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农村建设思考
作者:朱盛华    发布:2006-02-23    阅读:2526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这是亿万农民的福音,是田野大地的希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应该看到,民族地区在我国占有比较大的地理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又是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制约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制约着全国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的进程。民族地区如何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是逐步缩小与中、东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追赶型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就凉山彝族自治州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     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

(一)、凉山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大环境。在新的世纪、新的中国经济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也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国家公共财力越来越雄厚,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有必要而且开始有能力转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民族地区的凉山州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迎来了历史上农村发展的最好时期。在这个时期,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二)、凉山新农村建设和其它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的优势。凉山属于民族边远山区,在西部大开发范围内,近几年来,经过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西部大开发的投入产出比低下,西部经济缺乏活力,西部市场没有打开,西部居民还很贫困。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进程,必将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必将得到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智能支持,必将得到沿海发达地区的援助和合作。凉山新农村建设和其它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只要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就能逐步缩小与中、东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实现追赶型和跨越式发展。

(三)、凉山近年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五年来,凉山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2%2005年突破300亿元大关。五年来,全州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净增993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64万减少到48万。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十五”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标志着凉山州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腾飞的临界点,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抓好了规划,也就抓住了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总开关。规划既要从凉山州大范围考虑,也要从各县市以及乡镇较小的范围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从大范围来看,凉山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搞好规划。“两线”的村庄建设,从规划上要体现民族、民居、和环保观念,充分展现民俗民风;“三江”村庄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和旅游人流带来的发展机遇,定位村庄为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功能来考虑其规划设计;“三带”村庄,河谷地带要集中建设强调整体功能,二半山地带特别是高山地带要强调下迁和集中建设,使农民生产发展、生活便利、居住舒适,逐步缩小村与乡镇的差距。从小范围来看,县乡政府应当切实担负起责任,以建制镇和自然村为单位,抓紧编制村镇规划,并抓好规划落实,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应制定具有实质内容的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可以定为“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这个计划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制定。不是从城和城、乡和乡的关系来看问题,而是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城乡统筹。也不是简单的扶贫,搞一点慈善事业,而是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就生产谈生产,就文化谈文化,就政治谈政治,而是要实现综合发展;不是简单地搞农村的村弯建设,而是围绕创业和生活来构建农村新社区。因此,这个计划必须有实质的内容。我们认为,这个计划至少体现以下主要内容:1、有正确的指导思想;2、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3、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4、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5、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6、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

(三)、新农村建设必须明确谁是主体,主体地位得到突出,主体意愿得到尊重。五中全会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其最终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农民通过投身新农村建设,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向富裕、迈向文明,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优秀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在实践中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条件的项目,不强搞;群众没有统一认识的,不强推。要从有条件的地方抓起,要在群众理解、支持和拥护的情况下来搞。如果靠入不敷出举借新债,搞假政绩,那是对新农村的亵渎。具体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坚持因乡镇、因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村庄改造宜“一村一策”,采取整治空心村、村庄整修、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不同的模式,引导农民在规划区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决不能搞成千村一面。

(四)、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十一五”期间关键是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这一任务光荣而艰巨,历史地落在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肩上。因此,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农村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意识,不断增强其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和能力,使农村共产党员始终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村里具有一定威望、知识水平、致富能力、责任心强的人吸纳到组织中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实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其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

 

 

00六年二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