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宏观经济
关于“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政策取向
作者:王梦奎    发布:2006-01-20    阅读:2264次   

 目前正在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是一个新的中长期规划。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务必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市场准入和税收等手段的扶优限劣作用。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引导资源型地区和城市适度、合理开发资源,及早谋划接续性产业的发展。尽快改进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和各行业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下功夫。
 二、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促进国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增强开拓国际市场和运用国际资原的能力。充分运用国际惯例,促进国内企业和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风险应对机制,使我国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有较大提高。
 三、增强区域政策的整合能力和区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科学的国土整治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等公共政策工具,引导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更加重视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必要的政策倾斜和公共资源倾斜,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四、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进程,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理清城市化发展思路,走一条有利于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布局紧凑的城市化新路子,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注重促进产业聚集和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规模结构。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来加深城乡经济融合,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走向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农村应当着力推进土地制度创新,深化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大力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变革趋势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基层社会组织。
 五、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流动方面的政策
 
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大体同步。加强维护非正规就业领域的劳动者权益,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收入分配政策取向应当是继续打破平均主义,完善按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激励机制,同时努力将收入差距保持在适当范围内,维护社会公正。积极而有序地扩大社会流动,目前重点在于逐步实现教育和城乡流动的机会均等。
 六、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一是遵循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规律,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关键是着力健全经济运行机制,主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促使投资和消费按内在发展趋势协调变动。而不是把投资率和消费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直接目标。二是重视调整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的关系。政府所承担的一般经济建设职能要进一步向公共服务职能转换,并主要由政府最终消费来体现。三是提高最终消费率,重点在于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CDP的比重,而政府最终消费率应当保持稳定。四是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避免企业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资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