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三农问题
农民工:一个大战略
作者:何伟    发布:2006-03-10    阅读:2495次   
    我国对待农民工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开始将农民工视为盲流,不许进城,到处驱赶、阻截、强制遣返。2004年中央1号文件,将农民工称之为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这是中央第一次肯定了农民工的作用,第一次给农民工定性,应当说这一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但是这一认识只限于农民工的经济作用,而没有谈到农民工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今年1月18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常务会议,原则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七项内容,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意见。 
 《若干意见》明确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是解决农民工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农民工工作的第一个全面性文件。 
 农民工的战略意义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农民工定位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温总理讲:“如何对待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我想就这个问题从战略的角度谈一谈农民工的问题。 
 第一,农民工人数众多,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农民工全国已近2亿人,再加上外出经商的农民,已超过数亿,这是一个庞大群体,占农村劳动力很大比重。四川省外出务工2004年有1490万人比去年增长74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0%江西、福建高达40%以上,举家外迁200万户,占四川省农户的10%。见《学习时报》2006年1月9日《中国农民工问题调查》2004年全国春运客运量达18.9亿人次,其中农民工一般占60%以上,说明农民工所占比重很大。有一些省份的农村仅剩下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做工,近年来,全国每年都以1千万人数在增长,终有一天会超过农村劳动力人数。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表明中国农民清楚地认识到,在人多地少这一不可逆转的事实下,依靠土地他们是无法致富的,必须离开土地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才能摆脱贫困。所以这个群体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党的政策放宽,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出现一个新生群体,具有特殊需求和特征,形成一个新的阶层。 
 第二,农民工是一个支新的生产力,是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二人来自农村,目前有许多行业都以农民工为主体,其中建筑业为90%、煤矿采掘业为80%、纺织服务业为60%、城市一般服务业50%以上是农民工见2006年1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他们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将一年创造价值25000元的2/3以上15000元留给城市;对GDP的贡献率在15--30%之间,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农民工基本上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支浩浩荡荡的产业大军,一部分是城市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勤务兵。这是我国巨大的廉价当然这是不公平的劳动力资源,又是我国一份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精心组织,合理利用,平等相待备加关注。 
 第三,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中坚群体。这个群体的特点是年富力强,是农村有知识的人群,其中不乏有能工巧匠,许多人是农村的精英,他们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决定着农村发展的未来。从目前来讲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而从将来来讲他们会是一个强势群体。几亿农民在城市做工、经商,他们耳濡目染、见多识广使他们深受城市文化的熏陶,会对意识起到迁移默化,使他们的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农民的观念的转变会影响全家人的变化,几亿农民工观念的转变就会带动几亿家庭的变化,这种无声的作用是不容低估。许多农民工在外开阔了眼界,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术,有了资本,回到老家办厂开店,成为一位经营者,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其实例俯拾即是,浙江台州的跃进缝纫机老总邱继宝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 
 第四,农民工是农民自我转变身份的一种选择。农民在城市做工或经商,实现自我身份转变,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农民变为市场经济的市民,从生产使用价值的农民变为价值的增殖者,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变为住在城镇的居民。农民身份的转变标志着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过去在国家工业化的标准上只看工农业产值之比,而忽视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农民身份不转变就不能改变农村的面貌,城市发展了,而农村相对滞后,加大了城乡差距,这是一种只见物不见人的看法,现在由农民工自己来纠正这一偏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民身份之转变,就使工业化的标准比较全面。现在由农民来弥补过去工业化的不足,应当受到欢迎和支持。 
 第五,农民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越来越明白,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只能解决他们的温饱,而解决不了他们致富的问题,要致富必须自谋出路,出去打工或经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党的有关政策,为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市场提供了条件,许多人由此而富裕起来。四川省2004年农民工的劳务收入达到576亿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超过50%,这表明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四川省2005年上半年实现劳务收入为375.58亿元,同比增长61亿元,其中仅从银行和邮局汇回农村就有287.4亿元,净增134亿元,增长88%见2006年1月9日《学习时报》。这些劳务收入是农民用自己的勤劳动和智慧创造的财富,支援农村建设,不需要国家任何投资和帮助,就能低成本、高效率、最实惠的使农民逐步走向致富之路。实践证明凡是那里农民脱离土地经营的比重越大,那里农民收入水平越高。江苏省曾以苏州、扬州、宿迁三市作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带的代表,三市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非农业收入所占重分别为:71.5%、56.5%、39.3%,由此就使其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503元、6474元、4677元,可见人均收入的差别与参与非农业劳务是正相关见2005年10月12月《中国经济时报》。如去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县,非农业收入比重达到90.4%,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达到70%,表明农民致富主要靠的是非农业收入。 
 第六,农民工走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新途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除了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之外,还有我国的特殊原因。我国的两种所有制理论,就使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我们的经济体制就使二元经济结构制度化,我们的户籍制度就使农民二等公民政策化。农民工是跨越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是工人又是农民,既住在乡村又住在城市,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使其融为一体,走出一条刘易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之外的新途径。 
 总之,农民工在减少农村人口、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观念、转变农民身份、缩小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都起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应将农民工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对待。 
 对农民工的战略部署 
 如何落实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温总理讲:“关键在于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此: 
 第一,应提高全党全社会对农民工重要性的认识。农民工是中国现实社会所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目前人数已超过城市在业工人,已占农村劳动力的2/5,将来会超过农村劳动力人数;它是我国产业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新形成的一种生产力;农民工是既有工人身份又有农民户籍的双重身份的群体,是一个特殊阶层,它以劳动为城市作出贡献,又以收入支援农村建设,又以一个新群体拉动消费基金的增长,为开拓农村市场作出贡献,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待农民工的认识应象历史上对合作化运动的认识一样,这是农民继土地承包制后,自我解放的又一伟大创举,应该积极指导和热情关怀,但不要下指标、搞运动,尊重他们的权利,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有序发展。 
 第二,应该给农民工一个名分;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给农民工一个明确定位。国务院关于农民工的《若干意见》,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文件,但需要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变为政策逐项执行,有的要有法律保护,有的要有资金保证,有的需要组织落实,有的需要协调配合,总之农民工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周密计划,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如对农民工平等相待、一视同仁,需要有法律保护;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需要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以使农民工逐步做到持证上岗,这就需要对农村的教育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农民工应有自己的组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与企业签订劳资合同,解决劳资纠纷,对农民工进行自律教育;对进城经商和服务行业的农民工,在政策上他们的经营环境和居住条件以及子女教育,都应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如何改革户籍制度,使农民工有迁徙自由。政府应关注和支持为农民工服务的NGO的工作和发展。农民工在城市是一个弱势群体,政府、特别是法律应予特殊关注和支持。 
 第三,应对现有的法规、政策进行清理,凡与新制定的法规、政策有冲突的应一律废止。 
 第四,全国应建立一个有关农民工的组织,负责农民工的工作,要热情指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积极扶持、排除障碍、推广经验,多帮助、少干预,使中国这一新生事物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