恰好是经济关系问题,特别是劳资关系问题。劳资合谐才是“十一五”最大的也是最为严重的“瓶颈”!

据统计,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成为第二三产业真正的主力军。现今中国农村,有80%的家庭有人在外打工,这意味着有七到八亿人与农民工有直接经济关系,加之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的亲情联系,在当代中国有十亿以上的人口关系着农民工!在建构和谐社会中这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它必将进一步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关系的最为基本、牵动经济社会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关系。

仅仅注意到有1.5亿以上的农民工是远远不够的。这1.5亿农民工所在企业,基本上是私有经济中的非公有制企业,那末农民工面对的基本上都是私企老板,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意义的劳资关系。非公有的私有经济在我国,目前已经占据半壁河山[1],私有资本在市场经济中事实上成为最为活跃、最具张力的能动因素,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之巨大,是毋庸置疑的。

庞大的私有资本,庞大的农民工的劳动,由此结成的劳资关系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产生的影响力,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所以我想说,劳资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和谐。

几乎无人否认,劳资关系目前在中国是最应受关注,最应该下大力气进行调整与校正的。在农民工进入市场并劳作于企业的全程,几乎都存在劳资矛盾的隐患。招聘过程中的歧视(性别歧视、地区歧视、语言歧视等等)与欺骗(双方信息不对称),劳动合同的签订不规范, 使用童工,工资待遇偏低与拖欠工薪,考评与升职中的弊端,工作环境与居住条件恶劣,工作日超长与休假太少,福利与法定保险没有保障,处罚过重与性侵犯,工伤处理中推卸责任,等等。近年来,经常见诸各种媒体的是,劳资关系在这些领域此起彼伏的矛盾、冲突,酿成事端的报道也不绝于耳。为此,各级政府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一直为此付出着极大的努力,试图化解矛盾。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的、原生的层面是劳动与资本的配置。正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买到了劳动力,从而在经济运行中建立起劳资关系。从表面上看,一方是资本所有者,一方是劳动力所有者,资本雇佣劳动两者似乎是平等的。特别是在一纸双方认同的劳动合同的形式下,这种平等性更给人以假象。然而,在私有经济下,劳动力是被雇佣到私企中的,现在流行叫给老板打工。你随时都可能被“炒鱿鱼”,你的欲夺大权在老板手里。所谓我主动辞工,我把老板炒了,这在现实生活中只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微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说法只是一种自我安慰。除非你是一种旷世奇才的稀有资源,否则走一个穿红鞋的,会有十个穿花鞋的候任。其实,在本质上,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撇开现实生活中各自的社会地位、话语权、社会影响力、社会关系、物质财富支配权这些本来的天差地别不说,资本离开了劳动,资本家仍然可以生存一个时期,而劳动离开了资本,劳动者就无从生存。特别是在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经济背景下,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平等加倍扩大,无限延伸。这种本质上的不平等,使农民工一开始就成为劳资关系中的弱势 方,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

资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即剩余价值),这就暗含了一个固有趋势:尽可能多地获得剩余劳动,而且尽可能少地支付成本。这并非那个老板个人的错,这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趋势使然。所谓势在必行,与老板的道德无关。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个人信仰与品格如何,一旦成为资本的人格化,就具有了资本的这种本质品格。人与人不同,老板与老板不同,但差别不是质上的,只是量上的,只是风格与方式方法的不同,只是在本质相同意义下的老板个人偏好。

由于劳资关系在当今中国愈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关系,因而劳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劳资关系的影响力,第一层发生在企业,直接关乎劳资双方切身的经济利益;第二层势必涉及经济生活,或者在区域经济中产生影响,或者在行业中产生影响,但最终都会在宏观的整体上发生作用,或资或劳,或利或弊;第三层最终会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无论是良性的影响,还是恶性影响,最终都 必然波及社会生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向世人展示了劳资关系恶性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其的严正关注!

校正劳资关系,使之两势均衡,和谐相处,通常有两种方略。一是通过经济政策规范企业资方对待劳动者的行为,即合理限制资本的本能张力;二是劳动者组织起来,通过合力与资本博弈。应该说, 人类有数百年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积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调和劳资关系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须的。劳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外部经济环境与内部公司治理的变化、特别是劳资双方力量对比及博弈状况而不断变化。但劳资关系应当有一个社会认同的底线,这个底线有三个基本要素:对资方讲,必须保证资本的合理赢利;对劳方讲,必须保障其生存即劳动力的再生产;综合地讲,必须保证资源 有效配置企业正常运行。

  

[1]非公有制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现已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40个工业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已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经占到70%以上;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体地位。 (陈永杰:《非公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中国经济时报》200502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