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论坛成员
当前宏观经济变化趋势与对策
作者:樊纲    发布:2006-03-10    阅读:2973次   
    2006年产能过剩这个问题会比2005年更加严重,2006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扩大内需,这是一个长期的国策。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着重要做的是如何扩大公共基础设施,也就是通过政府投资的增长,至少不能让政府投资下降,来保持投资一定规模的增长,来保持整个总需求一定幅度的增长。

 产能过剩与通货紧缩的压力

 产能过剩、通货紧缩压力加大,在目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在微观的角度,也许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会觉得是需求不足,但实际上,目前总需求仍然在高速增长。

 过去这两三年我们一直在讨论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要不要宏观调控,要不要防止过热,是不是过热等等一些问题。防止过热不是要防止过热本身,而是要防过热所形成的过度投资和过剩生产能力,以及之后形成的通货紧缩,经济萎缩,大量资源闲置,大量人员失业,最终可能产生经济危机。防过热本来防的就是过冷,两年前的宏观调控就是为了防止现在产生的产能过剩的问题。

 一旦出现过剩生产能力,它会使得经济在恶性循环中越走越低。现在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我们增长的存货,面对着市场开始萎缩,面对着销售价格的停止上涨或者是进一步的下降,企业的第一个反应一定是停止投资。于是生产能力越过剩,价格越下降;价格越下降,利润空间越小,大家就越不投资;投资需求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需求越小总需求越小;总需求越小价格越走低;价格越走低利润越走低;利润越走低越不投资;越不投资总需求越小;需求越小价格越低……通货紧缩就是这样往下恶性循环。

 对于经济过热的危害,我们不能光看现在,一定要着眼于整个经济波动的全过程。我们要从宏观经济波动的全过程来理解波动的危害,来理解现在所处的波动阶段。现在我们大概处于过热之后的第一阶段,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开始出现过剩生产能力的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第一个阶段确实才刚刚开始。2006年产能过剩这个问题会比2005年更加严重,2006年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企业的日子会比2005年更难过一点。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并不是说个别行业、个别企业,例外肯定存在。总的来讲,2006年的情况会比2005年恶化,大家会感觉到产能过剩的压力,需求不足的压力和整个社会产能过剩的压力;利润空间会更加稀薄,总的增长率相对来讲会更低一点,我认为2006年GDP增长能够达到8.5%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过程。

 我国下阶段如何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这是一个长期的国策。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扩大内需。过去几年存在这样一个现象,GDP中投资的比重在增长,消费的比重在下降,因此很多人,包括经济学家,都在关注消费下降,可我们现在要想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这该怎么办呢?扩大消费,提高消费的比重,这里有好几个似是而非的论断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

 第一,GDP当中消费比重下降了,原因是什么?GDP当中消费比重下降了55%,投资需求增长了45%。中国消费这么低,扣除了政府消费的十几个百分点,中国居民个人消费只占40%左右,为什么消费的比重还在下降?消费比重下降不是因为消费的增长在下降,消费仍然保持着10%左右的稳定增长,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消费的增长速度没有下降,而消费在GDP当中的比重却下降了。这不是因为消费自身在下降,而是因为投资超速增长,结果导致投资在GDP总额当中的比重超速增长,挤掉了一部分消费的比重。因为总需求的超额增大部分主要是投资的过度增长构成的,这样的话,就挤掉消费在GDP总额当中的比重,比重下降,消费需求本身依然稳定高速增长。

 第二,中国目前消费还能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中国还能不能增加更多的消费?人均GDP到2005年年底为1400美元,80%的人一年收入不到8000元人民币,这样一个低收入水平的格局,从总量上来讲,目前消费速度怎么能增长得更快?

 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个收入问题,并不是消费的问题。就像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中国农民消费不足。农民不消费是因为他有钱不花吗?并不是的,是因为农民没有更多的钱来消费,消费不足的问题本质上是因为农民收入低。80%的人收入不到8000元人民币的话,他的消费倾向会很高,基本上挣的钱全花了,在收入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企业家、外企白领、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收入增长得快,但他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经济学基本的论证就是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因为穷人必须得花钱,富人该买的东西都买了。能不能进一步扩大消费的比例,不是刺激穷人的消费,中国的农民还能怎么消费,真正要刺激消费是要刺激富人的消费。

 消费要增长还取决于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城市化。城市化水平低,即使有了钱也很难消费,因为消费太难。只有人口聚集的城市,服务业才有规模,饭馆才能成规模,去的人多了,饭馆收费也便宜了。还有水、电等类似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建议,加快社保体制改革的速度,包括养老、医疗改革的速度,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每个人的储蓄率下降,这也是经济学能够得出的少数几个促进消费的政策建议之一。

 出现波动不管是过热还是过低,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还是投资需求,投资是最终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调整总需求主要还是调整投资。

 所谓财政、货币政策主要的作用其实还是怎样扩大投资。货币政策贷款的问题上,主要还是企业贷款,包括跟企业的投资生产活动有关系的贷款。个人贷款起作用的也是在投资部分,它影响到个人投资贷款的还是住房部分,汽车贷款只占了很小的比例。而其他的投资就是企业投资,生产行为。财政政策方面,估计企业所得税会减,2006年可以预计的是:企业所得税会统一,外资会提高,内资会下降,统一到比较低的税率上,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是有一个减税的目的。从直接的需求角度来讲,如果政府这个时候能够扩大批准一部分投资项目,中央政府自己再通过增加债券融资来扩大政府投资部分的需求,也会使投资总额增加。

 目前面临的是投资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那么现在着重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政策建议是,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要着重于如何扩大公共基础设施,也就是通过政府投资的增长,至少不能让政府投资下降,来保持投资一定规模的增长,保持整个总需求一定幅度的增长,也就是说,最终的增长还是要靠大家投资的增长,还是要在投资需求这个环节上做文章,而不是在消费需求上做文章。我们不能指望在消费需求的问题上会有多大的效果,因此大家观察政府的行为主要就是观察这一点,看看政府在投资问题上,是不是采取了一些政策来稳定投资的增长。如果这些都做了,再加上政策因素,加上前景因素,对于2006年的情况,我个人还是保持乐观态度的。

 总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正在经历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经历。但是作为一个后进的国家,我们发展中国家所谓的后发优势还是有的,那就是:前人已经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我们不必从头走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经验教训,使我们的经济稳定增长,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持续增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