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 其他
研究“穷人经济学”有什么不可?
作者:刘润葵    发布:2006-03-19    阅读:2512次   

2006年3月3日《经济学消息报》第7版刊登了中国人民大学 周 诚先生的大作《从“穷人经济学”谈起——关于“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滥用》,拜读完之后,很不以为然,有话想说。

一、问题的提出(经济学概念与社会现实)

如果周 诚先生的大作只限于“经济学”概念的理解,是一个纯学术问题,可以各说各的看法,我们也可以沉默不语。但是,周 诚先生的大作超过纯学术的范围了,大作是这样表达作者意图的,“笔者究竟为什么要反对对于‘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滥用呢?是否过于古板、迂腐呢?回答是,经济学既然称得上是一门‘学’,就必然有其特定的界限;如果任凭‘鱼目混珠’,则必然会败坏经济学的名声。尤其是,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界颇有微词,甚至说得一无是处,而这一点与人们滥用‘经济学’这一概念,把并非经济学的问题硬撑为‘经济学’不无关系。”其一,“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界颇有微词,甚至说得一无是处”,“与人们滥用‘经济学’这一概念”“ 不无关系”。这样归类问题,恐怕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其二,如果研究“穷人经济学”是“鱼目混珠”,“必然会败坏经济学的名声”。那么,经济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其三,用概念来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若不归类为“过于古板、迂腐”,还能归类为什么?

二、经济学的分类(限制研究与深化研究)

“周文”否定“穷人经济学”存在可能性的依据是刘树成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的《经济学》词条。为了不引起误解,我们还是引出词条全文:经济学是“泛指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规律,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可细分为:①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即理论经济学);②研究某一部门或产业的经济运行规律的部门经济学(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人口、国防等等);③研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经济问题的生产力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等;④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的数理经济学等等;⑤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世界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等;⑥研究厂商、家庭等经济活动的微观经济学;⑦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

我们对《经济学》词条的整个内容进行这样的疏理应该不会有分歧:

第一,就人类的主观认识能力与客观实际的关系,我们借用马克思的话说,区分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解释世界”要揭示事物本质、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就是这样的知识体系;“改变世界”要进行现象描述、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所有的应用经济学就属于这样的知识体系。

第二,应用经济学中若以社会活动主体为研究对象,则应该有:1)以企业(厂商)、家庭等经济活动为对象的微观经济学;2)以银行为核心的整个金融系统的经济活动为对象的宏观经济学;3)以政府调控经济活动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学。

第三,应用经济学中若以资源配置状态及其合理性为研究对象,则已经有:1)部门经济学(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人口、国防等等);2)区域经济学;3)世界经济学。

第四,应用经济学中若以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内在矛盾为研究对象,则已经有生产力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

第五,应用经济学中若以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为对象的数理经济学等。

我们进行这样的疏理,只想强调一个问题,经济学的所有学科实际只在研究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这些学科是人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时段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不可分割是因为事物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周文”否定“穷人经济学”的理由就两条:一是因为《经济学》词条中没有“穷人经济学”;二是因为“穷人”的生产和经济活动,“穷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富人”并存的。那么我们要问:《经济学》词条中没有消费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经济史学,这些算不算经济学中的具体学科?《经济学》词条中的所有学科,那一门学科不是互相联系而是孤立存在的?

对经济学的具体学科进行分类,可以帮助后来者少走弯路,不要搞无效劳动,目的是深化我们的研究而不是限制人们的研究活动。某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最终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站立起来,一是看这个问题是否客观存在;二是看问题是不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看问题的普遍意义;三是看研究者的能力和水平。具备了这三个东西,就看机会了。“穷人经济学”能不能研究,最终能不能站立起来,从《经济学》词条中寻找现成答案,恐怕不能服人。

三、“穷人经济学”的归类(终极关怀与具体学科)

穷人问题是不是客观存在,是否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这个无须证明了。那么,穷人问题为什么现在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且还作为一个学科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

1、经济学古典传统问题

经济学的古典传统是由亚当.斯密、西斯蒙第、马克思奠定并逐步形成起来的一笔精神财富,具体是指亚当.斯密创立的反映新生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利益并为之服务的劳动价值论、西斯蒙第创立的反映市场竞争中弱势群体(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利益并为之服务的社会经济学和马克思创立的反映无产阶级利益并为之服务的剩余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是在揭示事物本质、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样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知识群。关注穷人是经济学的传统、是经济学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叫穷人经济学。

2、经济学现代化问题

现代主流经济学源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古典经济学,是在现象描述、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这样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知识群。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主要精力由革命转向建设,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重心转向建设,研究“做什么”和“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掩盖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独享社会收益支配权的客观事实,就背叛经济学古典传统,力图用效用价值论否定并代替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就不是一门科学,而是资产阶级的“乞食袋”了。现代主流经济学虽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偏颇有所认识、有所更正,但基本的东西还是没有改变。

3、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公共政策问题

“效率优先”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公共政策的核心。围绕“效率优先”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政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和“下岗分流”,教育改革产业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市场化,住房制度改革货币化,农村税费强化征管等等,总的政策思路是甩财政包袱,弱化政府公共职能,让老百姓从兜里往外掏钱。这些政策对于有权有势的社会群体无所谓,对于刚刚脱贫的一般老百姓是捉襟见肘,对于困难群众就是雪上加霜。现在,老百姓对现实充满怨气,普遍惧怕“深化改革”,因为“改革”深化一次,裤腰带又得紧一紧。吴敬琏教授和汪丁丁教授说:中国最大的危险是“借改革之名掠夺大众”。这话一语中的。

4、中国经济学主流问题

根据经济学家公开发表的学术理论观点及其对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我把中国经济理论界的各种主张区分为三派,主流派、沉渣派和支流派。主流派即目前所说的主流经济学,以北京大学几位教授为代表人物,张维迎教授主张新自由主义,厉以宁教授主张“新公有制理论”即权贵资本主义;沉渣派即“挺郎派”,坚持国有化,主张大政府、小社会;支流派即主张劳动者有收益处置权的代表人物,比如,中央党校王珏教授主张“工者有其股”,国务院研究中心吴敬琏教授主张国有净资产应无偿划一部分给职工,清华大学魏杰教授主张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承认工人的合作者地位,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主张,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变无产阶级为有产阶级等。

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派,形式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外壳,内容却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糟粕。比如,研究经济状况,无视生产关系大搞数学游戏,被冠名为“科学化”;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的恶劣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被冠名为“优胜劣汰”;以银行为核心的整个金融系统所执行的嫌贫爱富、见死不救政策,被冠名为“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低于道德底线的“血汗工资制”,被冠名为“价格优势”;机会不平等、分配不公正所导致的两极分化,被冠名为“非均衡发展”;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种种罪恶,被冠名为“社会发展必要代价和牺牲”;行贿受贿,贪污腐败,被冠名为“体制转轨的润滑剂”等等,不一而足。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派不断强化“效率优先”,成为两极分化公共政策的思想库,“当前人们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界颇有微词,甚至说得一无是处”,这恐怕怪不得别人。

5、“穷人经济学”可能性问题

“穷人经济学”作为一种价值诉求,终极关怀,是古典经济学家确立的一种信念,是经济学的传统和灵魂,否定“穷人经济学”也就否定了经济学自身,“穷人经济学”在经济科学的整个学科中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中国经济理论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有人把“穷人经济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进行研究,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至于“周文”说不能以“某一人群的经济问题”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说法没有根据。福利经济学就是以社会保障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即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为研究对象,社会经济学则以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即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为研究对象,他不了解,以具体的社会活动主体或“某一人群”为研究对象,这恰恰是进行现象描述所形成的新兴学科的一个本质特征。

创立“穷人经济学”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现在的关键因素是看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主观能力了。本人没有精力和能力参与这项研究工作,从旁边谈些想法供热心这项研究的同行参考。

第一,创立新学科不是商标注册,不能有抢先的念头。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赞成“周文”的观点,“穷人经济学”一开始直接称之为“穷人经济问题研究”为好。权威的话或领导人的话,只是一门学科诞生的条件和机会即外因,最终是否成为现实还得看内因。

第二,“穷人经济学”与现存各门经济学科的关系。弄清“穷人经济学”与现存各门经济学科的关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没有这个过程,“穷人经济学”必然会是一个“大拼盘”或“四不象”。

第三,“穷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越具体越好。天下除了富人就是穷人,如果以所有穷人为对象,那就不是“穷人经济学”而是“穷人学”了。既然叫“穷人经济学”,研究对象就必须锁定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穷人,锁定在直接从事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穷人。

第四,“穷人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关系。从价值取向上说,现代主流经济学就是“富人经济学”,这不等于说“穷人经济学”一定要同现代主流经济学对着干。道理很简单,富人与穷人有差别,但在目前条件下不是对抗性矛盾。我们研究“穷人经济学”的目的是探索穷人转变为富人的条件和路径,主流经济学即“富人经济学”的许多经验和知识仍然有价值,不可弃之如敝屣。

第五,“穷人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关系。经济学中的关系范畴,只使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资本和劳动力、老板和伙计这些概念,穷人和富人是社会学概念,所以研究“穷人经济学”必须借鉴社会学、心理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就是说,“穷人经济学”是交叉科学中的新学科,不属于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经济学》词条无法归类“穷人经济学”也很自然。

四、思维方式的类型(创新型与保守型)

在讨论思维方式的类型(创新型与保守型)之前,想弄明白一件事情。周先生对研究“穷人经济学”有不同看法,很正常,不明白的地方是何必憋那么大的劲。因为“穷人经济学”不成熟,就会“败坏经济学的名声”,至于吗?若讲不成熟,若讲挑毛病,就以周先生作为标准的《经济学》词条中的宏观经济学为例,问题还多着呢!

微观经济学以厂商、家庭等经济活动为对象没有歧议,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为对象,这在逻辑上恐怕有问题。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萨缪尔森解释为总量和个量的关系,斯蒂格利茨解释为上和下的关系。两位都是经济学诺奖得主,编写的《经济学》教科书分别被西方新闻媒体誉为第三个(1948年)和第四个(1993年)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他们是大师级的人物应该没有争议了。按照他们的解释,宏观和微观是同质的比较,是同一系统的两个不同层次。可是,厂商、家庭属经济系统,政府属行政系统,两者存在着质的区别,不是同一系统的两个行为主体,既不存在总量和个量(大和小)的关系,也不存在上和下的关系,那里来的宏观与微观关系呢?逻辑一贯或者说符合逻辑,是任何一种理论进入科学殿堂的“通行证”,宏观经济学没有这个“通行证”,我们能不能就说宏观经济学“败坏经济学的名声”?恐怕不能。

不成熟,毛病多,是一切新生事物的“通病”,“穷人经济学”也会患上这种“通病”。所谓创新,就一定意义上,就是向成熟的和没有毛病的东西提出挑战。思维方式创新型与保守型的界线也在这里。理论是否创新更是这样。没有疯狂的理论,科学就没有突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理论创新必须先行。

 

(作者为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经济学教授)