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金融
最佳货币区与亚元的联想
作者:董登新    发布:2006-01-24    阅读:2481次   

引言

当今之势: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愈演愈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已在欧洲大地变为了现实,如今的欧盟正在由西欧向东欧挺进,形成加速“东扩”之势。

在美洲,北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有南美共同市场;由美国倡导和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非洲,除了非洲联盟(简称非盟)这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体化组织外,它还拥有大大小小的14个主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非盟已经提出在2030年最终建成非洲经济共同体,实现全非洲人员、资本、货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远景目标。

在亚洲,东有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西有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国际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迄今为止,世界上出现的真正意义上区域性单一货币,只有三个:一是西非经济货币联盟8国统一使用的西非法郎;二是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6国统一使用的中非法郎;这两个区域均属原非洲法郎区(15国)。三是欧盟25国中12个成员国统一使用的欧元。自诞生以来,欧元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地增强,且在继续“东扩”。

除了上述三个单一货币外,美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它的势力范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在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地区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

亚元的构想便是在这样一种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氛围之中催生的。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过后,为了稳定亚洲的货币环境,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提出了在东亚建立“亚元”货币区的构想。近年来,在东盟及10+3机制框架内,为达成这一目标,人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据近日中新社电,亚洲开发银行(ADB)透露“最快”将于20063月启动“亚元”建设进程。

提到“亚元”,很快使人会联想到欧元及蒙代尔的最佳货币区理论。它们对亚元有何启示?本文试图以欧元为鉴,构思亚元进程。

 

一、蒙代尔及其最佳货币区理论

1961年,蒙代尔发表了“最佳货币区理论”(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一文(见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ume 51, No. 4 (September 1961), pp. 657-665)。事隔近40年后,在欧元正式变成现实之际,商业周刊撰文首称蒙代尔为“欧元之父”("father" of the Euro)(参见Business Week. November 13th 2000, p. 198-200)。

蒙代尔(Robert Alexander Mundell),193210月生于加拿大,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他的主要理论包括最佳货币区理论、国际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与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因其在经济学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欧元变成现实之后,蒙代尔及其“最佳货币区理论”更加知名,并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所谓最佳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sOCA),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最佳地理区域: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佳在此意味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同时得以实现。

蒙代尔认为,形成“最佳货币区”的首要标准是要素自由流动;“货币区”内的汇率必须被固定;“最佳”的标志就是有能力稳定区内就业和价格水平。最佳货币区不是按国家边界划定的,而是由地理区域限定的。

假设有AB两个国家,两国各有自己的法定货币和中央银行。在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汇率是浮动的情况下,如果A国与B国之间的需求转移会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则通过汇率浮动可以达到外部的平衡。比如在B币贬值、A币升值的情形下,则B国出口扩大,失业减少;A国则进口增加,物价受抑制;但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B国通胀、A国失业增加;也即汇率浮动无法达到内部平衡。但当要素市场一体化、区内成员货币之间汇率固定时,B国超额供给与A国超额需求随要素BA转移而消失。因此,要素自由流动可以部分的替代价格-工资的自由浮动,并最终达成区内成员国之间内外均衡的统一与协调。

在蒙代尔之后,有不少学者先后对最佳货币区理论进行了重要研究与发展,他们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最佳货币区的判定标准;二是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尤其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鼓舞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佳货币区理论及其研究变得更加热门。同时,最佳货币区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过程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

概括起来讲,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收益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促进本区经济一体化,并极大地提高区内总的经济福利。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前提之一,就是实现人力、资本及商品等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与统一共享。区内要素的自由流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内贸易自由化,从而极大地提高区内贸易效率,而且它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内人力、物力及财力,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进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上易于达成一致,并直接推进本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2.有利于降低货币汇兑成本,规避区内货币之间的汇率风险。

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初级形式是:区内成员间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且比价固定。这一规则无疑将会锁定区内成员间的汇率风险,并大大便利区内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当区域货币一体化走向其最高形式——单一货币时,则区内各成员国货币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大一统”的单一货币,这样,区内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就变成了“内贸”,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兑换成本”。

3.有利于整合区内金融资源,降低投融资成本与风险。

国际投融资不但成本高,而且风险大。区域货币一体化则有利于区内金融资源共享,而且在固定汇率下锁定汇率风险,在共同货币政策下,还可以锁定利率风险。在此条件下,各成员国也无需保留太多的国际储备,从而减少总的资源闲置成本。应该说,在人力、商品及资本等要素的整合上,金融资源的整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说,区域内实现单一货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

4.有利于加强区内一体化协作,并一致对外抵御竞争风险。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股强大的国际力量,它不仅有利于经济上的联盟,而且还有利于区内成员国之间结成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强大联盟,它们一致对外,采用“一个声音说话”,往往能获得一种“放大”的效果。

从成本角度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成员国来讲可能会带来以下损失:

1.成员国将会失去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或自主性。

根据“铁三角结构”原理,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大目标。区域货币的一体化固然要以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为前提,但独立的货币政策就会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体化的货币区内,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将不再拥有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以实施反周期调控。从成员国自身利益来看,这无疑于要“少数服从多数”、“个别服从全局”。

2.固定汇率将使汇率政策工具失去用武之地。

区域货币一体化要求各成员国货币之间锁定汇率,而不能随意调整或变动,实际上,这就意味着该国汇率政策工具将再无法使用。由于不能动用汇率政策工具调节国际收支,则表明国际收支的调节只能利用要素转移来达成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的统一。

3.区内流通单一货币将使各成员国不再拥有铸币税。

铸币税是一种无形的税收,它是政府通过垄断货币发行权而获得的货币面值大于币材成本的差价部分。区内实现单一货币,各国必须放弃各自的货币,也就失去了铸币税收益。

总体来讲,最佳货币区所获收益应该是远大于其成本付出的。同时,欧盟运作的成功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借鉴样板。

 

二、东盟与103机制

1967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的成立。

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文莱(1984)、越南(1995)、老挝(1997)、缅甸(1997)和柬埔寨(1999)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发展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东盟10国的总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亿(2004年统计数字)。

2004年东盟十国人口与GDP水平

东盟十国

人口(万人)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老挝

570

21

370

越南

8200

388

480

新加坡

424

969

21825

菲律宾

8270

768

928

印度尼西亚

22000

1793

852

马来西亚

2504

978

3904

文莱

34.8

51

14532

柬埔寨

1309

37

290

泰国

6487

1308

2016

缅甸

5200

160

300

总计

54998.8

6473

1177

东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和互利的合作。成立30多年来,东盟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尤其是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了一系列合作机制。

199712月举行的东盟首脑非正式会议上,东盟首次邀请中国、日本和韩国领导人出席,共同磋商亚洲的安全与稳定,这就是“10+3机制。103合作进程中,外交、财政、经济、农林、旅游和劳动等6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已经建立,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合作。与103并行的是东盟分别与中日韩领导人(101)会议,即三个101合作机制。但“10+3机制仅仅停留在磋商层面,并未对地区新秩序的安排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20005月东盟与中、日、韩在《清迈倡仪》中达成了互换货币的协定,东亚地区经济事务逐步走向机制化。

2001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1)会议上,双方领导人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为了早日实现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11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内贸易的零关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6国已于2002年将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至0——5%。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4国将于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200211月,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根据协议,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为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预计2010年建成后,它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同时它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200310月,东盟第九次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召开。与会各国首脑在会上通过了“东盟共同体”宣言,确立了更为明确具体的目标,向更加密切的共同体迈进。这标志着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与文化领域内的全面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并朝地区一体化迈进一大步。

2003——2004年,中、日、俄三国政府先后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成为首批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域外大国。《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在19762月举行的东盟第一次首脑会议上签署的。

随着经济实力影响的不断加强,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合作机制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东盟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10个国家形成对话伙伴关系。

 

三、欧元对亚元的启示

率先在东亚10+3区域内建立亚元区,便可构筑美元、欧元与亚元三分天下的世界格局,这将是大势所趋。根据最佳货币区理论及欧元区实践,亚元区的构建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1.区内历史背景与经济差异比较

历史上的欧洲多见血腥和战争。1870——1945年,法国与德国之间先后发生了三次战争,并导致了骇人的生命损失。许多欧洲领导人越来越坚信:维护欧洲持久和平的唯一办法,就是彼此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实行联合。当然,也是为了对抗世界新霸主——美国及其美元,构建欧洲经济联盟及欧洲货币联盟便成为了欧洲人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

10+3区内特征与西欧历史相似。在西欧,德国与英、法之间曾有过“三角”战争关系,尤以德国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众矢之的;在10+3区内,日本与中国及韩国也存在类似关系,在二战中日本也是战争“罪犯”,它曾对东亚人民造成了深深的伤害。然而,战后德国不断地反省自己,并以实际行动“赎罪”;相反,日本政府却不思悔改,时时重温军国主义梦想,经常表现出欺弱凌善的强硬与蛮横。这一点极有可能将成为亚元区进程中的重大隐患。

东扩后的欧盟,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还有原社会主义国家。在10+3区内,除了日本和新加坡属发达国家外,其他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不过,10+3内的贫富悬殊与经济差异要远比欧盟区大得多。这也意味着“一体化”进程的困难要远比欧盟多。

2.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动机比较

欧元区的建立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团结西欧国家乃至欧洲地区国家,化解内部矛盾及历史恩怨;二是团结一致,形成战略联盟,共同“抵制”美国及美元的世界霸主势力。

亚元区的建立是在欧元业已成功运作的前提之下,因此,它更有理由达成上述欧元区的相似目标:其一,团结东亚地区诸国,化解日本与东亚地区人民的历史仇恨,这对确保亚洲地区永久性和平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其二,在欧元抗衡美元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亚元的力量,则世界三分天下的格局可成现实,这将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力量的平衡。

3.亚元进程的构想

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是从西欧6国开始的,但它自始至终都以“大欧洲”为理念,作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最后结晶。欧元的形成花了大约半个世纪、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共同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固定汇率(蛇形浮动);欧洲联盟(欧盟);单一货币(欧元面世)。因此,根据东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欧元诞生的历程与经验,笔者认为,亚元构建至少应经过以下五个阶段或步骤:

1)亚共体(AC)——构建亚洲共同市场(Asian Common Market)。

10+3机制下,在13国自由贸易区率先创立亚洲共同体(Asian Communities),简称亚共体,这是建立未来亚元的最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成员国之间的零关税、无壁垒贸易架构,构成共同市场。即亚共体将成为一个商品、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经济统一体。这一过程欧共体花了17年的时间实现。东盟现已计划用13年的时间完成这一任务。

2)亚洲记账单位(AUA)——构建亚共体统一结算工具。

亚洲计账单位(AUA)是亚共体内部记账与结算的通用核算工具,它是由所有成员国货币合成的“一篮子货币”,它也是未来亚元的雏形。它将让成员国熟悉并接受“统一”货币的概念。从建立共同市场到统一计帐单位的产生,这一过程欧共体总计花了7年时间。

3)亚洲货币体系(AMS)——构建蛇形浮动汇率机制。

亚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未来亚元创设最关键的一步,其主要内容有三:其一,实行严厉的汇率联合浮动机制(也即蛇形浮动汇率机制),汇率波动幅度必须统一控制在一定幅度之内。其二,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其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其三,建立“亚洲货币单位”(ACU)以取代亚洲记账单位。亚洲货币体系的建立必须以亚洲货币单位与蛇形浮动汇率机制建立为前提,这一过程欧共体共花了5年时间。

据亚洲开发银行(ADB)透露:亚洲货币单位“最快”将于20063月启用。依笔者看来,在亚共体尚未建成的情况下,超前推出亚洲货币单位是否可行?这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4)亚洲联盟(AU)——构建10+3机制下的经济与政治联盟。

亚洲联盟(简称亚盟)应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盟。但政治联盟的难度往往要大于经济联盟,而经济联盟的最终目标则是发行统一货币——亚元,并将区内所有国家货币取而代之。但这一过程必须随亚洲货币体系的完善而不断推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亚洲共同体顺利过渡到亚洲联盟新机制的建立。在亚盟新框架下,不但资本在亚盟内实现完全自由流通,而且还需创设亚洲货币局,并为未来的亚洲中央银行的成立创造条件。

5)亚元——发行亚盟单一货币。

上述条件均已具备后,亚元的发行与流通,便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其实,欧元区的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例如,在原先欧盟15国中,还有英国、瑞典和丹麦三国完全满足了加入欧元区的条件,但它们却至今仍不愿进入欧元区,甚至此前英国一直不愿加入欧洲货币体系,其间经过了17年的讨价还价,英国才勉强进入欧洲货币体系。有人说,英国人对美国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它对欧洲的认同;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特有的怀疑主义态度使他们极不喜欢欧洲统一(挪威至今没有加入欧盟)。

可以想象,亚元区的构建也必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但亚元区建成后,亚盟将以“一个声音”说话。在国际社会中,一体化后的亚盟及亚元,将与欧盟及欧元、美国及美元形成均衡的三足鼎立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