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创造有效需求是防止生产过剩关键
作者:王建    发布:2005-12-19    阅读:3253次   
    2006年仍然需要高度重视生产过剩问题的巨大风险,应考虑扩大内需和提高消费的政策是否能有很强针对性,能否针对主要过剩产品创造出“有效需求”。
 自今年三季度以来,党中央认识到发生生产过剩的可能,已提出了宏观政策指导方针,在战胜生产过剩矛盾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明年仍然需要高度重视生产过剩问题的巨大风险,应考虑扩大内需和提高消费的政策是否能有很强针对性,能否针对主要过剩产品创造出“有效需求”。
 西方经济应付手段不适合中国
 过剩是由分配不公造成的,但是具体到目前的中国又有不同。在中国出现生产过剩,是因为在中国市场化的改革中出现了新的财富群体,他们在90年代末期出现的对住宅和汽车的爆发性需求,导致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了3年的投资高潮,但投资高潮并非是在所有产业领域都出现,而只是在与住宅和汽车相关度最强的几个产业领域出现,即钢铁、有色、建材、能源等,因此已经和将要发生过剩的产业也主要是这些产业,这与西方市场经济中在经济繁荣期所有产业的投资都大幅度增加,在过剩的时候出现普遍过剩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中国目前的特殊性。
 所以,简单地参照西方市场经济中对付生产过剩的一般政策和手段来应对中国今天的过剩矛盾,效果可能就不大。
 例如,有人寄希望于即将兴起的中国“新农村运动”,把拓展农村消费空间作为防止生产过剩的重要手段,也有人把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比重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应该说这些事情都很重要,都应该做,也早晚得做,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在对付即将到来的过剩危机中却可能是无效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由于过剩主要发生在与住宅和汽车相关度最高的几个产业领域,例如从主要的过剩生产能力看,到2007~2010年间,钢可能过剩2~3亿吨,汽车可能过剩1000万台。增加农村居民和城市普通居民的消费能力,可能把如此巨大的过剩能力吸纳掉吗?
 现在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消费品(例如家电产品)下乡的方案,但是每台电冰箱和洗衣机耗用的金属材料只有几十公斤,而一台汽车要耗用一吨,一套100平米的住宅要消耗3吨钢材,与电冰箱等产品对比,对金属材料的耗用量差了两个数量级,如此,即使把农村居民主要家用电器每百户拥有率提高到目前城市居民的水平(电冰箱从25%提升到95%,洗衣机从目前的7.7%提升到95%),所耗用的金属材料也只有不到1500万吨,只相当于500万套住宅的水平。如此,相对于数亿吨的钢铁产能过剩,只能是杯水车薪。
 此外,调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搞好新农村运动,都需要很长时间,比如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靠政府的转移支付系统,来对高收入人群进行再分配,然后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收入补助,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个人收入征信系统,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就缺乏客观依据。同时,中国的税制目前仍是以流转税为主,要进行收入分配调节,就得改成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这些事情都不是短期内能办到的事,但是出现显著生产过剩却是未来一、两年的事,由于缓不济急,用提高农村和城市普通居民消费水平的办法来对付目前的生产过剩问题就是“文不对题”,这就是为什么说虽然提出了增加消费的宏观指导方针,仍然有可能由于政策失当而难以避免生产过剩危机的道理。
 着眼于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所以,防止生产过剩危机必须创造有效需求。在扩大内需方针的背景下,当然还是着眼于投资和消费这两个国内需求。
 从消费看,要靠扩大按揭贷款规模,增加住宅与汽车消费。
 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城市的住宅销售面积累计为18亿平米,按每套面积100平米计算,大约有1800万户城市居民已经购买了住房,约占中国城市居民总户数的18.5%,也就是说还有超过80%的城市居民没有买过商品住房。中国目前有超过70%的城市居民拥有独立住房,但这些住房大部分是“房改房”,在户型、位置、面积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发展城市住宅建设仍有巨大空间。
 由于收入差距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城市居民还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为了对付过剩矛盾,启动住房需求,就得大幅度放松按揭贷款条件。美国自“9•11”以来出现了逐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房屋按揭贷款条件太宽松,例如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允许“零”首付,并且可以放宽至前5年只付息,不还款,贷款年限最长的可以达60年,并且把贷款上限从500万美元提升至1200万美元。
 我们虽然不必学美国用按揭贷款制造泡沫,但用放松贷款条件的做法启动住宅需求还是可以的。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在中国城市就业人口中,已经大约有20%的人月收入在3000元的水平,如果把住宅按揭贷款年限从目前的20年延长到30年,并且大幅度降低首付比例,甚至在特定时期内也允许“零”首付,就可能吸引超过2500万个城市家庭进入购房市场。对汽车消费也应当采取类似政策,这样就可以保持住汽车和房地产等产业对钢铁、水泥等过剩产品的吸纳能力。
 从投资看,要靠“廉租屋”投资带动投资的增长。
 投资占了近年来需求增长的60%,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速度,是保持“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不能再继续加大对已经过剩产业领域的投资,否则就是饮鸩止渴,使今后的过剩矛盾更严重。
 上届政府为了启动需求,搞了大量国债投资,主要投资领域是基础建设,目前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也相对饱和了,但是城市廉租屋建设的步伐却始终很缓慢,目前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50个搞了廉租屋工程。从发达国家看,在城市人口中都是有50%居住政府的廉租屋,如果中国到2030年有12亿城市人口,其中一半住廉租屋,按人均25平米计算,就需要150亿平米,如果每平米投资3000元,未来25年就需要近50万亿元的投资,那么在“十一五”期间投资5~10万亿元廉租屋,就很正常,更重要的是“该投的投了”,就能在正常条件下保持住投资的增长率。
 创造“有效需求”的提法由于是支持有能力的人买房买车,似乎又是对财富阶层有利,但如果发生了生产过剩危机,出现大量企业倒闭和大量失业,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在生产过剩危机已经逼近的时刻,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只能是在防止短期内可能发生危机,保持住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不中断,而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农村与城市大多数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则只能放到中长期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