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
作者:易金超    发布:2006-01-13    阅读:2308次   
    导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9---1993年“增量改革”以及1994年以来的“整体推进”政策(吴敬琏,2003)。中国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从体制外逐渐向体制内改革,摆脱双轨制,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推进了国企改革,发展私营经济,发展资本市场与对外贸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正从数量型,粗放型,倾斜型转为效益型,集约型,均衡型,寻找新的增长点,国民收入增长一路高歌(见表1)
表一 经济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自中国统计局)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8
2002
05.11
GDP
3621.1
4517.8
8964.4
18547.9
76967.2
103932.3
106275

    根据上面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过去20年(1978~1998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9.7%。在1998~2002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年均GDP增长率下降为8%左右,而在2003年与2004年,中国经济又重新步入了快车道,达到了9.1%与9.5%,2005年第三季度增长达到9.4%。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一定有其原因,下面我们就对此进行简单分析。
     一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制度经济学继科斯、诺思等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世界掀起一股研究制度的热潮,成为当今经济研究前缘的两大专题之一(还有一个为博弈论理论)。现在很多学者都把中国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最大的制度变迁实例,称其具有“全球意义的本土化问题”(汪丁丁,2003)。
    (一)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体制改变,引进了市场机制,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把“人”解放出来了(周其仁,2004)。人民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说到底就是引进了市场中的激励措施。可以说这种力图从人的心理层面的制度变迁比任何的生产力都更具有效率。
   (二)以现在企业的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革。科斯在其开创性论文《企业的性质》提出了什么是企业以及企业的边界等问题。科斯认为,企业是一种可以与市场机制相互替换的协调生产的方法(科斯,1937)。在国有企业改革之前对“企业”缺乏深刻的理解,所谓的“企业”就是政企不分,行政领导就是企业决策者,往往是外行领导内行,导致企业决策失误,效率低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建立现在企业制度,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以及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接受市场的检验。特别近期以来的股份制改造更是让国企改革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三)鼓励私营与外资企业发展,保护私有产权。国家打破“姓资”与“姓社”的谬论,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这极大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入竞争机制,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权不清晰等问题也对投资者产生消极影响,经常会遇到国家与个人的产权不清晰的局面。于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是酝酿了很久才写进的,但是最后还是写进了宪法,以最高大法的形式肯定了私有产权,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同时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四)政府体制发生改革,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中国当前在发生三重转型――文化、社会、政治。其中政治转型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政治转型就是从“前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社会体制”转变,摆脱“斯大林模式”。我们所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在深层次一定要改革政治模式。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国家,而国家有三只手――“无为之手、扶植之手、掠夺之手”(王一江,2005),随着中国政府对自身定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政治模式也在渐进式的改革,政府对“三之手”也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尽管在“技术层面”还有很多不足。我们知道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与经济,所以一个好的政治形态对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上是作者从制度层面对中国长期保持经济增长做一些感性分析,因为制度包括正式合约(宪法,政府管制等)与非正式合约(习俗,习惯等),所以这里不能一一讲述,上面主要从正式合约方面阐述一些主要制度变迁方面的情况。
      二 对索罗模型扩展来解释经济增长
索罗模型式美国经济学家索罗创立的一个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模型,我想用它来解释一下中国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经济增长情况,可能有一定的说服力。 我们这里没有完全按照书上的表达式Y=F(K,L*E),而是对其做一些扩展。这里我们假设Y表示总的产出,即GDP,用T表示技术水平,K,L,H,I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存量(如资金,厂房等),劳动力,人力资本,制度进步,产出可以用Y=TI*F(K+H,L)表示(如图一),这里多引入两个因子――人力资本与制度进步。我们认为有必要把人力资本单独考虑进去,主要是基于知识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并且我们把它看成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并列的要素考虑,这样我们把社会资本存量分成物质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把制度进步考虑进来是考虑到上面我们的分析--即认为制度作为一种“软生产力”,同样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大影响。至于为什么把T 与I放到外面来,主要是考虑技术与制度进步都其它三个方面,比如说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人口成活率以及素质,生育观念(属于制度范式)的改变有力与减少人口出生。从这个模型来看,GDP的增长来源于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加、人力资本的增加以及制度演化。
图一
 
  下面对以上因素做一点实证分析:
  (一)上面的制度因素在第一部分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我们能得出制度因子I对经济增长是一种正向推动力,因为我们的制度比以前更加进步了。
  (二)后发优势所带来的技术快速进步,由于在改革前中国生产方式十分落后(诸如小土群炼钢),所以改革后运用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解放了生产力,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极大地增加了产出。
   (三)高储蓄所带来的快速资本积累。近年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据高不下。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来源,源源不断的资
表2  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资本形成总额和FDI流入规模
      (单位:亿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年份
居民总储蓄
资本形成总额
实际利用FDI
1995
29,662
23,877
3,103
1996
38,521
26,867
3,451
1997
46,280
28,458
3,743
1998
53,407
29,546
3,760
1999
59,622
30,702
3,334
2000
64,332
32,500
3,367
2001
73,762
37,461
3,877
2002
86,911
42,305
4,362

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增加了资本积累。特别是近些年来股市低迷,人民把钱都往银行里存。这种高储蓄率增加了投资。
  (四)中国人力资本的飞速增长。人力资本增长一是教育的发展,中国受到高等教育的层次与数量都有大幅度地提高,另一个原因是可能是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部门间的转移,劳动力在部门之间流动优化了人力资本结构,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董德绍,2005)。
   (五)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廉价。这个原因这里不做太多解释。
     以上从影响生产函数地几个因子进行了简单地分析,主要是从函数定性地角度来考察经济增长。
     三  宏观政策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地宏观调控能力随着实践经验的增长,“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协调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一) 财政政策。所谓财政政策,通常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过程中,财政可以通过引导劳动、资本、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起到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成为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经过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进入相对收缩阶段,财政政策由于能直接扩大社会需求,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较为明显。1998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与货币政策相配合,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如图2所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大公共支出)增加了计划支出,提高了产出(Y1→Y2)
图2
    (二)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再货款、公开市场操作和贷款规模等。由于中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受财政“软约束”(科尔奈,1999)的影响,对经济进行调节。
 (三)贸易政策。中国坚持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也是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                               表三 进出口贸易总额(来自中国统计局)

 
人 民 币 (亿元)
年    份
进 出 口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    额
 
总    额
 
 
 
 
 
1978
355.0
167.6
187.4
-19.8
1980
570.0
271.2
298.8
-27.6
1985
2066.7
808.9
1257.8
-448.9
1989
4156.0
1956.1
2199.9
-243.8
1990
5560.1
2985.8
2574.3
411.5
1991
7225.8
3827.1
3398.7
428.4
1992
9119.6
4676.3
4443.3
233.0
1993
11271.0
5284.8
5986.2
-701.4
1994
20381.9
10421.8
9960.1
461.7
1995
23499.9
12451.8
11048.1
1403.7
1996
24133.8
12576.4
11557.4
1019.0
1997
26967.2
15160.7
11806.5
3354.2
1998
26849.7
15223.6
11626.1
3597.5
1999
29896.2
16159.8
13736.4
2423.4
2000
39273.2
20634.4
18638.8
1995.6
2001
42183.6
22024.4
20159.2
1865.2
2002
51378.2
26947.9
24430.3
2517.6
2003
70483.5
36287.9
34195.6
2092.3

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出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得益于有效地利用了国内优,例如利用劳动力优势等等;其次,得益于注意保持出口与进口的比例和对进出口结构的调整,中国贸易出口经常保持顺差(见表三),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
     结束语
    以上通过对经济近20多年的增长原因从不同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下几点启示:
  (一)经济增长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这种“软生产力”对经济结构,经济关系等有很大的演化推动作用,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环境,降低改革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二)要加大科技教育投入,鼓励科技创新。有以上模型我们可以知道科技进步可以加快经济发展,从三次“科技革命”及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我们也能体会到科技的力量。
   (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国民素质。中国人口世界之最,所以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质量。
   (四)政府要注意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政府要进一步用好“看得见的手”,搞好调控,克服“短视利益”意识,注重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匈]科尔奈.《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考》[M].中译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美]约翰 •N •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言[M].中译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20-332.
[3][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中译本.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5]汪丁丁. 《在市场里交谈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汪丁丁. 《制度分析基础讲义I》[M].同[5]
[7]周其仁. 《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 周其仁.国企改制的选择.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的发言
[9]吴亚卓、 吴英杰: 《宏观经济调控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一江.国家与经济[J].载《比较》,2005年第18期
[11]中国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
[12]中国商务部. http://www.mofcom.gov.cn/
 
The Reason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Growth 
Abstract  The economy growth had been keep the high speed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Open, causing the deep concer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cholars, the economic growth is a basic guarante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whole problem solve, all was depend on in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y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So, to Chinese kept the reasons of the economic growth to carry on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some comb with the analysis, not only for know the lo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contain very great help, also to la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croscopic policy also has to certainly draw lessons from meaning. This text transforms from the system ,Solow—model, macroscopic policy etc. do a generalize roughly with the summary, get a system change etc. The factors push forward an economic system to evolution  , 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 , pushing a growth of economic .
  key words  economy growth  system—changing  macroscopic poli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