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50年后的经济学即聚变经济学的产生(2)
作者:崔长林    发布:2005-11-23    阅读:2085次   

 

6节

 

聚变经济理论的历史使命

 

严格地说,经济聚变是指具有核心地位的,不同市场核心与不同市场核心之间的聚合过程,或者说聚合状态的演化趋势。比如,类似于两个欧盟之间的那种经济、政治的聚合,属于经济聚变。可是,实在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虽然存在着许多类似于欧盟的具有核心市场和市场核心的经济结构,却由于相互间存在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这一理想显然暂时还不能马上实现。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聚变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个开放系统,不仅仅是经济宏观。

 

一、聚变经济学解释的现象、研究的对象和根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

 

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某种具象的物质形式之所以会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有价值属性,否则一旦失去价值属性或者说价值属性一旦失去了对称,那么它就会由于不对称、不守恒而转化。转化原因在于,其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否守恒、对称,而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去看问题,表现为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是否守恒、对称(物理学原因),物质性量与物质能量是否守恒、对称(化学和生物学原因)。

 

(一)聚变经济学解释的现象、研究的对象

 

像自然界中的物质形式一样,经济这种东西也需要有存放自己的地方,或者说“经济场”必然要存放于“非经济场”之中,或者再说,“经济场”始终与“非经济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过去,由于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常常会使人类经济社会,陷入“反经济”、“反社会”、“反人类”的泥沼中。

 

1、聚变经济学解释的现象

 

非经济、反经济现象的出现,与人类的自私、自大和无知有关。换句话说,如果人类一开始就能认识到其非孤立性,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继承了大自然血脉的,那么,人类也就不会一次有一次地犯如此“小儿科”的错误。比如,谁都知道战争、恐怖主义、贪污腐败、假冒伪劣产品和过剩产品的生产均属于反自然、反人类、反社会、反经济的行为,可是,这些行为,至今仍然很有市场和“价值”。

 

如果不是由于大自然一次次地警告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爆发,恐怕包括笔者在内,都不可能认识到上述行为的反价值本质。由此也就说明,发生的、存在的,是一切科学的启蒙老师,对发生、存在的现象的解释,是科学所以产生最具有物质性的东西了。什么叫物质决定意识?这就叫物质决定意识。

 

其实,任何一种事物、物质的发生,事先都会有一些征兆,经济聚变现象的产生,同样也不例外。因此,笔者在这里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非传统经济现象的涌现,正是具有全新意义上的新经济事物即将到来的前兆,它说明一种与传统经济结构、机制、状态完全不同的新生事物正在向我们走来。用一句古诗来描述,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喜人景象,正在向世人展现。

 

于是,有一个问题便提出了,那就是当非传统经济现象大量出现以后,以商品生产、销售、服务为盈利模式的“手段”是否已失去存在价值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它毕竟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仅仅是由于生产能力过剩而生产出了大量的过剩产品,才使其价值意义锐减,并使人们有机会从这锐减的价值中,发现经济的“新大陆”——在生产过剩的前提下,人们同样可以通过非生产方式获取利润!

 

众多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标志之一,就是具有聚变状态的经济现象的产生、存在。企业购并、产业联盟、市场联盟可谓是一种具有物质性(有形)的状态的存在,而核心市场、市场核心的形成,以及欧洲统一货币制度实施、欧洲统一宪法的制订,可以说是一种原理性(无形)状态的存在。当然,绝不仅有两种状态,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聚变事物尚未形成。但是,这已经可以说明,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聚变革命的序幕已经悄悄地拉开了。

 

上述现象、状态的存在,难道不需要我们解释吗?这些现象、状态的存在,用经典经济学原理能够解释得清楚吗?既然用经典经济学理论已无法解释清楚,有人凭什么说,自己研究的是“主流经济学”?

 

2、聚变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诚然,聚变经济学也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它绝不是经典经济意义上的东西!那么,聚变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第一,如何避免、抑制企业亏损、生产过剩、经济膨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发生、爆发;第二,如何实现,使企业亏损、生产过剩、经济膨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发生、爆发的“亏损物质”或“亏损资源”逆变为“盈利物质”或盈利;第三,经济社会如何持续发展。

 

上述三条,显然不是经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当然,再用经典经济学原理、方法,也已经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实已发生本质的变化——质变,或者说已经牵涉到了经济结构、核结构的问题。结构、核结构的变化必然是质变过程。试想,一个事物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不是质变有是什么?大家知道,产品、商品、资本在数量上的变化,是经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为此,聚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无可争议地,就变成了不同“经济场”与不同“社会场”和不同“经济社会场”与共同的“自然场”的关系。当然,再狭隘一点看,人们也可以把“自然场”理解为“生物圈”、“经济环境”、“生产关系”等等。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其研究对象越是广泛,就越具有聚变经济学、相对论经济学的意义。什么是场?场就是关系;什么是关系?没有实物与场,有怎么会经济、生产关系?

 

市场是什么?当然是一种经济关系。无非是市场这种场或者说关系比较狭隘一点罢了。如果人们能把市场与社会场、文化场、自然场等使市场得以产生、存在的场联系起来认识,那我们自然也就会得到“广义场”。细胞、原子的裂变、聚变难道不是实物与场的关系?世界上有脱离了场的物质吗?世界上有一种场不是由物质构成、决定的吗?如果没有场,细胞、原子有靠什么维系在一起?千万不要以为只有磁体、电荷和质量物质能够形成场,生物、意识、经济,难道就不能形成生物场、意识场、经济场?

 

笔者以为,只要是物质就一定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场,因为场是由一定形式的质量物质、性量物质和能量物质决定的。如果说“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爱因斯坦语)”成立,那么,能量为什么不是质量物质、性量物质所做的功呢?试问,质量物质、性量物质在什么状态下才做功呢?笔者以为,只有在一定的场的形式下。而磁场、电场、引力场所以有能量生成,正是由于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场物质”。

 

(二)聚变经济学依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

 

笔者常常会突发奇想,那就是能否为我可爱的人类,生产出一个“物质存在与运动模型”。而我们人类之所以会犯这样或那样的政治错误、经济错误,如果要追究其根源,也就是在于在他们或她们的办公桌上,缺少有这样一个模型的存在。当然,这个模型一定须构建在“物为”而不是“人为”的基础上。

 

1、聚变经济学依据的原理

 

如上所述,一切事物、物质均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而不管它是自然界中的宇宙、星云、星系,分子、原子、粒子,也不管它是生物、生物体、细胞,也就更不要说,它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文化、经济,资源、商品、资本等物质形式了。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如果有裂变、聚变现象的产生、存在、发展,那一定是不同的场作用的结果。

 

再从这个意义上说,场就是事物、场就是世界。如此,是否可以说,所谓经济裂变、聚变,同样是一定形式与意义上的场,在那里发生裂变、聚变?是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样,我们也就能够把发生裂变、聚变的经济事物、物质,首先确定下来。同样,聚变经济学学者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聚变经济学所依据的原理确定下来。也就是说,由于裂变、聚变都是场作用的结果,所以就有了经济聚变依据的原理。

 

简言之,细胞、原子的聚变原理,就是聚变经济学所采用的原理,因为聚变经济学学者认为,不管是细胞的裂变、聚变,还是原子核的裂变、聚变……,其裂变、聚变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区别就在于物质形态的不同而已。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把细胞、原子的聚变原理搞清楚了,那我们也就能够把经济事物为什么会聚变的原理搞清楚。为此,为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先认识一下细胞、原子的聚变。

 

先说一下细胞的聚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知道细胞是可以裂变的,可是,人们是否知道,细胞同样是可以聚变的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道得人不多。所谓细胞的聚变,其实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受精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卵细胞的受精并形成胚胎的过程,理解为是细胞的聚变。有什么问题吗?恐怕人们不能否定。当然,不同细胞的聚变也是有条件的,以下笔者将予以介绍。

 

再说一下原子的聚变。严格地说,原子是不能发生聚变的,所谓原子的聚变,其实讲的是原子核与原子核的聚合。大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它的核外电子共同构成。由于核外电子携带了一定数量的负电荷,因此,不同的原子核要想实现核聚变,存在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就自然会成为不同原子核实现其聚变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为此,科学家为了实现“人工核聚变”,首先需要将核外电子“打掉”。

 

2、聚变经济学采用的方法

 

据说,要想使电子离开原子核而成为“自由电子”,需要把温度加到上千万度,而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要想达到这样的高温,几乎可以说不可能。于是,科学家们自然想到用核裂变来实现,利用核裂变过程产生的高温,将电子排除。而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实施的一切核聚变,几乎都是通过或采用这一方法解决的——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也试图采用制造离子体的方法实现这一目的。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实现细胞的聚变用不着这么复杂。细胞不像原子那样难以控制,因为细胞和细胞核就存在于生物体内。当然,这也不是说,实施人工细胞聚变就是件很简单的事。即便是在自然状态下,即便是精细胞与卵细胞的聚合,仍然存在着一个“受体”的“选择”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精细胞都能够被卵细胞“接受”或者说“承认”。可见,在自然状态下,聚变的形成均并非易事也。

 

当然,与实现“人工核聚变”相比,实施“人工细胞核聚变”还是要简单一些,要不然,也就没有“试管婴儿”的问世。严格地说,经济学意义上的和聚变,也应该属于“人工聚变”的范畴。当然,这也不是说在“自然”状态下,经济事物之间就不能产生聚变,而是说那种“纯自然”的聚变离我们尚十分遥远。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存在着“劣根性”,还没等到经济聚变自然发生,就让人搞了“裂变”。

 

这也正是,在《裂变经济学》没有出版之前,笔者为何迫不及待地,要将《聚变经济学》上面的一些章节先行予以发表的原因。换句话也就是说,经济聚变和经济裂变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同一性,它们如果不能成为经济聚变的材料,就可能堕落为经济裂变的材料。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那就是一些人能够认识到经济聚变的重要性,表现在人们对相对意义上的财富看得过重,否定“绝对财富”的存在。

 

比如,人们对资本的增殖看得过重,而对资源的资本意义看得过轻,甚至把蕴藏于资源体上的价值属性,称为“零”呢!怎么办呢?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笔者只好把聚变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财富排异”的工作上。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搞不清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和谐的存在),错把“相对财富(因资本增殖而产生的人与人的矛盾)”当作“绝对财富”,结果必然是“去你妈的‘经济聚变’吧”!

 

二、聚变经济学面临的问题、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

 

一次有一次的沉痛教训使人类逐渐地聪明起来。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验教训与失败,是人类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和良师益友。其实,有许多真理,我们的老祖宗们已经预见到,并且已经告诉了我们,可是,由于人类自身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劣根性”,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欠发达,有许多人忘记了前辈们的教诲。当然,也不能排除,在前辈们的身上也有许多缺点,也为我们指了许多弯路。

 

(一)聚变经济学面临的问题、解决的问题

 

聚变经济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狭隘的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只见树木(金钱),不见森林(和谐)”。误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会拥有一切。可是,他们却忘记了这样一个既简单而有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万事万物之所以会存在,并得到可持续发展,在于符合和谐原理。

 

1、聚变经济学面临的问题

 

我不知道,看我这部书的读者,是否读过刻卜勒的名著——《宇宙的和谐》。刻卜勒在1619年,在《宇宙的和谐》这部书中,就深刻地认识到,和谐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而他在自己的第一定律即“轨道定律”,第二定律即“面积定律”和第三定律即“周期定律”中,都深刻地阐述和体现出刻卜勒的——“和谐的宇宙观”。也就是说,宇宙、星云、星系所以存在,皆因它们能体现和谐。

 

换言之,如果组成宇宙、星云、星系的物质之间是不和谐或者说是矛盾的,那么,我们所认识的宇宙、星云、星系也就不复存在,自然也就得不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然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竟然错误地认为:“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世界”。很显然,这种思想,是导致他老人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哲学根源。当然,如果往前追,这种思想的存在也非偶然,因其处于激烈的矛盾社会里。

 

尤其是在解放前,中国经济社会的矛盾性确实不能小视,但要把这种思想推而广之,其后果便不堪设想。尤其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如果把经济发展看成是矛盾斗争的结果,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然而,更伟大的一个人物的出现,邓小平先生就不同了。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更伟大的人物”?因为邓小平不仅承认矛盾的存在,而且具有“矛盾发展”思想,得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

 

如今,党中央、国务院有提出了“和谐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无疑是邓小平哲学思想和经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然而,可惜的是,在当今的世界上,甚至在当代中国,却始终充斥着一些不和谐的呻吟,说什么存在于当今中国社会的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者是“中产阶级”,并且根据马克思100多年前,对原始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得出“从本质上说,中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的结论!

 

当然,这种不和谐的呻吟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时有呻吟,那就是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种“威胁”,难道中国人回到55年前的时代,对世界就不构成“威胁”了妈?于是,当中国政府不断地与之、递上橄榄枝的时候,他们竟然对中国“友好”产生怀疑。然而他们怎么知道,中国目前所搞得社会主义,是不排斥商品经济、资本经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聚变经济学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市场经济?当然应该是产生于资本主义之后的一种经济制度。如果原始社会对应的主要是自然经济(对自然的绝对依赖),奴隶社会对应的主要是产品经济(非商品化经济),封建社会对应的主要是商品经济(把劳动、土地等资源都变成交易对象的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对应的主要是资本经济(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的经济),那么,市场经济对应的是何种社会制度,难道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吗?

 

否,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毫无疑问,市场经济对应的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如果有人不认同社会主义,那也不要紧,就把市场经济对应的社会制度,称为“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也可以,但肯定不会是封建主义社会。那样,人类社会不就走“回头路”了吗?要不然,让他们说,市场经济对应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好啦!至少,大家应该承认,市场经济是比……商品经济、资本经济更先进的经济制度!

 

当笔者把裂变经济理论建立起来的时候,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坐立不安,所以如此,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怕经济裂变理论被一些居心叵测,不怀好意,手里有控制着巨额资金的人学会。就像当年的哈恩,当想到由于自己的发现,被用以制造超级杀伤武器而不安的道理一样。为此,笔者将已经完成的“裂变经济理论”手稿锁进了抽屉里,一锁就是五年。实在不忍心,让它成为破坏国家、世界经济的“武器”。

 

在五年的时间里,我的脑子也没闲着,成天想的是如何对它加以有效的控制。为此,自己暗下决心,如果不首先把“聚变经济理论”和“逆变经济理论”建立,就永远让它烂在抽屉里!这也正是笔者之所以在未出版单行本《裂变经济学》之前,急着要把《聚变经济学》的部分手稿,先行发表的原因。经过努力,终于把“逆变经济学”、“聚变经济学”和“逆变管理学”、“逆变管理法”搞出来,了一大心病。

 

由此说明,像“逆变经济学”、“逆变管理学”和“逆变管理法”一样,“聚变经济学”也具有抑制企业亏损、持续亏损和避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性质与作用,由于它研究的内容和主张的是资源的资本化、盈利化,而要避免的正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过剩产品的生产,而经济聚变有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市场经济联盟”的聚合(不单纯是指企业的简单购并),因此,聚变经济学解决的问题便十分清楚。

 

(二)聚变经济学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不相信,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国度,会出现不尊重知识创新、不尊重科学发展、不尊重人才的事情!因为它不符合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社会要想得到发展,科技创新、理论创新、人才辈出是最重要的了。

 

1、聚变经济学产生的现实意义

 

有理由说,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虽然以商品生产、销售、服务为获利“手段”的经济方式将继续下去,而且似乎也不可能完全被取代,但是,非生产经济模式即资源经济模式的崛起,同样是不可逆转的。笔者以为,资本经济之后的经济模式,从总体上来说就是“资源经济”,这是因为商品生产已经不能再使资本顺利地实现增殖,而制约资本增长的主要因素,正是有形、无形资源在那里发生制约。

 

比如需求不足,劳动力过剩,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和社会资源的相对过剩等,均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怎么解决呢?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对大量存在的“亏损资源”实施构变、质变、逆变和聚变。但肯定不是裂变,因为作为一种经济能量物质的价值形式,一旦裂变就会将能量释放到非经济时空,不是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便是与自然物质质量、性量、能量汇合,不仅可以使固有价值湮灭,而且还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扰乱自然、生态的平衡状态,并使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进一步恶化!

 

人们应该承认:自然生态环境的忍耐也是有限的、相对的,除非有人想把地球变成像月球一样的一颗“死星”。为此,为了避免企业、国家间的恶性竞争,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其它物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就使能够提前消除那些可产生恶性竞争的空间、时间。而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比“购并”更科学,对于国家来说,没有建立统一市场更划算,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没有比实施经济聚变、政治聚变更直接、更简单和对社会更有利的了。而相对论经济学、聚变经济学、逆变经济学和相对论管理学、逆变管理学、逆变管理法,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生的。

 

值得高兴的是,作为一种经济观、方法论,聚变经济理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一开始,它就把自己研究的对象,确定为企业、地方、国家、区域和世界经济结构、机制、状态、趋势、规律上。不知读者是否已经发现,它始终把对经济结构、机制、状态、趋势、规律,是当作一个系统来研究的,而有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核经济结构”上。这样,一个完整或比较完整的“价值聚变论模型”便摆上桌子。

 

2、聚变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聚变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由于资本经济产生于产品经济,成长并发育于商品经济,因此,作为经济模式,资本经济如不能与市场经济靠拢,并在与市场经济靠拢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模样,那么,资本、资本经济的命运,实在令人堪忧。虽然资本是个可以跨越众多经济模式的物质,但其生命力仍然是有限的。否则,资本的增殖也就不会受到来自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的制约。试想,连宇宙、星云、星系和地球生物、人类、经济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概念,何况资本经济体制仅仅是种制度?

 

试想,使资本主义制度赖以产生、成长、发展的物质的资本、资本经济制度都面临持续增殖、发展的危机,那么,资本主义的社会难道就不面临危机了吗?当然,这也不是说,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是永恒的而不是相对的、暂时的、阶段性的,否则笔者就不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论”的命题。经济本来是由一定质量、性量、能量物质构成,本身有需要一定的能量物质来维持,那它们不是相对的,难道还是绝对的吗?就像细胞、原子等物质,既能产生能量,有需要能量来维持的道理一样。所以,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结果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衰变,便是因为能量的过剩而发生裂变!

 

如此,谁有能保证,资本经济不会被市场经济取代?市场经济是什么经济?难道是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拥有的一种经济制度吗?如此,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制度有要跨越几种经济形态?就更不要说,市场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已经严重制约资本物质的增殖和可持续增殖,否则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也就不会不断地降临到我们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如果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就该为资本增殖留下空间!

 

试问,自然经济为什么会被产品经济取代?产品经济为什么会被商品经济取代?商品经济有为什么会被资本经济取代?难道资本经济就一种永远都不会被取代的经济制度?如此,它不就“成精”了吗?

 

笔者以为,市场经济属于资源经济范畴,资源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资源的资本化、利润化,体现的是直接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利润的性质,其结果必然是资本经济被资源经济的取代,和资本主义社会被资源主义社会的取代!——当然,资源主义经济社会是个十分宽泛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社会主义或者说“后资本主义”,还应该包括共产主义。但只有共产主义是不够的,因为地球还有数十亿年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