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聚变价值论模型的产生
聚变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和探讨核经济结构、核社会结构、核资源结构、核市场结构如何实现价值聚变的一门学说。可以认为是迄今为止,经济研究领域,较高层次与意义上的一种价值理论模型。该模型发现者认为:不管曾经历过多少苦难,也不管曾走过了多少岁月,但从总的趋势上看,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至少在大自然没有对人类的无知、贪婪做出最后惩罚决定之前,是这样。如果上述判断成立,就自然可以证明,价值增长正是使人类这种高等级动物得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什么是经济聚变现象、经济聚变?有什么本质特征?
经济聚变,讲的是具有一定核心经济结构的利益集团,抛开各自的狭隘的利益,通过成立一个更为广泛的利益集团的形式,实现不同核经济结构的聚合,以形成一个社会性的“利益胚胎”的过程。而在“利益胚胎”,在尚未形成之前,发生与形成该“利益胚胎”有关联的事物运动属于“经济聚变现象”的范畴。经济聚变现象与经济聚变存在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体现为,相互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
(一)什么是聚变经济现象?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上述章节中,笔者已经对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些经济聚变现象进行了介绍和解读,目的是想告诉人们,上述这些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们正是在向着经济聚变的方向发展着,可以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非不同企业、国家、市场间的“偶然得知”,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意义。
1、什么是经济聚变现象?是怎样被发现的?
如果企业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不存在产品的积压和利润率的降低,不存在因企业竞争而带来的投资规模的扩大而利益不能再扩大的局面,那么,我们很难想象,两个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资本拥有者会心甘情愿地实现“购并”而非“吞并”。由此说明,正是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才使得不同的资本拥有者自觉地走到一起。而这种“购并”而非“吞并”的现象的发生,在100年前,可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至于说在一个国家内出现的产业联盟,那就更加地具有聚变意义了。很显然,产业联盟形成,正是为了避免不同国家相同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避免企业竞争的一种调节机制。这种形式要求一个国家的不同企业之间在产量、价格上必须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否则,它就有被联盟驱逐的可能。于是,这便为国家间的更为宏观的产业联盟即像欧佩克这样的国际产业联盟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毫无疑问,国内、国际产业联盟,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合作、管理的组织了,它的作用更在于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统筹,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对国内、国际市场资源的重新分配、调节机制。当然,存在这种机制与不存在这种机制的区别是很大的,但它的缺陷也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它不能对非联盟企业和国家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产业联盟的诞生,所具有的经济聚变意义不容否认。
市场联盟与产业联盟是不同层次与结构意义上的聚变形式,与产业联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已经不再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体现更多的,是它所具有的社会性质。就是说,市场联盟已经不是几个企业就能够决定的事情,如果没有政治因素的介入即政治、法律等的支持,就不可能有市场联盟这种“经济形式”的出现。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联盟已经具有政治联盟的意义,是政治与经济相互渗透的结果。
统一货币、统一宪法的实施和颁布,显然是建立在市场联盟(如东盟)的基础上,无疑将是更高层次与意义上的国际市场经济社会联盟(如欧盟),无疑是正在向着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社会联盟的方向迈进,而他与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社会联盟(如美国、中国)相比,区别就在于缺乏一部统一的宪法。可是,谁也不能说,欧盟的今天,不是在为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社会联盟的明天做准备。
2、经济聚变现象的本质?为何是为聚变做准备?
一次有一次的沉痛教训,使人类逐渐地变得聪明起来,那就是,对立、对抗既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也不能为国家、社会带来更多的安宁。于是,走非对立、非对抗的道路,就自然、逐步地就成为了人们的经济选择和政治选择。首先是经济选择,当经济选择走不通的时候,人们就会进行政治选择。如此,当然也就更进一步证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这句话的正确性。
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是人类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和良师益友。其实,有许多真理,我们的老祖宗们已经预见,并且已经告诉我们。比如计划经济、按需分配,其实就是解决经济矛盾、社会矛盾的一种好得“方案”。可是,由于在人类的身上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劣根性,就算是再好的东西,也不可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这也就决定了,人类必须要经历一段艰辛与磨难……
如此也说明,要消除人们对某种事物的错误认识,光通过说教是不成的,因为科技及经济社会的欠发达也会对人们对正确事物的认识,设置一定的障碍。怎么办呢?最好就是让事实自己站出来说话,而在事实面前,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明智起来。比如企业购并、产业联盟、市场联盟、核心市场、市场核心和统一货币、统一宪法制订和颁布,就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哪个人、理论强加给人的东西。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经济聚变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哪一个伟人在100年前就已经为我们预见,至少他们所预见的不会像今天发生的这么具体和有层次、结构性。当然,也不能排除,在前辈的身上,也有许多缺点,他们为我们也指了许多弯路。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类正在大踏步地向着前辈为我们预见的方向迈进!读者可以不把它就认定为共产主义,但不能否定其“后资本主义”性质。
至少,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应该承认,上述这些经济社会现象,已经不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资本经济性质。如果资本具有使市场联盟形成的力量,那么欧盟为何要急着颁布统一宪法?大家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虽然没有是万万不能的,那么,资本就是万能的了吗?回答同样的否定的。那么,取代资本地位的东西又是什么?事实已经证明,它就是资源经济,表现为资本的发展受资源的制约。
尤其是无形资源,已经成为制约资本经济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形成,表现为无形资源场对有形资本物质场的相对制约。于是,为了使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们就不得不从狭隘的资本经济观向更为宽泛的资源主义经济社会的方向转换。结果必然是,为经济社会的聚变,做物质上的准备。
(二)什么是经济聚变?有什么本质特征?
要了解什么是聚变经济学,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经济聚变。经济聚变与聚变经济,显然不是同一个范畴。在《经济场论》等一些书中,笔者已经介绍了什么是聚变经济,它讲的是经济事物的一种横向运行模式,具有制度、体制的性质与意义。然而,经济聚变就不同了,它讲的是经济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
1、什么是经济聚变?是怎样预知的?
在前两章,笔者介绍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经济聚变现象,并对这些经济聚变现象所具有的聚变意义做了些简单分析。诚然,我们还不能把它们当作是经济聚变,因为经济聚变是发生在不同核经济结构之间的,是两个以上的核经济结构之间的一种聚合运动。诚然,笔者在前两个章节介绍的现象,是不具有这种性质的。那么,什么有是经济聚变?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本质特征?下面,就一起讨论一下。
笔者以为,经济聚变是指两个具有核经济结构的事物的聚合运动,结果形成一个具有全新意义上的核经济结构体或者说核经济结构区。谈到这里,或许有人已经搞不明白。人们不禁要问,你所说的“两个以上的核经济结构的聚合”,存在吗?你能否给人们举出一个实例来加以说明?显然,笔者暂时是举不出来“实例”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经济社会尚未出现。既然如此,所谓经济聚变的意义何在?
无疑,这是聚变经济学学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不存在的未必不存在研究的价值,而其价值可能正是由于其暂时不存在。现在不存在,不等于将来不存在;现在存在的,也正是将不存在的东西。如果人们能够通过一定方法证明现在不存在的东西时将来存在的,那么,不存在,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其价值必然是巨大的。如此,谁有能说,能够正确、科学、准确地判断未来,没有社会学价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预测”绝不是古代“占卜”式的“预测”,而完全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和经济学意义上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笔者的这种“预测”是根据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经济性量与经济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关系,计量、测算出来的。因此,它必然具有现代物理学或者说相对论力学、现代经济学、相对论经济学的科学性质与价值。换句话说,如果把它当作古代占卜,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如同数学上的“通过已知来求未知”,有如同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来预知一些“不明天体”存在的道理一样。这也正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平教授,为什么会预言,理论经济学正处于类似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产生前夜的“混沌”状态的原因。试问,什么叫理论物理学、理论经济学?我认为就是从理论上证明,某种物理现象、经济现象一定存在、应该存在的物理学、经济学。
2、经济聚变的本质?为何是经济聚变模型?
上述,笔者已经阐述了裂变、聚变是物质具有的两种运动状态,比如宇宙、恒星的“大爆炸”和“宇宙蛋”的形成,和恒星膨胀与收缩,从形式上看,它们实际上是裂变、聚变状态;寒武纪生物“大爆炸”和“大爆炸”的形成,从形式上看,也是裂变、聚变状态;再比如,细胞的产生和胚胎的形成,从形式上看,依然是裂变、聚变状态。至于说,核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原子的核裂变、聚变,也就更不用说。
如此,能否说,经济事物像自然界中的事物一样,同样也会经历裂变、聚变过程?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耽误大家时间的必要了。试问,谁能说,欧盟这个具有核心经济结构、核心市场结构的经济事物的出现是偶然、孤立事件?谁有能说,在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非洲、美洲的土地上,不会出现类似于欧盟的核经济结构、核市场结构?如果出现了,那有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笔者以为,至少能说明,人类经济结构、市场结构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其结构越来越具有核性质。关于这一点,我看大家不能再否认了吧?否则,人类岂不是向着愚昧和落后的方向发展?但凡有点头脑的人,也不会得出这么一个愚蠢的结论吧!至少,人类已经见证的历史,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合理。关于这一点,笔者可以给读者举出数不清的例子来证明,因为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
再问,对于一个结构事物来说,什么叫“越来越合理”?当然是有“核结构”的产生、形成。结构从“无核”到“有核”,是一切结构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谁能说宇宙、星云、星系是“无核”的?谁能说细胞、分子、原子是“无核”的?谁能说生物、物种、人类是“无核”的?谁能说,人类社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无核”的?即便是现在没有核,谁有能说,随着社会发展,将来也“无核”?
那么,经济聚变的本质是什么?笔者以为,其本质特征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聚变模型”。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经济聚变状态、趋势、规律。虽然到目前为止,这种所谓的聚变状态尚未出现,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不会出现。假如出现了,那么,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倘若如此,它势必将成为我们可认识、参考、追寻、遵守的“经济聚变模型”。
二、什么是价值聚变论、聚变价值论模型?有什么本质特征?
从无到有,对于经济来说,是经济质量、经济性量、经济能量的聚集过程。而在其过程中,资本的产生、增殖、积累,是起过重要作用的。但是,令资本所有者没有想到的是,增殖其实不仅仅是资本的本质特征,更是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从质量的角度上说,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和生物界的“性吸引”亦体现为增殖。其实,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资本的增殖是结构事物所赋予的呢。
(一)什么是聚变经济学?为何体现为价值聚变论?
无疑,聚变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和探讨“经济聚变模型”的一种学问。它的产生,有赖于对经济裂变现象的认识、解释和反思。在笔者看来,事物的运动状态应该是对称的,而且势必存在逆变关系。就是说,有经济裂变就应该有经济聚变,就像有原子的核裂变,就应该有原子的核聚变,否则谈不到对称。
1、什么是聚变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聚变经济学的产生,有赖于对聚变经济现象的认识、解释、反思,尽管在上述章节中所解释的那些现象还不能算作经济聚变,但应该承认,它们势必与未来经济聚变的产生有某种联系。辩证法说,联系是普遍的,那么,上述这些聚变现象是否就能够导致经济聚变的发生?笔者以为,完全有这种可能。比如,我们就不能说企业购并、产业联盟与市场联盟、核心市场、市场核心的形成与统一货币没有联系。
试想,如果东南亚不爆发金融危机,欧洲怎么会那么一致地实施统一的货币制度?大家知道,法郎和德国马克是非常坚挺、优质的货币体制,这两个国家为什么会主动放弃?而谁有能说,他们放弃得没有道理?如果没有利益上的取舍,没有更大价值的存在,谁也不会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那么,欧盟实施了统一货币、宪法的这种方式,是否是孤立事件?谁能说这种选择,其它大洲不会发生?
如果发生了呢?是否也是孤立事件?最近,笔者听说,亚洲开发银行也在酝酿亚洲的统一货币的问题。我相信,这也是早晚的事。为何这么肯定?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什么意思?就是说,是否实施统一货币、统一宪法,要看实施了统一货币、统一宪法究竟有什么用途,能给这些国家带来那些好处,体现为价值的取舍。大家知道,价值是物质,当然可以决定意识。再问,如有多个地区实施“统一”有如何?
诚然,相互间一定有实施聚变的可能。这就是聚变经济学要预测、解释、应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也就说明,聚变经济学是用核聚变原理、方法,来解释、揭示核经济结构事物实施聚变,及其阐述、揭示其运动状态、趋势、规律的一门科学。笔者之所以要在聚变经济理论产生之前,以两个整章的篇幅来阐述、解读聚变经济现象,目的就是说明这样一个道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将发生经济聚变。
毫无疑问,聚变经济学采用的方法,已不同于一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而是如何迅速将无形资源转化为资本、利润的全新意义上的“聚变论”。大家知道,“聚变”是“核物理学”上的一个范畴,怎么会突然用在了经济学上的呢?这是由于,聚变、裂变是一切物质都存在的一种运动状态,非原子核所独有也。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何就不能借用,核裂变、聚变原理和方法来揭示经济事物的裂变、聚变过程?
2、聚变经济学的本质?为何体现为价值聚变论?
既然已有现象存在,就说明在现象的背后,势必存在本质的东西。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如果笔者没有这种信念在支撑,也就自然不可能有聚变经济理论的产生。如此,也就再一次证明,任何一种学问都不仅仅是为了解释现象,而只能说,是从解释现象开始。但解释现象绝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隐藏于现象背后的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反之,如果在本质身上体现不出价值,也没有揭示其的必要。
如此,聚变经济学的本质有体现在哪呢?毫无疑问,它试图要体现的,正是传统经济学、管理学已经体现不出来的而只能用创新意义上的经济学、管理学才能体现出来的“价值聚变论”!大家知道,传统经济学、管理学,其价值是通过商品生产、销售、服务和成本管理来实现的。那么,聚变价值论是否就不再体现这一点了呢?否。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聚变价值论”已把生产价值当作其价值的一部分。
概括地说,它是通过不同核经济结构的聚合来实现的。或许,有读者会问,你不是说,所谓聚变经济时代还没有到来吗?既然如此,我们读你的书,看你的文章,不就等于“画饼充饥”吗?否,回答是否定的。为此,为了把“聚变价值论”的意义揭示出来,笔者就须解释一个问题,那就是,聚变经济学是否具有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为,由于聚变经济学采用的是相对论原理,所以它势必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聚变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当然是它不仅仅是面对未来的经济学,也同样是面对现在的经济理论。第一,能够科学预测未来,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第二,经济聚变运动不仅发生在宏观,也会发生在中观、微观,因此,聚变经济理论的适应力是宽泛的;第三,在聚变经济理论之前,传统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必然也会成为聚变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就像经典力学是相对论力学的“一个特例”。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能掌握了聚变经济学理论,它不仅可以预测未来和面对现在,而且还可以把已经失去了时光寻找回来,即让失去的空间“逆转”,让逝去的时间“倒流”。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是的,否则,笔者有怎么能说,聚变经济学的本质特征,体现的就是“聚变价值论”呢?什么叫“聚变价值论”?当然是能使逝去的、失去的时间、空间“逆转”和“倒流”的理论!否则,就谈不到“聚变”。
(二)什么是价值聚变论?为何是聚变价值论模型?
从名称上看,读者应该能够意识到,“价值聚变论”应该具有“模型”的意义,与传统经济学、管理学应该有本质不同,因为它已经抛弃了传统经济观、价值观,而有主要体现在“聚变”上。大家已经知道,聚变是不同的核结构事物的聚合,聚合是个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过程。何为能量?当然是价值体现。
1、什么是价值聚变论?是怎样产生的?
任何学说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不管它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因为追求价值最大化是一切科学的属性。比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追求的是一切结构事物的最佳状态、机制。人们所以要认识机械原理,就在于认识组成机械的“零件”的合理布局,最佳运行状态。瓦特正是由于发现机械结构存在缺陷,经过改进,发明了“蒸汽机”;泰勒,也是由于发现了生产程序的结构价值,发明了“流水线”。
什么是机械“功率”?当然可以理解为是,所能产生出来的力的大小了。无疑,功率的大小与所消耗燃料的质量、重量的大小,势必会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于是,“广义价值”这种东西便产生了。与自然科学相比,经济学、管理学上所讲的价值,无非是“狭隘”了一点而已。什么叫“狭隘”了一点?因为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始终与人类的、狭隘的、自私的价值观联系,体现为“剩余价值”。
那么,价值聚变论难道就不与“剩余价值”联系在一起了吗?当然不能马上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价值聚变论,肯定要比上述的那种狭隘的价值观要宽泛得多,所要揭示的是“非生产”或者说“非投入”意义上的价值,即直接将无形资源转化为资本、利润。大家知道,要创造剩余价值,经典经济学、管理学须先行垫付一定数量的资金,使其资本化,然后再通过已资本化了的资本这座桥梁,来实现资本增殖。
这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此,聚变经济学是否不采用这种模式?是的。那聚变经济学采用的有是一种什么模式?当然是与生产有关的经济聚变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将资本置于一定的资源结构、核结构中,使不同的“核结构”聚合在一起,挖掘的是蕴藏于结构中的价值。将资源组成不同的“核结构”,然后再“聚合”到一起?——你说得是什么呀?你的话,有怎么能让读者听明白?
其实,这不太难理解。学过数学的人知道,“负负为正”的原理。其实,“负负为正”不光是数学原理,在微生物、病毒学上也有反映,比如“以毒攻毒”。试想,如果人们能将两种“亏损物质的核结构”聚合在一起,谁能说其结果仍然是“亏损”?笔者把这称为“亏亏为盈”。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几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种原理,势必存在。
2、聚变价值论的本质?为何是聚变价值论模型?
价值聚变论的本质,体现的正是“聚变价值论模型”。所谓“聚变价值论模型”,讲的是如何实现相对具象的经济物质在相对抽象的经济结构、机制中,其“综合价值力度”,表现为其价值即能力的最大化。很显然,没有比“价值聚变”这种方式更能体现“价值最大化”的了。大家知道,“模型”往往是建立在结构基础上,而只有在一定结构中,才可能蕴藏更大价值。于是,价值聚变便有了“模型”意义。
试问,人们为何要选择投资环境?人们为什么不去月球上去生产?环境既然可以造化一种生物和决定一种动物的命运,为什么就不能影响同样是一种动物的劳动价值?这难道不是天大的笑话?什么叫自然、阳光、空气的价值“等于零”?既然自然的价值“等于零”,那人们为什么不去沙漠、戈壁滩上去生活、去工作?再问,“0”是不是一位自然数?不要忘记,任何一位自然数都可以是两个相反数之“和”!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0”岂不是无穷大?当然,任何一位自然数和非自然数都可以理解为无穷大,它们也都可以是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数或非自然数之“差”也。请问,那些坚持“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人们,为什么只管结果而不管过程?他们不是在犯“绝对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有是什么?再问,就连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难道劳动就成为了“价值的唯一源泉”?
至少,人们应该承认,地球、地球上的生物、生物中的动物和动物中的人类是相对的吧?就连说“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马克思都承认有“相对剩余价值”的存在,而他们为什么要断章取义,非要否定价值的相对行?什么叫相对?相对就是要敢于和善于承认包括价值在内的物质存在与运动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如此也就再次证明,相对论并非首先由爱因斯坦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人们要想实现价值聚变就需要不断地从狭隘的价值观中解放出来,而进入到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中。人们应该敢于承认,在人与人、人与其它物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非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因此,为了说明问题,也是为了与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加以区别,笔者把它称为“广义价值”。“广义价值”的产生与传统意义上的“狭义价值”的产生不同,即它是“非投入价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