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平衡是和谐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
作者:王海澜    发布:2006-02-17    阅读:2586次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今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探讨二者的哲学基础,分析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更加健康的实现全面小康。

  一、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平衡

     胡锦涛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   民主法制是人与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人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的以法律、法规、规则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使社会处于平衡状态。

  公平正义是人们遵守的道义理念,它是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使世界平衡的人类共同遵守的思想原则。

  诚信友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必然导致破坏团结,使人不能友好相处,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平衡。

  充满活力是社会生活蒸蒸日上、生动活泼的社会现象,是人民逐步走向全面小康,安居乐业的实现过程,这种社会现象无疑是异常平衡的。

  安定有序的社会不但是安定的,而且由以内在机理支持安定局面,有序的安定是理性的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人类持续生存,达到持久平衡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则。

  平衡是对立物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决定事物发展的若干矛盾作用于同一事物上,各种矛盾相互抵消,事物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平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到宇宙,小到身边的各种事物。从宏观到微观,随处可见。比如在自然界中,各种植物之间、动物之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他们依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数量多少等等因素构成一种互为依存的平衡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链。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平衡现象也是无处不在的。在一个国家里,有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及贫困的人,人类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类别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要想求得稳定与发展,关键在于维持利益关系的平衡。

    因此,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平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它是理性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求。

  二、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是平衡

  20世纪90年代,人类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循环型经济概念,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端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渴望在社会生活中的更多领域,即在人类生活与生产链条上的多数环节上实现各类物质的循环使用,这时就形成了循环经济。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系统。例如:美国的钢铁和铝制品产业成功地开发出能够大量使用的可循环材料的技术。所有铝制罐头都包含了相当高比例的可循环材料,所有的钢铁制品都包含了25%的可回收物料。新日铁积极参与对社会环境的贡献,回收钢铁和钢铁以外的废弃物(如塑料)应用到钢铁生产之中。

  人类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致使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表现了线性经济的特征。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进而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就是循环经济。

  线性经济本质上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物的过程,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处于一种冲突的状态,经济增长越快,冲突越尖锐。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与资源、环境的载体——地球处于共同发展的模式,将所有的资源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应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利用生态学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

  因此,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尖锐的冲突关系,而是平衡关系。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是平衡。

  三、和谐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

  和谐社会针对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是完美精神世界的理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循环经济是物质生产的过程,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构成了一对矛盾,它们都由平衡的哲学原则作为支撑,这就更强调了它们的同一性。它们的关系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平衡与静止不同,平衡是动态的。绝对意义的平衡,将趋于静止,会导致社会的退步;相对意义上的平衡,即运动中的平衡,将促进社会的进步。只有从相对意义上理解平衡,事物就会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个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循环经济,更应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

  平衡是协调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平衡虽包含着对立物的质和量的差异,但这些差异的相容程度大为增强。在平衡中当然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但各种差异不能离开统一而独立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破坏平衡。

  构建和谐社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任何时候都不可疏忽。但是,千万不能轻视实现循环经济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包括正面与负面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在发展中忽视了对环境的治理,不断出现由环境问题导致的重大技术灾害,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例如,吉林石化的重大火灾事故导致松花江水体的全面污染的技术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的安定生活,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在平衡中发展。它们之间的平衡的状态说明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力量均衡,在斗争性和同一性中,同一性占主要地位。要坚持不懈地、持续解决二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尽量避免矛盾的剧烈冲突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阻滞。国务院、国家环保局、黑龙江省政府最近及时、果断处理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循环经济中出现的重大技术灾害提供了范例,保持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平衡。

   四、和谐社会与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误区

  1.建设和谐社会的误区

  在哲学社会科学界,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认为,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平衡是永远的、绝对的。这是苏联的长时期内主流哲学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造成的。

  平衡在哲学上又称为均衡。由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对均衡的解释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敌对的、庸俗机械论的和反辩证法的理论,它把力学上的均衡力搬用到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上。均衡论的拥护者认为均衡是自然的和‘正常的’状态,而运动发展则是暂时的状态。”2

     这一解释的错误在于,忽略了平衡状态下的矛盾运动,实际上平衡状态下的事物也存在矛盾,也在运动,也在发展。

  布哈林引用黑格尔的话说,矛盾是运动的动力。不平衡状态是矛盾的作用,平衡状态也是矛盾的作用。他强调指出,不能把平衡状态看成是无矛盾的状态,平衡状态是矛盾着的力量之间的实际的斗争隐蔽起来了。3

      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括为斗争的哲学。这种哲学观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把矛盾的对抗作为常态,把哲学上的斗争概念理解为对抗。从哲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它们的斗争是永存的,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现象,不应理解为政治生活中、战争中的斗争概念。

    当前,有的政府部门囿于以上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对改革中出现的重大冲突事件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平衡的常态性没有理性的认识。因而,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不适当地推进改革速度,推出不甚完善的改革措施,如医疗改革措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2.实现循环经济的误区

  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低,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央制定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旧的平衡被打破。但是,高速发展的代价换来了资源的浪费、生态的破坏,新的平衡将解决发展带来的深刻的环境问题。这是发展是硬道理的历史背景,以及它赋予当代人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经济建设的使命。

  发展的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当前普遍存在话语与概念的背离现象,使循环经济背离了本来涵义,显现了实践的艰难性。

  某些企业自认为很成功的循环经济,其实只是简单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根本没有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这些企业走进了误区,与传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没有区别。传统的废弃物回收利用,是在计划经济下因物资匮乏而通过节约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来缓解供应短缺。

  多数人对循环经济还是一片茫然,发展循环经济多停留于口头号召,或者简单地传达文件,没人真正地做出系统研究和实施。一些地方把原来的一些企业治污设施、新上项目的环保评价,转身说是循环经济。贵阳市是我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20049月,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建设循环经济城市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但是,这一法规的内容目前也只是倡导性的,政策措施不配套,在实施时可操作性不强。4

      某省2002年提出某大钢铁企业5年内实现循环经济。某省领导在电视谈访时说,在该省新建钢铁企业实行循环经济,废弃物零排放。循环经济话语与概念产生严重的背离。仅就钢铁企业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是成熟技术,但气体废弃物的全面回收利用,依然是有待解决的课题。因此,钢铁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处理生产中的环境问题,是钢铁企业的科学表述。目前,环境问题解决最好的钢铁企业之一新日铁的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实现再利用,对气体废弃物只能不断加大减排与部分再利用的措施。不科学的提法,必定是假的,不能实现的。国家发改委《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的批复》,准确地提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由于人类能力的局限,目前在一些领域尚不能达到循环经济模式。例如,对核废弃物的处理,仍然采取深度封闭掩埋的办法,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也未能例外。核废弃物通常需要1万年才能消除对环境的辐射。

  走出循环经济话语与概念背离的误区,是一个有良知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五、构建和谐社会与循环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政府的战略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政府长期的战略任务,这是由事物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1.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必须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实现。

  中国社会目前不和谐社会因素大量存在,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例如,现代化进程中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丧失土地、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量工人失业、矿难和技术灾害频发。

  2.循环经济

  中国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的全面失衡。这就是中国政府极力推行循环经济、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的本源。

  中国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以能源利用效率为例,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6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5

      中国单位产值的污染负荷普遍偏高。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为例,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硫,分别是美国的8倍,加拿大的5倍,澳大利亚的2.8倍,丹麦的12.3倍,捷克的1.5倍,韩国的6.2倍,墨西哥的6倍,经合组织国家的9.3倍;单位GDP排放的氮氧化物,分别是美国的6.1倍,加拿大的5.7倍,澳大利亚的3倍,法国的11.9倍,德国的16.6倍,经合组织国家的7.9倍。5

      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2003年,二氧化硫排放量21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的33%;化学耗氧量排放量1300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超过七大流域环境容量的66%5

      中国的废水排放总量已达到439.5亿吨,日排污水量1.3亿吨左右,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五类劣质水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5

      因此,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实现循环经济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它是目标,更是过程。

   人类的生存,一要满足物质需求,二要满足精神需求。循环经济能够合理地、全面地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和谐社会则能够充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只要将和谐社会与循环经济作为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落实下去,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

1.《胡锦涛强调扎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 20050220 1  

2.罗森塔尔、尤金,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简明哲学辞典》,19731月,第192页。

3.曾天雄 ,《布哈林平衡论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述评》,《平衡论坛》,www.pinghenglun.com.

4丛峰、李舒、王丽,循环经济“纸上谈兵”》,中企联合网》,cec-ceda.org.cn.

5.叶俊东,《中国经济50年后超过美国无望:现代化三大瓶颈》,《 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3月6日 ,finance.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