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产业经济
“通胀”与“通缩”之间:2006年中国房地产泡沫反复?
作者:刘国宏    发布:2005-12-15    阅读:2617次   
  当前,国际社会基本一致定调:下周或将是中国成为全球第四经济大国的日子。这是极为鼓舞人心的舆论导向,毕竟这是13亿中国人期盼已久的时刻! 渣打银行中国区高级分析师王志浩昨天表示,预计调整后中国GDP数据将增加20%~30%。而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指出,中国GDP今年将一举超过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然而,据官方的数据预测,明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都将难以大幅走高。更大的可能是低位运行,滑向通缩。在大力提倡消费取代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十一五”开局之年,实在是十分讽刺。
  “通胀”与“通缩”之间:2006年的经济调控考验管理层智慧
近日席卷上海的“退搂狂潮”,更是将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推进到乱云迷雾之中。我们知道,本轮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源于固定资产投资暴增带动生产资料需求,也暴露能源和部分原料短缺。但今年以来,随国家强化宏调措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大幅回落。明年中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更面临空前的下行压力:钢铁业产能集中释放将造成过剩、价格暴跌;高油价据分析主要亦为投机炒作,一旦撤资亦将回落;煤电供需将达到平衡,很难维持高价。而工业消费品在生产率提高、供过于求等因素影响下,价格更难上涨。对此,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应实施总量调控。
  中国香港《南华早报》和一些著名投行认为,中国去年的GDP规模将由此至少增加3000亿美元,相当于去年GDP的20%左右。有分析人士向记者调侃称,中国经济一下子“长大了两岁”。巴黎百富勤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则指出,他一直认为中国GDP被低估,此次如果上调15%左右将毫无争议。
  渣打银行的看法则更为“激进”,该行中国区高级分析师王志浩向记者指出,中国经济规模最多可能增加30%。王志浩表示,这一增幅主要应归于中国先前对服务业的低估,中国此前的统计过分倾向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低估了国内服务业的规模,事实上,中国服务业目前的成熟度已远超此前统计。
  瑞士一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东指出,即使中国GDP本次上调20%,他仍然认为偏低了。他说,部分私营服务企业出于逃税的考虑,倾向于隐瞒营业收入,这也造成了服务领域数据的缩水。
 王志浩认为,在新的统计口径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将大大优于旧的数据统计结果。他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称,中国的投资过热其实并没有官方数据所言那么严重,GDP调整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也有望从46%下滑到42%~43%。
 高盛也持这种论点。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昨天表示,GDP调整后,此前许多过高的“比率”将不再成为大问题,此前让中国经济界担忧的“硬着陆”风险也将在一系列大大优化的数据面前迎刃而解。
 更为直观的是,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名将由此“连升三级”。根据世界银行此前的数据,去年中国GDP为1.65万亿美元,排在美、日、德、英(2.14万亿美元)、法(2万亿美元)、意(1.67万亿美元)之后,名列全球第七。
 梁红表示,如果国家统计局将中国去年的GDP提高20%至2万亿美元,中国今年的经济总量就可能超过英、法、意,一跃成为全球第四经济大国。
 高盛更指出,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的时间表也将由此提前。高盛曾将该时间设定为2041年。
央行公布的对50个城市的储户最新调查结果清楚显示:居民对人民币的储蓄信心及意愿持续增强,消费及外币储蓄意愿持续下降。而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前十一月消费价格指数仅上涨1.3%,亦即由粮价及食品价格主导的本轮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已基本消失。这就是说,央行实施总量调控的时机已经逐渐成熟。央行在必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祭出法宝,即下调银行利率及准备金比率,以最严厉的手段强行释放居民储蓄资金,重点刺激居民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进而带动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消除通缩。而下调银行利率及准备金比率另一重要的好处,是有助于缩小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利差,增强居民的外币储蓄意愿,遏止国际投机热钱大量流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当然,采取上述严厉的调控手段可能加剧通胀,但由于通缩的危害远远大于通胀,即使真的加剧,则较高的通胀也比通缩的后果为好,对目前的中国经济状况而言尤其如此。因此,2006年的经济调控将是考验管理层大智慧的一年,而与经济调控政策密切相关的房地产行业的趋向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2006年中国房地产泡沫将反复?
    
  根据盛诺金地产基金近日的研究报告,处于消费价格聚焦环节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将在2006年面临新的市场格局。即原本“过热”或者“趋热”的大城市仍有泡沫反复的可能,而一些二线城市可能成为理性消费的热点区域。对此,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日前在北京表示,中国目前只有上海一地存在房地产泡沫。
  接近年末的时候,一直遭遇“滑铁卢”的次新房成交价,止跌的苗头渐渐显现。根据据盛诺金地产基金最近发布的指数,上海次新房成交价在经历了8个月持续下跌之后,以0.84%的跌幅降至年内最低水平。
史蒂芬.罗奇谈到,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但从他个人掌握的情况判断,在上海这一地区,明显存在房地产投机过度迹象。他进一步表示,近一段时间,中国很多沿海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升。
  盛诺金地产基金的研究数据表明:2005年11月中原(上海)领先指数为115点,比上月下跌1点,环比下降0.84%。从总体看,本月二手房成交均价依然呈现小幅下跌趋势,成交量也未有明显的增加,上海二手房市场仍处于持续、缓慢的调整阶段。
 从全市11个区来看,大部分板块价格虽然依旧呈现出回落的趋势,但下跌的幅度已明显趋缓,各区下跌幅度均在3%以内。尽管跌幅不明显,但是诸如普陀长寿路板块、长宁天山路板块、浦东竹园、世纪公园板块这些次中心城区,成交依旧活跃。一方面楼盘房龄较短,且普遍具有较好的品质,随着价格的不断下调,非常适合以自住为主的购房者,另一方面,价格下跌不多,致使买方观望许久之后,逐步认可价格,选择出手。
 据银河证券研究员分析,尽管此番指数下降幅度极小,但是从市场层面看,买卖双方僵持的局面并未打破。前几个月降幅较多是基于业主对后市信心不足,集中降价导致价格指数下滑明显。11月以来,卖方心态日趋平稳,少量业主继续降价的行为对市场影响不大。
 瑞银研究人员指出,指数跌幅虽然趋稳,但距离止跌回升尚有一段距离。此前坊间一直有“个人所得税年底即将出台”的传闻,如果传闻在年底成为新闻,那么此次指数趋缓只是暂时,接下去的后市依然堪忧。但是倘若传闻永远只是传闻,加上明年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迫于竞争压力,国内银行的住房贷款大幅缩小的可能性不大,这样的情况下楼市回温并不遥远。
  市场需求上升,就会引发产品价格上升,如果需求上涨的程度远高于产品的实际价值,那么就会产生泡沫。从目前中国的整体消费能力看,房地产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尤其是二线城市的旺盛需求还将持续。虽然目前只有上海的泡沫问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其他沿海城市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尽管其他城市的泡沫都没有上海那样严重,但当地政府或明或暗地将地产开发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来发展,显然是存在严重隐患的。笔者根据盛诺金地产基金的研究数据分析认为,各地政府对房地产恶意炒作行为的容忍甚至纵容,将使2006年地产泡沫反复的可能性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