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消费拉动将是十一五经济增长主要引擎
作者:严先溥    发布:2005-11-25    阅读:2277次   

中国经济在经历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十一五期间将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开始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

    五大新的消费增长因素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一、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相关的产业将获得高速发展;二、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和增收减支措施有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三、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将使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的支付能力增强;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趋于合理和改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五、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障城乡居民的安全消费。

    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面临重大转折,社会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政府不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还将从税收改革上进一步减少贫富差距,中低收入群体社会福利的增加将显著提高其消费能力,穷人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启动复苏过程。基础消费品的爆发式需求增长,中西部、东北农村地区的投资消费增长,新消费群体和中产阶层的各类时髦需求增长,医疗、教育、养老改革进程加快,将使得中国本土庞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复苏,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增长速度将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将缔造出国内最具竞争优势和确定性的产业发展集群。

    一、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相关的产业将获得高速发展

    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迅速升级,推动旅游、高档和高技术消费品以及信息和国际文化消费因此迅速增长。未来5年,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将成为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

    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将给两类企业提供机会:一是鲨鱼型企业,不断收购兼并提高行业集中度,在部分基础消费品、渠道、物流网络等市场实现"垄断";二是雄鹰型企业,借助品牌和高端路线,避开广泛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在部分品质敏感型消费品、奢侈消费品、时令消费品上获得超额利润。

    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使服务业也面临大发展机遇。在经济发展重点从东到西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大中城市的消费升级将向服务升级演变,届时,除消费性服务(金融、医疗设施、酒店旅游等)将迎来更快发展外,生产性服务(金融、数据、设计、运输等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也将快速启动。

    二、新的个人所得税方案和增收减支措施有利于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

    中低收入阶层是城镇居民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不仅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医疗、教育、住房等消费正在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即期消费造成"挤压"效应。城市中中低收入者往往是消费倾向最为强烈的人群之一,近年来,低收入阶层的收入预期不断下降,日益严重地影响到消费心理预期,导致了中低收入者"不愿、不敢花钱"的心态。可见,要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须提高城市中低收入者收入。

    2006年,我国个税扣除费用将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且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这一方案的出台实施,对于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提高购买力,扩大消费意义重大。

    "十一五"期间,国家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政策措施将会有力地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三、 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将使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的支付能力增强

    农村消费偏"冷"一直是困扰消费市场的大问题。虽然前三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居民收入偏低、且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却是事实。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农民收入保持在4%至5%的增长,低于改革开放最初十年16%的增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的1.9:1,逐步扩大到90年代末期的2.6:1,直至目前的3.2倍。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民增收难度正在加大。

    有70%人口的农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农民收入不增,农村消费难火。"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将会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450元,同比增加340元,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5%,增速比上半年下降1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从目前看,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措施不断加大,而且农业丰收问题不大,虽然粮食价格不会大幅上涨,但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仍将保持较高水平,因而农业将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此外,在各方努力下,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也得到较好的解决。因而2005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6%左右,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调整消费格局和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2005年城乡居民消费增长差距已开始缩小,2006年有望进一步缩小。

    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单靠政策补贴作用有限,彻底改善农民状况,需要农村经济发展大变动。只有农村经济发展采取大动作,才有可能改变现状,中国经济才能跃上新台阶。可喜的是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期待农村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趋于合理和改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还不大,极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率偏低而储蓄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已是普遍现象。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加上随着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取消,居民对未来支出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90年代中后期多项涉及到个人的福利制度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那一时期消费需求的增长。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和健全,相当多的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增加即期消费,而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进行储蓄。

    当我国经济重新进入扩张期,国家财力不断增长,且财政支出从发展生产转向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以后,有关部门开始重新审视和进一步完善各项改革制度,以期建立公平、合理-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

    要增加消费,还应逐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影响居民消费"非收入性"限制因素上做文章,以解决消费者消费的"后顾之忧"。

    国家应适当降低教育、医疗等公益部门的消费价格,采取措施控制其对消费者的超额支出,对价格虚高、给老百姓基本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的消费也应进行控制。努力使百姓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五、调整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障城乡居民的安全消费

    现阶段,经济领域中以次充好、虚假销售等各种形式的商业欺诈花样繁多,屡禁不止,在某些地区和领域还出现了高发势头。行业垄断、地区封锁、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现象广泛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有所抬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良莠不齐的消费环境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并且成为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快流通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行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消费环境的好转将会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而消费政策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行为的调节来实现的。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和提高消费税费,提高消费成本、降低消费效用,削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支付能力,限制某些商品的消费和某些消费行为的发生;政府也可以通过减少和降低消费税费,甚至提供补贴、优惠,降低消费成本,提高消费效用,鼓励扶持某些商品的消费和某些消费行为的发生。此外,政府还可以行政命令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禁止或强制推行某种商品的消费。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消费政策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我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还很大,消费政策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另外,流通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农村,多以自发性、流动性、小规模的小商小贩为主,这难以承担启动新的消费热点的任务,从而也限制了消费结构的升级。这些政策尚未很好清理,对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不利影响。这些都需在十一五期间逐一解决。

    居民消费升级面临五大障碍

    目前消费升级仍有五大梗阻在削弱居民的消费能力。

    一、购买力不强决定了消费水平不高

    总体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购买力仍然不强,城乡居民、不同区域居民间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约合358美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约合1149美元,表明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依然不高。与此同时,居民收差距呈扩大趋势,更使消费市场畸形发展。在东中西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的同时,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据统计,2004年在农村居民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36元)的调查户占总调查户的比重达60%,且收入呈几倍的差距;在城市,最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收入的2.7倍。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不断拉大,从而影响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

对策

    扩大消费乃当务之急

    数字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降至2003年的37%。我国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出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率却低出近20个百分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极不和谐。我国目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民储蓄率较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决定了我国需要、也有条件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内需不足,主要是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等却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致使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困难重重。

    从目前的情况看,消费对于国内总需求的拉动仍显不足。这是因为在经济增长转入平稳增长时,虽然消费将有所增长,但其增长的幅度对总需求的影响,往往不能抵消由于投资增长放缓所造成的国内总需求的增长放缓。因此当前应该关注如何通过增加消费以及由消费带动的投资来扩大国内总需求。

    要发挥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潜力,针对不同群体可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是启动农村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其消费结构的关键。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条件、消费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改善居民的预期,是启动城镇居民消费、优化其消费结构的关键。发展城乡消费信贷,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的有效性与消费需求的适应性,也是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看,目前存在着存量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靠流量消费不行,因为流量消费相对于巨大的已经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来说过于有限,必须启动存量消费。存量消费中,尤其需要启动农村消费。农村居民有支付能力也有消费需求,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却没有办法实现。主要原因是农村跟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使得农民即使要消费城里过剩的产品也不可能。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来支持农村的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从外需看,今年全年我国外贸顺差将超过900亿美元,面对可能产生的高额贸易顺差,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当国际金融市场汇率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的政治化及知识产权纠纷不断时,未来的进出口贸易是否能够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极?那种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是否能够持续?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固然表明对外盈利在增加,但同时也是内需疲软持续的表现。纯粹外向型经济的一大缺点是,如果国内需求疲软,一旦出口对象国经济低迷、国民消费能力下降,或是进口政策出现较大变化,包括贸易保护主义高涨,国家经济发展运行就将受到严重影响。综观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大多内需强劲,因此即便出口不畅,甚至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也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回顾这几年,我国在促进社会消费、培育消费热点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实际效果,不难发现,带动社会消费的主力军是城镇中高收入群体和政府部门。经过几轮"购房热"、"购车热"、"出国留学考察热"、"旅游热"乃至"进口高档商品消费热"的洗礼,当他们较高的消费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消费能量得到大量释放后,究竟还能开挖出多少继续扩充内需的潜力?今后中国社会加大消费需求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今后几年,扩大内需应该放在发展中国的服务业,放在发展居民家庭最终消费的服务上,如医疗、文化、体育、娱乐、旅游、餐饮、家政、物业管理等。在国内,这方面的居民最终消费不仅所占比重偏低,而且产品与市场十分狭小。因此,居民消费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它的增长也反映现代文明社会发展趋势。还有,关于服务业类别新的划分及这些服务业的供给创造需求,都是很有创意的想法,也应该是中国扩大内需应该密切关注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居民消费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居民消费信心的恢复。故而,重视大众消费,提高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和鼓励居民的消费信心,政府宏观调控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亟须在制订实施新的五年规划时,用科学发展理念,通过缩小贫富差距,统筹兼顾,一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