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作者:李光谱    发布:2005-12-30    阅读:2423次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镇化的道路的选择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研讨的热点。关于城镇化的道路最早的理论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沃而特.克离思塔特(Wai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理论的主要焦点是市区或中心地区的存在给它们周围的地区提供了商品与服务,于是诸如零售、批发、银行业务、保险和闲暇等服务业的生产者都要为他们的设施确定区位,以赢得消费者的支出 。同时他指出作出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原因:1)生产厂家必须选择地址以便得到最低限度的需求;2)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而愿意走的距离。这个理论被公认是有效的说明了城镇为什么存在,是什么决定了它们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地区和国家里的次序是如何排列的理论。
    最近一个时期,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未来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构想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主要内容是: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地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的道路。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的安排是这样的:首先 界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义与其功能;其次,分析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一些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二)对区域性中心城市内涵的界定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
具体地讲,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有如下的几个方面:
    1) 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势力强。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 交流的枢纽,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可观,整体实力比较雄厚,其GDP和人均GDP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的经济作用的基础。
    2) 社会分工发达,产业结构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化生产程度高,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紧密,是专业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另外,这种分工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的内部,而且蔓延到周围的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与其他的城市的分工和协作增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
    3) 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区域中心城市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等聚集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水平高的高等院校,而且有先进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与先进的科研设备。
    4) 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同时是经济文化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
    基于以上的认识,区域中心城市具有下面的功能:
    1) 聚集与扩散功能:先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富特指出:城市作为一个封闭型的本质功能是将各种社会成分集中起来,并为它们提供一个封闭的场所,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对于聚集的功能,英国城市理论学家艾别日泽.霍华德形象地称之为“磁力”。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源于它的规模效应,市场效应,信息效应,以及人才效应。其次来看区域中心城市的扩散功能,磁力理论是这样解释城市的扩散功能的:通过城市的磁场的作用磁化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换言之被磁化的载体即使离开了城市,进而到了偏远的小山村,他仍然带有城市的“烙印”,成为传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的媒介物。这样区域中心城市在不断地聚集成为发展极的同时,也存在着扩散效应。
    聚集与扩散效应是有一定的规律,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聚集与扩散随着中心城市的综合势力的提高而提高,关于这一点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一样,区域中心城市对外界的作用是随着城市的“质量”的提高而增强,然而“质量”在一开始是模糊不清的,但是随着专家的多年的探索已经变得比较清晰了,“质量”是城市的综合实力。其次聚集和扩散效应是随着传输费用的提高而呈现衰退的趋势。最后,聚集与扩散的效应趋向于生产力布局的优区位,中心城市是经济区综合性的最优区位点,所以它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生产力的指向目标,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并由此吸引着更为广泛的经济活动,形成了经济活动的新的聚集;这种新的聚集由提高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区位功能,增强了聚集与扩散力。
    2)区域中心城市的多方面功能与作用:首先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企业是市场的主题,区域中心城市的活力是与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活力紧密正相关的;其次,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外向度高,有利于对外经济的合作,它是工业和各种服务业的聚集地,因而具有综合经济功能,产业结构层次和外向度高,主导产业基本是输出产业,域中心城市拥有大量的资本,同时它也可以吸引外地的资本;再次,基础设施是发挥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基本保证;最后,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科技创新与扩散作用,同时它的管理机构健全,具备经济调节的功能。
    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主要增长点,所以发展和完善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的历程中,总体而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期间仍然有不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来分析我国的现实。
    首先从内在方面来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多数的地区级的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完善和发挥。总体而言我国的地区级的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格局,即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以及科教文化等各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三产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特别是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
    2)一批资源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和市区分散带来的经济转型,转变城市功能的巨大压力,资源型城市是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资源型的产品以及初加工产品的城市,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大约有100多个,在整个城市群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城市在过去曾经辉煌过,但是随着资源枯竭和经济效益滑坡,面对科技的进步其经济发展水平每况愈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任务尤为紧迫;同时资源型城市的职能比较单一,多数是“先有工业,后有城市”,这样它们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就存在先天不足。
    3)一些地区级城市经济实力与辖区的面积不相适应,从而制约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地区级的城市发展定位不明确,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调。在我国,各级政府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体,由于政府的参与其结果是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其它功能。
    4)城市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从而制约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同时地区级城市规模相差很大,地域分布极为不平衡。目前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城市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详见《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五十二期)
其次从外在的方面来看,我们又可以从下面的两方面说明:
    一)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国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这表明我国的城市政策是“规模政策”。
    二)城市行政区划改革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相脱节,地区级城市的设置是行政区划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这些城市既受制于宏观经济区划的制约又有自身的特点。另外城市的基础资金缺口大,资金来源不稳定。
    四)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通过对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对我国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所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者认为,完善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从完善我国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原则上,首先以增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为出发点; 其次以城市为依托,形成各具特色和功能完善的城市网络极核点;再次遵循城市经济功能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减少行政区域规划的干预;最后充分考虑科技进步对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
    (二)从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方向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充分考虑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积聚和扩散功能,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综合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其次完善中心城市的生产中心功能,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产业支撑;再次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为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全面高效的条件;最后完善区域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为中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完善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城市行政管理功能,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三)从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对策建议方面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快完善地区级中心城市功能的步伐,增强城市体系的中小极核点;(2)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功能提升城市功能;(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4)加强城市的基础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5)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形态;(6)改进政府对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引导和管理,同时加快经济社会制度创新,优化中心城市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教程》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版
(2) 袁朱等著:〈加快建设地区级城市,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经济研究参考〉  2002年第五十二期
(3) 汪洋主编:〈“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国计划出版社 2001年版
(4) 陆军著:〈城市外部空间运动与区域经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